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而天界,下而地界,中而人界,為神、為仙、為人、為鬼、為畜生,皆在因果之中。
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構成世間,相當於三有。有情眾生都在三界中因為煩惱的關係生死輪迴。三界分為六道,三界之上六道之外還有聲聞、緣覺、菩薩、佛陀四聖境,總共十法界。欲界:地獄、人間、六欲天(十天):四天王天、忉利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陀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色界(四禪天:初禪天、二禪天、三禪天、四禪天)。無色界(四空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天)
欲界天
欲是物質的五欲──微妙的色聲香味觸,男女的性欲。天是光明的意思,即一般的天,帝。在這三界中,欲界共有六天,最下是統攝八部鬼神的四大王眾天,向上是忉利天(三十三天),夜摩天,兜率天,化樂天,他化自在天。這六天,同有物質的貪欲,男女的淫欲,所以稱為欲天。欲天中,與人類關係最切的,要算忉利天王釋提桓因──帝釋了。他崇尚和平,愛好道德,希望人類進步。雖為了天國的統治,偶爾也發動戰爭,但寬恕敵人,以不殺為主。他成為多神王國的大帝,通過鬼神而統治人間。天女圍繞,與中國傳說的玉皇大帝相近。比起鬼神來,欲天當然高尚得多,毛病就出在迷戀「耽」著「諸」般「欲」事上。在物欲與性欲的享受中,不免驕奢淫佚,沈醉於糜爛的生活,而智慧與德性的精神生活,反而會退落下來。從前,帝釋曾請佛說法,可是回去不久,連佛說的是什麼也忘記了。「欲為苦本」,這種物欲享受而容易墮落的諸天,自身不保,還需要求歸依呢!
四王天:為六欲天第一重天,位在須彌山腰,有四天王護居四方,東持國天、西廣目天、南增長天、北多聞天統攝八部鬼神。
忉利天:為六欲天第二重天,居須彌山頂,有天帝名釋提桓因,有臣三十二名分居忉利天四方,故又名三十三天。此天一日為人間百年。(四王天、忉利天居地依須彌山地界而立,又名地居天。)
夜摩天 (隨時受樂欲居處)、兜率天、化樂天 、他化自在天(夜摩天至他化自在天位居須彌山凌空處,又名空居天。)
色界天
欲界以上,叫做色界。色界分四禪,初禪又分三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梵是清淨的意思,與聖潔的含義相近。梵眾天,如人民;梵輔天,如官吏;大梵天如獨一無二的帝王,所以稱為獨梵。梵天是非常清淨的,沒有淫欲,也不再貪戀世俗的物欲。德行方面,慈悲博愛的精神,非常高尚。這在一般宗教中,可說是佼佼者了!據佛經說:大梵天出現,還沒有臣民,也還沒有欲界──地球等住處。大梵天想有天地,欲界也就漸漸凝成了。想有人,人也恰好出生了。由於大梵天心「依」憍「慢」而「住」,不免引生狂謬的知見,以為天地由他而創造,人類由他而出生。
初禪:(清淨心中,諸漏不動,離淫欲而得清淨,故名梵天。)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
二禪:(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定心細微,無尋伺心所,但有喜樂。修成二禪者之居所。)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二禪第三天。此天絕音聲,以光為語言,故名。傳說人類是從光音天下來。)
三禪:(安穩心中,歡喜畢具,此天禪定深妙,身心喜樂,故又名定生喜樂地。)少淨天、無量淨天、徧淨天。
四禪:(五識俱無,無有喜受,僅有捨受與意識相應。)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無煩天至色究竟天又稱五淨居天(謂色界四禪天中已證小乘不還果的聖者所居處。)】
無色界天:(色相俱無但住心識於深妙禪定者所居之所,)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
蓋神仙是不昧因果者也,人而落於因果,顛倒變化而不知。
百丈禪師在江西的百丈山開堂說法,座下學僧聽眾不下千人。聽眾中,有一白髮老翁日日而至,而且都是最後離開。長期如此,引起百丈禪師的注意。一天,百丈說法完畢,大眾散去,老翁仍未離去。
百丈禪師就特別問他:「為什麼你每次都遲遲不走,應該是別有問題吧?」老翁聽了就說:「我有一個很大的疑問,請師代我解說。」百丈就說:「你問吧。」老翁說:「五百生以前,在過去迦葉佛時代,我曾住持此山,當時有位雲遊僧人問我:『大修行的人還會落入因果嗎?』我回答說:『不落因果。』就因為回答錯了,使我被罰變成為狐狸身而輪迴五百世,不得解脫。請問大師,我究竟錯在那裡?」
百丈禪師聽了,便說:「你再問我吧!」老翁就照舊,重複原句向百丈禪師請教。百丈就很嚴肅地大聲回答說:「不昧因果。」老翁聽了這話,就很高興地跪下來拜謝說:「我得解脫了。明天,請老和尚(指百丈禪師)慈悲,到後山山洞裡,為我火化野狐身體,並請按和尚禮儀葬我。」而禪師真的在後山洞穴中,找到野狐的屍體,便依禮火葬。百丈向僧眾說明此次緣由,此時弟子黃檗希運問百丈說:「大師!那修行人說錯了話,結果墮入了野狐之身不得超脫;如果當時他說對了,那他目前應該在那裏呢?」百丈招招手說「你過來,我告訴你!」,黃檗走上前卻突然給了百丈一個耳光!百丈被打不但不生氣,反而拍手大笑說:「原本要給你一個巴掌,沒想到你這傢伙卻比我厲害!」說完,這師徒二人竟笑成一堆,旁觀的眾僧,被他倆弄得活像丈二金剛摸不著頭!
一般修行者,只為能解脫生死,不入輪迴,是為自了漢。不昧是如來,遊走於世間,因緣而來;緣滅而去,來去如如不動本心,故而業緣歸處是狐身,業了歸處自有緣之處。不懼歸處,不衿來處,隨順因緣,隨緣渡化,是為大修行者。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後世果,今生作者是。前世之因,今生之果也,今生之因,又出來世之果,因果不了,生死也不了,六道輪迴,畜生四道,胎、卵、濕、化。
想知道自己前世的因緣,看看今生所遭受的果報;想知道來世的結果,看看今生所造作的因。簡單來說,就是「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今生所遭遇的一切,都是過去所種下的因所導致的。而今生所做的,則會影響來生的結果。因此,應當積極地修善斷惡,累積福慧資糧;積極地薰修善法,不再怨天尤人,一日修行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三世因果重在當下,因為逝者已矣,來者可追,活在當下才能了前因斷後果。如何活在當下,1、過去,早就不存在了。2、現在,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3、未來,根本還沒發生。4、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隨處應自在。
六道輪迴,是佛教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指的是眾生在生死輪迴中,根據其業力而不斷轉生的六種境界,分別是:天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 佛教認為,眾生由於過去世的善惡業力,會在這些道中輪轉,無法出離,這就是「六道輪迴」。
四生指眾生的四種出生方式:胎生、卵生、濕生、化生。
胎生: 從母體胎中孕育而生,如人類、哺乳動物。
卵生: 從卵殼中孵化而出,如鳥類、爬蟲類。
濕生: 從潮濕環境中,因濕氣而生的,如某些昆蟲。
化生: 無須依託任何媒介,直接由業力變化而生,如某些神、鬼,以及佛經中提到的天人以蓮花化生。
六道 則指眾生在輪迴中流轉的六個去處,又稱「六趣」或「六凡」. 這六道眾生是:
天道: 享受福報,但若福報享盡,仍需輪迴。佛教分為二十八天。
人道: 苦樂參半,是修行解脫的好地方。人道除了種族膚色外,都不脫離福壽窮夭的境遇,也都經歷生老病死之過程。
阿修羅道: 具有神性,但充滿鬥爭、嗔恨,常與天神爭鬥。
畜生道: 愚昧、受苦,常為人類役使。
餓鬼道: 飢餓、貧困,受種種痛苦。
地獄道: 遭受酷刑,痛苦最深。地獄有十八層,分別是八寒地獄與八熱地獄再加上孤獨地獄、近邊地獄。
佛教認為,眾生因業力而輪迴於六道之中,若能修行,則有機會解脫輪迴,不再受苦。
其實六道不是絕對的域界,例如在人道中也有六道的因子在,有人生而富貴,不為生活而困苦,像是享有天道福報。有人表面樂善好施,財富無邊,受眾人讚譽,但私底下行爭鬥權謀之事,如同阿修羅一般。大部份的人,庸庸碌碌的一生,被稱為凡人。但凡人之間多半要為生活、家人而勞碌半生,似半生做牛做馬的畜牲一般。其他不少人,生活在貧窮飢的地區,常三餐不繼,肚大卻骨瘦,如餓鬼一般。最後是不管家境如何,身份地位高低,不免會生病,醫院如地獄縮影,X光如孽鏡台,醫囑如判官判詞,打針吃藥開刀等如同地獄刑罰。
人有二道,富貴、貧賤。今生富貴,是前世積德行善之因,好因結好果;今生貧賤,是前世作孽造罪之因,壞因結壞果。生生死死,有本萬年簿子,十殿閻羅王掌管,甚麼因結甚麼果?他替你算得公公道道,絲毫不錯。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報有遲有早,有明有暗,有合幾世算結,乘除加減而報,故有看得見之報,有看不見之報。有因果就有生死,有生死就有善惡之報。無因果,不能成做父子;無因果,不能成做夫妻兒女。親愛歡喜是因果,冤家煩惱亦是因果,不是天地定的,不是閻羅王強派的,仍然是人自造自受。無奈改頭換面,姓張姓李,輪迴路上,往往來來,昏迷不覺!好因果上至天堂,惡因果下至地獄,人道之中,生在貧賤,千苦萬辛;生在富貴,暫時作樂,然而富貴必多造孽,來生又轉入貧賤,若再有罪,來世便降為畜生。
十殿閻羅是於唐朝時期,佛教漢化而衍生出來得陰司信仰,在漢字文化圈裡的佛、道和民間信仰,是統治陰曹地府的主宰,下轄城隍土地、府縣境主、文武判官、日夜遊巡、陰陽諸司、牛頭馬面、黑白無常、夜叉鬼卒等諸部鬼吏,負責審判陰魂,給予受報投入六道輪迴。民間傳說一旦人死後第七天,將來到地府第一殿接受審判,如此每逢做七、百日、對年、三年之期,依序送往地府各殿受審,民間謂為「過王官」、「參詳十王」。此時若無繼嗣為其作功德、積冥福,在生時又無種下善因,將審定其生前罪業,打入地獄受報;所以,陽世的親屬每隔七日為亡者辦法事、修功德,謂之「七七齋」或「七七追薦」。雖為民間傳說其真實不可考,但依其精神仍為孝道之體現,未亡人為先人積福以免先人受苦,是基於孝思所感,現今人們常一次做完七個七,已失去其原意。
所謂「不是冤家不聚頭」、「家人是因果關係最深的」,《印光法師文鈔》說:「親人不外乎因四種原因而今生相處一起:(一) 報恩;(二) 報怨;(三)還債;(四) 討債。」除了這四種還有最難解的「孽債」,孽債如絲線,糾纏難解,若不找到源頭,再一點一點的解開,終是生生死死的糾結在一起,例如夫妻便是最重的孽緣,生生世世誰對誰錯已難以分別。故月下老人的紅線亦是孽緣線,就算相隔千萬里,一朝還是會聚頭。
世上人不信因果,說人死如燈滅;不信報應,說紙見活人受罪,那見死鬼戴伽。豈知道人之死也,形滅而靈魂不滅,靈魂猶如火種,可以吹得過,可以點得著;至於活人受罪,如水火之災,瘡病之苦,王法官刑之冤枉。大半由前劫所造,在陰司則定罪案,發到陽世來受,又有人生未死去,而魂已拿入陰司受刑,此活靈活現,到處皆有,可知有受罪之活人,定有頂伽之死鬼。死人罪重了,在陰司自然頂伽,即或托生陽世,亦必做受罪之活人。試看都市之中,大路之上,多少殘疾不成形的,惡瘡腥臭、流膿出血、終日叫喚,豈不是活地獄即在眼前?人在陽世多不信因果報應,到了三寸氣斷,魂入陰曹,孽鏡臺前一照,沒有不信的,然到此時,悔之已甚遲了。大地男女,誰能逃脫生死二字?那個躲過閻君之手?究竟生死也可以逃得?閻君也可以躲得?先要把因果看得明白,知道為人為畜,只此一靈,前身後身,原非兩個,因果是生死之根,生死是受苦之趣,現處富貴,總不長久,現在貧賤,那有出頭,大限一到,閻羅殿前可不駭怕乎?如果善多惡少,尚保人身,若是善少惡多,則人身一失,萬劫難復矣。因果中最重者殺孽,一命抵一命,一刀還一刀,千百劫後,躲脫不了。所以持齋者,正是怕結殺因,積成殺果,亦修行者了前世之孽,得超脫之法,成出世之果也。
如何斷除因果輪迴?其唯一的辦法就是修行,透過修行善法,從中了悟形成輪迴的主因「我執」。以聞思修行透過善法對治,可以短暫放下我執,斷除輪迴的根;如果去除我執的時間越長,體悟無我的境界就越容易,便能了知生命就是在生死中不斷地輪迴。
龍樹菩薩云:「摶土成如棗核丸可數,然為母之邊際不可盡。」意思是說,如果把整個大地的泥土捏成像棗核一樣的土團,其數量可以數得出來,但是眾生在輪迴中互相作為母親的次數,卻無法計算清楚。從無始以來到現在,沒有不如此轉生的。所以,以貪心為緣,造下的惡業不計其數,如果把曾經生為螞蟻等小含生的屍體堆疊一處,將比須彌山還高。因為口中無食、身上無衣,感受寒凍、飢渴的痛苦,哭過的淚水比海水還要多。僅僅曾經投生於地獄時,所喝過的熱鐵汁,也比四大海洋的水還多。修者若是沒有對輪迴生起剎那的出離心,反而為貪執所束縛,將來還要承受永無止境的劇烈痛苦。輪迴有輪迴的因和輪迴的果。輪迴的因稱為「集諦」,是指貪、瞋、痴、我執等煩惱,以及行善、造惡,這些都是流轉的因。輪迴的果稱為「苦諦」,造作貪、瞋、痴等等惡業後,一定有果報。所謂的果報,就是指我們所能接觸到的外器世界和身心世界,所有的本質都不離苦苦、壞苦、行苦,這三種痛苦,所以稱為「苦諦」。同理可得,解脫也有其因果,如法修行是解脫的因,稱為「道諦」。依靠道諦修行,清淨自身所有的煩惱垢染,就能證得涅槃之樂,稱為「滅諦」,此為四聖諦法。踏上修行路,有人急於出離世間,這不是斷因之法,還是落於我執之中,既生而為人,自有因果業力於身,人之本份事是因果對應之境,所以,人倫為首要事,其中孝道更是重中重,齊家之道是最難解之事,因為家人是累世之恩、怨、,情、仇之結合,不同身份有不同的化解之道,要比深山修行更為艱難。
其次是能持戒,佛陀曾對弟子言:佛滅後以戒為師。戒律不管合不合理,其用意在於避免人造罪,同樣儒家重禮,禮不管合不合潮流,其最初用意都是能使上下平輩之間平和相處,因此能彼此無怨尤,不幸或不得意只會反躬自省,不會怨懟他人。
再來是持齋守身,持齋,即是保守身心之潔淨,也就是身、口、意皆要清也。身清:乃指舉止合禮,足涉正當場所,身行合道之事,即是身清。口清:即是口不出穢言,口不食三厭五葷。(三厭:即是「天厭~飛禽、地厭~走獸、水厭~水族類」。五葷:即是「蔥、蒜、韭、薤、興蕖(興蕖:煙草)。)意清:即心清也,心中所思,符合中道,不藏匿貪、嗔、癡之妄念。持齋的好處有:能復明本性、不造因果、能躲劫避難、對身體有益,最重是能長養慈悲心。
最後是積極行功立功,內外福慧兼修,懷抱懺悔心迴向給冤親債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