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厚德載物
出處《易經.坤卦.象曰》:「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有大德的人,能夠承擔重任。其意說明大德之人必先受天考人驗,其過程會經歷「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利。」剛開始會有迷惘,然後探索人生真諦,經過一番人生歷練而有所覺悟,因而邁向修道之路,例如孔子曰:「吾十有五志於學」年少時父母早逝,他有一次去參加季孫家饗士之宴,但在門口被家管陽虎羞辱而斥走,孔子受辱而發憤向學。
一、 始迷後得
1. 故事一:美國有一位知名的大學教授,在他成為教授的經歷中,有一段非常吸引人,他從高中畢業後,就在一家書中做遞送書本的工作,有一次送幾百本的書到一所大學去,訂書的教授辦公室在樓上,他推著推車走到電梯前,卻被警衛阻擋,警衛說學校規定電梯只給教授們搭乘,他好說歹說的解釋警衛就是不放行,他沒辦法只好抱著書跑了好幾趟樓梯才把書送完,他受了警衛屈辱發誓要當這個學校的教授,讓這個警衛為他開電梯門,他努力認真的讀書,一定要趕在這位警衛退休前完成這個心願,當他成為教授時走進大門,看著警衛對他鞠躬,引導到電梯前,幫他打開電梯門,他進門前本想問他還記得自己嗎?但此時不知為何的反而向這位老警衛深深的一躹躬並道一句:謝謝。
2. 故事二:網路作家分享一個復仇故事,他有一位朋友到美國求學及工作,他朋友一次聚會時埋怨說:老闆沒良心,讓他做很多工作只給最少的薪水,更可惡的是一直不給他綠卡,真想辭職換家公司。他安慰及勸他都已經做這麼多年了,走了太可惜,就算要走也要把一些技術經驗學到手,再換一家它的對手公司,讓你的老闆後悔,他朋友一聽有道理,他果然開始認真工作,自動要求加班,連公司請廠商來修影印機時也在旁邊做筆記偷學,過了三年他們又聚餐一起,他問他朋友現在換到那家公司了?他回說沒有,因為不久後老闆開始給他加薪又升職。為什麼?老闆說之前看他做事不認真應付了事,後來發現他有了轉變,仔細觀察後才驚覺他不但認真積極,而且能力也提升不少,覺得這好的人才要好好培養。
《中庸》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成就智慧與德行者,從了悟的層次上來看,關鍵在於誠,這個「誠」有人是與生具來不必學就會,有人是經過學習後才會,有些人要下苦功,於困頓中才明白。「誠」的層次先後雖有不同,但是達到誠的結果都是一樣沒有差別的。從實踐的層次上看,有的人心安理得欣喜的去實踐,有的人在名引利誘下,認為有好處才去實踐,有的人必須在很大氣力,或靠他力,或靠某力量來強迫他才去實踐,實踐的過程無論自然與否,最後的成就都是相同,並無前後早晚的分別。君子必以修德為重,只是剛志學君子時,必會經歷一段迷惘的歷程,遇到與道義相背但又合情合理之事時,往往不知如何取捨與決斷,例如:「把事情做對」跟「做對的事情」,一個是「負責」,另一個是「當責」,培德過程最好的方式是與人磨合,磨合階段有聖人的教化可以參考,每每都可以引以為規矩,只要都能中矩,則能把事情做對,雖難免有疑、有怨、不安等情事,等成長之後便不再有悔。當道德情操內化到一定程度時,便可為人師,要善導眾生,也要有所堅持,例如:孔子不接受隱士歸隱之勸,依舊勞苦奔波於大道宣揚,因為他知道若不如此,後人將以利益為是,不以良知為主。
二、 大德之人必先受天考人驗
若無德又想享受人世的殊榮,就一但會有災殃。易經這句話,相反的意思,如果沒有那麼深厚的美德,硬要追求鉅額財富時,可能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後果。《周易·繫辭下》: 「德薄而位尊,知小而謀大,力小而任重,鮮不及矣,易曰:『鼎折足,覆公餗,其形渥,凶。』言不勝其任也。」《朱子家訓》曰:「德不配位,必有災殃。」便是取自此繫辭之言。
故事:袁世凱(1859—1916),曾任清朝軍機大臣、內閣總理大臣、中華民國第一任大總統、第二任臨時大總統、中華帝國非正式皇帝(沒有正式登基)等,是北洋政府最高領導人、北洋軍創始人兼領導者。他率領清軍平定朝鮮王國的甲申政變,因而開始受清政府重用並參與其中。隨後,他被清政府授權從事新軍的建立事務,同時協助於洋務運動及清末新政等政策推行事務。武漢新軍結合革命黨的起義導致辛亥革命爆發並擴散至中國各地後,他被清朝政府再次重用以鎮壓革命黨勢力,但之後他在與革命黨的談判中威脅、利誘,驅使革命黨人支持自己擔任新國家的領導人。1912年1月16日袁親自上奏隆裕太后,說自古無不亡之國(舉路易十六上斷頭台),大清皇帝退位仍能保持尊號,享受歲費。,他讓手下段祺瑞等五十個將領聯名支持共和,迫使宣統皇帝遜位,隨後接手組建政府並被臨時參議院選為臨時大總統。袁氏於1916年6月8日在懷仁堂入殮。據袁之女袁靜雪回憶,對於以何種殮服入葬的問題,儘管袁世凱「孩子們的主張不一」,但袁妻于氏找到徐世昌,提議以龍袍入殮,說袁世凱雖因稱帝敗亡,「但他是喜歡這一套的」,「不枉他搞了一場」,「讓他死也瞑目」。
袁世凱在亂世之中,有其過人的機運與福報,若不貪求過鉅,也不至於提早福盡人消。
*詩曰:『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三、 如何成就大德?
*中庸: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小德川流:例如溝渠引水灌溉,容易感受到恩澤。像政府鋪路造橋利民生之事,易感到受惠。
大德敦化:如天雨人不覺便利,但無雨時才知其重要性。例如孔子一生傳道,形成中國特有的儒家文化,平時不覺得有什麼特別,甚至煩其禮節太束縛,但當天災人禍時才知人性本善的道理。這點可以觀察歐美每當有天災人禍時,必有暴民上街燒殺搶奪之情事,而受儒家文化熏陶較深之國家,例如日本及台灣,過去發生天災時則不見歐美之情事,可見大難臨頭時,受儒家文化涵養之人心,能顯現出良知良能,人饑己饑之民胞物與之精神。
*告子下: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孔子一生不受重用,求仁得仁又有何怨乎!他死後歷朝歷代卻尊其為至聖先師,其子孫蒙其餘蔭,孔子的77代嫡長孫孔德成不僅長年擔任中華民國「至聖先師奉祀官」,曾任為國選才的考試院長。國民政府24年廢除自宋朝以來對孔子嫡系後裔的「衍聖公」封爵名號,改為「至聖先師孔子奉祀官」,待遇比照特任官。 (第79代孫孔垂長,中華民國第2任大成至聖先師奉祀官,創立「中華大成至聖先師孔子協會」並出任會長。
四、 修德者受天蔭:例如悟達國師
唐朝時,有位高僧叫悟達國師。在他尚未顯達被封為國師前,有一天在某寺遇到一們病僧。那病僧身上長瘡,臭穢難聞,因此其他人都避之惟恐不及,惟有悟達國師,常憐憫地照顧他,那病僧的病也就漸漸好起來了。後來臨別時,那僧人感激地對他說:「以後如果你有難,可到四川彭州九隴山來找我,那山上有兩棵松樹並連為標。」說完就離去了。
悟達國師後來因為德行高深,唐懿宗十分尊崇他,就封他為國師,對他寵渥有加,可是有一天,李唐皇請國師出安國寺弘法,賜沉香座同紫金裟,斯國師欲坐,膝慎跌木座,膝蓋上突然長出了一個人面瘡來,眉目口齒俱備,每次用飲食餵他,都能像人一樣開口吞啖,遍請各地名醫醫治,但都束手無策。
有一天,悟達國師突然記起昔日那病僧臨別時所說的話,因此就啟程入山去尋找,到了傍晚時分,果然找到兩棵並連的松樹,高聳入雲,而那僧人已經站在金碧輝煌的大殿門前等他,那僧人殷勤地接待他,並留他住下。
悟達國師就把所患的怪疾和痛苦相告,那僧人對他說:「不要緊的,我這兒山岩下有清泉,等到明日天明,你去用泉水洗濯就會痊癒的。」
到了第二天清晨,等悟達國師來到清泉旁,正要掬水時,突然聽見那人面瘡竟然開口大叫說:「你且慢洗!你的知識廣博,通達古今,但不知你是否讀過西漢書上,袁盎與晁錯的故事?」
悟達國師回答說:「曾經讀過!」
人面瘡說:「你既然讀過了,何以不知袁盎殺晁錯的事!你的前世就是袁盎,而晁錯就是我。當時就因為你向皇帝讒言,害我在東山被腰斬。這個深仇大恨,我累世都在尋求報復的機會,但因為十世以來,你都是身為高僧,且奉持戒律嚴謹,使我沒有報仇的機會。這次你因為受到皇上過份的寵遇,動了名利心,在德性上有所虧損,所以我能夠靠近你來尋仇。現在既蒙迦若迦尊者(化身為病僧)賜我三昧法水,令我解脫,我們的夙怨,也就到此告一段落了!」
悟達國師聽了之後,不覺膽顫心驚,連忙掬水洗滌,洗時痛徹骨髓,一時暈厥在地,醒來後,發覺人面瘡已經不見了,回頭看那金碧輝煌的大殿,也已杳然無蹤,後來悟達國師就在那個地方修行,從此不再出山,著名的「三昧水懺」,就是悟達國師後來傳下來的。
悟達國師雖曾犯下冤欠債,若不是幾世的修行,怎感動尊者搭救。
五、 如何行功立德
古人修內功圓滿,誠感上天暗降仙佛指授大道,當時不易行外功,現今白陽期是行功立德最佳時期,先由外功入手,例如行三施,再來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直至般若智慧大開,圓滿內德。因此有事建功易,無事建功難,當儘量捨去凡情俗事,積極「爭功奪果」,但是若自身未精進充實道學基礎,臨事亦不能承擔,所以效法孔子好學不倦之精神是最本的功夫,其次低心下氣謙恭和譪是煉性之法門,再來是要能經的起天考人驗,要相信若無德必不受考,最後放下一切名相,回歸上天。
回到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