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性理釋疑-何謂智人、愚人、迷人、悟人
八二、何謂智人?
智者知也。惟有智人,知有天道可修,知有聖教可學,知有明師可求,知有善可作,知有罪可懺,乃至知有入世出世,輪回因果。如天有日,如夜有燈,能知能見,善惡報應,一知見後便能捨惡從善,改邪歸正。非理不說,非道不行,非物不取;念念中正,時時真實;積德成名,流傳後世;是名智人。總言講仁義、說道德,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以期人人達到賢關聖域為目的。
智者知也: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智者知道仁心顯現要使之有作用
*知禍福相依,(老先生長壽秘訣)健康時不揮霍,有錢時知善用,低運時知養才德,飛黃知沈潛(郭子儀,蕭何,張良)反之如韓信。
知有天道可修:靈雲志勤禪師看到桃花而悟道,因而寫了這首偈子:「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花後,直至如今更不疑。」
知有聖教可學:學而時習之的子路
知有明師可求:六祖時北方法盛,但神秀知衣法在慧能處。許講師小時常遊地府,見天神傳旨勾去名單,便要找明師求道。善魂朱小妹要求道。
知有善可作: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去十惡成十善。三施並進,內外功並修。
知有罪可懺:曾子反躬自省,溈山懶安和尚:三十年來只看自己的水咕牛。六祖回神會:我見亦不見,見自己過錯,不見他人是非。南極仙翁:發現自己的錯誤是開悟;改變自己的錯誤是見性。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是則名為真懺悔。
入世出世:菩薩入於塵(入世)不染塵(出世),羅漢出於世成自了漢。
冠頂訓:大乘菩薩愿慈悲永惦念 修己離罪業悟深理滿圓
訓中訓:《入世》
相處與群眾 感同諸心聲 有情善緣廣世間 因究竟無常 有成住壞空 東土培育佛種
訓中訓:《出世》
斷惑證真如如 清淨塵垢不沾 萬惡無踪苦集滅道 渡化有情善緣廣世間 因究竟無常
有成住壞空 東土培育佛種
念念中正,時時真實;積德成名,流傳後世:管寧割席。
人人達到賢關聖域:慈寧菩薩要杜經理清口及開班。
八三、何謂愚人?
愚者笨也。愚笨之人心暗,心暗所以不識高低,不知有天堂地獄,不信有六道輪回。但知貪花戀酒,殺生害命,而供口腹,一生中殺害百千萬億眾生身,結下百千萬億性命債,輪廻相遇,?相食?,無有了期。何以故?一切牛馬豬羊畜牲之類,皆是累世冤親,善惡眷屬,至墜入輪廻,改頭換面,來作畜生。愚人殺食,即殺自己父母,即食自己眷屬之肉,父遭子殺,輪廻路上,父子不知,相殺相食,無有休止,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此之謂愚人。故倉頡父子造肉字,一個窩內兩個人,俗云:「吃八兩還半斤,算來即是人吃人」,即此義也。
愚者笨也:一闡提人。鄉愿。不相信一分錢一分貨(被詐騙的有教授)
無有了期。何以故?:四聖諦法
一切牛馬豬羊畜牲之類,皆是累世冤親:小時候新聞一頭要被殺的牛跑走,牛跑到警察局一直鳴叫。
即殺自己父母:堂上打鼓打公皮,鍋內煎煮是姑姨,三世祖母娶為媳,我今不笑待何時。
八四、何謂迷人?
迷者糊塗不明也。迷人戀世,貪酒愛色,縱六根,貪六塵,縱性快樂,邪偽多端,顛倒無數,但圖目前受用,不顧身後招殃。迷真逐妄,負讀聖經,背覺合塵,縱遇聖賢,不能救渡,常沉苦海,永失真性,一入輪回,萬劫不復。此之謂迷人。
迷者糊塗不明也:佛云:佛家一文錢,大似須彌山,欺心無實報,披毛帶角還。
迷人戀世:囚字四睹牆,酒色財氣。
迷真逐妄,負讀聖經:向外求佛,不知向自身中皈依一體三身自性佛,迷聖相(有一僧人問趙州和尚:「什麼是佛?」趙州回:「佛殿裡的。」僧人問:「佛殿裡的豈不是泥龕塑像嗎?」趙州回:「是的。」僧人再問:「那麼什麼是佛?」趙州回:「佛殿裡的。」)
背覺合塵:合光同塵。合塵即不昧因果。
縱遇聖賢,不能救渡:北俱盧州
八五、何謂悟人?
悟者覺也。悟人能以覺知自心是佛,慕道修行,三業無虧,六根清靜,有方有便,無人無我,自渡渡他,同我物道。雖住世間,世法不染;坐塵勞內,轉大法輪;變地獄為天堂,指迷途見佛性;做諸佛事,度脫有情,發大慈悲,誓相救拔;此等之人,即為悟人。
悟者覺也:未悟前是睡覺,醒時是不睡覺。六祖:迷時師渡,悟時自渡,只合自性自渡。
三業無虧:身、口、意。別業、共業、無記業(別業是個別的眾生造了個別的業,使不同的眾生,接受各自的果報;共業是不同的眾生在不同的時空,造了同類的業。我們造作的一切行為,它不是善的,也不是惡的。比如走路,扒癢,這其中無善亦無惡,那只是你身體癢,就很自然,很習慣的扒了一下,這就是無記業。)
有方有便:渡人要有方便法,不執一法能生萬法。
無人無我:無四相
雖住世間,世法不染;坐塵勞內,轉大法輪:佛說彌勒不修禪定不斷煩惱。
指迷途見佛性:以佛之智開示悟入。示導眾生。
智—智者知也,明也,乃先知先覺,明辨是非,明察道理,不愚不昏,能深明事理,明白一切事相名智。
有智即有慧,如有燈即有光,智是照,慧即見達境。
智慧有破除迷惑,證實真理之意,智慧即般若,有徹悟生死真理之意。
智者,知也。惟有智人,知有天道可修,知有聖教可學,知有明師可求,知有善可作,知有罪可懺,乃至知有入世出世,輪廻因果。
如天有日,如夜有燈,能知能見,善惡報應,一知見後,便能捨惡從善,改邪歸正。非理不說,非道不行,非義不取;念念中正,時時真實;積德成名,流傳後世;是名智人。
總之講仁義,說道德,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以期人人達到賢關聖域為目的。
智者知也。
太陰經云:智者,心之府
引文:不擾則神清,神清者,智之源。智者,心之府。神清智平乃能形物之情。惟有智人,知有天道可修知有聖教可學
儒曰: 存心養性,執中貫一
釋曰: 明心見性,萬法歸一
道曰: 修心煉性,抱元守一
三教之所同者,就是心也,性也,一也!
知有明師可求
女媧娘娘:
母定三陽渡原人 復始羲皇降道源 臨初太公闡聖王 泰來天真辦收圓
黃河決堤天機碑文
弓長應運領天命 口傳心印宏真道
自子至未已八會 日月如梭不止停
人雖圓寂道猶存 弓長子系繼承接
龍華經上云:
弓長出世幾人知 渡盡萬教齊歸一 走馬點玄時年至 渡脫皇胎早出期
知有善可作
世間法:守五戒,去十惡
五戒:戒殺、盜、淫、妄、酒。
身有三惡:殺、盜、淫。
口有四惡:惡口、兩舌、綺語、妄言。
意有三惡:貪、瞋、痴。
何謂十善?
(一)不殺生而行放生
(二)不偷盜而行施捨
(三)不邪淫而修梵行
(四)不妄言而說老實話
金剛經: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五)不綺語而說質直語
法華經云:若欲說此經,當舍嫉恚慢,謅誑邪偽心,常修質直行。
(六)不兩舌而說調解語
成實論云:善心勸化,雖使別離,亦不得罪。若以噁心,令他鬥亂,即是兩舌,得罪最深,墮三惡道。若得為人,世世得敝惡眷屬。
(七)不惡口而說柔軟語
法華經云:是人口清淨,終不受惡味,以深淨妙聲,聞者皆歡喜。
(八)不貪而修不淨觀
貪欲有五種,即財、色、名、食、睡。
使人造業受苦,是障礙修行成道的主要因素。
圓覺經:欲從愛生
八大人覺經:形為罪藪
(九)不嗔而修慈悲觀
法華經云:如來室者,一切眾生中大慈大悲心是,如來衣者,柔和忍辱心是。
智度論說:大慈與一切眾生樂,大悲拔一切眾生苦。
行菩薩道者: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
(十)不癡而修因緣觀
緣起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出世間法
三學:戒、定、慧。
六渡波羅蜜:
布施渡慳貪 持戒渡邪淫 忍辱渡瞋恚 禪定渡散亂 精進渡懈怠 智慧渡愚痴
知有罪可懺,乃至知有入世出世,輪廻因果。
語云:心佛眾生 三無差別
地藏經說:「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
普賢菩薩:
我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瞋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懺悔。
詩云:
罪從心起將心忏 心若滅時罪亦亡 心亡罪滅兩俱空 是則名為真忏悔
如天有日,如夜有燈,能知能見。
大乘義章解釋說:照見名智, 解了稱慧。
佛遺教經中說:
若有智慧,則無貪著,常自省察,不令有失,是則於我法中能得解脫。
善惡報應,一知見後便能捨惡從善、改邪歸正、非理不說、非道不行、非物不取、念念中正、時時真實、積德成名、流傳後世、是名智人。
總言: 講仁義,說道德、己立立人、己達達人、以期人人達到賢關聖域為目的。
智德列舉如下:
1.觀天之運行,效天法地,勸學道義, 明曉事理,增加智慧,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2.洞澈生死之真諦,看開浮世,去名利, 斷恩愛,勤修道果,以歸正覺。
3.廣學多聞,別是非,判善惡,教導愚 昧,慈心濟眾。
4.識時務,知進退,辨別邪正真偽,去妄存誠以行正道。
5.智者知也,知大道普化,訪明師得真理,學道,修道,行道,早脫輪迴。
6.無窮理,能明曉,明體達用,悟無上微妙理,普濟有緣人。
7.盡性理,抱道行,任考不退,勞而無怨,泰而無驕,以知天命。
8.四相空,常清靜,格物致知, 四正心,作標杆,敦化眾,廣渡有緣。
9.戒五葷,和五氣,五臟平和,勤修煉,五氣調元。
10.有智者,激濁揚清,以增智慧,養性修真,靈返太虛,歸根復命。
愚者,笨也。愚笨之人心暗,心暗所以不識高低、不知有天堂地獄、不信有六道輪迴,但知貪花戀酒、殺生害命,而供口腹。一生中殺害百千萬億眾生身,結下百千萬億性命債,輪迴相遇,遞相食噉,無有了期。
何以故?一切牛馬豬羊畜之類,皆是累世冤親,善惡眷屬,至墜入輪迴,改頭換面,來作畜生,愚人殺食,即殺自己父母,即食自己眷屬之肉。
父遭子殺,輪迴路上,父子不知,相殺相食,無有休止,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此之謂「愚人」。故倉頡夫子造「肉」字,一個窩內兩個人,俗云:「吃八兩還半斤;算來即是人吃人」,即此義也。
愚者,笨也。愚笨之人心暗,心暗所以不識高低、不知有天堂地獄、不信有六道輪迴,但知貪花戀酒、殺生害命,而供口腹。
六道
1. 天道2. 人道 3. 阿修羅道4. 餓鬼道5. 畜生道6. 地獄道
六道輪迴苦,孫子娶祖母;牛羊為上座,六親鍋內煮。
一失人身,萬劫不復,此之謂「愚人」。
《涅槃經》:「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
觀音菩薩云:
奉勸世人早持齋 人性物性一處來 忍心殺食同胞肉 將心比心實可哀
不知迷人大口吞 肉字本是兩個人 吃他八兩還半斤 算來還是人吃人
人性物性是同靈 只是形体不相同 不忍殺食是佛心 天堂地獄由心造
細看肉字人吃人 可憐眾生不知因 互相殘殺造冤孽 諸子細思何處來
十月落地哭悲哀 於今世事多變化 莫非世世築債台 三期降道好佳期
速把冤愆罪孽洗 無冤無債身清淨 淨化原身會慈娘
呂祖云:
環觀現今之世間迷人 渾渾噩噩 每日以酒色財氣為務 終日內心只貪嗔愛 不明此身是幻 如蜉蝣寄居於天地之間 朝生夕死 世人之渺少 浩瀚滄海裡之一粒粟米 四大皆空 百年短促 終歸是幻
有誰人能以有限之光陰 求一性之圓明呢 大多是逞六根之片刻歡愉 追逐世間之物慾 沉浮於苦海而不知出離 呂祖更感嘆 世間迷昧不醒之人 猶春蠶作繭 自縛而亡 甘心沉溺於煩惱之陷阱 願漂泊在生死之苦海 障蔽真實之智慧 執著無明之迷惘 終日只為假體打算 鑽研佳餚美衣 沉醉在俊夫美妻之中 追求不正之情愛 而做罪種因 沉溺於慾海 而不求出離
所謂 不知夢裡身是客 一嚮貪歡難長久 嗟嘆迷人執相 以致沉淪三塗 甘墜六道輪迴 變牛變馬 所以愚迷之人 宜回頭猛醒 勿待未來後悔 勿謂修道無益 當知一失人身 輾轉萬劫遺恨 故宜速闢妄心 而歸向大道 早日看破假我 以求復顯靈性之光芒
問問我們自己 是那一種修行人 是智人還是愚人 是賢人還是不肖之人 相信大家都會喜歡自己做智人賢人 而不喜歡自己成為愚人否人 表面來說
智愚賢否是四種人 其實不是四種人 每個人隨時都會做著智愚賢否的角色
只看自己心念行為之轉變
不是修道的人一定是智人賢人 亦不是不修道的人 必是愚人否人 智愚賢否的分別 實乃一念之間
六祖云 一念愚則般若絕 一念智則般若生 世間上 沒有必定之聖賢 亦無必定之凡夫 全在覺與迷之分別
當下覺醒 則可成為智人 當下迷昧 即成為愚人 或成為不肖之眾生 天堂地獄 實乃一念之間 智愚亦是一念之間
人之自性 本來智慧具足 在聖不增 在凡不減 如陽光照遍萬里河山
只因世人之迷惘 執著與愚痴 所以障礙靈明之本性
五戒:
不殺生 不偷盜 不邪淫 不妄語 不飲酒
《法句經》:「眾生皆畏死,無不懼刀杖,以己度他情,勿殺勿行杖。」
蓮池大師《放生文》:「蓋聞世間至重者生命,天下最慘者殺傷,是故逢擒則奔,蟣蝨猶知避死,將雨而徙,螻蟻尚且貪生,何乃網於山,罟於淵,多方掩取;曲而鉤,直而矢,百計搜羅?
使其膽落魂飛,母離子散,或囚籠檻,則如處囹圄,或被刀砧,則同臨剮戮。憐兒之鹿,舐瘡痕而寸斷柔腸;畏死之猿,望弓影而雙垂悲淚。恃我強而凌彼弱,理恐非宜;食他肉而補己身,心將安忍?」
《涅槃經》:「食肉者,斷大悲種,行住坐臥,一切眾生聞其肉氣悉生恐怖。」
師云:戒殺放生壽命延,慈悲養性可成仙。
何謂迷人- 意亂神迷 分辨不清 醉心於某一種事物
迷者糊塗不明也。迷人戀世,貪酒愛色,縱六根,貪六塵,盡情快樂,邪偽多端,顛倒無數,但圖目前受用,不顧身後招殃。迷真逐妄,背覺合塵,縱遇聖賢,不能救渡,長沉苦海,永失真性,一入輪迴,萬劫不復。此之謂迷人。
迷者糊塗不明也。迷人戀世,貪酒愛色,縱六根,貪六塵,盡情快樂,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 聲色香味觸法
詩曰:酒色財氣四堵牆,慎勿親近免災殃;若能打破修真理,道果自成壽益長。
邪偽多端,顛倒無數,但圖目前受用,不顧身後招殃。迷真逐妄,背覺合塵,縱遇聖賢,不能救渡,
佛云:佛家一文錢 大似須彌山 欺心無實報 披毛帶角還
邪偽多端,顛倒無數,但圖目前受用,不顧身後招殃。迷真逐妄,背覺合塵,縱遇聖賢,不能救渡,
六祖曰: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 心中三惡元來造
邪偽多端,顛倒無數,但圖目前受用,不顧身後招殃。迷真逐妄,背覺合塵,縱遇聖賢,不能救渡,洪福有盡 清福無窮
四相-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
邪偽多端,顛倒無數,但圖目前受用,不顧身後招殃。迷真逐妄,背覺合塵,縱遇聖賢,不能救渡,
地藏菩薩本願經:佛告閻羅天子,南閻浮提眾生,其性剛強,難調難 伏。結惡習重,旋出旋入,勞斯菩薩,久經劫數,而作度脫。
地藏菩薩: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如何去迷?
(一) 破迷歸覺
佛祖精進論說:性之初如清泉,直奔而流,無有阻礙,及其下也,遭遇沙石之阻,停留而滯,故不再直奔而前,不能精進!
詩曰:治心抱定信無虛 六賊之貪自可除
(二) 勤修戒定慧
戒能防非止惡 定能收攝心念 慧能開啟佛智
瑤池金母詩曰:覺者勤修志可揚 迷人利欲蔽靈光
歲月短暫應珍惜 看破浮生夢一場
迷者糊塗不明也。迷人戀世,貪酒愛色,縱六根,貪六塵,縱情快樂,邪偽多端,顛倒無數。但圖目前受用,不顧身後招殃,迷真逐妄,背覺合塵,縱遇聖賢,不能救渡,長沉苦海,永失真性,一入輪迴,萬劫不復,此之謂迷人。
語云:一片白雲橫谷口 幾多歸鳥盡迷巢
佛說四十二章經:
財色於人。人之不捨。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兒舐之。則有割舌之患。
迷者糊塗不明也。迷人戀世,貪酒愛色,縱六根,貪六塵,縱情快樂,邪偽多端,顛倒無數。但圖目前受用,不顧身後招殃,
六根 - 眼、耳、鼻、舌、身、意
六塵 - 色、聲、香、味、觸、法
五欲 - 財色名食睡
迷者糊塗不明也。迷人戀世,貪酒愛色,縱六根,貪六塵,縱情快樂,邪偽多端,顛倒無數。但圖目前受用,不顧身後招殃,
圓覺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邪偽多端,顛倒無數。但圖目前受用,不顧身後招殃,
圓覺經云:「一切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為自身相,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四大-地 水 火 風
六祖:菩提自性 本來清淨 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詩云:經營世故日日忙 錯認迷途是本鄉
古往今來皆不在 無非借鏡混時光
夜深聽得三更鼓 翻身不覺五更鐘
仔細從頭思想起 便是南柯一夢中
但圖目前受用,不顧身後招殃,迷真逐妄,
詩云:妄念一生神即遷,神遷六賊亂心田,心田一亂身無主,六道輪迴在目前。
背覺合塵,縱遇聖賢,不能救渡,長沉苦海,永失真性,一入輪迴,萬劫不復,此之謂迷人。
五祖:吾向汝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
背覺合塵,縱遇聖賢,不能救渡,長沉苦海,永失真性,一入輪迴,萬劫不復,此之謂迷人。
六祖慈悲:迷人修福不修道 只言修福便是道
布施供養福無邊 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 後世得福罪還在
六祖:心迷法華轉 心悟轉法華
達摩祖師:色不自色 由心故色 心不自心 由色故心
佛云:念佛一聲 福增無量 禮佛一拜 罪減河沙
背覺合塵,縱遇聖賢,不能救渡,長沉苦海,永失真性,一入輪迴,萬劫不復,此之謂迷人。
世尊慈悲:我如良醫,知病予藥;汝若不服,過不在醫。
我如善導,導人善路,汝若不行,過不在導。
背覺合塵,縱遇聖賢,不能救渡,長沉苦海,永失真性,一入輪迴,萬劫不復,此之謂迷人。
佛云: 得人身者 如爪上土 失人身者 如大地土
何謂悟人-自覺內悟的人
悟者 覺也 悟人能以覺知自心是佛 慕道修行 三業無虧 六根清淨 有方有便 無人無我 自渡渡他 同成佛道 雖住世間 世法不染 坐塵勞內 轉大法輪 變地獄為天堂 指迷途見佛性 作諸佛事 渡脫有情 發大慈悲 誓相救拔 此等之人 即為悟人
中庸:天命之謂性 率性之謂道
悟者覺也。悟人能以覺知自心是佛,慕道修行,三業無虧,六根清靜,有方有便,無人無我,自渡渡他,同成佛道。雖住世間,世法不染;坐塵勞內,轉大法輪;變地獄為天堂,指迷途見佛性;作諸佛事,渡脫有情,發大慈悲,誓相救拔;此等之人,即為悟人。
悟者覺也。
覺- 先知先覺
悟人能以覺知自心是佛,慕道修行,
三業無虧,
三業- 別業 共業 無記業
三業無虧,
(一)別業
(二)共業 也稱為滿業
活佛恩師慈悲:人之所以降世 乃有二因
1.自身之業力
2.共業
(三)無記業
不落入善惡、美醜、垢淨、增減
六根清靜,
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六個識根
清靜- 道的清靜為本體,其體至清至靜,無纖毫之塵垢
佛言:汝當放捨外六塵、內六根、中六識。
別無可捨處,便是汝放身命處一時捨。
無生法忍,即是遠離生滅之實相理體,能安忍此理體而不動,謂之無生法忍。
有方有便,無人無我,無是無為,雖是無為,但無所不為,我即是我相
四相- 人相 我相 眾生相 壽者相
子絕四 毋意 毋必 毋固 毋我
六祖: 若真修道人 不見世間過 若見他人非 自非欲是左
渡渡他,同成佛道。
自渡渡他- 悟人能以先知先覺去覺後知後覺
同成佛道- 共同成就佛道
六祖云:自修自行 自成佛道
雖住世間,世法不染;
即喻:蓮花出於水 雖生於汚泥而不染污泥
永嘉大師:住世離世無沾染
坐塵勞內,轉大法輪;
經云:妄認四大為自身相 (四大:地水火風)
六塵緣影為自心相
佛說:佛是正徧知 眾生是性顛倒變地獄為天堂,指迷途見佛性;作諸佛事,渡脫有情,發大慈悲,誓相救拔;此等之人,即為悟人。
一. 修則得
修即修道,得即得道
子曰: 學而時習之 不亦樂乎 有朋自遠方來 不亦悅乎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太上道祖: 歸根曰靜 靜曰復命 復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王 王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歿身不殆
中庸:率性之謂道
子曰:七十從心所欲不踰矩
萬劫千生難遇佛 怎可當面還錯過 一佛出世 萬佛擁護
普渡收圓 同辦大事 九六原靈 齊朝老母
二. 得即成
得即得道 成即成道
吕祖:行之有軌,進退無不適宜之謂道,道之為道,可以用於今,可以行於古,可以用於常,可以行於變,故聖賢仙佛,抱道行藏,修吾道以善其身,則可以成道登仙,歸真證果,達而兼善天下,則足以正人心,挽頹俗,濟困扶危,仙佛普渡群生,不過宣弘此道,給其聞道自修,抱道自度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