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頁
                 培心德第十

心德者修行之根本,若是不談心德,修行何益?欺心敗德之爭也說不了許多,然有幾件不可犯者,犯了定墮地獄。一日忘引保:引保前賢,是指路恩人,忘了指路恩人,豈不是欺心敗德,引保師榜樣好,就要學他,引保師榜樣不好,不要學他,亦不要翻臉。

心德指人的意識與性情。,也可以理解為內心領悟到的道理和感受。 德者有三,一是心德,二是身德,三是口德。修習心德的人。心地善良,心存仁慈,心敬神明,尊重長老,孝敬父母,不妒忌賢者能人,心常反省錯過,時時有助人之心。修習身德的人,待人接物,彬彬有禮,品行端正;修持謹慎,不驕不傲,待人友善,中規中矩,凡事以身做則。修習口德的人,言語溫柔,不說人是非,不論人長短,不出怨言。言而有信,信而有行,常以聖語勸世,導人向善,戒除惡習,感化人心。
「引保師」是引師和保師的合稱;「引師」是指引渡新進信徒入道者;而「保師」則指在入道儀式中,一方面擔保新道親的身家清白、品行端正,另一方面也向新道親保證所求為「性理真傳」的正道,絕非行詐騙錢財之事或左道旁門。引者對一位修者往往起到未來成就大道的關鍵角色,例如六祖在客棧聽聞客誦金剛經而有感,再經客指引訪五祖及贊助十兩銀,才有成就禪宗六祖之機運。永嘉玄覺大師遇玄策經指引同往六祖,而成就「一宿覺」之名。若不遇引師指路,一身慧根難以展露,數世修行難再進一層。同樣若無保師作保,如同敲了聖堂大門,卻無人來應門,終進不了堂內。引保師可說是新求道者和上天間的橋樑,尤其是遇到了稱職的引保師,時常以身示道,以身我作則,用心的使新求道人「三不離」,因為引保師不一定道學基礎紮實,經典熟捻或善於言談,但只要用心、鼓勵新求道人多接觸道場、前賢及經典,自能開啟智慧及感悟道之寶貴奧妙,之後自悟自渡走上修行大路。

一日背離前賢,前賢平日開示救你出苦,恩重如山,聽不進忠言,內心不知自懲,翻了臉,又去投別人,如此欺心敗德,難逃正雷之誅。或有前賢偏投魔道,背祖忘根,那就依不得他,各做各事,勿徇人情。一日欺壓道親:或自恃才學,或自誇門勢,或自仗有功,看不起窮寒老實之人,遇人辦事,又存嫉妒之心,暗地去阻塞強奪,此乃私心量小,亦是壞德。又有等口是心非,狡猾奸詐,在師尊面前,全不說實話,總是表自己之功勞,扯人家之敗路,翻了臉,打算開戒鬧事,說糊塗大話嚇人,如此欺心敗德,天地斷不容情的。又有浮心未斷,色根未除,時時胡思亂想,有許多對不得人,說不出口的念頭,甚且暗中破戒,明地做人,這個樣子,怎瞞得神明。

前賢指稱前代修德的賢士。晉.陸機〈豪士賦〉:「巍巍之盛,仰邈前賢。」在道揚裡是對任何人的一種尊重,因為人人都有其優點勝於我,都有可供學習之榜樣。曾子曰:「以能問於不能,以多問於寡;有若無,實若虛,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嘗從事於斯矣。」 曾子說顏回的才學勝於人,卻能低心求教於不如他之人,不會輕視於人,視他人為賢於己者。在道場中實心認己不如人之後學,人人優於己之前賢,才能在進德修業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欺壓道親者乃因承上啟下未真心,濟公活佛云:「居上位者,以能力支配左右,以智慧悅服上下,以道德同化四周,虛心接納批評,小心簡用人能。居下位的,安本守份,善盡其職,不逾矩、不好高鶩遠。你們是上也是下,在此雙重角色下,你們更要盡心盡力。」「勿以人唯唯,以為從我也;勿以人默默,以為服我也。身為前賢,必須用耐心、愛心去感化後學,切勿自恃己能,仗勢依權,否則會使人起反感,反而失去道的尊嚴、德之尊貴。」又說:「教人有三苦:苦心勸告、苦口善導、苦行身教。」簡單的講,就是渡化眾生、成全後學、提攜後進,作前賢與道親之間的橋樑,為點傳師佈德,提拔關心後進、上情下達。例如講師主要職責在講課及授業,講的是聖賢仙佛的修道理念,授的是自身修辦經驗與精神,以經典文字為輔,善導眾人端正修道思惟,鼓勵眾生跨步向前,不是只做個廣播電臺,兼做嚼人是非,仗點傳師之勢,頤指氣使於道親。不懂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反而拉幫結黨,樹立權威,甚至自視道齡高而不尊敬、威脅點傳師。

有貪財之小人,專佔便宜,哄騙人家銀錢,肥己潤身,不思填還,又無功德能消,如此欺心,定變畜生還債。又有等不自量身分,一味貪事,辦不下來之事,勉強去辦,力量小,擔子重,壓出魔來土見然不長天命,干犯佛規,豈不是欺心敗德,自招墮落。

道場中也常常會有巧立名目,然後以做生意、投資等名目,誘使人佔便宜而被佔便宜。因道親間互相信任,心思單純容易被誘惑而不知,故而修道修心,不會去戒慎恐懼懷疑他人,只為內視己心,所以易為信任之人所迷惑。佛說三世因果經:「今生豬狗為何因。前世存心哄騙人。」鸞訓:「莫道因果看不見,遠在兒孫近在身,生事事生君莫怨,害人人害汝休瞋,欺人欺心損福壽,多行不義必孤貧。」
修辦道需量力而為,不量力者易貪功便宜行事,發宏願渡人是好事,但久未見效而心急亂了章法,或代繳功德費,或禮品相送,或甜言討好,或以因果相懼,術命神通相誘而失去了道的尊貴,仙佛有言自古以來,是人求道;非道求人。前賢暗渡賢良,有緣自會登法船,無緣而強求自招因果業力臨身。所以,力小而心大者易壓出心魔,走出旁門左道,不正當之捷徑,最終墮落沉淪。

又有認道頗真,也曉得辦功結緣,而自己情性不改,脾氣暴躁,一時尊敬前賢,親熱道友,一時反面無情,且而薄待父母,抵觸師尊,或弟兄不和,大家爭吵,此時根本之地差了,豈非欺心敗德乎?多少道場領導者,聲名赫赫,只因一念欺心,暗地做敗德之事,上天不佑,夙孽纏身,克有鍛落不堪者矣!故修行人應時時懼怕欺心敗德。防範之法如下:一、要孝敬前賢。二、要久敬師尊。三、要和睦道親。四、要正直無私。五、要午夜自思,無慚愧處。六、要銀錢清白,不沾分文。七、要守分安命,老成做事。八、要講究根本,做好榜樣。凡對不住天的事,一件也不做;對不住人的話,半句也不說。寧可人欺我,我斷不欺人。果然心德培好,上可以感神,下可以感人,人神歡喜,自然不招魔考,辦功則功成,修果則果就。

午夜自思,無慚愧處:《詩經.大雅.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無曰不顯,莫予云覯。」比喻處世光明正大,即使在無人之處,亦持心端正,無愧於神明。屋漏,原指天窗,古代通於宮室中的陰暗處開設天窗,使日光射入屋內,故稱為「屋漏」。比喻隱蔽無人之處。
一個人獨處,無人注意時,行為也要謹慎不苟。中庸:「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獨處時最能顯現出一個人的本性,一些不經意的小動作往往體現了一個人的素質,一些最微小的細節常常能夠折射出一個人的靈魂。最隱蔽的東西往往最能體現一個人的品質,最微小的東西同時最能看出一個人的靈魂。之於他人是坦蕩,之於自己,則是心安。一個表裏如一的人,事無不可對人言,就少有愧疚、猜疑、顧忌等種種陰暗,心中自然綠意盎然,步步花開。

回到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