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頁 |

                                                                                 慈寧菩薩簡介

新竹舊名為竹塹,因平埔-道卡斯族中的「竹塹社」而得名。清朝時劃入淡水廳諸羅縣,光緒元年撤淡水廳改設淡水、宜蘭及新竹三縣,新竹之名因而延用至今。1691年始有第一位閩南人開墾,而後於1723客家人遷入,民國五年(1916)客家人慈寧菩薩徐前人燕妹出生於新竹關東橋,及笄適莊居於新竹迎曦門外(今東門街公賣局旁),約民國46年前後(1957)中央路經營皇宮旅舍(左圖),民國51年(1962)親族長輩鄭點傳師(傳盛),奉老前人之命來渡徐前人,始有今日奉天道場之肇端。徐前人當時對道懞懂,但因對長輩極為尊重,見鄭點傳師遠到而來,不但願意求道還協助渡人。首先是引進家族二十餘人,在家人都不明就理的情況下,功德費全由慈寧菩薩支出,費用頗重,慈寧菩薩本身也只能表立30元,這最低金額的功德費後來成為她一生之遺憾。
慈寧菩薩求道後,經歷許多磨難,來自家庭、道務、人事等等,讓她心中滿懷悲愴,老前人及諸位前人非常關懷,時常前來慈悲及勸慰,老前人有時專程前來有時路過而來,因此常讓慈寧菩薩及胡媽等前賢又驚又喜,因為老前人在她們心中是「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老前人在台中有時會舉先賢烈士之精神要莊經理(莊經理跟隨老前人期間)書寫家信以鼓勵慈寧菩薩或親自指點她身段柔和等功夫(慈寧菩薩將「柔和」錯聽為「如何」),在老前人及諸位前人的關心鼓舞之下,慈寧菩薩終於突破困境並一心向道。












照片背景是新竹寶山路的『翠碧嚴寺』,人物由左至右分別是慈寧菩薩、莊經理、黃小姐(三才)、許經理(明月)、陳前人、胡媽、賴經理、何小姐(三才)。奉天宮道場早期,主要是由慈寧菩薩、胡媽與莊點傳師三人奠立基礎,再加上老前人及諸位前人的協助,奉天宮才能開始成長茁壯。
開創初期,正好是官考時期,慈寧菩薩及胡媽二姐妹,為了渡人倆人有時會變妝穿梭於菜市場之間,或與幾位前賢不辭辛苦的來往於鄉間小道,就這樣一個個前賢被接引上法船,這些前賢們後來也成為奉天宮蓬勃發展的功臣。例如張老點傳師修辦精神有如革命先烈般的視死如歸。有四大金剛之稱的張(經理)、官(坦率仙)、羅(意誠天仙)、李(文國書局)。或為道務盡心盡力,或為籌建奉天宮而鞠躬盡瘁。有三劍客之稱的江經理、陳華林、何國棟盡心於擘劃道務的發展及人才培訓。還有經常以外燴方式為道場籌措資金的胡媽、杜經理(坤)、萬秋菊。其他有許多的老菩薩跟隨著慈寧菩薩走遍大街小巷及鄉間道路,但有她們為奉天宮的付出才會有今日的奉天道場。
她們奉獻的那段期間也發生許多不可思議的顯化事蹟,例如,慈寧菩薩與胡媽等人經常造訪田氏佛堂(奉天宮第二間家庭佛堂,位於新豐近湖口),公車站牌步行進去約要一個多小時,出來有時會錯過班車甚至搭不到末班車,奇妙的是公車不是誤點便是剛好在此故障,讓慈寧菩薩一行人恰好能夠趕上。又有一次她們要離開時,突然傾盆大雨,眼見一行人可能會淋的又溼又冷,奇妙的事發生了,在她們行走的路上,陽光普照,兩旁則是大雨紛紛,這種情景真是難以想像真的是天恩師德啊!
田講師回憶中,她當時約五、六歲左右,知道慈寧菩薩是大人物,經常與許多老前賢來田氏佛堂慈悲,以及親身指導她與弟弟,當時她們不過是小朋友而已,但是慈寧菩薩卻不厭其煩的教他們獻香等佛規禮節。還有一次印象深刻,慈寧菩薩和慈慧真人兩位老奶奶來家中見奶奶最後一面,她看到兩位老奶奶哭的很傷心,流著淚水說:「這麼快就先走了呀!」然後很不捨的說要把布拿起來看看奶奶。所以在她小小的心靈中,深深的烙印著慈寧菩薩的慈悲與温柔。
何講師回憶:有一次他學習打毛巾,前賢卻高姿態的接下來,他覺得修道人怎能這樣沒有禮貎?慈寧菩薩卻笑者回他:「要不然呢?」這句話讓他思索了十幾年,直到有一次,他接別人打的毛巾之時,才突然明白,遞毛巾的態度是他的修行功夫,接受毛巾者的態度是自己的修行功夫,只要管自己的修行功夫夠不夠,何必因為人家的功夫而受到影響,「要不然呢?」簡單的一句話,卻蘊含著很深的智慧。
慈寧菩薩的修行功夫,早已潛移默化到內心深處,若只從平常的對話或行為舉止來看,會以為是個普通的老人家而已。晚年慈寧菩薩病重住進長庚醫院,人在昏沈之際,吳講師當時身懷六甲的前往探望,慈寧菩薩摸著她的肚子告訴她:「這胎是男的。」這樣一個不經意的動作,看得出慈寧菩薩對眾生的慈愛已經是完全內化於心,一切的關懷之情都是出自於自然的本心。


六十年代官考嚴重,道場充滿肅殺之氣,有的道場因而停辦,慈寧菩薩指示:「老前人沒說停辦,所以不敢不辦。」此時,竹南連家正好一個特殊因緣而設立佛堂(當日陳前人大姑老慈悲主持,早上連氏佛堂,下午印月佛堂),因而往竹南發展,早期成全道親都是送到斗六崇修堂或員林玉皇宮開法會,等到辦事人員等基礎俱全後,第一次自辦的三天法會便是在竹南連氏佛堂(1975乙卯年正月),同年七月第二次法會,院長師兄暗示:「護法將軍斷目穿」。意指護法將軍雙目未眨的在護道,未久外面護道前賢通報有警察到來,大家趕緊變換題目,但奇妙的是警察並未走進佛堂,而是到壇主隔鄰的嫂嫂家,一番招呼後便離去,應了護法將軍護道之事。
在連氏佛堂約辦了三次法會,奉天宮目前許多資深講師都是在此期間所成全的。
慈航壇最早在西大路十八樓租屋設立(1976),房東要回之後移往陳華林講師家,七十五年(1986)移至官經理(坦率仙)家隔壁,這期間奉天宮的壇主講師會,都是在此召開,期間發生一件「一百元」事件,當時奉天宮許多紅白支出,都是由慈寧菩薩個人付出,許多前賢遂建議每人每月繳交一百元,做為一些人情世故上的開銷,但也有前賢反對,認為天道無情不該有人情之事,因此雙方意見一直沒有共識,直到有一次慈寧菩薩指派二位前賢到福山請示法會事宜(奉天宮只要有法會等大小事件,慈寧菩薩一定會向老前人請示),這二位前賢奉命共騎一部機車前往,剛好二位對一百元之事是持相左意見,一路上二人忘了危險為堅持自己的想法而一路激辯著,到了福山參完駕,才剛落坐老前人便開口:「唉!天道無情也要從人情做起。」語畢二人同驚!但也因老前人一槌定音,爭議平息,之後繳交的一百元中,五十元助道、五十元用於人情禮數上的開銷。這事件反應出慈寧菩薩於公於私都是儘己之力,不會要道親們增加負擔,都是自己在默默承受。
奉天宮雖有慈德壇(1966)及慈航壇,但因道親快速增長不敷使用,民國六十六年(1977)有一位在大陸已求過道的孫先生,在青草湖附近興建彌勒寺約十年之久,他向老前人請示欲獻此廟,老前人指示可獻給慈寧菩薩辦道之用,並交待慈寧菩薩協助他將廟完成,前人領命、道親們也出資甚鉅,在當時台北的大姑老也因尚未有較大的佛堂,所以彌勒寺也做為許多大專法會或成全班之用,孫先生雖有意獻廟,但其家屬卻不同意,有一次找了一對母女,想趁法會期間前來搗亂,這女兒原是在某鸞堂中担任乩身,她們一經過彌勒寺前的小土地公廟,這女兒就開始起乩,不過怪異的是,當她一踏進勒彌寺大門,整個人卻跌趴在地上,動彈不得,好像有一股無形的力量壓著,她的母親見狀大為驚慌,不斷的拜託與叩求,希望能原諒她,不過她怎麼拜求都不見效,最後,還是請在裡面養病休息的孫先生出來,孫先生燒大把香叩求仙佛慈悲,一求完,這女兒便跳了起來,頭也不回的跑了出去,不過她母親還是沒有得到教訓,邊走還邊說:「你們是邪教,法力比我們強。」
第二天老師臨壇,慈悲的對孫先生的家屬說:「你們放心,他們不會搶你的寺廟。」六十八年(1979)孫先生過世,第五次法會開到一半,家屬就急著把廟要回,法會最後是在慈航壇上完。
同年借用香山母聖宮,但廟主理念與白陽修道精神不合,老前人預示此地用不久。至此奉天宮四處寄人籬下,一直沒有屬於自己的大廟。 六十九年起,奉天宮及各道場都有一些大事發生,一是購買了慈航壇(官點傳師家隔鄰),此慈航壇先是做為壇主講師等道務中心之用,至七十五年正式設壇(從陳講師家移壇至此),七十九年又為了改建奉天宮資金所需而出售。再來是六十九年台北道場大考,陳前人(不休息菩薩)避禍來到新竹,慈寧菩薩協助前人生活所需(先安排古奇峰寺廟借住,但因居住條件不理想而改住官點傳師家)。七十一年官點傳師歸空,七十六年(1987)政府宣佈一貫道解禁,七十八年羅點師積勞成疾,八十三年歸空,同年慈寧菩薩成道。
七十年代也是各道場往海外開展最繁忙的時代(可能與政府在六十八年開放出國觀光有關),奉天宮也趕上這個時代潮流,多位點傳師奉慈寧菩薩之命,往馬來西亞、泰國、美國等地開荒,現今的泰國慧仁壇,美國紐約區各佛堂,均是在此時期所打下的基礎,慈寧菩薩在世時雖未曾親臨國外道場,但每當有事叩求慈寧菩薩慈悲撥轉,都有意想不到的顯化,或順利平安。 竹東地區的發展,約始於七十年(1981)二重埔的劉氏佛堂設立,在詹壇主歸空前,道務興盛一時,在羅點傳師領命前,都是慈寧菩薩親臨慈悲。七十四年芎林林氏佛堂及北埔崑崙仙山宮相繼成立,北埔崑崙仙山宮也是奉天宮第一位氣天仙開漳聖王求道。七十年代法會地點除了舊奉天宮外,當屬慈慧壇(1979)最多。直到老前人慈悲,奉天宮改建的機緣成熟。奉天宮在國內道場最遠的位於花蓮,慈寧菩薩不辭辛勞,多次與一些老菩薩舟車勞頓的前往關懷。
為使道務更加茁壯及向下紮根,始於同義壇小天使子弟班,而後開創夏令營、青少年國學營、青年學道營、成長班、長青育樂營等活動營隊。如今,年輕一輩之壇主、講師及辦事人員,多數由當年子弟班一路成長、提拔而成為道場中的棟樑人才。 慈寧菩薩對社會捐輸亦不落於人後,籌設福恩愛心園地,從事相互關懷、急難救助、貧病訪視等等,亦舉辦愛心園遊會。成立新竹光明仁愛協會,廣泛投入愛心急難救助、志工培訓、成年禮等社會公益。 約六十五年至七十五年間,是奉天宮最為宏展的時期,與慈寧菩薩長住在慈德佛堂的前賢回憶,這期間幾乎沒有假日、也沒有颱風天,天天都在辦道。如果聽到有道親生病,她一定會求敬茶及帶供果去探望,這個敬茶還真的不可思議,非常有效。許多老菩薩也學慈寧菩薩,知道有人不舒服,也求敬茶去探視。 若外出辦道時,會有前賢來交通接送,慈寧菩薩一定至少提前三十分鐘準備好,等接送她的前賢到來,前賢如果遲到了,她不會責怪對方,反而向對方道歉:「您這麼忙,還讓您這麼趕,真是對不起!」一聽到慈寧菩薩這麼說,他馬上瞭解到是自己的錯,以後再也不敢遲到了,這位前賢表示,慈寧菩薩這番話是出自內心的抱歉,決對不是說反話。 另外一位,也是長期接送慈寧菩薩的講師,他回憶說:「他當年是年輕氣盛,有時在路上遇到有人超他的車,他就想超車回去,可是慈寧菩薩就會對他說:『讓他!讓他!(台語) 』」這二個簡單的字,現在已成為他一生待人處世的座右銘。
慈寧菩薩知道,如果一大早出門辦道,跟她一起同行的前賢,一定沒吃早餐,如果她叫大家路上買來吃,大家一定客氣推辭,所以她就很有技巧的讓大家以為是她要吃,大家買了早餐才知道,慈寧菩薩的一番用心及時時刻刻都在關心著大家。
慈寧菩薩成全人也很有技巧,新講師有時沒有機會可以磨練,她就找十幾位老菩薩成立一個班,然後要這位講師來「幫」大家上課,上了好一段日子,他才明白,原來是慈寧菩薩為了「幫」他,才成立這個班。同樣這位前賢在更早的時候,本來還無意願要清口,是慈寧菩薩要人跟他說,上課地點換了。他一趕過去,慈寧菩薩若無其事的對他說:「您也來清口,非常好!」
有一位前賢,本來無意上某個班,有一次慈寧菩薩打電話給他,要他幫忙送個東西過來,這前賢送過來時,慈寧菩薩對他說:「您現在有事嗎?如果沒事來聽一下課吧!」 有人認為慈寧菩薩好像沒什麼智慧,只是普通的老太婆,但她卻很有技巧的成全人,如果這不是智慧?那什麼才是智慧?有人認為慈寧菩薩不會講道理,很少說話,可是她簡單的二個字,可以讓人終生奉行;一個真心的抱歉話,可以讓人馬上知過並改錯;她聽聞道親病痛,她真誠的求上天救治,讓許多人一生效尤,如果這不是講道理?那什麼才是講道理? 佛經有云:「菩薩常行六度萬行。」六度是明顯分辦其功德相,但菩薩所行常在尋常事中,平凡之中而不平凡成就,是為「萬行」。在後學們的心中,最清楚與俱現的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平凡事,但這些平凡事反而最讓他們銘感五內。慈寧菩薩在六度中的功夫,其實相當清明,她對道場對道親的佈施是「苛己如貧;助人如富。」七十年代,各道場國外道務開始宏展,她聽聞老前人為了開荒資金不足而煩憂,立刻每月襄助數萬元,這事只有少數幾人知曉,所以她的佈施已到無我及無相。慈寧菩薩一生堅守三清四正,功德費怕有失,常自掏腰包湊足整數;她一生為道場為眾生,早已沒自己凡事;晚年病重住奉天宮二樓,年齡可當她孫子輩的乾道,欲背慈寧菩薩下樓就醫,慈寧菩薩堅守男女清之界限而加以拒絕。除了前述的佈施、持戒的功夫外,餘者可由幾位長年在她身邊修辦道的前賢回憶,來認識我們慈寧菩薩的德範。

生活克勤克儉
慈寧菩薩在五十年代是經營旅社為生的,在當時家境不差,不過可能是因為受傳統客家人文化影響,生活物質上極度儉約:
內衣內褲都有補,我問徐經理為什麼還要補,又不是(經濟)能力等補成這樣,她說做人就是要節儉。(坤林點傳師)
去成全道親時什麼都沒有帶…隨便就是啦!麵包一個也好、飯糰一個也好,我們出門有時並不剛好,去到麻煩人家…弄東弄西就會覺得不好意思,常常就沒吃飯,去到時有人會問吃飯沒,沒吃一起來吃,我們都不敢說,都說吃飽了。(坤杜點傳師)
慈寧菩薩在生的時候,她吃的很簡單,像那個傳統的客家料理,簡簡單單幾樣小菜什麼菜這樣幾個,她就可以吃得很滿足,我想吃好吃壞是一回事,應該是慈寧菩薩本身她的修養涵養很好。所以吃好吃壞是一回事,內心很充滿道的喜悅的話,吃好吃壞就沒有關係了,只要心裡健康健全就好了。(陳講師)
康慨助人
她對自己非常的刻苦但幫助人時又非常大方,所以看她自己的吃用好像是個窮苦人家,但幫助人時又變成一個富有的人,而且她幫助別人時常常是用不經意的方式,既幫助到人同時又不讓人感到不好意思:
當剛認識的時候她知道我很窮,衣服給我穿,毛線衣給我拆成毛線,我會做衣服,毛線衣破的給我拆毛線,布給我做衣服,桌上拜的麵筋麵線,拜完就叫我帶回去,阿梅呀!我麵線發霉了!阿梅呀!我麵筋放壞了!我不好意思拿啊,不敢拿時她就電話一直來催,拿回來後就三餐煮一煮。(坤林點傳師)
當時我最困難的時候,跟慈寧菩薩說…我房租繳不出來,請她商借一下,她一下就答應了,那個時候她就是這樣,我們有困難的時候她就會來照顧。感恩的心…雖然沒有跪下去,就好像是已經跪下去一樣。(林姐)
慈悲關懷
她常常隱忍自己的病痛,儘量不給人帶來麻煩,但是只要她聽到別人有什麼不適,她都會趕過去給予安慰或協助:
慈寧菩薩她在生的時候,她對道親真的很關照,只要聽到說哪個道親生病了,就找幾個老菩薩去拜訪不管近不管遠她都會去,道親有困難她都會幫忙他,甚至有些道親經濟比較困難急需用錢的話,慈寧菩薩就會先借給他,一萬二萬三萬不一定啦!但是她從來不跟人拿利息。所以慈寧菩薩的德性,怎麼講!應該是從她日常生活裡面應該是走出來的吧!關懷道親一步一印這樣走出來的,所以讓道親由衷的去感念她!(陳講師)
處事圓融
在人事團體中,人事問題一直是組織中的一大問題,對於一位領導者而言,要如何去處理人與人之間的紛爭,是一個很大的學問。徐前人學識不高,但處理紛爭時她經常是幫雙方圓融及彌補不足之處:
她在世修辦過程中,除了對道親的關懷以外,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以和為貴」,而且道親有什麼事情或是有什麼問題,請示她老人家,她老都是用一個「好」用一個規勸。(江點傳師)
不與人爭處處容忍
一張徐前人手拿麥克風講話的照片,他說這張非常珍貴,因為她幾乎不曾拿過麥克風跟大家講話,她都是讓給其他點傳師或講師去講,而她總是默默的坐在下面,陪著大家一起上課,因此這是唯一有看到她向大家講話的一張:
慈寧菩薩辦道的時候很少說:這個我來!她會說請哪一個點傳師去辦,她從來不計較的,就算跟其他點傳師有意見不合的時候,她總是默默的承受。……後學好像從來沒有聽過看過慈寧菩薩跟其他前賢發過脾氣生氣,沒有聽過這樣看過這樣,這是她涵養非常好非常高的一個地方,這其中就隱藏了她涵養與德性的一部分一面。(陳講師)
親切待人
許多前賢都知道慈寧菩薩其實有許多煩惱事,也包括晚年常受病痛之苦,但是她總是隱忍不讓人知,對待道親一貫保持開朗健康的笑容及舉動,讓人有如沐春風的感覺: 慈寧菩薩她有五十肩的痛苦,她每次辦道的時候,一定要把手舉起來,舉起來時手是會很痛苦的,她老人家始終用一隻手扶住五十肩的那一隻手,然後把道辦完,她臉上始終沒有把痛苦的一面呈現出來。(傅講師)
慈寧菩薩她對於所有的人都把他當作是一家人,所以對每一個人都非常非常的好,這就是她老人家最慈悲的地方,她對待每一個人都和藹可親,所以縱然她有什麼不如意或是憂鬱的時候,她都讓人家看不到,只要我們看到她都是在笑,都是笑得好開心。(徐講師)
在奉天宮修建的時候,有一次灌漿意外,許多客屬地區的前賢因而受傷,當大家到醫院探視時,他們不但不埋怨反而感謝天恩師德,讓他消冤解孽,這點時時能反躬自省的精神,已有慈寧菩薩的身影在其中。
對眾生對道場永無止境的關懷,這就是慈寧菩薩。

平凡中的不平凡-慈寧菩薩之德範

                                   天恩宮田點傳師
知恩容易報恩難,感謝慈寧菩薩的提携。後學與奉天宮的機緣,雖只有短短的五年,但如同老師所說:「一切皆是夙世有緣。」誠所謂:「一世師生萬萬年。」若無當年的慈寧菩薩便無今日的後學,五年間她老智慧慈光普照,許多點點滴滴的典範,在後學身上播下了啟蒙的種子,又蒙她老及莊經理的慈悲,引薦給祁前人,讓後學得以接近天恩道場學習與成長。
奉天道場皆是慈寧菩薩她老一生的血與汗所換來的,其心路歷程絕非一般小後學得以知悉與憶測的,但可由無數次的顯化事蹟,感受到她老的德性已能感天動地,其德範簡言之乃是溫、良、恭、儉、讓五德也。其以「真」「誠」「恆」之心去展現這五德。
其溫也,從不見她對道親疾言厲色,未聞她說過什麼重話。人們皆是理直而氣壯,而她則是理直而氣和也,凡事皆是嚴以律己;寛以待人。慈祥的對待每位道親。正所謂:「行滿天下無怨惡;言滿天下無口過。」所做所為均以道為依歸。
其良也,她老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不該言者不言;不該行者不行。常推功攬過,做人家不願做的事,有一次她老見到乾道在掃厠所,她馬上去將工作搶過來,並說:「這不是乾道應該做的。」其德如水,所謂「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其爭與不爭在在都是效法聖賢之典範。
其恭也,恭敬上天受天所佑;恭敬長輩義無反顧。她是怎樣的恭敬上天?有前賢出國時向她老叩首,她老馬上避開並說:「沒有這個禮,是上天老母的恩德,要拜拜老母。」她老不居功,只推恩。孟子有云:「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也因為恭敬上天而受天庇佑。她如何恭敬長輩?老前人有命她不敢違,事事皆請示才敢行。這點後學就有感而發,現今許多道場亂象叢生,皆因不照前人的典範而行之,她老便是秉持著,老前人所規定的不可改;沒規定的不敢妄自增添也。
其儉也,三餐吃食極為儉約,出門安步當車,衣是補之又補。她並非無能力去豐厚生活,而是守著修道人該有的精神。師母有言:「坤道著衣當以樸素保守。」慈寧菩薩便是依著師母之教,及常思老前人及前人們當朷是如何走過來的。
其讓也,她老平易近人,無排場,不在人前顯貴,是位沒有掌聲的前人。她是「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其一言一行都讓人永遠懷念,關照道親如同自己兒女般,若有講師下台,她都說講的好,只有讚美與鼓勵,她老是「春風化雨;過化存神。」她不會去爭一柱香或一口氣,機會都讓給他人。
除了這五德外,後學還有四句話來形容她老之德範:「公正圓滿中;真誠圓滿通;光明潔白淨;仁慈恕親誠。」
一個道場若是共識不立則會互信不生最後導至團結不固,人與人之間常有爭執,她老常說:「是非日日有,不聽自然無。」她老會用圓滿雙方,不偏頗一方的方式來化解爭執。她老對後學們的請示她都事事皆言好,雖讓人誤以為她老沒才識,但其實是如同老子所言:「君子盛德容貎若愚。」她老是在學師母的隱啊。
「光明潔白淨」,她老光明潔白,內心無不可告人之事。如同司馬光大仙所說:「吾一生無不可告人之事。」她關心道親,慈言慈語,細心道親的一切,她與人約定的時間她一定不遲到,道親若遲到她也不會怪罪,還自責內咎讓對方匆忙,自己有不如意的事,一定是自我委曲圓融十方。
後學與慈寧菩薩雖只有相處短短的五年,但所感受到的、聽到的都是她老厚德顯現,平凡中的不平凡。像老前人說妳就是新竹的前人,她不敢居之。
她老「春風化雨,化人於無形。」看到她老的人就自然而然的想修道,不是因為聽她說什麼大道理而是親身感受到。就像這句話:「德性不足難服人;出言不慎則傷人;火候不深難擔當。」道親聽其言如沐春風,德性感召而自慚於無形。
生活檢樸心中無私,她言:「福不可享盡,享受之時有多少眾生在受苦。」她老幫助人很有技巧,常托言供果、素菜、麵線要壞掉等等理由,讓生活較困難的道親自然而然的接受她老的幫助。
她老辦道務實,著重實修。渡多少人、設多少間佛堂等,她老不會去過問,因為她老都認為是上天老母的而不是她的功勞,她說過:「辦多辦少沒關係但不能辦錯。」她老謹遵老前人訓示:「辦錯了不是佛頭而是魔頭。」
她老好學,是學而不倦,她常拿老師慈訓來翻看著,這些訓文精神早已內化於心而行於外,別看她老好像沒什麼學識,她老對大家的言談舉止,其實都與仙佛慈訓相契合。
我們將來要給後人什麼樣的薪火相傳?唯有前輩的精神、腳步及典範而已。論語有云:「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我們只要謹遵她老人家之精神,原有的要保留,沒有的不要增加。尊師重道,承上啟下。二十週年了,當然大家會去感懷或感傷,但這都不是她老人家希望的,最主要是乘愿而行,畢生行道讓大道發揚光大,她老人家的盛德才能跟我們常相左右,大家心連心,上下一體,尊前導後,道場有希望,道場有光明,如此才不會讓她在天之靈,為我們擔心,這是我們小後學應該要努力的。
回到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