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群居社會你我他彼此親愛共一家
七情理智以節之勿起衝突之火花
互相調和上與下推己及人情誼佳
能以真誠而往來一團和氣圓滿達
體察人性不失禮愛惜本性道根扎
深知人我有感情要適當的來抒發
中心和諧久並大以此抒泄遠罪罰
外物均是將身發養德興道邇遍遐
以身發財真太傻捨本逐末路便差
夢幻泡影一剎那問君何勞而把抓
凡事莫離情理法起心動念當覺察
致知窮理以合性四體言語受管轄
不會囿於諸情境忘失本真而留瑕
辟者修正把道闡純潔不讓慾參雜
如惡惡臭非空話如好好色實非假
慎獨謙和心平穩邁向十方亦不跲
行與知能相符合必有光燦之生涯
人際關係亦融洽和平自然會萌芽
至誠一片不離道矯揉除去甚高雅
貫通領會中庸示因情復性天人誇
沒有狂妄自傲睨不必造作把善伐
中和處世不倚偏謙虛待人尤則寡
競逐漂浪今已而定靜安慮得自它
敬慎篤恭康莊踏己立立人大菩薩
聖賢仙佛自期許效法精神亦步趨
就以真心來待物一視同仁而煦嫗
存誠去偽德積蓄過之不及皆不取
何有失控的情緒有智與仁能伸屈
天賦予我一切具沒世也不說空虛
應知本來甚充裕端看個人之所需
慾望當作是旨趣恐怕不能常歡愉
庸庸碌碌來又去恍恍惚惚乃是愚
仁義能把心駕馭行乎道德不越矩
用力之久以致曲明則誠矣水成渠
功夫極至怎小覻與天合德三才居
藏身忠恕誠克己用公心來化私慾
待人之道用絜矩仁慈不忘善推歟
一份關懷及體恤君子仁人所必須
造次顛沛之際遇道不離身於須臾
無求品格似美玉信奉真理如握瑜
反身而誠能內聖裏外一致邁步履
口誦心唯誠正者才夠資格入聖域
洞徹人生之真諦必能順性而俞俞
無欲則剛千仞壁那有奉承和阿諛
有容乃大通天地浩然正氣遍角隅
天人這般共鳴矣中和性體永娛娛
倫常乃是天之理君子率性聖齊驅
自可外王體下情明察真欲顧大局
應事接物互底厲有人無己及時雨
如此存心並養性靈明圓覺豈越矩
實地修持當自勗安守本分不迂拘
不惑不憂且不懼守一修身通康衢
體達用兮道凝聚天人物我分別袪
遵行四毋自存敬天下萬眾皆色歈
無慚衾影不自欺見地知止禮不踰
竊賊不作心有道發揮人性慧光炬
感懷天地之撫育愛眾憫人非空語
性體道體今曉喻內德外功盡包舉
根本逐一來建立性德推廣十方詡
達到治平的心意終究以誠為根據
願拿古德將我比立志上達聖為侶
又以我心體他心神怡氣和勝飲醑
人人安居又樂利情怡性悅守紀律
和為達道必有以樂人之樂愛給予
群言之首中和記體用一貫則無虞
戒慎恐懼來防禦二六時中知偊偊
訓中訓:和也者
人人皆有感情 要適當抒發並以禮來節之
合道合理性情平穩 不會狂妄自傲而偏離中庸
不因矯情造
訓中訓:天下之達道也
作 來我去真我 一切情緒 沒有過之與不及
用至誠克己 用公心致曲 唯真正內聖才能夠外王
這乃是天底下共通之理 君子率真 情中無欲
性體作用 毋有自欺 敬天地愛眾人 知萬物一體
以我心比他心 和樂怡怡
註:
如惡惡臭:《中庸-釋誠意》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不明事理的凡夫輩,當他一個人閒著無事做的時候,便開始邪思亂想,做出種種損人不利己的事,無所不為,壞事做盡。一旦看到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就會感到厭惡,並趕快把不善的地方遮蔽起來,同時把自己善良的一面顯露出來。雖然不肖之輩將過失隱藏,而顯露其偽善的一面,但是這種行為,就一位有道德,有修養的君子看來,其底細早就看得清清楚楚,就好像看透了其體內的肺肝一樣。這種掩飾過失,假裝偽善的行為,於己於人又有什麼好處呢?這就是說明了內心真誠,自然流露在外。所以一個正直有德的君子,他的言行舉動,在別人注意不到及獨處之際,更當謹慎小心,時時保持正大光明的行為。)
敬慎篤恭:「敬慎:」恭敬謹慎。出自《詩·大雅·抑》「敬慎威儀,維民之則。」「篤恭」意指真誠恭敬,具體來說就是嚴謹自律,對待他人恭敬謙遜,並且言行一致,表裡如一。詩曰:「不顯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篤恭,而天下平。
煦嫗:本指天地博愛,生養萬物。後比喻溫情撫育。《禮記.樂記》:「天地訢合,陰陽相得,煦嫗覆育萬物。」
致曲明則誠:《中庸第二十三章》:「其次致曲,曲能有誠。」(做不到誠明境地次一等何以,專心求得某一善道,做到極至也能如同至誠之境地。)
絜矩:君子審己度人,以同理心替人設想,使人我之間,各得其宜。《禮記.大學》:「所惡於上,毋以使下;所惡於下,毋以事上;所惡於前,毋以先後;所惡於後,毋以從前;所惡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惡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謂絜矩之道。」
造次顛沛:流離失所,生活困頓。《論語•里仁》:「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握瑜:懷瑾握瑜。瑾、瑜皆為美玉。懷瑾握瑜比喻懷有高貴的美德與才能。《楚辭.屈原.九章.懷沙》:「懷瑾握瑜兮,窮不知所示。」
俞俞:從容自得的樣子。《莊子.天道》:「無為則俞俞,俞俞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
無欲則剛:人無私欲,則能守正不阿。子曰:「吾未見剛者。」或對曰:「申棖。」子曰:「棖也慾,焉得剛?」
勗:(音序)鼓舞、勉勵。如:「勗勉」。
衾影:語本北齊.劉晝《劉子.卷二.慎獨》:「獨立不慚影,獨寢不愧衾。」比喻為人光明磊落,獨處時亦問心無愧。
偊偊:獨行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