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弘誓願
1. 願,音譯缽羅尼陀那,也稱誓願、大願,佛教術語,大乘佛教中菩薩道六度(或稱十波羅密)之一;義爲得菩提智慧後,發下的救濟眾生的殊勝之願。小乘因為不對眾生而有作為,因為若與眾生攀緣便難以煩惱斷盡,觀此四弘誓願,第一個通常也是最重要的,眾生無邊誓願度,便是以眾生放在最重要的,例如曾子每日三省吾身,第一個為人謀,第二個與朋友交,都是先把他人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孔子曾要弟子盍各言爾志,弟子反問夫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都沒有想到自己。
2. 菩薩在因地共同所發之大願稱爲「通願」,例如四弘誓願、二十大誓莊嚴等。而各佛菩薩又有各自的大願,故稱爲「別願」,例如有些經咒菩薩發願護持誦持者,像大悲咒是觀音菩薩初次從千光王靜住如來,聽聞〈大悲咒〉後,立刻從初地菩薩,超越到八地菩薩,菩薩法喜充滿,發願:「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別願當中,以其最根本的誓願修行而成佛的,稱之為本願。如釋迦牟尼佛有「五百大願(本願)」,其中願在五濁惡世中成佛,阿彌陀佛有四十八大願(本願),其中以七劫時間創建出西方極樂世間,並只要有緣眾生在臨終時能唸其佛號,便能蒙西方三聖接引至淨土中帶業往生,藥師佛有十二大願,地藏古佛十二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地藏菩薩過去在因地時與另一國王同發心願要救渡眾生,那一位國王發下要先成佛道,再度脫如是眾生,這位國王便是先地藏菩薩成佛的一切智成就如來。
3. 四宏誓願是「三世菩薩所學處」、「諸佛因地所發之願,所有之願皆不能過彼」,因此大小菩薩皆應修學。另,四宏誓願有攝四聖諦之理,並可從中開演四無量心(慈無量、悲無量、喜無量、捨無量),故為大乘菩薩修學之科目。
4. 為何一定要發願:全因為煩惱
煩惱,也就是讓自心無法安寧的情緒,佛法認為這是「行動」的重要動能:人都是因為情緒,而有各種行為的反應。例如在臨終的時候,我們會因為內在、外在的各種逼迫,而導致產生「情緒」來反應:憤怒、不捨等等,這是影響轉世的第二股力量,憤怒可能轉生討債的冤親債主,不捨可能轉生有理說不清的孽緣,又或者臨終時有「如果能再來一次或重來一次的話就如何如何!」結果「再次投生」的果是什麼呢?下輩子要投生為人、天、鬼?佛法不認為這是受「閻羅王」等等外力的審判,而是受臨終前的情緒所影響。情緒有很多種,所以我們會轉世去的地方狀況也不一。
佛法認為,用來取代「情緒」的是「發願」,發願就像是「立下目標」。「情緒產生念頭」是行動的主要觸發者;同樣的,「立下目標」也是行動的觸發者。不同的「情緒」決定轉世的去處不同;同樣的,不同的發願(比如發願自己要去佛的世界,例如阿彌陀佛的世界等等)也會決定我們的去處不同。除了阿羅漢及獨覺辟支佛外,佛菩薩都不能捨離眾生,因此唯有與眾生的成就的願,才能有眷屬淨土。
菩薩依願力受生,眾生依業力受生,菩薩為救度眾生而往來於三界,眾生是為接受罪報和福報而流轉於三界。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聲聞身得度者。即現聲聞身而為說法。應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現梵王身而為說法。應以帝釋身得度者。即現帝釋身而為說法。應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現大自在天身而為說法。應以天大將軍身得度者。即現天大將軍身而為說法。應以毘沙門身得度者。即現毘沙門身而為說法。應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現小王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身得度者。即現長者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現宰官身而為說法。應以婆羅門身得度者。即現婆羅門身而為說法。應以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得度者。即現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應以天,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皆現之而為說法。應以執金剛神得度者。即現執金剛神而為說法。無盡意。是觀世音菩薩。成就如是功德。以種種形。遊諸國土度脫眾生。菩薩雖在三界,卻是已得解脫的自在之身,眾生是被生死業報束縛的可憐憫者,聖位的菩薩,既是自由自在,那麼對於先成佛道或先度眾生,已沒有不同了。例如地藏菩薩的「地獄未空,誓不成佛」,在諸大菩薩之中,悲願第一。一切智成就如來先成就佛果再渡脫眾生。都是以度眾生為主要誓願。
5. 四弘誓願
(一)眾生無邊誓願度:眾生當然也包含自己,無邊而不是無數或無窮與數字有關的,不是算人頭而是使有煩惱者得清淨故,眾生是眾念叢生者,眾生有八萬四千種煩惱,法門便有八萬四千門,沒有多一門或少一法,是眾生煩惱而化的法門,沒了這煩惱也就少了這一門法。清乾隆與大學士紀曉蘭微服出巡,乾隆故意為難問街頭人數,紀曉蘭回答只有二人,名與利。乾隆問的是人頭,紀曉蘭回的是根本源頭,所以像聖人不是一個個的去教化世人,而是以立德、立言、立功,為眾生樹立做人處世的準則,眾生自然效尤的改毛病去脾氣,邁向修心煉性的道路,然後自發大願出來,即己立立人,己達達人。
菩薩經過無量劫,仍在度有緣眾生。初地以上的菩薩,遍一切處,眾生有少許緣,便立即與其感應;有人曾說:「一個人的體力、智慧力、財力,都是有限的,而眾生無邊,怎麼可能度盡呢?」這不用擔心,從初發心到成佛,稱為三祇百劫,度眾生是在這段時間,並非在短短一生中就要度盡眾生。釋迦牟尼佛修行三大阿僧祇劫的菩薩道,以身心幫助眾生,以言行教化眾生,如陽光一般普照於一切眾生。又如食米,經由栽種的人、販米的人、發明割稻機的人、改良品種的人、製造工具的人、改良肥料的人及延續稻種的人等過程,已有許多人和我們產生關係,不論直接或間接,這種關係一直延續著。所以,佛菩薩從無量劫以來,對於已度、應度、未度的眾生,或在物質上,或在精神上,皆已種了得度的因緣,並且已經直接或間接度了一切眾生。
慧命及一大事因緣:佛菩薩在累劫累世於救渡眾生歷程中,每每與眾生相互提攜,互相成長,因而生生世世結下彼此之慧命,其中因緣早熟者最後帶領有緣眾生究竟成佛,故慧命不可斷,大事須一起完成。佛典故事中,怒目金剛之由來,某時人天百萬齊聚待釋尊說法,釋尊久未開口因某一天之天主未到,遂差一尊者去請,天主雖見使者卻因耽於慾樂不願前往聽法,竟以法術變化污物灑向尊者,尊者不得不回報釋尊,釋尊聽聞閉目靜坐,頭頂升起一尊怒目金剛,金剛護法便往此天,天主見又有人來起,故技重施,不料污物一近金剛神變化成香花,天主見此威神力,遂認錯並前往法會聽法。同樣在妙法蓮華經中亦有相似情形,釋尊三請皆不言,座中五百人遂離座而去,釋尊見後方才開釋。每一場法會或某一機緣,有該慧命因緣者才俱足此機緣熟成。
(二)煩惱無盡誓願斷:度眾生,必須自除煩惱,同時也助他人斷除煩惱。生死之苦,是從煩惱產生,煩惱不外來自個人的心理的、生理的、社會關係的和自然環境的。人有種種因緣的種種煩惱,然以心理的煩惱為其根本,所以發願斷煩惱的願力,其本身就是一種最好的斷除煩惱的方法。煩惱無形,隱藏在心中,外人看不到,自己也不知曉。當煩惱干擾這個心時,心就不平靜,就亂動了。煩惱心動,就釋放出種種的脾氣,引起種種貪瞋癡的行為。或追求慾望,或追求歡樂,或妒忌障礙,或陰謀鬼計,或做傷天害理的事等等,一切的愛與恨,善與惡,苦與樂,都與煩惱有關。
人不只是四大不調才會生病。煩惱收在心中也會毒害身體,生出各種各樣的古怪病。其中貪瞋癡三毒,是無明煩惱的根本,引起煩惱是因緣果報的錯綜關係,無始無終。正因為有些煩惱無明,難以察覺到,需要透過一些事件來觸發,例如蘇東坡被一屁打過江,才知道自己還沒到八風吹不動的境界。例如遵守佛規禮節,剛開始很難讓人習慣,感覺太束縛人了,甚至認為修行不是要自在消遙嗎?其實戒律及佛規禮節,可以讓人明白自身的脾氣毛病,煩惱根源在那裡,只有覺得有束縛的地方,便是自己的煩惱源。
以觀世音菩薩千葉蓮花的典故為例:菩薩登地聖位後,久劫以來渡人不斷,無奈每每得渡之眾生,復又墮落沈淪,菩薩復又渡之,如此循環不已,菩薩遂感嘆眾生之所以為眾生,乃眾念叢生故,於是心有氣餒欲退轉小乘,不再管眾生救渡之事,心一念起腦竟裂成千片,因菩薩過去曾有立願,誓渡盡一切眾生,若有退志則願腦裂千片。此時正應其願而腦裂千片,當裂成千片時腦中央升起一顆明珠,大放光芒,乃阿彌陀佛之化身,佛告菩薩眾生無邊,雖難渡之但眾生有眾生之因緣,究竟能成佛,最後實無一眾生可渡,故只要盡其心而不著渡之相,才能空其相也。菩薩聞下大悟,腦裂千片遂化成千葉蓮花,不再退轉。
(三) 法門無量誓願學:作為個人修行的方法,應當一門深入,不宜雜修雜行。一門深入,只要方法的本身沒有錯誤,持久修行,必有效果;雜修雜行,能夠成就善業,不易成就解脫業。但在任何一門修行方法之中,也必含有無量法門,由於眾生根機,千差萬別,禪機的運用,也是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地而異。所以,為了自度以及度人,必須博學無量法門。中醫用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及陰陽調和的理論對症下藥醫病。從佛法的角度,八萬四千種眾生相對要以八萬四千種法門救度,每一種煩惱以相應對的法門度脫。「法門無量誓願學」為的是對症下藥。醫學中有一種藥治多種病及多種藥治一種病的療法。同一種病也是依病人的體質、年齡、是否有其它相生相克的症狀,用藥劑量或藥品還得做出調整。佛法亦是如此,所以好的醫生除了有醫者父母心是基本的,然後經驗、學識等才能成為聖手良醫,孔子三千弟子為何少有如孔子般大成的,不是弟子不優秀,而是孔子比弟子們還要好學,子曰好學不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也。所以他能針對每個學生因材施教,同一個問題給的答案不相同。
六祖回應臥輪禪師的: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而做: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起的不是私心私慮,而是如何用方便法渡人。青原行思數月開山傳法渡人,南嶽懷讓跟學十六年,馬祖道一以一句即心即佛而使人開悟,例如大梅法常的梅子熟了,但之後的學人聰慧許多,即心即佛不管用了,便改用非心非佛。後代的禪師更傷惱袋了,出了當頭棒喝的法門。孔子晚年對年青的弟子們感概道:先進於禮樂,野人也,後進於禮樂,君子也。如用之,則吾從先進。 觀音菩薩渡不信佛法的村人,化做美人善誘村人信奉佛法典故。
現今渡人成全人要學的多,以前胡媽一句道很好可以渡很人,我們現在同樣一句道很好則很難有用處,胡媽可以張飛打岳飛的說到一處來,對方也不質疑,若是我們只要說錯一句話就會被質疑,相信有這種感受,以前渡人容易,現在很難,原因恐怕是我們沒有與時俱進,不斷的精進再精進,沒有成長,許多一成不變的方法是否要再琢磨琢磨了。
精進琢磨並不是只有像讀書考試那樣,想一想六祖不識字為何能回答諸部經典的義理,馬祖道一為何能以一句即心即佛就使人開悟,之後又能改用非心非佛也能使人開悟,胡媽她也是沒讀過什麼書,為何能一句道很好就讓許多人相信她而求道?關鍵在從自性中發起,胡媽從自性中發起道很好,使人心靈產生共鳴,所以我們要學的就是這個「自性能生萬法」。
(四)佛道無上誓願成:以無量法門,斷無盡煩惱,度無邊眾生之後,無上的佛道,也必自然成熟。所以修行者,以度眾生為最,即如心經所述:無智亦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
回到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