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代中國福建、廣東的移民大量移至臺灣後,開漳聖王變成來臺漳州人的祖籍神,同時也為臺灣陳姓人士所祭祀。全臺以開漳聖王為主神的廟字有 60 餘座,以宜蘭縣比例最多,可代表早期漳州人入墾分布區域的情形。清代械鬥風氣盛行時,開漳聖王常被漳州人視為與其他族群抗爭時的保護神。描寫基隆地區漳泉械鬥死傷慘重的俗諺「肚公無頭殼,聖公無手骨」中,「虺公」為泉州人供奉的保儀大夫註1 ,「聖公」即是開漳聖王。聖王在大陸祖地均是以一尊主神擺設,但在關西、龍潭及新竹卻有並列三尊稱為三王公的開漳聖王信仰。本文便以新竹北埔崑崙仙山宮的三王公來探討彼此間的差異。
一、崑崙仙山宮建廟沿革
位於新竹縣北埔的崑崙仙山宮,是由關西的崑崙七星殿分接出來的,開創此廟的也是目前的負責人羅吉潤先生的父親羅慶鴻。
光復初期,其父為生計四處奔忙,而累懷了身體,因聽聞關西崑崙七星殿,開漳聖王藥笺靈驗註2 ,故而經常造訪,一段時日後身體轉好,便發願學習廟中執禮諸事,及建廟立祀助人醫病,63年起開始尋地建廟之事。羅父四處背(令)旗找地,後終於來至北埔現址,爻請後確定落腳此處,又經該地姜姓及彭姓地主概然捐助,才得以草創廟基。現在的崑崙仙山宮的規模是歷經約十年,兩代的修造才完成的,其父在廟初建成後,幾乎是生活上一切大小事,皆需請示過聖王才行之,所以其子(吉潤)認為父親過於執迷而深覺不以為然。吉潤早期對聖王並不認同,因他在68年左右求得大道(加入一貫道),求道後積極欲渡全家人(加入一貫道),唯獨其父一直未成,因為羅父事事必示於聖王,而聖王又未有明示,所以吉潤認為聖王是其父未能求道之阻礙,故羅父在世之前後,他常於聖王之前,責怪衪未暗助其力(搭幫助道),且不明天道之變換。
羅父過世後(69年),吉潤接下該廟之事務,因他深信大道所以經常至奉天宮幫辦,聖王廟反而較少去經營,直到有一日(70年左右),三太子爺借竅手來開示,可準備建佛堂之事了。據吉潤描述:當時他與友人在神桌前打乒乓球,有人三喚其入內,稱太子爺臨壇要見他,但他不置可否,因為他認為仙佛臨壇只在法會之時,但因三次催喚只好瞧瞧,一見是熟識之竅手(她當日遊完五指山後來此處休息)更覺得是玩笑一場,太子爺開口問他是否有事要問?突然之問令他腦中一片空白,只能四目相交,不知做何答覆。未久太子爺又言,你不是想設佛堂?可以開始準備了。他表示此事是他心中的願望,此竅手應該不知?而後經過一系列的呈報、請示及修改增建廟之硬體結構,於七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完成先天佛堂的設置。
二、崑崙仙山宮神佛配置
宮廟不屬南、北式的三層建築,一樓是主祀開漳聖王(三王公),三樓是無極殿,中間的二樓另有觀音菩薩等神佛陪祀。
一樓中央上層主祀開漳聖王(三王公),左邊(龍邊)是救苦大仙、雷公、玄天上帝、馬舍公、郭聖公。前有文昌帝君。右側(虎邊)是媽姐、地母娘娘及註生娘娘,前有黎山老祖(八卦祖師)、黎山老母及齊天大聖,中央前桌有金、木、哪吒三位太子、曾夫子、二郎神、天潛仙、鬼谷子及神農大帝。二樓中祀觀音菩薩、濟公活佛及關聖帝君,左邊(龍邊)是三官大帝,右側(虎邊)釋迦文佛、燃燈道人及李洞賓仙祖。三樓無極,中立彌勒祖師,左邊(龍邊)濟公活佛,右側(虎邊)月慧菩薩,又稱白陽二祖三聖。
一樓在各桌另有小尊的陪祀神,有些是小尊的主神(例如三王公),有些已不知其名,但有一尊(二尊同一)比較特別少見,是一位左手拿旗,右手按著腰間手槍,左腰有掛劍及胡蘆,腳踏著一架飛機,此神名為「李峰」神,據關西崑崙七星殿游先生(創辦人游日龍孫子)解釋,李峰神傳說是三太子哪吒的大弟子,原不姓李,因跟隨太子爺修行才改姓為李,在五六十年代,龍潭上空發生一次飛機失事意外,當時有人目擊到,飛機上有一尊神靈顯化,手持令旗讓飛機避開人多的住宅區,所以此神造像才會有以飛機為座騎,且也只有在龍潭附近才有此神的信仰及供奉。
三、開漳聖王與三王公
開漳聖王的來歷,有許多版本,其中主要有三種,其一是陳元光為唐僖宗時進士,率軍平定漳州一帶住民反抗,並大力經營開發,死後被封為威惠聖王,成為地方保護神;其二是陳元光之父陳政,為唐末衛戍福建將軍,病歿由陳元光奉旨接父職,平定潮州盜匪後,上 〈 建州縣表〉呈請在潮州與泉州間設置漳州,經陳元光開發,使漢人於漳州地區得以立足;其三是陳元光為五代閔國王審知之大將,開拓龍溪、漳浦、南靖 · 長泰、平和、語安、海橙等七縣,設置漳州府於龍溪,帶領漢人移居,死後被當地人民供奉為開漳聖王。
開漳聖王為何又被稱為「三王公」?這三王公是那三位王公?據游先生所說,三王公是開漳聖王及其二位堂兄註3 ,陳元光是有二位伯父(陳敏、陳敷)且各有一子,不過他的二位堂兄在隨父南下馳援時均與父於半途病逝註4 ,所以與開闢閩漳的功勳並不顯著,何以會與聖王並列三王公?在中國漳州一帶的威惠廟註5並無三王公並列的開漳聖王像,最多是與其父並祀或後殿有祀其祖母及配祀子孫。
另一個可能原因,開漳聖王在臺灣的開基祖廟,大溪的仁和宮註6 資料指出,明末清初年間,延平郡王鄭成功率領漳州、泉州、粵州三地方人民來台開墾,隨後有漳州人二兄弟,以其故鄉漳浦廟中所尊奉之開漳聖王,將廟中第三尊開漳聖王金身及香爐奉請在船上,來台後在滬尾(現淡水)經商謀生;因在故鄉廟中所請之第三尊金身,故開漳聖王又稱「三王公」。以仁和宮記載,臺灣俗稱的三王公是因漳州二兄弟,將故鄉廟中之「第三尊」開漳聖王金身帶到臺灣而才有的,所以原故鄉廟中至少有三尊開漳聖王像,這點在許多廟中確有此佈置,在一些宮廟中,會有分鎮壇(廟)主神及可出巡主神,鎮壇的主神像是不可動的註7 ,出巡的主神像是可動的,其它地方的主神只有一尊時,在出巡日期時會安排其衪神像代理出巡,例如新竹城隍廟,出巡時是由城隍爺兒子代理註8 。所以漳州二兄弟有可能是請出可動的開漳聖王像。後又因時代久遠又未經考證,而錯認三王公應該有「三位王公」,而第三位王公又理應是「開漳聖王」。
不過為何大王公的藥籤有名,游先生所述的又與宜蘭二結的「古公三王」信仰雷同,但他又強調,這是不同信仰的體系。
二結王公廟位於蘭陽平原的中心,正名「鎮安廟」供奉古公三王。據傳在南宋時代三位福建籍醫生(柳信)、地理師(葉誠)、道士(英勇),各領義軍幫宋朝攻打元兵,並結拜為兄弟,後敗戰漳州漳埔縣湖西坑,深居山中且與鄉民建立深厚的感情,保護山民人畜的安全,後來元滅宋朝,三將也壯烈犧牲。鄉民感念三將生前的英勇事蹟,在墓前蓋了一做小廟,供奉三將塑像,尊稱「三王公」。
老三王公於乾隆51年(西元1786年),在湖建省漳浦縣湖西坑先民廖地移墾臺灣,先奉迎三王公神像為守護神落腳二結,並蓋茅屋供奉老三王公「鎮守三郡、安居五庄」,之後再迎大、二王公前來供奉。三王公至今已二百餘年,它是二結地區民眾的信仰中心。三王公的傳奇向為村民所津津樂道,據傳大王公(柳信)善長醫術、二王公(葉誠)精於地理風水、三王公(英勇)善於伏魔捉妖。大王公、二王公、三王公,每尊神明職責都不同,三尊神明區分成除煞、堪與與醫病。而對於神明的稱呼,但當地民眾一般稱之為三王公而非開漳聖王,如當地流傳的一句俗諺「三王公顯外庄。」
同樣是由大陸先迎奉(第)三王公,且都是由漳浦的祖廟,二個會不會是同一件事而有不同的傳說演變?可能性不大,因為一在大溪一在宜蘭二結,且在漳州一地的開漳聖王廟約有二百五十一座,另外開漳聖王廟會有配祀著他的四位部將,就是:「輔信將軍」、「輔義將軍」、「輔順將軍」、「輔顯將軍」,規模小著僅配祀:「輔信將軍」與「輔順將軍」兩位部將註9 。而宜蘭二結的古公三王則無配祀神明。
四、結論
開漳聖王陳元光的事蹟在正史上並無記載,但在福建一帶卻廣為流傳,開漳聖王的事蹟也是到明代時才有現今的豐富描述,許多神明的傳說及演變常隨著時間及地域的改變,而有所改變,另外信徒的取向也是造成一些信仰的變異,例如「媽祖」為何會演變出「大媽」、「二媽」、「三媽」及「黑面媽」?在崑崙仙山宮、崑崙七星殿及崑崙太極殿,供奉神明涵蓋了儒、釋、道三家的神衹,這便是與信徒的需求而產生的奇特現象,在前面提到的李峰神,我問羅先生會何會供奉此神,他回答是信徒送來要求供奉的。因此開漳聖王、三王公及向大王公求藥籤的情形,有可能是早期信徒們的知識水準不高,對神明的祈求又較依賴,因而容易將同名稱或接近性質的信仰混淆了,久而久之便相習成俗了。
註1 :「保儀尊王」及「保儀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中國唐代安史之亂時,死守睢陽的張巡、許遠。 1 920年代,毫灣總督府主持的寺廟調查裡所記載的尊王多是指許遠,但現今供奉尊王的廟宇則多是指張巡;長久以來尊王、大夫兩者有稱號互易的現象,民間則多將二者統稱為「虺公」。 據鄭月裡老師所說:保儀大夫應該是許遠,但她的父親則認為是張巡。會造成這種互易現象可能跟張巡的歷史名聲高於許遠,但這二人在遇難時許遠的官位高於張巡(縣令)。
註2 :「三王公」各有職司,其中大王公以藥籤聞名。
註3 : 《崑崙七星殿建廟六十年特刊》中記載:大、二王公分別為開恩及孟蛟。但據華夏經緯網資料是:族譜記載,霸漢為太邱陳武帝霸先之族兄,生果仁,為99世,果仁先克耕為100世,克耕生三子:敏、敷、政,為101世。敏生元敬,敷生元揚,政生元光,為102世。元敬、元揚是否別名稱號為開恩、孟蛟則尚不得知?
註4 :華夏經緯網:「元光伯父陳敏,字一時,中郎將,懷遠大將軍;二伯父陳敷,字一貫,右郎將,雲麾將軍。西元670年,陳敏、陳敷奉命率援軍入閩,行軍萬里,日夜兼程,至浙江江山縣病故。至福建之浦城,元光堂兄元敬、元揚亦染病而亡。浦城縣誌記載有唐墓葬群200余座,其墓主人大概就是當年入閩增援的將士。」
註5 :宋宣和二年(1120年),朝廷詔令對將軍廟賜額為「威惠」,由此,漳、泉二州各屬縣所立的將軍廟均改稱為威惠廟。
註6 : 仁和宮供奉之主神為開漳聖王,可稱全台開基祖廟。明末清初年間,延平郡王鄭成功率領漳州、泉州、粵州三地方人民來台開墾,隨後有漳州人二兄弟,以其故鄉漳浦廟中所尊奉之開漳聖王,將廟中第三尊開漳聖王金身及香爐奉請在船上,來台後在滬尾(現淡水)經商謀生;因在故鄉廟中所請之第三尊金身,故開漳聖王又稱"三王公"。於清康熙12年(西元1673年),二兄弟夜間同夢見三王公託夢,他要遷往他處,兄弟即向三王公卜杯求問要遷往何處,結果選定水路向河上行,船至各渡頭即再卜杯均未得聖杯,輾轉至粟仔園,舟無法再行駛而請神明下船,沿西北唯一小路來到本宮現廟地,有一棵大樹,因盛暑遂將三王公案置於樹蔭下,休息片刻後要請三王公起駕,但百請不動,因而再卜杯是否要選定此地建廟奉祀,得數杯,兄弟二人即邀集遠近人士及熟番共同觀賞神跡,眾善信乃出錢出力搭建茅屋,作為奉祀三王公之處所。本廟在此建廟已有336年歷史。
註7 :道教知識網:神位、神像一經安座便不得妄加移動,(謂之鎮也,鎮宅、鎮殿、鎮壇等等,鎮者,真金也,真金乃喻重,而重者則不得輕移之謂也。)否則則失去擇吉安座之意!君不見,所有大廟宮觀等,一經開光、安座大典之後,其鎮殿之金身神像便不再移動了。若有需要動用神像金身,也只有移動下方或下案之金身神像,而不可動鎮殿之神像金身。若必要移動鎮殿之神像金身,則需封廟(如新竹北門長和宮,所祀之鎮殿天上聖母(媽祖娘娘) ,於前些年媽祖飛昇紀念時,移駕回大陸湄洲詣祖廟,便完全按禮制封廟。) 。待回駕時也需擇吉重新安座。
註8 : 新竹都城隍廟每年中元普渡都城隍爺出巡前,農曆7月13日晚上都城隍爺的兩位兒子和七爺八爺,就代表著都城隍爺「察夜暗訪」。據游先生表示主神能否出巡通常是該廟的私密,外人一般不得而知。
註9 :輔信將軍李伯瑤 (西元612年,陝西三原~西元672年),又名李伯苗,字昆宗,京兆三原人(今陝西三原),為唐朝開國名將衛國公李靖之孫。與輔義將軍倪聖分、輔顯將軍沈毅及輔順將軍馬仁並列為「開漳聖王」陳元光旗下的四大將軍。據《福建通誌唐宦績篇》記載:李伯瑤(征閩中郎將),嘗任開漳聖王陳元光之參軍,因其佐政有功,賜號「輔信」,爾後,隨開漳聖王征討南蠻諸寨時,以驕兵之計,智擒賊酉,平三十六寨,遂奏封「司馬」。又嘗鑿斷鵝頭山,平娘子峒諸寨,戰功彪炳,卒諡「定遠將軍」,宋紹興年間,追封「殿前檢點」及「威武輔勝上將軍」,明洪武帝勒封「輔信王公」,漳人專由祀之,虔敬非常。民間百姓崇其英勇,奉祀為神明,多與輔順將軍馬仁配祀於開漳聖王廟中,但也有以祂為主祀的廟宇,並定農曆三月八日為其神誕日。
輔順將軍又稱「馬使爺」、「舍人公」、「馬舍爺」,簡稱「馬公」。台南的馬王廟為祭水草馬明王。水草馬明王是馬的守護神。據 《 台灣縣誌 》 及 《 台灣府志 》 描寫,「輔順將軍」又稱「馬王」及「馬祖」。台南市開山路「馬公廟」,原稱「馬王廟」,明鄭時興建,乾隆 42 年重修, 《 台灣通史 》 也說俗以「馬王」為「輔順將軍」。 《 台灣府志 》 稱馬王為天駟房星之神。 《 燕京歲時 》 :「馬王者,房星也,凡營伍中及畜養車馬人家,均於六月二十三日祭祀之」。 《 北京指南 》 :「西便門外白雲觀,祭火神及馬王」。台灣以輔順將軍為神明的廟字大部分為漳州移民所建,以六月二十三日為例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