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暫定佛規
暫定佛規(一)以老師制訂之暫訂佛規為依據彙整
一、道親招待禮
二、參辭駕禮
三、叩首
四、早晚獻香禮
◎佛規之意義:
『規』者畫圓之器,『矩』者畫方之器;無規矩不能成方圓,佛規乃成佛之規矩。佛規乃是禮敬仙佛,誠於中形於外之表現。佛規是修行之行為規範,防止心性外放。借佛規以維持道場之秩序。
◎佛規禮節-遵守規定,禮佛敬人,中節合度
一、道親招待禮:
甲、打招呼:
示範動作:雙手自然垂下,直視對方眼睛,鞠躬問好,聲音大而親切。
1.道親來佛堂就是客人,主人要先向客人打招呼、招待客人。
2.見面時不講話、答禮太慢或聲音太小,是怠慢對方。
3.初次見面,應先自我介紹,並多寒喧幾句。
4.在道場上打招呼時,儘量以「天職」稱呼,答禮要快。
5.對平輩,見面時說「您好」,對講師說:「講師好」,對點傳師說「點傳師好」,對前人說「您老好」或「前人好」。
6.稱呼「直屬點傳師」,勿冠姓,直接說「點傳師好」。
7.道親進出佛堂時,壇主應送往迎來,以示誠意。
8.道親回佛堂,當用「我們…..」、「常回來」,較為親切。
9.同住在佛堂或伙食團,見面時亦應彼此打招呼,尤其在早起或睡覺前,以顯道氣。
10.登門造訪前,應先向主人打個招呼。
11.講師上台講道,應向負責人打招呼,下台亦然。
12.上課或開會中,對於遲來者,不需去打招呼。
乙、打毛巾:
示範動作:將毛巾擰乾,對疊,雙手抓毛巾上端,走到客人面前,鞠躬,道「請淨手」。
1.在適當時機(如進門、流汗、飯後….)得以打毛巾。冬天用熱,夏天用溫。
2.多人來訪時,打毛巾應注意順序,尊在前,卑在後,賓為上,主為下。
3.當貴賓造訪時,主人應親自打毛巾迎接,以示誠意。
4.在吃東西時,儘可能不打毛巾,以防對方誤解「該吃好了」。
5.講師上台之毛巾,放在講桌外側,毛巾放在茶杯內側。
6.毛巾用水搓洗擰乾後,打開,先對折,再直向對折,然後橫向正反成四片,置毛巾碟中。
丙、端茶:
示範動作:右手握杯中,左手托底,杯耳在左手邊。
1.道親進門,淨過手,參過駕,坐定後再上茶,並道「請用茶」。
2.除非客人有特異飲食習慣,冬天宜用熱,夏天用溫涼(見面用冰涼,不夠熱誠)。
3.茶水量裝七分滿(茶七、飯八、酒十分)。
4.端給長者之茶杯,最好加蓋,若有「杯耳」,置受者之右手向。
5.講師上台前,先打毛巾,再上茶;下台時先上茶(用溫開水),解畢再上毛巾。
二、參辭駕禮:
參禮的對象:仙佛、點傳師
1.老

2.仙佛臨壇慈悲 接駕五叩,退竅送駕五叩 謝謝仙佛慈悲五叩(若是法律主退竅時言「隱身護法壇」,則當謝謝法律主五叩 向○○法律主安駕五叩 )。
3.在辦道:如有請壇,最後應送駕明明上帝十叩 諸天神聖五叩。
4.在佛堂向點傳師參、辭、接、送駕(四者統稱頂禮)之使用 時機:
參-我晚到,要向點傳師行參見禮。
辭-我要先走,須向點傳師行辭退禮。
接-點傳師後到,我們要迎接。
送-點傳師要先離開,我們要歡送。
5.點傳師進佛堂,以叩頭參駕,我們亦以叩頭接駕;點傳師若以鞠躬參駕,我們亦以鞠躬回禮。
6.向點傳師參駕時,聲音要大,讓點傳師聽到。如果點傳師不在佛堂內,參駕後,應到點傳師面前鞠躬(非作揖),並道「向○○點傳師參過駕」。在場若有兩位點傳師,則一一向點傳師鞠躬,並道「向○○點傳師參過駕」。如果在場有三位以上 點傳師,則向最資深之點傳師鞠躬,並道「向各位點傳師參過駕」。
7.向「天命」參駕,而非對「人」參駕。應當說「向○○點傳師」參駕,而非「向○○先生」參駕。
8.向直屬點傳師參駕時勿冠姓,直接說「向點傳師參駕」。
9.有人在參駕時,在場者應全體起立,垂手肅穆。
10.道親到佛堂,淨過手後,應先參駕,再辦其他事。
11.叩頭參駕,比三鞠躬有敬意;進出佛堂儘可能行叩首禮。
12.住在佛堂,一天內進進出出,辭駕、參駕各一次即可。
13.已辭完駕,就當迅速離開。
【參辭駕禮節,請參閱暫定佛規禮節簿。】
三、叩首:
甲、作揖-「作」者造也,「揖」者手著胸。拱手行禮謂之。
示範動作:雙手抱合同在胸前,拱手由胸往外,弧形向下,彎腰,雙手過膝;然後由外返內,回至眉間,滑至胸前兩手自然放開垂下,鞠躬,退左腳。
乙、叩首-以額觸地行禮。
示範動作:作揖,跪,二目守玄,手抱合同,腳根並齊,兩手肘微微張開與肩等寬,叩首時,額與手背之距離約九寸高,頭配合手之上下,雙手微微離墊,低頭之深度約六寸,每位仙佛之最後一叩首,額碰觸手背。
叩首四要訣:誠-精神一統、心無雜念。
靜-心平氣和、不著外境。
柔-身心一體、自然而動。
順-人我皆忘、天人合一。
四、早晚獻香禮:
甲、接佛駕:
1.點燈者喊「接佛駕」。在場者止語肅立,面向中座。
2.點燈者先向中座作揖,由中燈、右儀燈、左儀燈之順序點燃。
3.點燃左儀燈、置妥點燈器後,大聲道「作揖」,自己行作揖禮,在場者向中燈鞠躬。
乙、送佛駕:
1.熄燈者喊「送佛駕」。在場者止語肅立,面向中座。
2.熄燈者向中座作揖,先熄左儀燈,而後右儀燈、中燈;熄中燈後,大聲道「作揖」,自己行作揖禮,在場者向中座鞠躬。點燈與熄燈,一律用右手。
丙、獻香:
示範動作(獻線香):雙手握全香舉眉前,微微下放,左手獻香,用大拇指及食指握香,(獻檀香,則以大拇指、中指、食指、三指握香),左手舉香時,下執禮喊「一」,香插下時,下執禮再喊「獻」,一根一根獻,一根香舉一次眉。
◎公共佛堂獻十五炷
◎家庭佛堂獻九炷
◎香與香之距離,勿超過一寸。
1.若先前有辦佛事,爐火尚熱,則將線香綁成一把,公共佛堂十五根,家庭佛堂九根,獻於香爐內前方。
2.獻香前宜淨手,衣著整齊。
3.獻早香前需獻茶,茶已泡好就應儘速獻茶。
4.在場有乾坤二道,由乾道獻,若坤道天職高,則由坤道獻。
5.家有佛堂,早午晚都要獻香,中午若因工作關係無人在家,可酌情。
6.每日獻香時間,應以早上「卯」時、中午「午時」、下午「酉時」為準,超過兩個鐘頭,就過「時」了。
7.壇主應一起獻香,家庭佛堂則全家大小一起獻香,以示敬意、和諧。
8.飯菜都做好了獻香,比獻香後再做飯有意義。
9.到佛堂,如遇燒香時間,可直接叩早晚獻香禮,參辭駕可以免叩
10.到佛堂用飯,獻香已超過兩個鐘頭,就直接叩參駕禮,不叩早晚 獻香禮。
11.大夥兒叩頭,若無安排上下執禮,則最前排右位者,主動當上執禮,左位者當下執禮。
12.默唸願懺文時,勿出聲。
百叩首之唸法:(一…九一、一…九二、…一…九九、一…九一百叩首)。
【早晚獻香禮,請參閱暫定佛規禮節簿。】
暫定佛規(二)
暫定佛規(二) 以老師制訂之暫訂佛規為依據彙整
一、平爐、發爐、請供、獻供、執禮
二、初一、十五獻香禮
一-1、平爐:
1.先向中座作揖,拔起所有的香根。
2.以香根(或夾子)拌爐,並挑淨爐內未燃燒完之香根將爐面撥平。
摻以三、五茶匙的檀香末,置於爐中心。
3.以夾子插入爐心約二寸深(深度超過檀香長度),輕輕圈轉,讓香 末混合香灰,表面積約一個碗面大。
4.以平爐板輕壓爐心,以防平爐時香末外濺,輕輕將爐面磨平。
二-2、發爐:
1.在獻香前15分鐘發爐最適當,此時爐火最旺。
2.發爐時打開窗戶透氣。
3.點燃右儀燈,以三…五炷線香當引火發爐。
4.獻香前檢查爐火有沒有發好。
5.佛堂的燈光要亮,爐火要旺(開設佛堂切忌熄火),廁所的門不能正向佛堂的門。
三-3、請供:
1.依獻供所需之量,請供足數,最少五盤(一道供)。
2.(供品)不外水果、點心、糖果、乾菓、素菜、素湯、素餃等類,總之以鮮美潔淨為要。
3.薦其時食,端午節要有粽子,中秋節要有月餅。
4.蕃茄、番石榴、蛋、罐頭、非素食製品,皆不宜當供品。
5.素料最好先經過烹調,再上供。
6.動物形素料,不宜敬獻仙佛
7.敬獻仙佛之供品、供具︰應與居家用的分開。
四-4、獻供:
一年有二十四節氣,每一節氣十五天,農曆初一、十五代表一節氣的開始;獻供敬天禮佛,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原人上岸,吾人亦推陳出新、精進向上。道親初一、十五最好能到佛堂獻供參禮,壇主講師更要以身作則。
1.獻供盤數:
*初一、十五 鄉村10盤 都市15盤
*拜 節 (中秋節) 鄉村15盤 都市20盤
*大 典 鄉村25盤 都市25盤
*仙佛紀念日 10盤
2.求道人數3人以下獻5盤,3人獻5盤,3人以上獻10盤
3.滿供為25盤,小碗供品亦算數,合五五之尊,超過25盤不合禮則。
4.開設佛堂、大典、過年、法會獻「滿供」。
5.供果應洗淨,拭乾後再上供。
6.供品之擺設,應力求大方、雅觀。
7.供品之排列順序:水果、餅干、糖果、素料、壽桃、麵。
8.燈-佛相鼻尖-佛桌中心點-供-香爐-中間拜墊成一直線 *供應比兩邊高,前排供高於後排,供品前後左右對齊、對稱。
9.供果之頭部儘可能往前或朝上,順生長之自然方式。餅干上之字 向,指向佛前(給端供者看)。
10.最後一盤供,如為奇數,可綁把香(辦道時用表文)搭配為雙。
11.獻供時供果掉落地上,則不宜再當供品。
12不可直接在供盤上取食。
13雖未逢初一、十五或節日,家中有新鮮之水果、素品︰不拘盤數,亦可上供禮敬仙佛。
二、執禮:
1.執禮人員最好穿禮服,乾道執禮比坤道合宜,關帝居左純陽右(上 執禮為左位)。
2.獻供人員之身高,不宜差太多,求道早的在前面。
3.獻供人員準備好,其他人員面向佛前,再請示點傳師是否可以獻供了。
4.上下執禮站的位置,與兩儀燈成一直線。上下手站的位置,在佛桌中側,身體半面向中燈。
5.上執禮跟下執禮示意,兩人一同向中座作揖,而後開始執禮,執禮完,同向中座作揖,半面向中燈。
6.辦道獻結緣香,由壇主獻;複習班或法會,由主班(或住持)獻。
7.上執禮為獻結緣香人點香。
8.執禮的速度應適中,有禮有節,聲音宏亮,剛中帶柔,尾音拉長。
9.叩首為求整齊化一,聽到上執禮喊「作揖」的「揖」聲後,大家再一同做作揖的動作,「跪」「首」也是一樣。
獻供實地演練
甲、獻供人員:上下手進四退五,後二位進三退五(依佛堂大小調整之)。
乙、端供人:供盤面朝外,夾在右脅下,欠身退至拜墊外。
丙、接供人:舉眉起,聽到「接」才將供盤滑下推出,十字接供。
六、獻(檀)香:
1.初一、十五禮,屬於大禮,一律獻檀香,獻香前得先發爐。
2.檀香之擺設,以香爐中線為主,依桌緣由中至右,依序排列整齊。
3.墊子擺好擺正,再請大眾入列叩頭;叩頭時,若發現墊子擺不正, 在作揖跪時,再順手擺正,不可用腳踢。
4.獻香叩頭時,其他旁立者亦應主敬存誠、垂手肅立。
5.三跪九叩禮,中間勿鞠躬。
6.發爐爐面雖然不大,獻香時亦應循序獻上,三炷為中右左,五炷 為中右上左下。
◎初一、十五獻香禮,請參閱暫定佛規禮節簿。
◎初一、十五之午晚獻香叩首禮,與平時早晚獻香禮一樣(獻線 香)。
暫定佛規(三)
暫定佛規(三)以老師制訂之暫訂佛規為依據彙整
一、仙佛聖誕、成道紀念日
二、拜節
三、辭歲拜年
四、陪壇
五、設壇
六、叩首謝恩
一、仙佛聖誕、成道紀念日:
1.聖佛在世,修學治世、造福人群,今雖已證道,依然飛鸞顯化,打幫助道,德被蒼生。
2.述及聖佛之行持與功勳,足為吾人典式,今值聖佛紀念日,誠獻清供素蔬,聊表感恩之意。
3.逢聖佛之聖誕日,供品中有壽桃或壽麵,方合時宜,成道日則不宜。
4.聖佛紀念日不勝枚舉,無法一一奉祀,僅列重要節日獻供叩首(請參閱暫定佛規禮節簿,以農曆為憑)。
正月初一日 彌勒祖師聖誕 三跪九叩 獻5盤
正月廿六日 老前人成道 三叩首 獻5盤
二月初二日 金公祖師成道 三跪九叩 獻5盤
二月十九日 南海古佛聖誕 五叩首 獻5盤
二月廿三日 中華聖母成道 三跪九叩 獻5盤
三月十五日 老

三月廿二日 老前人聖誕 三叩首 獻5盤
四月廿四日 金公祖師聖誕 三跪九叩 獻5盤
六月十五日 老

六月十九日 南海古佛得道 五叩首 獻5盤
六月廿四日 關聖帝君聖誕 五叩首 獻5盤
七月十九日 天然古佛聖誕 三跪九叩 獻5盤
八月十五日 天然古佛成道 三跪九叩 獻5盤
八月廿八日 中華聖母聖誕 三跪九叩 獻5盤
九月十五日 老

九月十九日 南海古佛成道 五叩首 獻5盤
十一月十五日 老

二、拜節:
1.一年當中,有不乏值得吾人紀念慶賀的日子,各地習俗之紀念方式,莫衷一是,道場依古來慣例,淬選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日)及年節(農曆初一日),二個較具代表性之節日,獻供禮拜,祈求國泰民安、道務宏展,前賢聖躬康泰。
2.中秋節是師尊成道紀念日,為緬懷師尊之大德感昭,得以在佛堂,另奉聖像,獻供五盤,三跪九叩。
3.值此二大節日,後學亦得以借此誠獻佳禮,敬奉尊長。
【拜節禮節,請參閱暫定佛規禮節簿。】
三、辭歲拜年:
1.講師及壇主,於除夕應到所屬佛堂辭歲,同時懺悔一年之罪過錯。
2.家要團圓,壇主也要團圓,於除夕壇主們能回佛堂吃年夜飯,有佛堂是我「家」的感覺。
3.過年,佛堂得以另奉老祖師、師尊、師母之聖像,獻供5盤。
4.除夕,壇主應在佛堂守歲,燈火通明。
【辭歲拜年禮,請參閱暫定佛規禮節簿。】
四、陪壇:
1.陪壇是壇主(代表大眾)陪同點傳師,共同來請示仙佛,或請仙佛臨壇。
2.請壇的意義:
甲.請仙佛護壇(如法會、陰陽二界之協調)
乙.請仙佛作見證(如點道)
丙.請仙佛蒞臨,天人共慶(如大典、年節)
丁.有要事,必須請仙佛來慈悲指示(如開沙)
3.陪壇人員至少一位,五位最好,本壇壇主是最佳人選。
4.陪壇人員應與點傳師同性別,求道早的排在前頭。
5.陪壇人員之走位:
甲.叫到第幾位時,不點頭,直接入位。
乙.入位時,欠身走至定位後,向中座行45度禮。
丙.退位時,向中座行度禮,再欠身回定位,不用再鞠躬。
丁.聽到兩邊分班時,第二位自動退一步,以讓第一位掠過,其餘則不用。
6.點傳師是代表大眾,請仙佛臨壇,大眾的心愿與點傳師是一致的,主敬存誠、鄭重其事。請壇時,在佛堂同樓的人,須垂手肅立,不可隨便走動。
五、設壇:
1.虔誠向道,進一步想開設佛堂,矢志一終,可喜可賀。
2.了解設壇之意義:
甲.感恩:早晚獻香叩首、禮敬仙佛。
乙.為眾生搭天橋:辦道、引度眾生。
丙.為成全眾生:壇主常渡人、設立研究班。
丁.薪傳:齊家修道、同舟共濟。
3.夫妻先取得共識,志向道合,清口茹素,至少有一人立清口愿。
家有佛堂,不可煮葷食,誓守不渝。
4.徵求家老同意。
5.家有佛堂,壇主能深切體認,荷擔壇主之意義,而非邀功求福。
6.開設當日要辦道,壇主要渡人。
7.爐火興旺,燈光明亮,乃前程光明之瑞徵。
8.道親前往道賀,喜氣洋洋,天人共樂。
9.壇主同心同德,眾志成城,任重道遠。
【設壇禮節,請參閱暫定佛規禮節簿。】
暫定佛規(三)-2
六、叩首謝恩:
甲、點道:
求了道,謝謝老

乙、法會:
1.仙佛臨壇慈悲,接駕五叩首;退竅後,送駕五叩首 謝謝仙佛慈悲五叩首。
2.畢班謝恩時,乾坤分開,先後各獻香全炷十叩首,讀表,焚表,明明上帝十叩首 諸天神聖五叩首……中華聖母五叩首白水老人三叩首 監班院長三叩首 護法大仙三叩首。起 作揖 跪,謝謝前人一叩首 點傳師一叩首 講師一叩首。
3.畢班後,主班點傳師領所有辦事人員謝恩,獻香全炷,明明上帝一百叩首 諸天神聖五叩首︰……中華聖母五叩首 白水老人三叩首 監班院長三叩首 護法大仙三叩首。
4.主班及助理點傳師、講師,向前人叩謝一叩首,謝謝前人慈悲給予了愿的機會。
丙、開設佛堂:
1.開設前,請示前人(或召集點傳師),前人應許開設,叩謝前人一叩首。
2.已安座,壇主獻香叩首完畢。全體壇主(或全家大小),作揖跪 謝謝前人(設壇點傳師)慈悲一叩首。
丁、提拔領天職:
1.預領天職者,獻香全炷十叩首,讀表,焚表,謝謝明明上帝十叩首 諸天神聖五叩首︰…… 中華聖母五叩首 白水老人三叩首。起 作揖 跪,謝謝前人一叩首 點傳師一叩首 引保師一叩首。
戊、立(清口)愿:
1.預立愿者,獻香全炷十叩首,讀表,焚表,謝謝明明上帝十叩首 諸天神聖五叩首︰……中華聖母五叩首 白水老人三叩首。起 作揖 跪,謝謝前人一叩首 點傳師一叩首 引保師一叩首。
己、求丹許願:
1.獻香全炷明明上帝十叩首 諸天神聖五叩首,跪直(稟白許願),謝恩明明上帝一千叩︰(一一向相關聯之仙佛叩謝)。
2.求完丹,向代為求丹者叩謝一叩首。
庚、到國外開荒:
1.出國前,向前人(或召集點傳師)叩首辭行。
2.回國後,儘速向前人(或召集點傳師)叩首叩安,報告開荒情形。
辛、其他:
1.自己斟酌事況,適時叩首謝恩。
暫定佛規(四)
暫定佛規(四)以老師制訂之暫訂佛規為依據彙整
一、常禮舉要
二、應對進退
一、前言:
1.「禮」者乃人類起居行動,和交際的一定規矩。「節」者中規中矩, 合宜適中。
2.人與人交通感情,事與事維持秩序,國與國保持常態,皆是禮節從中 周旋的力量。
3.禮節是不妨人的美德,是恭敬人的善行,也是一種光榮的徽章。
4.生活起居,投手舉足,每一微禮細節,皆能表達個己的知能和素養。
5.沒有禮節,萬事行之不易,亦難免處處碰壁吃虧。
6.誠中形外,內外合一,言行一致,乃為人之常規,更是修道人藉以示 現道尊的據守。
二、常禮舉要(摘錄李炳南教授 常禮舉要一書)
○食:
1.請客時,將桌椅碗筷擺好,並盛好飯,再請客人入席,筷子口向桌心,外端靠桌緣,湯匙在右,飯在左,公筷母匙。
2. 座有次序,上座必讓長者,坐的方位,以面向大門或背向佛座為大位,男左女右。乾坤同桌,男左女右,依次排列。
3.客人已入席,主人就應儘速入座開飯,不宜讓客人久等。
4.入座後不橫肱,不伸足。
5.用飯前,飯菜皆應舉眉齊(碗公雖舉眉不易,亦應有舉眉之動作)剩飯 剩菜則不需舉眉齊。
6.主人舉杯敬客,請主客開飯,客致謝辭。
7.主人親自烹調,客人須向主人禮謝後食。
8.主人敬酒畢,客須回敬主人。
9.新菜上桌,主人得以請主客先嚐。
10.用箸夾菜,只取向己之一方者,不立起向他角器取菜。
11.匙有餘瀝必傾盡,方再入公食器中。
12.在自己碗中之餚菜,不可反回公器中。
13.箸匙所取餚菜,不倍於他人。
14.食勿響舌,咽勿嗚喉。
15.公食以不言為原則。
16.咳嗽必轉身向後。
17.為表誠意,主人可以給主客夾菜,但不宜過多,夾菜前說「您用這菜好嗎?」主客答應了,再夾菜。
18.碗中不留飯粒。
19.不對人剔牙齒。
20.長輩為我們加菜,應起立謝謝,長者賜不可辭。
21.廚師於飯局尾聲,最好到席請大家多用,並自謙「菜還合大家胃口 嗎?後學學做請多指教」。
22.主人(或晚輩)不能先離席,主客用過飯離席時,主人應起立送席。
23.主客如德高望重者,則全體起立送席;起席,主遜言慢待,客稱謝。
24.宴畢不需舉眉齊,主人進巾進茶於客。
25.用餐時間不宜太久,以利主人收拾。
○衣:
1.修道人誠中形外,衣著應當樸實、整潔,不宜著奇裝異服。
2.進見前賢,衣著正服,不宜穿拖鞋、休閒服….。
3.執禮或上台講道,更應注意服裝儀容,頭髮梳整齊,乾道最好打領帶 或穿道袍,鞋子擦亮,前後雙封;坤道不宜著長褲上台講道、執禮。
○住:
1.為人子不晏起,衣被宜整理,晨昏定省。
2.為人子坐不中席,行不中道。
3.為人子出必告,反必面。
4.徐行後長,後輩立於長輩後左方一步,不疾行先長。
5.立不中門,過門不踐門限。
6.站立不一足跛,坐勿展腳如箕,睡眠不仰不伏,右臥如弓。
7.同桌吃飯,不另備美食獨啖。
8.不挑剔食之惡。
9.食時不歎、不訓斥子弟。
10.寢室、廚房,非經主人同意,不宜主動參觀。
11.帶道親到佛堂,有前賢在時,應教其問好,並作適當介紹。
12.帶朋友來用餐或過夜,得事先告知。
13.若有新道親,突然向前賢質疑尖銳問題時,我們宜代前賢回答,並設法疏導。
14.佛堂莊嚴肅穆,不談個人是非、政治。
○行:
1.路上不嚼食、不歌唱。
2.登高不呼不指、不招呼。
3.見長者必趨致敬。
4.與長輩同行,後輩立於後左方一步,過馬路應趨前保護。
5.乘車見長者必下,見幼者亦須與之頷首。
6.遇老弱婦孺,得讓路讓座。
7.搭車時,以後右為最大位,司機之旁座者為帶路者,應最後上車,最先下車開後右方車門,引領第一位。
8.車內不探首妄指,勿與司機談話。
9.行車車內之垃圾,忌往外扔,破壞環境瞻容。
10.車馬繁雜衝區,不招呼敬禮。
11.不立在路旁久談。
12.夜必歸家,若因事不能歸時,必先告家人。
13.途次有人問路,須詳為指示,問路於人,須隨即稱謝。
○處世:
1.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2.家庭之醜事,不可向外人言。
3.口為禍福之門,話要經一番考慮再說。
4.見失意人,不說得意語;見老年人,不說衰喪話。
5.交淺不可言深,絕交不出惡聲。
6.不侮辱人,不向人開玩笑。
7.與殘疾人會面,須格外恭敬。
8.於肩挑小販苦力,莫討便宜。
9.施恩求忘,受恩必報;開罪於人須求解,開罪於我應加恕。
10.善人自當親近,須要久敬;惡人自當敬而遠之。
11.遇事要鎮靜,做不到的事,莫妄逞能。
12瓜田不納履,李下不整冠。
13.凡事要合理智,不可偏重感情。
○訪人:
1.立外輕輕扣門,主人讓入方入。
2.入內有他客,主人為介紹,須一一為禮,辭出時亦如之。
3.入內見有他客,不可久坐;有事,須請主人另至他所述說。
4.坐談時見有他客人至,將辭出。
5.坐立必正,不傾聽、不譁笑。
6.不攜一切動物上堂。
7.主人室內之信件文書,概不取看。
8.將上堂,聲必揚。
9.戶開亦開,戶闔亦闔,有後入者,闔而勿遂。
10.造訪之時間,不宜太長,主人欠伸,或看鐘錶,即須辭出。
11.飯及眠時不訪客。
12.與長官尊長,或婦女行握手禮時,俟其伸手,然後敬謹與握。
13.訪客不遇,或留片,或字留。
佛規禮節(四)-2
○會客:
1.見先致敬,熟客道寒喧,生客請姓字住址。
2.及門先趨,為客起闔。
3.入門領客先行,客欲離去,則讓客前。
4.入門必為客安座。
5.室內有他客,應與介紹,先介幼於長,介卑於尊、介近於遠,同倫則 介前於後。
6.敬茶果先長後幼,先生後熟。
7.主人必下座,舉杯讓茶。
8.客去必送致敬,遠方客必送至村外或路口。
9.遠方客專來,須備飲食寢室,導廁所,導沐浴。
10.遠方客去,必送至驛站,望車開遠,始返。
○旅行:
1.將遠行,必辭親友,祭祖辭親。
2.遠行之親友辭行,必往送行,事前或贈物,或宴餞。
3.遠方客來拜訪,須往答拜,或設宴接風。
4.受人之送行及餞別,達到所在地,須一一函謝或電謝。
5.入境問禁,入國問俗,入門問諱。
○對眾:
1.他人正在談話,不可中間插言。
2.兩人對談,不向中間穿走。
3.不高興喧嘩,擾亂他人視聽。
4.不橫坐、不橫腿、不捫腳。
5.不隔席談話。
6.不向人呵欠、舒伸、嚏噴。
○饋贈:
1.禮尚往來,來而不往,或往而不來,皆非禮也。
2.賜人不曰來取,與人不問所欲。
3.贈人物品,必謙必敬。
4.贈人物品,外必包裏,婚喪慶壽例外。
5.平素贈物,座有他客,須避觀聽,遠來及初晤,可不避。
6.長者贈,不敢辭。
○慶弔:
1.參加吉禮,不談衰喪話,不戚容,不啼泣。
2.居喪不參加吉禮,只送儀物。
3.喪服不入公門,不觀吉禮。
4.賀婚,在眾賓前,辭不諧謔。
5.臨喪不笑。
6.里有殯,不巷歌。
7.飯於喪家,酒不赭顏。
8.會葬徽章,禮終即卸去,不佩帶他往。
○稱呼:
1.初見面問姓,曰「貴姓」,問名,曰「台甫」。自說姓曰「敝姓某」,說名曰「草字某某」。
2.有親戚世交者,應各以其名分彼此相稱。普通稱人曰「先生」或「某兄」,自稱曰「弟」。老者長者,稱曰「先生」,自稱曰「後學」。
3.稱人之父曰「令尊」,母曰「令堂」,向人稱自父母,曰「家嚴」,曰「家慈」。見朋友之父,稱「老伯」,母稱「伯母」,自稱「晚」或「姪」。
4.稱人之祖,曰「令祖公」,祖母曰「令祖太夫人」,向人稱自祖曰「家祖」,祖母曰「家祖母」。見人之祖父祖母,稱「太老伯」「太伯母」自稱己名即可。
5.稱人之兄弟,曰「令兄」,曰「令弟」。向人稱自兄弟,曰「家兄」「舍弟」。稱人之姊妹,曰「令姊」「令妹」。向人稱自姊妹,曰「家姊」「舍妹」。見人之兄弟,稱「幾先生」,或「幾兄」,自稱「小弟」。見人之姊妹,統稱「幾姊」,稱自曰「小弟」(書款則稱「侍」)
6.稱人之妻,曰「令正」或「尊夫人」,向人稱自妻,曰「拙荊」或「賤內」。見人之妻稱「嫂」,自稱己名(女子可自稱妹)。
7.女子稱人之夫,曰「尊府某先生」,向人稱自夫,曰「外子」。見人之夫稱「某先生」,自以避免稱呼為佳,如必要時,只稱「本人」即可。
8.稱人之子,曰「令郎」或「公子」,稱人女曰「令愛」,或「女公子」。向人稱自子,曰「小兒」,女曰「小女」。
9.稱人之孫及孫女,曰「令孫」曰「令女孫」。向人稱自孫,及女孫,曰「小孫」,曰「小女孫」。見人之孫及女孫,稱「幾公子」「幾小姐」。
10.稱人或稱自之已故上輩,統加一「先」字。如稱人之故父母曰「令先尊」「令太夫人」,稱自之故父母,曰「先嚴」「先慈」。人已故下輩不必另加字,只云「以前某兄」即可,稱自故下輩,但加一「亡」字,或云「以前某某」亦可。
11.稱人之姑丈姑母,曰「令姑丈」「令姑母」。向人稱自姑丈姑母曰 「家姑丈」「家姑母」。見人之姑丈姑母,稱「老先生」「老太太」;交厚者,可稱「老伯」及「老伯母」。
12.稱人之舅父舅母,曰「令母舅」「令舅母」。向人稱自舅父舅母,曰 「家母舅」「家舅母」。見人之舅父舅母,稱謂仿前。
13.稱人之岳父岳母,曰「令岳父」「令岳母」。向人稱岳父母,曰「家 岳父」「家岳母」。見人之岳父母,稱謂仿前。
14.稱人之內姪,曰「令內姪」。稱人之甥,曰「令甥」。稱人之婿曰「令 婿」。向人稱自內姪,甥,婿,曰敝「內姪」,曰「舍甥」,「小婿」。
15.稱人之親友,曰「令親」曰「貴友」。向人稱自親友,曰「舍親」「 友」。
16.稱人之師,曰「令師」,生曰「令高足」。向人稱自師,曰「敝業」。 稱自生曰「敝徒」。自稱師,曰「夫子」或「吾師」。稱自曰「受業」 或曰「門生」。
17.稱人之長官,曰「貴某長」。稱人之屬員,曰「貴部下」或「貴屬」, 向人稱自長官,曰「敝某長」,稱自屬員,曰「敝同事」或「敝屬」, 稱其「某姓」「某職」亦可。
18.稱人之主人,曰「貴上」,稱人之僕,曰「尊紀」。向人稱自主人, 曰「敝上」,稱自僕曰「小价」。
19.夫妻間稱呼,直呼名,不宜稱兄道姊。與人介紹,稱後學的先生、 後學的太太。
20稱呼比自己大10歲以上的人,稱○○先生或○○小姐,不可稱兄或 姐。
21.開釋道義時,上台稱呼「各位先生、女士」,不宜稱「各位前賢」。
22.上台講課,對新班員稱「各位道親」,不稱「各位前賢」。
三、應對進退禮儀:
○應對(應答對話):
1.談話應答,應端坐或直立,不支頤交股,彎腰翹足、交頭接耳、左顧 右盼。
2.有問必答,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3.應答要快,聲音大,語氣中肯。
4.向師長質疑問難,必起立。
5.長者所言與己見相左時,亦應聆聽完畢,而後再表達己意,您所言甚是,後學亦有一淺見,想跟您報告不知可行否?
○進退(進見辭退):
1.有事晉謁,得事先通報,應允再進見。
2.特殊身分或好人才,得以引見前賢,請前賢慈悲鼓勵。前賢已慈示告 一段落,引見者在答謝後,即辭退。
3.前賢就寢或用飯之時,不宜進見。
4.服裝儀容宜端莊整齊。
5.見了前賢,應先鞠躬敬禮,前賢言坐才就座,及退亦然。
6.長者立不可坐,長者來必起立。
7.不在長者前踱來踱去。
8.前賢慈示完畢,應謝謝前賢慈悲,安其學而親其師。
9.前賢交待之事,應儘速辦好,並回報結果。
10.前賢要求之事,己甚為難,得以善婉辭退。
11.尊長有過,下氣悅色,柔聲以諫。
回到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