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頁
            佛教簡介
一、佛陀時代的印度-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Brahmanism)是印度古代宗教,現在流行的印度教的古代形式。以吠陀經為主要經典;因崇拜梵天及有婆羅門種姓擔任祭司而得名。
婆羅門教起源於西元前2千年的吠陀教,等級森嚴,把人分為4種姓氏:婆羅門,刹帝利,吠舍,首陀羅。
婆羅門:(最高的) 教士和學者。刹帝利:(下個) 貴族和戰士。吠舍;(下位) 農夫和客商 。首陀羅:(最低的) 農奴和奴隸。
西元前6世紀至西元4世紀是婆羅門教的鼎盛時期,西元4世紀以後,由於佛教和耆那教的發展,婆羅門教開始衰弱。
西元8、9世紀,婆羅門教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一些教義,結合印度民間的信仰,經商羯羅改革,逐漸發展成為印度教。
印度教與婆羅門教沒有本質上的區別,其教義基本相同,都信奉梵天、毗濕奴、濕婆三大神,主張善惡有報,人生輪回,輪回的形態取決於現世的行為,只有達到「梵我同一」方可獲得解脫,修成正果。因此,印度教也稱為「新婆羅門教」,前期婆羅門教則稱為「古婆羅門教」。 婆羅門教根本經典是吠陀。中國古代史籍中音譯為毗陀、薜陀、圍陀;意譯為明論、知論等。原意為宗教的知識,後來轉化為對婆羅門教、印度教經典的總稱。
從廣義上說,吠陀是用吠陀梵文寫作的一些西北印度文獻的匯總,是關於對神的誦歌和禱文的文集;約在西元前20世紀到前10世紀間形成,它包含吠陀本集、梵書、森林書、奧義書。從狹義上說,吠陀只是指吠陀本集。
二、佛陀時代的印度-六師外道
事實上,在佛陀前後的一、二百年間,印度的思想界極混雜,歸納起來,大致可分四類:1、正統的婆羅門教。2、習俗的信仰,此係以史詩為中心的思想,他們是以梵天、毗濕奴、濕婆等三神為中心的婆羅門教的通俗化。3、哲學,例如六派哲學之大部分已在成立中。4、反《吠陀》的沙門團。
反《吠陀》的各派,均有其特種的主義及其教團的組織,此等教團為了與婆羅門區別起見,即以沙門(Śramaṇa 勤息)來命名。故在佛陀介紹各派意見時,便稱之為「或沙門,或婆羅門」,各派之稱佛陀,也以「大沙門」或加上釋尊之姓「沙門瞿曇」呼之。
當時的沙門團很多,佛典中有九十六種外道的記載,其中最有名的外道沙門,便是六師外道。 六師外道
六師外道的有關記載,見於小乘經律的有很多,今以《長阿含經》第二十七經《沙門果經》為準,介紹他們的名字如下:
不蘭迦葉(Pūraṇa-Kāssapa):為倫理的懷疑者,否定善惡之業有其相應之根,故倡無作用論。
末伽梨瞿舍利(Makkhali Gosāla):此為邪命外道之祖,倡無因而有論。乃是耆那教的一派,在佛世極有勢力,除了耆那教,他是其餘五師中最盛大者。
阿耆多翅舍欽婆羅(Ajita Keśakambala):否定靈魂之說,倡唯物論,以快樂為人生之目的,排斥一切嚴肅的倫理觀念,此亦即是順世外道。
婆浮陀伽旃那(Pakudha Kaccāyana):主張心物永不消滅,倡世間常存論。
散若夷毘羅梨沸(Sañjaya Belaṭṭhiputta):為詭辯派或捕鰻論者,舍利弗(Śāriputra)及目犍連(Mahāmaudgalyāyana),即是此派出身而皈信佛教的。
尼乾陀若提子(Nigaṇṭha-Nātaputta):這就是耆那教之始祖摩訶毘盧(Mahā-vira),他出世稍早於釋尊,也是王子出身。此派以命(Jīva)及非命之(Ājīva)之二元論而說明一切,故也是否定有上帝造物觀念的無神論者。其實踐方面,則以極端的苦行及嚴守不殺生為特色。印度是禁欲苦行的風行國,故當佛教淪為密教之左道而行男女之大樂後即告滅亡,耆那教則歷二千五百年,迄今仍在印度流行。
六師外道,從佛典中看,可謂一無是處,實則考察彼等之思想,固然不及佛固賈堪布教之合理,但也未必盡如佛經之結集者們所以為的那樣。
三、佛教史的不同分段時期
五時八教:智顗--華嚴(21年)、鹿苑(阿含12年)、方等(8年)、般若(22年)、法華涅槃(8年)等五時;頓、漸、祕密、不定(化儀四教);藏、通、別、圓等四種類(化法四教)。以上總稱為五時八教
四、佛陀的生平與其遊行的地方
佛陀-Buddha
佛陀全名:喬達摩悉達多(GautamaSiddhartha)
喬達摩Gautama(俗名) ;
悉達多Siddhartha(姓);
釋迦牟尼 Sakyamuni(族名)
 釋迦牟尼-梵文Syka-muni,巴利名 Sakya-muni。又作釋迦文尼。為北印度迦毘羅衛城(Kapila-vastu)淨飯王(Suddhodana)之太子。母摩耶夫人(Maya)為鄰國居利族天臂城(Devadaha)主之女。
摩耶夫人將分娩之前,依習俗返娘家天臂城待產,途中於藍毘尼園(Lumbini今尼泊爾境內)小憩,即於無憂樹(asoka)下產子,即是釋尊。釋尊誕生時,行七步,舉手言:「天上天下,唯我為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太子還宮後,命名喬達摩悉達多(GautamaSiddhartha),摩耶夫人於分娩後七日去世,太子遂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Mahaprajapati)撫育成人。太子少時隨從婆羅門毘奢蜜多羅(Visvamitra,彩光甲)學習文藝,隨羼提提婆(Ksantideva,同神)學習武技,皆悉通曉。及長,迎娶天臂城主善覺王(Suprabuddha)之女耶輸陀羅( Yasodhara)為妻,生子羅睺羅(Rahula)。
太子曾由城之四門出遊,見老、病、死、沙門等現象,深感人生之苦痛與無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於十九歲,太子夜出王宮,自脫換衣冠為沙門(出家修苦行者)。初訪毘舍離國(Vaisali)跋伽婆(Bha rgava)學道,復至王舍城(Rajagrha)受賢者阿羅邏迦藍(arada-kalama)、鬱陀迦羅摩子(Udraka-ramaputra)之教,以所學難臻解脫之境,遂至摩揭陀國(Magadha)之優樓頻羅村(Uruvilva)苦行林,開始六年苦行生活,有淨飯王所派五位侍者與之共修。苦修期間,太子日食一麻一麥,雖至形體枯瘦,心身衰竭,而始終未能成道,乃悟苦行非得道之因,遂出苦行林。時,共修之五侍者誤以太子退失道心,捨之而去。
太子放棄苦行後,接受牧女乳糜之供養,至尼連禪河(Nairañjana)沐浴。恢復體力後,至伽耶村畢缽羅樹(pippala)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靜心默照,思惟解脫之道。四十九日後,於十二月八日破曉時分,豁然大悟,時年三十五歲。由此因緣,乃稱畢缽羅樹為菩提樹(bodhivrksa—bodhi tree)。
釋尊成道後,於波羅奈城(Baranasi)鹿野苑(Mrgadava)首先教化共修苦行之五位侍者,此即初轉法輪。五位侍者即有名之五比丘:此後,釋尊自稱如來(tathagata),一般意指「乘如實之道,而善來此娑婆世界」。初轉法輪後,釋尊至摩揭陀國,化度三兄弟,及其弟子千人。又化度六師,王於迦蘭陀長者(Kalanda)所獻之竹園中建立精舍,供養釋尊,稱迦蘭陀竹林精舍。至此,佛教教團之進展遂呈麗日中天之勢。
此後釋尊一度返故鄉迦毘羅衛城,歸依者眾,又為舍衛城(Sravasti)須達多長者(Sudatta)說法,長者於舍衛城的太子祇多(Jeta)所贈園林中建立大精舍以獻釋尊,供長期安住弘法。舍衛城國主波斯匿王(梵 Prasenajit)亦於此時歸依。及淨飯王駕崩後,釋尊再度回國。後姨母波闍波提、妃耶輸陀羅等亦剃髮出家,此為比丘尼教團之始,波闍波提則為佛教教團第一位比丘尼。此後釋尊巡歷印度各地說法布教,無論貴賤男女,悉施教化。其教法予印度文化及宗教影響甚鉅。
彼時提婆達多Devaratta欲迫釋尊讓與教團僧眾,所欲不遂,乃不斷破僧害佛;又波斯匿王之子琉璃王即位後,攻伐釋尊之故鄉迦毘羅衛城,亡釋迦族,其時大目犍連等建言釋尊施予援手,釋尊為說釋迦族之宿業。
釋尊在世之最後一年,離摩揭陀國,北渡恆河。因食(Sukaramaddava,即旃檀樹茸)而罹病。臨終前於拘孫河(Kakuttha)作最後之沐浴,復至拘尸那揭羅城(Kusinagara)沙羅雙樹林,頭北面西呈吉祥臥。夜半,釋尊將捨壽前,對諸弟子作最後之教誡,而後平靜入滅。
釋尊之遺骸初置於末羅族(Malla)之天冠寺(Makutabandhana-cetiya),施以火葬。然參與祭事之八國使節,由於分配遺骨問題而起爭端。後經香姓婆羅門(巴Dona)調停乃得定議,由八國均分遺骨,香姓婆羅門得舍利瓶,另有較遲入會之匹蒲里婆那(Pipphalivana)村人僅得燋炭。各國紛紛建塔供養,此即今日十塔之由來。
釋尊入滅之年,於王舍城之七葉窟,舉行第一次經典結集。時以大迦葉(梵 Mahakasyapa)為主要召集人,阿難(梵 Ananda)與優波離(梵 Upali)各依其聽聞佛說之記憶誦出經、律,復經大眾討論勘訂,而成為後世經律之準則。此後歷經變遷,釋尊之教法遂分為以巴利語(BC 3世紀的語言)為主之南傳系統,與以漢譯經典為主之北傳系統,廣傳於後世。
五、佛教的經、律、論藏
佛門《大藏經》分為經、律(廣律、戒經、律論)、論三部類。
經典是屬於佛所說的,講的多半是定學。 (定學指佛教中的「定」(concentration, samādhi),以及由此產生的修行成果。 定學是佛法中極重要的修行方法之一,能幫助修行者提升心境、穩定情緒、開展智慧。)
戒律是佛所制定的,律部裡面說以律儀居多。只有佛能夠制定戒律。其餘人絕不能自己想一套,就修改律藏,那是絕對的錯誤。
還有一部類是「論」,論主要的內容是慧學,就是斷除煩惱用的。
菩薩造論、或祖師大德也有,論是把他們修學的經驗、心得,以及證道的境界寫下來,留給後面的學人。
只要依著論典去修,不會有任何的問題,可做為完全的參考,不必質疑。這也是論藏的功能。 《大乘莊嚴經論》舉出設立三藏典籍的意義:
  1、為對治眾生疑惑,為說戒、定、慧三學,為講說法、義,所以設立經藏。
  2、為使眾生遠離苦行、樂行二邊,為成就戒學、心學,為成就法、義,所以設立律藏。
  3、為對治自心的見取,為成就慧學,為通達法、義,所以設立論藏。
十二部經,是將佛陀教法,依敘述形式與內容分成十二種類,又稱為十二分教、十二分聖教、十二分經。
  1、契經:又稱長行、線經,音譯修多羅、素怛纜,簡稱經。原義為線,原是古代印度的一種散文文體,以散文方式直接記載佛陀的教法,通於大、小乘經典,也包含律和雜藏,如四阿含、諸大乘經及波羅提木叉經等。表示佛陀所說的法如同絲線,能貫穿一切義。上契諸佛之理,下契眾生之機,謂之契;貫穿諸法深義,攝持所化眾生,謂之經。
  2、應頌:音譯祇夜。和契經相應,以偈頌重覆闡釋契經所說的教法,又稱重頌。
  3、記別:音譯和伽羅那,又稱授記。本為教義的解說,後來特指佛陀對弟子們的未來所作的印證。有自記說、為他記說二種。自記說,是將自己的內證境界,明確的表達出來。為他記說,是如來及聲聞弟子,以自己的證悟和種種功德為他人所作的證言。
  4、諷頌:音譯伽陀,又作孤起頌。全部以偈頌形式來記載佛陀的教法。以諷詠讚深妙義理,頌三寶功德之言句也。
  5、自說:音譯優陀那,是感興語,不待他人請問法而佛陀自行開示的教說。有無問自說,佛陀自己開啟問端,如《雜阿含經》卷三、《阿彌陀經》;有讚歎辭,如「善哉!善哉!希有世尊!難有世尊!」;有佛涅槃後,弟子抄集的偈頌,如漢譯《法集要頌經》。
  6、因緣:音譯尼陀那,義譯緣起、本緣及因緣等。是記載佛陀說法教化的因緣。也就是顯示「說人、說所、說事」的,就叫因緣。
  7、譬喻:音譯阿波陀那。是以譬喻來宣說法義,如《中阿含長壽王本起經》、《百喻經》、《雜喻經》,《法華經》的「火宅喻」、「化城喻」等。
  8、本事:音譯伊帝目多伽。記載本生談以外,佛陀與弟子前生的行誼。包含以「佛如是說」為開卷語的經典。
  9、本生:音譯闍陀伽。記載佛陀前生種種大悲心的修行,也通於弟子過去生的事跡。律藏中以僧祇律為最多。
  10、方廣:音譯毘佛略、毘富羅等。宣說廣大深奧的教義,大都編入《長阿含》及《中阿含》。
  11、希有:音譯阿浮陀達磨,義譯又作未曾有法、勝法、希法。記載佛陀及弟子等三寶甚希有之事,如《大毘婆沙論》說:「希法云何?謂諸經中,說三寶甚希有事。」漢譯的《中阿含經‧未曾有法品》中有希有的具體內容。
  12、論議:音譯優波提舍。記述佛陀論議、抉擇諸法體性,並分別明了法義,是一切論書的通稱。
  佛教聖典的分類學以十二分教的方式劃分,此十二分教又攝於經、律、論三藏中,統稱三藏十二部經。
六、佛陀圓寂後的部派佛教
佛滅一百年左右,韋沙離城的瓦基族比庫提出乖違律制的「十事」,引起一些持律長老的不滿,於是召集七百位阿拉漢齊集韋沙離城,判定十事非法。當時,參加集會的長老們平息了此事後,決定再結集法與律。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二次聖典結集」,又稱「七百結集」、「韋沙離結集」。
註:十事
1、角鹽淨:可以蓄鹽於角器中隨時食用。
2、二指淨:如未吃飽,可以於規定時間後經二指量(日影)之時間內,繼續進食。
3、他聚落淨:即在一食之後,仍可至另一聚落復食。
4、住處淨:同一教區內之各群比丘,可以在各居處舉行布薩。
5、贊同淨:於眾議表決之時,可以先別眾進行羯磨,再徵得全體比丘眾之同意。
6、所習淨:可以隨順和尚阿闍黎之常習。
7、生和合(不攢搖)淨:可以飲食未經攪拌去脂之牛乳。
8、飲闍樓淨:可以飲用未發酵或半發酵之椰子汁(即闍樓)。
9、無緣座具淨:縫製坐具可以不貼邊,大小隨意。
10、金銀淨:可以受取貨幣與金銀等財物供養。

遭否決的瓦基族比庫不滿上座長老們的裁定,他們另外糾集一萬朋黨,自行編集經律,稱為「大結集」。此後,佛教遂分裂為保守傳統的「上座部」(Theravāda)和主張革新的「大眾部」(Mahāsaṅghika)兩大部派。此為佛教僧團分裂的開始,所以又稱為「根本分裂」。此後,部派之間繼續分裂,先後成立的部派相傳有十八部或二十部之多,佛教史進入了「部派佛教時期」。
在說一切有部及大眾部傳說,根本分裂的原因在於大眾部的創始人大天,他提出新學說(大天五事)因此造成分裂。在上座部跟大眾部分裂之後,在其中因地域、教義看法等等不同因素,在其下又分裂出不同的僧團(又稱為「枝葉分裂」)。這個時期也被稱為部派佛教,時間起於佛陀滅度後百年,至大乘佛教興起之間。至西元一世紀前後,各部派已成熟發展,各自發展出不同的教義,也各自傳承了不同的經典。
註:
上座部佛教(直譯:「長者的教義」)因其尊奉巴利三藏,以巴利語為聖典語言,因此又稱巴利語系佛教、巴利佛教。因其由印度南傳至錫蘭與東南亞一帶,又稱南傳佛教;與北傳至中亞、東亞、藏區的北傳佛教(包括漢傳、藏傳)相對。
大眾部,音譯摩訶僧祇部,略稱僧祇部,又稱聖大眾部。為小乘二十部之一,與上座部並為最初之兩大部。據異部宗輪論所記載,佛陀入滅百餘年,大天比丘提出五條教義後,產生讚成之革新派比丘,與反對之保守派比丘。兩派互相抗爭,前者遂結成大眾部,後者則結成上座部。

七、大乘佛教的崛起
佛教,本分有原始佛教與後期佛教。原始佛教又稱為小乘佛教,後期佛教又稱為大乘佛教。在小乘佛教中,又有種種的分派,不管他們的分派是如何的多,只要是小乘,必然都是著眼於宇宙的現象界,認為這個現實世間是苦,是空,是無常的;生存在這樣的一個世間,其最重要的工作,無過於盡力的捨離世間,求得自身的解脫。至於如何利人,如何救濟世間,他們一點也不表示關心。這在佛教中稱之為獨善其身的自了漢。因為他們除了自己的覺悟之外,不管別人的解脫,把別人的解脫,看做與自己沒有關係。這種傾向個人的解脫主義,可說是含有非常濃厚的出世色彩。
到了後期的大乘佛教,就與這種思想相反了。他們把宇宙的現象界看做是實在的,認為事理圓融,自他平等。所以小乘是消極的而大乘是積極的,小乘是寂滅的而大乘是活動的,小乘是個人的而大乘是社會的。
大乘興起與居士、佛陀本生經有關。
大乘經說:釋迦佛現出家相,是方便(為了適應當時印度外道沙門團)的示現。佛的真身現在家相,有髮、戴天冠、佩瓔珞,如毘盧遮那就是這樣。論到菩薩,如文殊、普賢、觀音、善財、維摩等,大多是在家的,出家菩薩是很少見的。大乘法不一定是釋迦佛說的,而且多數是菩薩說的……這表示了大乘法,是以在家眾弟子為中心而宏通起來。」
八、中國佛教發展
佛教大約從漢朝開始從印度經西域傳入漢地的。初期主要是引進並翻譯佛經。隨着佛教在漢地的不斷傳播和發展,特別是南北朝時期諸多帝王大多崇信佛教,翻譯了大量佛經,佛教徒和佛教學者的數量也空前增長;另一方面,佛教在傳播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的影響,做出一些適合中國國情的改變。因此漢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佛教思想和理論,漢地佛教宗派形成的條件已經具備了。
隋唐時期是漢傳佛教的鼎盛時期,各大宗派都已成立,發展頗具規模。但是由於佛教發展過程中本身所產生的各種問題,以及三武滅佛造成的四次法難,大量佛經典籍被毀,諸多宗派被嚴重削弱,無法重現昔日輝煌。但是只有禪宗和淨土宗因為不立文字,學術性不強,以及較為自給自足的經濟而沒有受到太大影響,反而在法難之後更加繁榮,直到今天。
中國佛教主要有八大宗派,分別是:三論宗、瑜伽宗(法相宗)、天台宗、賢首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和密宗。這些宗派在中國佛教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並各有其獨特的教義和修行方法。
臺灣佛教在明清時期的根基為禪宗之臨濟、曹洞二宗。在日治時期,日本政府引進日本的佛教宗派,如淨土真宗本願寺派、真宗大谷派、淨土宗、日蓮宗、曹洞宗、臨濟宗妙心寺派、高野山真言宗等,其中禪宗特別有影響力,開展出四大名山。解嚴後的臺灣佛教,其發展日趨多元,除了漢傳佛教出現新四大名山及其他的人間佛教教團,藏傳佛教、泰緬南傳在臺亦逐漸通行,對漢傳佛教的風貌產生程度不一的影響。台灣佛教的特色之一是世俗化,例如巖仔和高僧信仰,18世紀之後,台灣泉州、漳州移民也大量興建觀音菩薩為主尊的佛教寺廟,此種佛寺又以巖仔居多。本來意思是山洞,後來靠近山邊的廟就都稱為巖仔。道光十六年(1836年)刊行的《彰化縣志》稱「閩省漳泉南人謂寺曰巖」,可見巖仔在當時應專指佛寺。而「巖仔」於佛寺的正式名稱又可稱為巖或岩。另外,明、清時代來台的移民,自閩、粵等地,帶來了許多高僧信仰,學者有人稱之「佛教俗神」信仰,如福建泉州安溪縣的清水祖師信仰、顯應祖師信仰,漳州的三平祖師信仰,汀州的定光祖師、伏虎禪師信仰,福州的泗州祖師、扣冰祖師信仰。高僧信仰亦會道教化、如道教廟宇、鸞堂也時常奉祀原屬佛教禪宗的達摩祖師、濟公禪師與普庵禪師等。如就佛教團體規模來看,則以慈濟基金會、佛光山、法鼓山以及中台禪寺等四團體的影響力最大,被台灣佛教史家江燦騰博士列為戰後臺灣佛教四大事業道場。另外,除了上述所說的四大山頭外,還有苗栗境內的九華山大興善寺和新北市的靈鷲山無生道場。這些山頭的特色也和中國大陸傳統漢傳佛教也有所不同,有的強調禪淨雙修,有的更不再強調宗派之分,皆以「佛法生活化」為宣教重點。

註:三武滅佛,又稱三武之禍,指的是北魏太武帝滅佛、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這三次中國歷史上大規模打壓佛教事件的合稱,是佛教史上的最大法難。五代十國時期也有後周世宗進行的大規模滅佛運動,故又合稱三武一宗滅佛、三武一宗法難。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原本崇尚佛教,後來受到道士寇謙之等的影響,轉奉道教,於440年改元為「太平真君」,對佛教有偏見。太平真君五年(444年)九月,誅殺政變未遂的僧領玄高、慧崇等人。七年,太武帝西征抵達長安,見到佛寺僧侶多所破戒,釀酒、私藏兵器、淫亂婦女,司徒崔浩要求滅佛。此次滅佛表面上是皇帝崇道滅佛,實際上是胡漢之爭,因為當時佛教的支持者是鮮卑貴族,漢族士族崔浩企圖通過崇道、崇儒、滅佛、修史等舉措,對鮮卑政權進行「和平演變」,實現漢化。北周武帝自建德三年(574年)始,至其駕崩(578年),滅佛時間共五年。史稱「建德毀佛」。北周實際建立者,權臣宇文護篤信佛法,因對東方的東魏(乃至後面的北齊)處於弱勢,以佛教消彌胡漢差異,統合人心,到了宇文邕時代北周逐漸強勢,且關隴集團間鮮卑、漢族士大夫趨於無異,遂廢掉了佛教,吸收其財富,不過由於在滅佛前僧人淨影,慧遠批評道教道士,比佛教僧侶更加不清淨,於是順手也滅北方道教,亦強迫道士和僧侶一起還俗。唐武宗喜好道術,開成五年(840年)秋,召道士趙歸真等81人入禁中,於三殿修金籙道場,親受法籙。宰臣李德裕等厭惡佛法,此二人經常在唐武宗面前詆毀佛教,毀佛主要的原因是當時寺院所屬莊園增加,國稅收入減少。加以僧伽腐敗,僧侶不事生產,蠹耗天下。後周世宗自顯德二年(955年)始,至其駕崩(959年),滅佛時間共五年。史稱「顯德毀佛」。顯德年間,北方五代更迭,兵革時興,僧尼管理功令漸馳,以致寺僧浮濫,直接影響國家賦稅、兵役。顯德二年(955年),詔令整飭寺院,沙汰僧尼。凡無先代敕額之寺宇並皆停廢,親無侍養者不許出家。規定若要出家,男年十五以上,需背誦佛經一百卷(或能朗誦五百卷),女年十三以上,需背誦佛經七十卷(或能朗誦三百卷),陳狀呈上,由本郡考試,上報祠部,給予度牒,方得剃髮。禁止燒身、煉指等眩惑世俗、殘害肢體的行為。存留寺院之外,民間的銅佛像全數沒收入宮,用以鑄作銅錢。此後,華北的佛教日益衰落,而南方佛教仍繼續發展。

回到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