發一 奉天
如何消冤解
後學感念天恩師德,祖師鴻慈,老前人前人大德,點傳師慈悲,引保師的引進,更重要是沾到各位前賢的光,讓後學能在這裡與大家共同研究「如何消冤解孽」。
太上感應篇有一句話:「禍福無門,唯人自召;善惡之報,如影隨形。」要知道天地是最沒有私心的,而禍福也都是我們自己人心所招來的!假如這個念頭所想的是善,做出來就是好事;所想的是惡,做出來就是壞事。最初不過是起了一個念頭而已,但是到後來,經過日積月累,於是就有了善人和惡人的區別了。所以一個人得禍或是得福,全都決定在當初起了善惡念頭的時候,因此我們要非常注意自己的起心動念,其中若有了絲毫的差錯,那麼禍福的果報就會有天差地別。
這個紅塵世界,純善純惡的人其實非常少,那麼可以為善、可以為惡的機會也就多了。因為念頭會有轉移,果報也就會加以斟酌,是報在自己的身上,或報在子孫的身上,或是報在現世,或者是來世,或大或小、或快或慢,其中雖然會有變化不同,但是絕對不會有絲毫錯誤的!俗話說:「善惡到頭終有報,只爭來早與來遲。不是不報,時辰未到。」所以我們不要只看眼前,應該要看究竟,因為善惡的果報,必定是如影隨形。
清朝崇明地方,有個叫黃永爵的人,有位相士曾替他算命說他只能活到60歲。後來他到南洋做生意,有一條船遇到了大風,船快要翻,黃永爵就急忙的拿出十兩黃金,雇船前往搭救,結果救活了13條人命。後來又遇到那位相士,這時相士看到黃永爵非常驚訝的說:「黃先生,您滿臉的福相,一定是積了大德,做了好事,你不但會有兒子,而且你的兒子還會考上功名,你也會活到高壽。」後來黃永爵果然生了一個兒子叫黃振鳳,考中了康熙己未年會試的榜首,黃永爵也活到90幾歲,而且很安詳的離開人間。由此可知,天道是如此的真實可信,人為什麼不肯去惡為善呢?
接下來,我們來探討什麼叫做「冤、欠、孽」。
先說冤,為了個人私欲及貪念,不顧天理良心,危害他人的利益,甚至殺人害命、搶奪財物等,都叫做冤。有一位少女懷孕生子,他的父母問他,這小孩的父親是誰,少女因為年紀小,不敢告訴父母親說是她男朋友的,因此少女就隨口說是某某廟寺的一位和尚的。父母親就帶著女兒及嬰兒去找這位和尚,詢問小孩是你的嗎?那位和尚回答說「是嗎」?結果少女就一口咬定說是您的還不敢承認嗎?和尚再回答說「是這樣嗎」?少女說:是的。因此和尚就不再辯,就將這小孩留在寺中扶養,經過幾年後,這位少女良心發現,很不安,就老實跟父母親說這小孩的父親不是那位和尚的,是她跟她男朋友所生的。少女及父母親就到寺廟去找那位和尚說,很抱歉,沒有查明清楚就誣賴你,現在我們知道小孩的父親是誰了,真的很對不起!和尚回答說:「是這樣嗎?」少女回答說:「是的。」由這個故事可知,為何這位和尚會被抹黑呢?乃是和尚前世所欠,今世要還。還好這位和尚是位修行人,知道這前因後果,只用短短的一句話,來承擔來接受,要是他沒有修行,一定會跟人起衝突,或許會造下更多的恩怨,因此和尚就了了這一段。
接下來什麼叫做欠,凡是未經他人同意而從中取利,對方同意幫助你,而你卻忘恩負義、恩將仇報,這種以怨報恩、以恩欠義的人,將來必定也要背負起欠錢還錢、欠命還命的因果,絲毫也別想倖免。
後學家鄰居有位坤道,未經他人同意,以自己是「會首」的身份,在標會時從中做手腳,利用別的會腳名義連續標到會,取得錢財,等其他會腳真的需要標時,發現已經被會首給偷標調。整個事件爆發開來,很多會腳抗議,要求會首賠錢,會首說已經將錢用掉,沒有錢賠。幾天後,這個會首就忽然暴斃身亡,左右鄰居就紛紛起鬨說:「真是報應啊!」會腳又到會首家請會首的先生負責,沒有想到她先生說不關他的事,有本事你們自己去找他太太要,跟他沒有關係。不到半年,他的先生也突然去世。
俗話說的好:「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只是時間未到。」
再來我們探討什麼是孽,凡是離人骨肉、破人婚姻、挑撥離間、毀人信譽、敗人名節、佔人便宜、奪人之愛、阻人為善等罪大惡極者皆是孽債,將來一定會遭受到同等的果報。
佛經上有句話說:「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做者是。」
先說人面瘡的故事:那真是冤冤相報一千年,非常可怕。
在漢景帝時,宰相爰盎,跟大臣晁錯是政敵死對頭。有一次晁錯建議景帝罷諸侯之權,收歸中央,用意在鞏固朝廷王室的力量,結果引發七國之亂。景帝慌亂之下問爰盎怎麼辦,爰盎說亂是由晁錯引起的,只要殺了晁錯就可平亂。景帝以為然,在晁錯上朝的半路上,將他綁起來送到刑場殺了,根本不讓晁錯有辯解的機會。晁錯的怨氣沖天,一直要找爰盎報仇。但爰盎轉世多生,卻一直是個修行人,沒有機會。到了唐朝,爰盎轉做國師,因為一點貢高心,讓晁錯冤欠趁虛而入,變成國師腿上的人面瘡。這個瘡長的像人的臉一樣,露在褲外就不痛,遮起來就痛,怎麼治都治不好。國師本來以為靠自己的修行,可以擺脫冤孽,結果越來越嚴重,他不得不辭掉國師職位,到處遍訪名醫,但仍束手無策,身體一天天消瘦。就在無法可想的時候,國師記起曾經遇到一個雲遊四方的和尚,告訴他如果有不能解決的問題時,可以到某個深山、某棵松樹下找他。國師千辛萬苦找到了那個地方,見到和尚。和尚跟他說起這段因緣,要他認真懺悔,並叫他到溪邊用水洗人面瘡。就在清洗的時候,人面瘡開口說:「我找你找了一千年,只因你都在修行,所以暫時饒過你,但身為國師有貢高心,正是我報仇的大好機會。如今既然有和尚的說情,你也有懺悔之心,我倆的冤仇就此一筆勾消。」說完就不見了。國師一回頭,和尚也不見了。國師從此就在深山中認真修行,不再返回朝廷。
關聖帝君說過一句話:「莫謂人小無冤愆,豈知前世之冤緣,關某雖然法力大,但能服魔不服冤。」
由以上的實例,我們知道,世間是有因果循環,當然也有「冤欠孽」的存在,因此我們人人都有業,老師說過一句話:「無業不轉人」,假如我們沒有冤業的話,今生就不會轉為人,而是住在理天的諸天仙佛,逍遙自在了。可是如果業太重的話,也無法生為人身,而是轉做為畜生。能夠得人身,一定是或多或少帶有業來轉,讓我們有人身可以來了罪。
接著我們來談談,要如何消冤解孽呢?後學以為有幾點可以讓大家做參考。
第一點:依理行事
要怎麼做,才能依理行事,就好比這裡的電車,當這台電車要行走時,是不是遵照著上面的電線來行走,假如這輛電車沒有遵照這個軌道來行的話,是不是會發生車禍呢?我們做事是不是也該遵循合理的腳步來走,如果稍有偏差就會產生很多問題,而造下更多的後果,到時就無法收拾。恩師說過:「奉勸世人不要自以為聰明,而暗室欺心,胡作非為,要知道舉頭三尺有神明。」
第二點:改毛病去脾氣
人因為歷經生生世世的輪迴,難免帶來許許多多的習氣毛病,無法徹底改除,甚至會編造很多理由來為自己保全身份及面子,不知不覺中就又在造業。所以要想辦法,借由同修道伴的力量,相互勉勵,彼此警惕,將脾氣毛病改掉。
第三點:推功攬過
人不要怕吃虧,有過歸自己,有功是大家的。不要習慣性的用要求與責備的語氣去對待人,這是會破壞善緣、增加孽緣的。經常承擔他人的錯失,並不代表懦弱或委屈,而是你的心量變大了、智慧變高了。一旦智慧展現時再去處理事情,那時的態度與方法就會有所不一樣,並且能圓滿解決任何問題。
第四點:實心懺悔
道場中有位坤道壇主,原本修道很虔誠,清口茹素、開設佛堂,對辦道一切佛事不遺餘力。但是,就在她最虔誠修道之時,先生卻出了車禍意外。這件事對她打擊非常大,她總以為自己這麼努力在修辦道,應受仙佛慈悲庇佑才是,為什麼自己會蒙受這種不幸?心中忿怒不平,終日怨天尤人,發道場的牢騷,後來乾脆退道不修不辦了。也許是這位壇主修道以來,造下不少善業功德,仙佛並未因她的表現而馬上放棄她;相反的,在一次法會中,濟公活佛臨壇,叫辦事人員特地把她找來,辦事人員甚至都說:「她不會來了,她已經退道好久了。」濟公老師依然堅持:「只要去找她,她一定會來,若不來也要想辦法請她來……」辦事人員去找她時,果然她毫不猶豫的答應,因為她正想找仙佛算帳呢!到了佛堂,她因為心中有所不平,見到濟公老師也沒跪下。「徒兒呀!妳不要生氣,今天為師把妳的事說清楚,好不好?」濟公老師心平氣和地跟她說:「為師問妳,妳外祖父去世時,妳阿嬤幾歲?」這位壇主不耐煩地說:「三十歲。」她想我先生腿出意外,跟我阿公阿嬤有什麼關係?濟公老師又問:「妳爸爸去世時,妳媽媽幾歲?」壇主說:「也是三十歲。」她心中隱隱有些不安與恐懼的感覺。濟公老師又問:「妳今年幾歲?」壇主回答:「三十歲。」說完她已感覺毛骨悚然。濟公老師說:「對了,今年輪到妳守寡了。妳知不知道呀?六萬劫以來的業報啊………」濟公老師慈悲地說明其中的因果:原來這位壇主和她阿嬤(外祖母)、媽媽三人,在前世聯手謀殺了一個男人,而這名男子的太太當年正好是三十歲,守寡守得非常艱苦,終日以淚洗面,最後終於熬不下去自殺身亡。從此夫妻倆怨氣沖天陰魂不散,決心要復仇,要她們三人都嘗到三十歲守寡的滋味,因此報應一代一代發生,從她外祖母到她媽媽,都是三十歲守寡,淒苦一生。「妳可知道老師和這兩個冤欠說了多少好話嗎?才勸得它們回心轉意,給妳一個行功了愿、以功抵過的機會,才好不容易保住妳先生的性命。如今妳先生的腿,摔跌的狀況雖重,也總可以醫得好了,還有什麼好抱怨的呢?徒兒呀!得道有數難啊,今日已得大道普渡,今世不修,等待何時呢?妳自己聽清楚,想清楚,思惟看看,要不要修道啊?」這位壇主道親後悔、慚愧,淚流滿面,噗地一聲跪了下來:「恩師慈悲,徒兒一定要修道,一定會修……」
第五點:行功了愿
渡人辦道、清口、掃十惡、去八邪,再「財施、法施、無畏施」。十惡:殺,盜,淫,兩舌,綺語,惡口,妄語,貪,嗔,痴。八邪:邪見、思、語、業、命、念、定、方便
第六點:守律持戒
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一個人最怕的是自以為是,認為自己的心境已經很高了,不必再受這些下乘的法門來約束,於是在不知不覺當中隨心所欲而超越了規矩,絲毫也沒發覺到,那可不是糟糕了嗎?若自認不是柳下惠就千萬不要做柳下惠的功夫,這是會害人害己的。凡是不該做的一點也不去做,必定能夠不逾矩、不犯罪、不結怨。
第七點:要慈悲喜捨
「欲了你前生債,憑你功德能勾消。」「再困難的事,只要你肯去做,仍可以做成功;若不肯去做,再容易的事,也很難做到。」
古代印度淨飯國國王摩訶那摩的百姓,被琉璃王的軍隊包圍,準備屠殺。摩訶王先懇求琉璃王放了百姓,琉璃王不肯。摩訶王再懇求說,他願意潛在水中,在這時間內讓三萬多百姓逃跑,等他起來後逃不掉的再殺。琉璃王想你能潛多久呢,於是就答應了。摩訶王潛入水中,百姓開始逃跑,大概過了一兩個鐘頭,百姓逃得剩下沒多少了,琉璃王覺得奇怪,派人潛入水中察看,這才發現:原來摩訶王將自己的頭髮綁在水底石頭上,早已氣絕多時。琉璃王聽到這個消息,震驚得流下眼淚,就此打消屠殺淨飯國的念頭。摩訶那摩寧可犧牲自己生命去救他的子民,這種慈悲心所感召的力量,實在是太偉大了。真的,只怕您不發心,不必擔心業不能了、冤不能救。因為愿力可以消解業力。
最後,後學想用活佛師尊的一句話來跟大家做個結語:「生死骨如山,因果復循環;欲消冤孽債,還當德為先。」
恩師又說:「人自有始以來,迄今六萬餘載,生死輪迴,轉變不息;因果循環,善惡相報。迷人妄貪妄爭,遂積下累世之冤愆,當以德還之。倖值三期末運,天道大開普渡,行功立德正當佳期;勿錯此時奇緣,需要捷足英勇;勿畏荊棘,當曉冤孽還清,方能脫苦達源也。」
因此,趁著大道普傳以及祖師的鴻慈大愿護庇之時,讓我們趕緊行功立德,各位前賢您說好嗎?
後學才疏學淺,體會有限,如有講得不圓滿的地方,叩請諸天仙佛慈悲赦罪,點傳師補充,各位前賢多多包涵。謝謝各位。
回到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