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頁
                 知布施第十五

辦功要人捐財,亦是考人的大題目,見得到,看得到,纔知捐財是好事;諸如放生印書,是眼易見的。而道場中更有許多鋪張安頓之事,第一辦道結緣,是普渡中一件大事,如今大道通行,慈航遍地,大船要大碼頭,小船要小碼頭,一方一所,必有聚會之所。上接下引,交得一切佛事,最為緊難,而應酬賓客,又有等分不同,比如賢良中,有官宦體統待之,有富豪,就要富家氣象待之,有文人學士,就要依文人禮儀待之,其間衣服飲食等用度,原不講奢華好看,總要與人相稱,與人相宜,又要和光混俗。況且君子勞心,供養不可太落,小人勞力,衣食亦要週全。水路陸路,舟行車行,伙食盤費,動級千里之途,通盤打算,非銀錢充足,則用度難支。如無可用度,則彼此不能往來,上下辦事不能通路,豈非敗局。

南海古佛:末後一著普渡事,驚天動地天命頒,各有愿力與使命,真功實善證品蓮,一指超生未成道,當知辦道方成焉,勿負佳期速了愿。
上接下引:迎接引進。例如菩薩垂手迎接眾生往生佛國淨土。
「和光同塵」:《老子》第四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收斂光芒,混同於塵世,鋒芒內斂,與世無爭,與塵俗相融合,比喻不炫耀才華,與世人相處融洽。

所以祖師定下章程,立出規矩,教天上的賢良,同心同德,事同一體,以上制下,以下承上,祖師掌盤,分命號首十地,號首十地分命頭頂,頂航分命萬部恩堂,世事不得不調功助道,以天下之財,消天下之孽,救天下之人性命,成天下之功。

現代一貫道之聖職人員級別名銜係由清道光年間先天道時期之祖師、五行、十地、頂航、保恩、引恩、證恩、天恩、眾生諸級,逐漸演變而來。其中頂航、保恩、引恩、證恩、天恩合稱為「五恩」。「頂航」又稱頂任,掌理一省之道務,頂者,頂祖師之心志,航者,掌度人之慈航,「頂航」擁有「代師授命權」的點傳師。師尊在老祖師時,是座下八大弟子中最小的天恩級代表師,在老姑奶奶代理時,老欽賜師尊為「保恩」級代表師,師母被老欽賜為「頂恩」級代表師,師尊領命辦道期間,其求道表文中疏「欽加保恩」;師母為「欽加頂恩」直至如今。十三祖徐吉南和楊守一兩人在道光八年(一八二八)先後為官府所補殺。十二祖袁志謙復出掌道,以年邁難於任事,交付陳彬代理,三年後陳彬遭充軍,袁志謙無奈復出掌教內組織,稱退安老人。道光十四年(一八三四),袁志謙歸西,此時暫由陳玉賢代理。道光二十三年(一八四三),十二祖袁志謙顯像於湖北漢陽紫微壇,以先天根基重派五行,彭依法(彭水德)、陳依精(陳玉賢)、安依成(安土道)、林依秘(林金秘)、宋依道(宋木成)為內五行;李依微、余依元、朱依專、范依果、鄧依真為外五行;另取夏致溫、謝致良、黃致恭、張致儉、張致讓為五德。內五行總持壇事,外五行與五德為十地,分派各省傳道。

至公無私,光明正大,凡在道中,男女貧寒者,不能勉強,若有餘之家定要捨財,捨不得財,消不得孽,就了不得生死。且因前世修積,上天賜你的銀錢,與你今生使用,亦不教你獨自受用,也要你多做好事,以你之有餘,補他人之不足。如今修行者,衣食之用,可以省儉;婚娶之費,可以省儉;紅塵應酬,可以省儉。省下銀錢,常持齋,消殺孽,多印書,廣結善緣,再量力捐出助道。比如捐在上堂,供養往來師賓,定沾佛光不少,捐與道親,他開荒分功與你,捐與自己前賢,上下支用,記你功德,若捐在本方會坐結緣,人神歡喜,多少體面,其餘濟人利物,行時時之方便,總非捨財不可。

濟公活佛慈訓佈施的好處:
化煩惱為菩提:佈施的當下,展現的是慈悲心,沒有煩惱的染著,心靈自然清淨,煩惱也隨之消散,走向菩提。
培植功德福田:佈施是種善因,無論是財施、法施、無畏施,都能在福田中種下善的種子,為未來累積福報。
幫助眾生離苦得樂:通過佈施,可以幫助貧困者脫離困境,給予他人知識和力量,以及給予他人勇氣和信心,讓更多人獲得解脫。
成就仙佛菩薩:佈施是修行的重要基石,是成就仙佛菩薩的必經之路,更是提升自我,成就圓滿的途徑。
富足與喜悅:給予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內心的富足和喜悅,這是一種美妙的感受,也是佈施的另一種回饋。
斷除貪嗔癡:佈施能斷除貪婪、嗔恨、愚癡等負面情緒,培養慈悲和智慧,走向光明的人生。

試看紅塵中之人,妄費銀錢,反買一身罪孽,至於為道捐出,乃是借東家之財,買西方佛地,一本萬利,存在天堂,是一樁大便宜。俗語云:「東家不窮,西家不富,這回普渡,正是辦西家之事,就是辦完家業,上天自有照看,斷斷不致叫你餓死,況且當前賢的,也要體量人家有無,並不是傾人家業,逼人窮苦。普渡以來,多少大原人,捨身捨命,即使遭亂死而不怨,豈有吝銀錢而不能捨之理?爭得一槃蓮台,勝似黃金萬兩,再者三期時至,名為掃世劫,大難一到,萬般都化為灰塵,性命難保,銀錢何益?何如趁這時節看破,量家財之多少,留得七分度日,施二三分,不上算盤,做施功濟貧,助道結緣之資,孽也消了,德也培了,後來跳出劫外,說不盡的好風光,享不盡的好榮耀,還愁甚麼衣食?」規矩上說窮人出力為主,富者捨財助功,功德一樣。出力者如佛前辦功,不然如檢字紙,掩白骨,除當途之瓦石,去道路之荊棘,都不用錢的好事;富貴不能出力,惜財以為力,要自己會打算盤,難捨務必要捨,當捨必須要早捨,切不可疑疑惑惑,怕弄窮了,日子難過,又怕銀錢白送了,不得力,又怕交與前賢手,不知他怎樣用法,豈知上天記功,分文必錄,那得白送了,你只認真,況前賢是何等人?不必追問他如何用法?公在何處?孽在何處?他能用得你的銀錢,自然消得你的冤孽,前賢斷不敢私用,斷不敢妄用。但出了你的手,天地鬼神皆知之,倘若前賢肥家潤身,那是佛法不容的,多少賢,把自己家業辦完了!銀錢用盡了!猶為原人奔波勞碌,原是想救眾生出苦,豈專為銀錢而來,奈何無資財,則不能行走,不能辦事,不能用人,不能支應上下,故何以教大眾出錢助道之由也。成人之美,消己之孽,孽盡功成,你纔知道出錢好處,此時有財不捨,到後來功果不成,流落在後,你反埋怨前賢,當初不說明道理,失誤奇緣,此時大道未明,正在辦事,要銀錢鋪張安頓,捐財者正捐在得力有用之時,其功無窮,此日不捨,等待何時?一旦等到普渡後的收圓結束,無道可修,無功可行,道不辦了,大道行於庶人,普天供養,內外一家,也不要你捐財了,有財你也捐不得了,試想諸位眾生,累劫以來,積下無邊罪孽,大半是由銀錢造出,這回修行,罪孽如何消解?只好將銀錢抵贖,所以叫人捐財。

今天我們以錢財、金錢來佈施,即是以東方財來買西方果位一樣。像今天道場的運作需要錢,印善書也需要錢,這都需要有人來佈施。我們佈施可免去貧窮,今生貧窮乃因上一世沒有修福、沒有行佈施、沒有行善積福,所以這一輩子才會貧窮,所以我們想免去貧窮,唯有多佈施。
有一次活佛老師在新加坡臨壇,就有人問長榮的張榮發為什麼那麼有錢?乃因他過去生中佈施太多了。宋朝濟公和尚俗名李修緣,一次寺廟被燒,同寺和尚陷害他,要他三天內募得所有的木材重建寺廟。三天中不見濟公人影,直到第三天傍晚才見寺廟邊的井中浮出一塊又一塊的木頭。原來濟公到一木材行那老闆化緣,木材行老闆正在宴請賓客。濟公向他化緣木材,那老闆說︰「你要多少?」濟公說︰「我只要這件袈裟包得住的那麼多。」那老闆一看,一件破袈裟頂多包一塊木頭,就說︰「好吧﹗」於是濟公把袈裟一脫,往空中一拋,蓋住整個山頭的木材。老闆一見知是活佛當前,也就把整個山上的木材佈施出來。原來長榮的張榮發就是那個木材行老闆轉世的,因過去生中佈施太多了,所以今世才那麼有錢。所以人有錢絕對是有原因的。
佛陀曾告訴過弟子一句話:「入我門不貧、出我門不富」,意思也就是說,如果有一分「誠、正、信、實」的心,做人做事一定不會有障礙。「誠」,就是要以發自內心的真誠來待人,「正」就是處理事情公公正正,「信」是對彼、對己都有正確的信心,「實」即是做人要老實。這是我們做人處事應該具備的四項態度。所以說「入我門不貧」,只要發菩提心、入菩薩門,就不會欠缺為眾生付出的力量;「出我門不富」,假如人間有需要,卻不願意付出,自己也不會因此變得更富裕。
濟公老師說: 入我門不窮,出我門不富。有些人天職做久了,要向上天辭職,好笑不好笑?你向誰辭職?你向誰領薪水?荒唐至極!還說我不當講師、講員 辦事員 有多好呢!又不受拘束,不用天天往佛堂跑,又不用擔責任,又不用守佛規,多自由,多自在。嫌拘束,不規不矩,就不能成方圓,是不是?人而無信,就不能立,火車出軌,就必遭危險。你們講話要有信用,不是叫你們像唱歌,講了不兌現,能欺人,欺得了天嗎?你們立了愿,擱在一邊,先賺錢要緊,賺了好幾年,也不知道富貴在哪裡?欠債的還是欠債,叫苦的還是叫苦,何必呢?入我門者不窮,你們說,「我的錢也不知道在哪裡,老師還說修他的道就不會窮」是真的不窮嗎?

祖師慈悲,替你想方法,懺悔罪孽,立功培德,求出苦海。萬空歌云:「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吾人迅速醒悟,莫等無常一到,萬有皆空,趁早看破銀錢,不如將這虛空之國寶,來換這不空的果位,何等便宜?人生數十年,只要惜福不作孽,穿衣吃飯,能用幾多?何必苦苦把這銀錢,蓄積不肯放手?轉眼氣斷,盡讓與兒孫濫用了!或被外人分佔了!自己落得一雙空手去見閻君,豈不到底癡呆?若說前賢要錢,不是要想上下辦道,非錢斷乎不行。從今以後,諸位乾坤,果然信心無疑,各人量力,除加修工夫,求事之外,多的多捐,少的少捐,每年每人,總要捐一次,惟認定立功消孽四字,前賢斷不敢濫用你的;上天神明,定不辜負你的功,不可多生疑惑,自誤前程。我今層層說明,乃不得已之苦心,倘為私計,定遭五雷之誅,永墮地獄之苦。

《萬空歌》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渺渺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東昇西墜為誰功;金也空,銀也空,死後何曾在手中;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權也空,名也空,轉眼荒郊土一封。
回到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