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常思己過把過改勿論人非將非篩
修身為正錯不再涅而不緇大賢才
莫以分外勝內在陰邪奪志實不該
省思糾察所未足為人所秉德定裁
做事舉凡慎起因必能令終誠美哉
深信本性至善者反求諸己則無災
進而順親信朋友獲上信任平四海
不思得矣天之道不勉中矣人本懷
擇善若不足固執憂懼之惑心徘徊
赤子誠正以修齊莫忽微細忘本來
博學審問力行之惡隱善揚辨明白
切實為者乃不賴要訣抓住啟茅塞
雖然人一即能之然而在我則須百
雖然人十即能之然而在我千亦邁
愚者必明正所欲柔者必強焉疑猜
留意存神戾氣無成己成物有主宰
儉以養廉無著染低俗卑鄙真悲哀
正氣浩浩永長在私心惡劣齧良材
生命之花嫣然綻無庸置疑種苗栽
還有除蟲又去蟻方能生長根不壞
穩平莫抑勤灌溉注意謹防頑童摘
就是這般的用心並敦德性顯光彩
日常漸漸慎小處功夫厚實行不歪
堂堂正正謹自致為下以敬性不乖
清清白白能自重為上以誠性和藹
惡念未萌速斬斷防微杜病去陰霾
仁人君子要自愛立心立命太平開
順乎天性必無害礙山高牆早日拆
越是隱晦與細微越易彰顯慎作為
日日三省性不昧但求今是去昨非
不厭重復品潔白未可蒙塵而不美
一旦失足圭璧無瑕疵表記失光輝
猛醒覺知本自如輕鬆抖落一身灰
所有付出不白費修心養性應唯亹
本性純善令充沛時時口誦且心唯
衣錦尚絅終何為君子之道細體會
了解次第遠與近明曉風吹知原委
伏者亦昭知慎之無知豈能見隱微
赤心如寶保住它勿讓慾望來摧毀
靈靈明明的本質好好掌握而不危
朗如日月無憂患堅守至善識其揆
博厚地呀私偏無為物不貳德不虧
高明天呀甚潔淨清明自心急起追
禍害福祿其將至就在平時已準備
人人皆當格物累放下才能展翅飛
何苦求名求富貴埋沒真實剩虛偽
抛卻面具之掩飾率性而為記心扉
四體之動理不悖入理依理污不浼
仁者自愛顯道德境界即達義無為
智者自知除狂傲進退可守禮相隨
樂而忘憂多微妙發憤忘食終無悔
歲不我與如逝水光陰一去永不回
思得辨明又行篤勉勉勇往有依歸
精者還能益求精進德勵行志勿頽
志於立德志於功登高從來必自卑
縱然他人所未見所未聞也循正軌
尊德去惡於細處用誠用敬受教誨
隱者易現微者顯齋莊中正好發揮
心無放縱時內省不疚無愧氣宏偉
自可步入聖賢輩守死善道德巍巍
訓中訓:莫見乎隱
凡為外所勝者因內不足 為邪所奪者乃正不足
修行之要在隱微之中 存養浩然正氣 無私無欲無著染
低俗卑劣要速斬斷 防微杜漸謹慎小心
並下功夫以厚德
訓中訓:莫見乎隱 莫顯乎微
知三復白圭 品行如白璧無瑕疵 可表天地日月
將潔淨清明自在 無憂本質 好好守住
知遠之近 知風之自 知微之顯 道德境界 即可進入
內省不疚無惡於志 人所未見所未聞處 用功精進勉勵
註:
涅而不緇:用黑色染料也染不黑。語出《論語.陽貨》:「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喻本質之好,不受惡劣環境影響。
博學審問:《中庸》第二十章:「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博」,廣博、廣泛。「審」,詳細、仔細。「辨」,辨別、分析。「篤」,切實、堅實。全句的意思是:廣博地學習,詳細地求教,慎重地思考,清楚地分辨,切實地履行。
儉以養廉:儉:節儉;廉:廉潔。節儉可以培養廉潔的作風。《誡子書》:「夫君子之行,靜以養身,儉以養德。」
防微杜病:在錯誤或壞事萌芽的時候及時制止,杜絕它發展。典故:東漢和帝即位時只有十歲,由竇太后臨朝聽政。因為和帝並非竇太后親生的兒子,所以太后處心積慮地架空和帝,培養娘家的勢力。她讓自己的哥哥竇憲當上大將軍,掌握軍權,其他的三個兄弟竇篤、竇景、竇環也都封侯進爵,朝政幾乎都由竇氏的親人、姻親所把持,甚至連地方的官員都是由竇家所安排的,權傾一時。當時的司徒丁鴻,對竇氏專權禍國十分不滿,是少數沒有向竇氏低頭的大臣。那時剛好發生了日蝕,丁鴻藉機向和帝上書,希望和帝能夠壓抑竇氏。他引《詩經》的話說:「現在上天已經用災異之象來警告我們,我們不能遊戲豫樂,不當回事。」希望和帝能親攬政權,從小處防範弊病,並制止它逐漸擴大,這樣才可以除去禍患,聚集福慧。後來和帝命丁鴻為太尉兼衛尉,駐守宮廷,並收回竇憲的兵權,削奪竇氏的權力,終於化解了一場政治危機。後來「防微杜漸」這句成語可能就這裡演變而出,在錯誤或壞事萌芽的時候及時制止,杜絕它發展。
亹:(音偉)連續而不倦怠。《詩經.大雅.文王》:「亹亹文王,令聞不已。」
浼:(音美)玷汙。《孟子.萬章下》:「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