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頁
            福田心耕
  福分來自多造福,福田要自己耕耘,才會有收穫。世界上每個角落都有福田可耕,只要有心成為福田的農夫,再好好培育優良的種子,每個人都能「耕者有其田」。愛的力量,就是這樣一點一滴累積的。心像一畝田一畝田裏撒下什麼種子,將來就長出什麼果實。我們的心就像一畝田,做好事就是播下好的種子;做了不好的事、壞的種子播下去,同樣會在這畝田中長出來。
農夫要播種前,必先耕一小塊地,然後把種子泡水篩選過,浮在上面的壞種子去掉,好的就泡著,發芽之後再把稻種拿去播撒,這叫做「撒秧苗」。等秧苗長到合適的高度,就開始插秧;過些日子,要開始除草,尤其必須除掉稗草,它和稻子長得幾乎一樣,只是稻葉摸起來粗粗的,稗草的葉子則是細滑的。心田要施何種子成為福田?
  佛陀曾說:「一切之法,以施慈為樂。」意思是:法門無量,但是要想得到快樂、歡喜,唯有一種方法,就是要佈施「慈」。能時時以慈處事、以悲付出,這是人生一大樂事。佛陀又說,如果能抱持歡喜心佈施,可以得到五種功德——命、色、安、力、辯。
第一是命;假如看到病苦的人,能歡喜地扶助,讓病人解脫病苦,得到內心的安穩,如此佈施之人可以得長命,也就是得長壽的果報。
第二是色;不論是幫助貧困或病弱的人,在付出的同時,如果能用溫柔善順的臉色,面帶微笑、口出善言去安撫,就能得到容顏端正、人見歡喜的回報。
第三是安;若能用歡喜心去佈施,則我們所面對的環境都是和樂的順境;所在的地方,就能平安無事。
第四是力;所要做的事,只要肯發心、肯付出,就能得到一切的力量;沒有人能勝過你的力量。
第五是辯;用歡喜心去佈施的那分感受、歡喜,能使自己增長智慧,自然得到辯才無礙。
  所以,人生不可欠缺的就是以慈施悲,用慈啟發悲憫心而付出;付出之後而能心存歡喜,這就是佛陀大慈悲的教育。
菩薩與凡夫之距離,為何如此遙遠?原因就在:是否曾下過功夫?其實,只要轉個心念就容易了。人心向善或向惡,都是以心為起點,同樣是一顆心,但方向不同;只要肯為善,要成菩薩就沒有困難。
  有一念善心就是菩薩,人人都能做救人的菩薩,不必一定要到寺院去求,但求自己有一分力量去付出,此時我們就是最有感應的菩薩。心田要除何稗草?
多欲為苦
社會之所以不能祥和,是因為有些人無法安心守分,以佛教而言是源於貪瞋癡!貪心一起,心無厭足,當然無法安定。
財產如火焰
  大家每天在忙碌中度過,究竟為何而忙呢?總不離五欲——財、色、名、食、睡。而五欲之中,以「財」為首;多數人都很努力地賺錢,但只想到要賺更多的錢,卻往往不知如何善用錢財。
  佛經云:「如火益薪,其焰更熾盛。」財慾就像火一樣——如果要讓火焰更烈,必須再添加木柴;生命也像洪爐中的木柴一樣,為了讓生活更享受,需要不斷地辛苦鑽營,所以說「其焰更熾盛」。然而,人生在財慾中,就能得到快樂嗎?
轉惡緣為福緣
  「難道他們的一生,註定要這麼吃苦嗎?」今生過著極困苦的生活,與過去生的作為不無關係,所謂「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業緣如影隨形,若非業力牽引,怎會生在那麼窮困的國度、過著幾乎沒有生機的日子?
有人認為:他們既然是「帶業」而來,為何要去幫助他們呢?其實,任何人來到娑婆世界,誰不是帶業而來?但是,佛陀本著大慈悲心,就是為了廣度眾生而來人間。眾生在過去生中因無明、人生方向偏差而種如是因,如今在果報中受盡苦難。
此時,若多用一點心去引導他們,將他們過去偏差的習性,調整至光明的方向,以後他們還是可以發揮做人的良能,既種下一分善因,將來就有得救的機會。
我們發悲憫心佈施錢財或給予無畏施,即使只是很簡單的動作,效用卻不小。比如:有人久坐腳麻,我們伸手扶他站穩、不令跌倒,這也能安定他的心;或如有人在惶恐驚懼中,我們安慰他:「不要怕,有我在!」這也能給人很大的信心。能付出愛心,也教他們對別人付出,這就是在散播愛的種子、廣結好緣,如此就能轉惡緣為福緣。
  人生,最讓人煩惱的就是「我執」。對於這個名詞,有的人可能會覺得很生疏,「我執」就是凡事很執著,以自我為中心,認為自己最棒;這都是我們內心的障礙。有障礙,就有煩惱,要把我執舍掉,生活才會很歡喜。
若以為自己很了不起,孤傲不群,就會很孤單。常聽到:「某某人啊!他都自以為是,我才不要跟他接觸。」我想,大家也會覺得:一個高高在上的人,我何必去找他、求他。所以「高處不勝寒」啊!
或者有人覺得:自己學問差,地位卑微,人家那麼有錢,哪有資格跟他在一起。這種心態也不好,這是「卑劣慢」,也是「我執」,會使自己變得很孤僻、孤單。
修福與修慧
  佛經中有一段故事:有兩個師兄弟,一個很精進唸佛、拜佛很虔誠;另一個只是喜歡修福,幫助困苦的人。
這兩位修行者轉世之後,有一天,一位出家人拿著空缽,經過國王的花園,看到一頭披金戴銀的大象,身上還用綢緞覆蓋著,所住的象舍也很豪華,有上好的蚊帳遮蓋,並且用上好的毯子鋪在地上讓牠睡,因為牠是國王最寵愛的象。
這位已修證的出家人走到豪華的象舍前,說:「師弟啊!我們過去生在修行時都有所偏頗,我輕視造福、只重修慧,所以落得現在常常托空缽,有一頓、沒一頓的,吃盡了苦頭。而你只修福不修慧,今生生活無憂,受人寵愛、照顧,多麼有福報啊!可惜你卻墮入畜生道。」
耕耘心中的福田
  我們心中的大地有兩種可以造作,這兩種都稱為福田:一種是「有作福田」,另一種是「無作福田」。所謂有作的福田即是心中有所求,比如:對於三寶、父母、師長,我們都知道要尊重供養,而且會有很大的福報;但是,若為了求福報才刻意去供養,這當然也會得福報,不過,這是有作的福田。
另一種是無作福田,也就是沒有特定對象,抱著盡本分、無所求的心去供養三寶、孝養父母、敬重師長,並且兼愛世間眾生萬物,把這些都當作本分事。好比農夫,有的會計劃經營多少,將來能收穫多少;有的則是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這就是無作福田。
學佛要學「無作福田」——只是付出大愛,其餘毫無罣礙,因為心中沒有罣礙,所以沒有煩惱,故能兼得智慧。若是「有作」呢?雖然有愛心,將來也有福報,但因心中尚有罣礙,所以福報是有量的;而學佛的人不要計量,因為無作的福田,才是真正的功德無量。
  無作福田
  佛陀有段時間住在舍衛國的祇樹給孤獨園。有一天,他用手在地上取了一些土之後,問弟子:「我手上的土多,還是大地的土多?」弟子回答:「當然是大地的土多啊!」
  佛陀說:「普天下慈悲心已被啟發的人,就像我手上的土這麼少;而尚未被啟發的,有如大地上的土那麼多。」可見佛陀很憂心,因為真正能接受正法、付出愛心的人,數量還是不多。
  佛陀又說:「我們的責任還是很重,要教化的眾生還很多啊!大家要發大慈悲心,引導眾生知曉人生的目標,啟開心門,愛護群生。」
  同樣的道理,雖然在慈濟的團體中,我們常看到許多「付出不求回報」的人。但是普天下眾生之多,還是難以計算!慈濟人和天下人相比較,有如佛陀手上的土和大地上的土一樣,難免讓人擔憂。
因此,還需要人人同心來經營——不管是「有作」的福田或是「無作」的福田,對眾生大愛的啟發都有幫助。大家要時時培養心靈的福田,自我用心耕耘。
  謂佛、聖人、僧三種為敬田;和尚、阿闍黎、父、母等四種為恩田;救濟病人為病田,又稱悲田。此八種,皆堪種福,故稱為「田」。佛陀說:「八大福田,看病功德第一。」而且種如是因,一定得如是果。「發多大的心,就能得多大的福;立多大的願,就能得多大的力量。」
百善孝為先
  佛說:什麼是戒,孝順父母就是戒,如果沒有佛,就把父母當做佛來侍奉,你一念孝順,供養一次父母一丁點東西,這樣的福德就超過你供養一百位高僧百千萬億年。這是真實的話,並不是比喻。
父母聖賢你都不恭敬,父母聖賢你都輕賤,還有哪一個眾生你不輕賤?你的貢高我慢大到無邊際了,鬼神看你這個狂妄就討厭。我們佛家對此有一句話:你要貴,你就不能輕賤他人。連基督教都說:那把自己升高的,必被降低。把自己降低的,必被升高。
畢恭畢敬的對父母,讓父母高興喜悅,有一點好東西,都要拿來供養父母。畢恭畢敬對父母,這是增長官祿最快的,沒有比這更快的,你尊長,那自然你也要成為長,受人尊;供養父母,則是增長資財最快的。
  佛說:什麼是戒,孝順父母就是戒,如果沒有佛,就把父母當做佛來侍奉,你一念孝順,供養一次父母一丁點東西,這樣的福德就超過你供養一百位高僧百千萬億年。這是真實的話,並不是比喻。孝順供養父母,這個福報是現世報,福德太大了,就算是苦厄命運,也根本擋不住自己的福德。諸葛長青:所有學佛的人,應當從孝敬父母開始!孝順供養父母,哪怕只是做一天,生活都會有不可思議的改變,一年不抵觸頂撞父母,能滅盡三十年戾氣,之後你缺少的,一齊到來,不順的,都自動順遂。你就算拿一個月孝順供養父母,讓父母高高興興,你手頭上的這件煩惱事都會自動化解的。改命,永遠是從孝順供養父母開始的。如果你做不到,你根本不可能改命,因為積福沒有損福快。
隨喜功德
  看到他人佈施行善,如果自己不想參加或無力參加,也應該說:「你們做這麼好的事,祝福你們!」這就是隨喜心,這也是佈施的一種。
經典中有一段故事,佛陀教大家要「隨喜讚嘆」這樣也有功德。弟子聽了很懷疑,讚嘆為什麼有功德?於是就請示佛陀:「如果我做好事,別人來讚嘆,那麼我佈施的功德,會不會被他分走了?」
  佛陀問:「譬如一間暗室,裏面點了一盞很亮的燭燈;有很多人都拿著蠟燭,從這盞燭燈引火,這支燭燈的亮度會不會減少?」弟子回答:「不會,但房間裏面會更亮。」
  相同的道理,一個人做好事,十個人、一百個人,乃至一千個人讚嘆,本來只有一個好人,卻因此可以增加到一千個好人。因為口說好話,啟發善念就是好人。所以,要訓練自己時時說好話,常說好話,才會讓人疼愛與敬重。
惡有惡報,善有善報
  有一天,佛陀帶著弟子經過市集時,看見一位賣魚的老人,一邊斗量賣魚,一邊哀嘆地說:「老天爺!到底我犯了什麼錯,你讓我的兒子這麼早死?如果他還活著,可以幫我賣魚,我哪會這樣操勞、辛苦啊!」佛陀慈悲的看著老人,而後輕輕一笑。瞬時,佛陀的齒畔產生五色金光,照亮了老人和整個市集。一會兒,一頭滿身臭穢的大豬,身體滴著屎尿,搖搖擺擺的晃過市集,眾人此時皆掩住鼻口。佛陀看見此景,似有所感的再度露出憐憫地微笑。
  阿難在一旁看到佛陀的行止,感覺不同以往,即恭敬地向佛請示:「慈悲的世尊!剛剛您看到老人哀嘆而憐憫一笑,現在看到搖擺行走的大豬,也露出相同的微笑,難道其中有何特別的原因嗎?請世尊慈悲開示,以解答大眾共同的疑惑。」佛陀於是告訴大眾,之所以會笑有三個原因:
  第一,是無奈於這位老人的愚痴。想想他在溪邊捕魚時,讓無可計數的生命,在他的漁網下慘遭殺害,也讓這些魚蝦,家庭破碎、骨肉相離。但是,他不曾因為魚蝦的苦,而生起絲毫的惻隱之心。如今自己的兒子因禍而死,卻怨天咒地,感嘆命運對自己的不公平。因為這樣的因緣而笑!
  第二,過去曾經風光不可一世,能呼風喚雨,來去自如,志得意滿的飛行皇帝,今日卻只能在魚販的斗中無助地苟延殘喘,連性命都自顧不暇。這個前世的天人,因為專修空想觀,修成了空定,卻執著這個想出來的空,無法歸於本心。雖然得壽八十億四千萬劫之久,然而,卻不能讓自己的罪業消弭,在福壽用盡時,定力也跟著消失,仍要受輪迴果報之苦!
  阿難不解的問道:「像帝釋天一樣尊貴的飛行皇帝,他所修的福德如此多廣,為何仍不能免於業報呢?」一旁的魚此時張著空洞的雙眼,似有所感。佛陀答道:「禍福其實只是暫時的假相,並不能長久!如果因為今生的富貴而志得意滿,不知繼續培福修慧,反而逆行暴施,很快地,福報享盡,就會為自己招來無數的災難和罪報。這因緣果報,如影隨形,如響應聲,不會因貴賤而有所區別!」
  第三個原因,是憶起過去在行菩薩道時,曾有一世生為一位三寶弟子。每逢六齋日,便會到佛寺聽經聞法,精進行道從來不敢懈怠。因為崇信三寶,平日奉行佛法,行善不倦,又堅守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因而感得在佛世出生,蒙佛說法而出家修行,從此生生世世奉持不懈,因此德行、福慧日漸增廣,而成就無上的佛果,為世所尊。
  那時,隔壁的鄰人,從不相信惡有惡報、善有善報的道理,因此不學無術,四處為惡。還供奉鬼神,施放蠱魅來殘害他人。平日一有空閒,就是吃喝嫖賭、飲酒作樂。
  自此之後的輪迴中,我所生之處,都是清淨的處所,能夠聽聞佛法而精進修行,圓滿佛果。而過去的這位鄰人,則因為留戀女色,荒淫無度,又不知孝順父母,因此直至今生依舊在三惡道中輪迴,未能出離,而墮為這隻糞穢的大豬!

回到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