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在有宗教出現之前,民間及官方盛行自然和鬼神崇拜,這些成為道教滋生的溫床。《尚書-堯典》「肆類於上帝,煙於六宗,望於出川,偏於群神。」《禮記-祭法》「出林川谷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有天下者祭百神」;「此五代之所不變也。」中國以農業立國,農業祭祀占有重要地位,故有社稷之神。《左傳-襄公七年》「夫郊祀後稷,以祀農事也。」其它如、月、星辰、山、河、風等等也形成民間信仰。《史記-封禪書》「漢初雍有日、月、參、辰、南北斗、螢惑、太白、歲星、填星、二十八宿、風伯、雨師、四海、九臣、十四臣、諸布、諸嚴、諸逑之屬,百有餘廟。」上述百神後來被道教所吸收,成為道教尊神,如上帝成為玉皇、三官大帝、龍王、城隍土地、門神灶神等,由民間信仰經改造、混雜、交錯而成為道教尊神體系。
民間崇拜是為了祈福免禍,但不是人人都能與神靈溝通,於是有巫祝出來代言,甚至成為職業。《說文》謂巫是「女能事無形,以舞降神者也。」《國語-楚語》「在男曰覡,在女曰巫。」除了巫覡還有專替人決疑難、斷吉凶的卜者。漢武帝時尤敬鬼神之祀,祠太一神於東南郊,禮拜神君「使人受書其言,命之曰畫法」,「畫法」類似後來道教的符文。武帝又封泰山、禪梁父,遍祀五岳四瀆。道教直接承襲,尤其是符籙派的符咒、齋醮、科儀等等。再來是吸收了戰國至秦漢的神仙傳說與方士方術,例如莊子關於神人、至人、真人等描述。史記中的海外有仙山,後漢書提到的方士如王喬之神術、魯女生之房中術、費長房之符術、薊子訓之神異、左慈之變術等。
以上尚不足以支撑一個宗教的發展,所以必需要有一個重要的「道統」來成為傳承,漢末道教以神化老子後又神化莊子,然後將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南華真經,列子的沖虛真經等,成為道教傳承的經典。具體來說道教是結合了古代的巫覡儀軌,道家思想,神仙家傳說,荊楚、巴蜀文化等而形成體系。完整道教體系是由巴蜀一帶的張陵、張修、張魯(又稱三張)所創的五斗米教,又稱鬼道,後成為天師道(正一天師),與張角創立的太平道(時稱黃巾賊)成為早期的道教。中原八州的太平道雖很快被滅但留下的《太平經》成為最早的道教經典,《太平經》在《周易》的「積善餘慶,積惡餘殃」的基礎上,提出承負說,一個人的禍福窮通皆是先祖代代累積而來的,這思想一定程度解決了生來不平等的疑惑,直至佛教的業力及因果輪迴等思想,才完美的解決個人與群體間的相互等差的緣由。
五斗米道從北方傳入江南,約在西晉統一時,兩晉之際天下動亂,五斗米道轉向江南發展,王羲之是東晉最有代表性的文人,「世事張氏五斗米道」。天師道祭酒魏華存(西晉司徒魏舒之女)影響了江蘇茅山附近的士族,逐漸形成上清派(茅山派),道士楊羲聲稱魏華存(南嶽魏夫人)傳授給他上清眾經31卷。到東晉末年,道士王靈期加以增飾,開始廣泛流傳。至陶弘景時,茅山成為上清派活動的中心,因此這以後的上清派被稱為茅山宗。另一支由葛玄傳下《靈寶經》與鄭隱,鄭隱傳給葛洪,再傳葛巣甫。到南朝宋,經過陸修靜補充制定了各種戒律,使靈寶派在當時非常流行,直到北宋初年,在江西閣皂山形成傳授靈寶經法的中心,被稱為閣皂宗。於是道教宋朝以前最大的三支,龍虎山的天師派、茅山的上清派及閣皂山的靈寶派,合稱「三山」。
南宋北金時,終南山活死人墓的王重陽與七位弟子,創立「全真教」,傳說王重陽傾心道教,遂生隱遁之心。一日醉遇二道者,或說是正陽真人鍾離權、純陽真人呂洞賓,經點化遂拋妻棄子,隱居於終南山地區。王重陽提倡儒、釋、道三教合一,三教同源,勸人讀佛門的《般若心經》、儒教的《孝經》,道家的《道德經》和《清靜經》。全真教以王玄甫、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為「全真五祖」。
兩晉時,葛洪進一步發展金丹派,進行了理論上的總結。丹鼎派又稱金丹道教,是外界對道教中,以煉金丹求仙為主的各道派的通稱,並非實有的道派。 至今流傳有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實為較早期的理論著作,被奉為萬古丹經之王,對後世的煉丹家影響極大。南北朝時,陶弘景等在帝王的資助下,進行過燒煉;到隋唐時,道士的實際伏煉,製造丹藥,而服食者如唐代諸帝多有中毒者;但也獲得了製造藥金的經驗,並因而發現了火藥,此一時期丹鼎派即以煉外丹為主要特徵。宋元以後,由外丹轉向內丹,鍾呂金丹派即發展並啟發了全真道的南北宗。在歷史上王浮假託老聃之名創作了《老子化胡經》以試圖貶低佛教的地位,《老子化胡經》使道佛兩教之間的鬥爭持續千年,道教的不少劣壞行為曾經造成三武滅佛事件,導致佛教等一些宗教受到大規模打壓,但佛教的地位仍然不斷上升,甚至逐漸超越道教。道教透過抄襲佛教教典的內容來試圖抗衡佛教,但是道教仍然經常在論辯等等中落敗,在元朝時期,全真派盛極一時,但後來邱處機的弟子李志常在論戰中被佛教打敗,道教教典《老子化胡經》被判定為偽典,大元帝國開始力尊喇嘛教,導致道教大量教典被焚毀,被道教霸佔的寺廟也被要求歸還給佛教,全真派因而開始勢衰。但道教與佛教之間的鬥爭仍未結束,直至至元十八年,元世祖下令彈壓全真派,導致道教的勢力受到重大打擊,佛教終於獲勝。明朝以後,道教主要分為正一道和全真道二大派別,其他宗派全部歸納到這二個宗派之下,在清朝這一做法延續,其他教派(除儒釋道三教外)淪為祕密宗教。台灣日治後期,由於採皇民化政策,企圖改變台灣人民思想,日治時代的台灣,道廟非常之多,且有民間教團在守護與維護人民安全,但道廟中的民團會抵制日本政府,所以採皇民化政策大力強制道教改採佛教信仰,此舉導致台灣現今佛道不分,這現象可見寺廟中同時供俸佛、道佛祇,佛廟中有擲筊及抽籤。
道教的經典非常繁多,大致可以分為幾類,其中最核心的經典包括《道德經》、《莊子》、《文始經》、《太平經》、《黃庭經》等,合稱為「道門五經」。 此外,還有眾多經書,例如《抱朴子》、《周易參同契》、《悟真篇》等,這些都是道教修行必修的經書。 陸修靜編撰《三洞經書目錄》使用三洞的分類法,道藏經典分為三洞四輔十二部。三洞為《洞真部》即上清經、《洞玄部》即靈寶經、《洞神部》,所有經典內籍以這三類為大宗。隨著經書的增加,通過三洞編目已經不能包納全部的經書,於是出現了四輔的分類法,也就是輔助、補充三洞的經書。包括:
太玄部:輔助洞真,重玄為宗。據傳尹喜於函谷關遇老子,拜師求道,得道德、妙真、西昇等五卷。
太平部:輔助洞玄,三一為宗。據傳老君於蜀授干吉神書,至漢順帝時,宮崇獻其師干吉所得神書百七十卷,號《太平經》。
太清部:輔助洞神,太一為宗。據傳左慈於天柱山精思,而神人授之金丹仙經,左慈又將其傳付於葛玄。
正一部:貫穿各部。真一為宗,徧陳三乘。據傳太上降鶴鳴山,授張天師「三天正法」,正一盟威符籙一百二十階,及千二百官儀三百大章,法文祕要。
十二部分類法,就是將三洞各細分為十二部,共36部。而四輔則不分部。包括:
本文:經書原文;神符:各種符;玉訣:對道經的註解和闡述;靈圖:對經書原文的圖解以及以圖像為主的經書;譜錄:記錄高真上聖事跡和功德的經書;戒律:各種戒律、功過格;威儀:齋醮科儀方面的經書;方法:個人修煉以及設壇祭祀的方法;眾術:煉丹術、五行變化、數術;記傳:神仙傳記、碑銘、道觀等志書;讚頌:頌唱神靈的經書、步虛詞、寶誥;章表:祭祀時呈給天帝的青詞等。
臺灣道教在早期以從中國大陸移居過來,信奉道教的道士和百姓為基礎,大部分屬於正一道(可以結婚的火居道)的傳統,約略可再分為南、北二大派別:北部道士自稱「道法二門」,只做喜慶吉事、不做喪事,其喪儀是找釋教(瑜伽教)的香花僧,平常以三奶派(閭山法)小法事為主,如祭解的補運、改運法事、禳星及安太歲、安神位;遇到寺廟慶成祈安或神明慶生,則以正一派道法舉行醮儀、作三獻,以度生為主而不度亡;南部以及部份的北部道士自稱為天師門下「靈寶派」,喜、喪事都做,俗稱「烏紅搭」。民間信仰與佛、道教的融合,一般人已分不清楚其中的差異,根據內政部2019年(108年度)的「全國宗教資訊系統資料-寺廟」,廟宇主祀神前十名,依序為:王爺、土地公、釋迦牟尼、觀音、媽祖、玄天上帝、關聖帝君、保生大帝、中壇元帥、陰神厲鬼。(陰神厲鬼為有應公、大眾爺之類)另外,虎爺在臺灣也很常見,但大多是作為配祀神出現。民間信仰發展出一些特色,例如:遶境、進香、分香、陣頭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