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塵中,聰明伶俐,分別計較,都算不得智慧,真智慧者,發心修行,求出苦還原之道。
聰者易心高氣傲,所以「聰明反被聰明誤」,這句話出自蘇軾的《東板續集·洗兒》:「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惟願孩兒愚且魯,無災無難到公卿。」古今亦同,有時聰明說出與長官不同的意見,而且得到證實(打臉),不但無賞還被忌仇,蘇東坡在新舊黨爭中,處在中立對雙方政見取優去短,結果因顏色不對而被貶七次,不如:子曰:「甯武子,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邦無道,危行,言孫。」(正襟危坐/國政清明時講及做正確不虧心的事,反之做不虧心但說話小心不直接)。有些時後明知但不可說時就不可說。但知者則不同。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聰明的人會惑於名利才情的舒發,例如才高八斗的曹植被迫作七步詩,但知者不惑。所以知者不會因名利威脅等事物而迷惑本心。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郭台銘說媽祖要他選,如果選不上是否是媽祖的問題?古時只有劉邦及朱元璋成功,太平天國造勢百萬之眾也失敗。一切的得失可以說感謝天恩師德,或自省德才二欠缺,不可以直言上天會撥轉,自己有信心但跟隨者是否同一明理,這樣把個人的修辦道、愿立與仙佛強加綁在一起,做出道德綁架,先難而後獲亦是只問付出不問收穫,只求量力而為,不問是否有成)
世上男女,信得因果,知道為善去惡,說今生未修,修修來生,這也是好人。但做好人,不過保來生之人身而已!就是行大善事,不過貧賤轉富貴而已!再得上升,不過富貴轉神道而已!這都是人天福報,小因小果,是為有盡之因。小因福報一了,依然墮落,況在惡濁世中,能保得世世為人乎?縱然世世為人,雖保無一念之差,一時之迷,生而死,死而又生,有朝壞事,前功盡棄。
羅睺羅是佛陀弟子也是獨子,他十二歲受戒出家,成為佛陀座下第一位沙彌,之後成就為密行第一的阿羅漢。他出家修行時,有一天佛陀帶他到某一天域去遊覽,羅睺羅見此天殊勝美好,有五百天女在嘻戲玩樂,卻不見此天天主(每一天域都有一位天主及五百天女妻妾),納悶之下遂問天女,為何不見此天天主?天女答:妾們天主尚在人間修煉,現為佛陀弟子羅睺羅,將來會轉生此天,為我們天主。羅睺羅聽罷心中大喜,與佛陀回到人間後,更加努力修行,希望修行之福德能順利轉生該天。又一段時日後,佛陀又帶羅睺羅到地獄去遊歷,此間地獄到處苦痛之景,使人不忍卒睹,羅睺羅見一鬼卒在煮一大鍋,但鍋中並無罪魂,於是好奇問此鬼卒,鬼卒答:此鍋中受刑魂尚未離世,他現為佛陀座前弟子羅睺羅,因修天福報故壽盡會先轉生天界,等福報享盡後再來此間,故此鍋是為其準備的。羅睺羅聽了心中大驚,與佛陀回去後修行更加刻苦,再也不以修人天福報為喜。
蓋無生死所拘者,不得不受生死之害,其害何在?在於妻恩子愛耳!有了恩愛之牽纏,自然要爭名奪利,酒色財氣,一齊跟來,貪、瞋、癡、愛,到處皆是。比如一台假戲,上了場,不由得你不唱,豈知道夫妻是冤家,兒女是債主,恩愛中惹出許多煩惱,恩愛中生出許多怨恨,酒、色、財、氣,四大苦海,貪嗔癡愛,無邊深坑,請看三寸氣斷,夫妻何能以同行?兒女何能以替死?功名富貴,何能抵得住閻羅?不但妻恩子愛,一切名利,是虛花夢境,就是這個身,亦是虛假之物,最不堅牢。一處恩愛受傷,有礙性命,最不乾淨,腥臭穢污,不堪細想,各樣苦惱,都是一身去受,各種罪孽,都是一身所造,混過幾十年,終歸黃土而已!這個假殼子,縱然能活百歲千歲,也是累贅東西,有何趣味?
南柯一夢 東平人淳于棼,平日嗜酒任俠,不守細行,以巨產招養門客,亦曾因武藝補淮南節度使副將,後來卻因酒壞事,丟了官職。
貞元七年九月某日,淳于棼大醉得病,由兩位朋友扶回家休息。淳于棼才剛睡下,便在恍惚之中突然被兩位使者接往家中槐樹裡的「大槐安國」,在國中重遇舊時門客周弁、田子華。又槐安國國君嫁女金枝公主,淳于棼在槐安國享盡榮華。後淳于棼治理南柯大郡有功,深受百姓愛戴,朝中廣結人緣。
淳于棼在槐安國二十年,與公主生有五男兩女:男皆受父親庇蔭在朝任官,女也許聘王公宗室。淳于棼榮耀顯赫,一時極盛。然而他國來侵南柯郡,淳于棼大敗,得王赦免。隨後好友與公主數月中相繼染疾去世,淳于棼心痛,稱病辭官,回到京城。因家中豪門顯貴出入頻繁,遭國王猜疑;時又遭流言中傷,於是國王再遣使者送他出槐安國,回到現世。
現世,淳于棼從睡夢中醒來,兩位朋友還沒走,杯中酒還未喝完。三人相偕查看槐樹,得夢中所見槐安國原是蟻國,南柯郡、公主的墳墓等在蟻國二十年所歷皆一一呈現。三人大驚,將蟻穴掩埋如舊。不料一夜風雨,群蟻消失。之後,周弁罹患暴疾逝世,田子華寢疾於床。淳于棼遂覺悟人生短暫,皈依道教,戒酒棄色,三年後於自家逝世。
戲台妙聯 戲猶是夢耳,歷覽邯鄲覺夢,蝴蝶幻夢,牡丹豔夢,南柯驚夢,百世即須臾,只是一場春夢;事生於情也,試看忠孝至情,兒女癡情,豪暴恣情,富貴薄情,萬端觀結局,不外千古人情。
佛經說:「四大皆空。」人身乃是四大假合,水、火、風、土、為四大。身中之精血足水,有熱氣是火,口鼻呼吸是風,皮毛筋骨是土。無常一到,精血乾枯,水流盡了;週身冰冷,火燒完了;呼吸扯斷,風吹散了;肉團腐壞,仍歸土了。四大一空,我在何處?大智慧人,把道些虛假事情,一齊放下。有妻而不為妻恩所迷;有子而不為子愛所絆。不求人間之名,而求天上之份;不想東土之利,而想西土之益。暫借假身,做個客寓,暗地討個消息,元神藏在假殼之中,無人指破,便是沒得用的,若指破了,便是無價寶山。
「四大皆空。」佛教用語,解說有二。第一種解釋:佛教以地、水、火、風四大為構成物質的元素。四大皆空謂構成一切萬物的元素都非實有,無自性。亦即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後來泛指一切都虛空而一無所有的意思。 佛偈:「知身不牢要,命亦不牢固,財貨衰耗法,當求牢要者。人身甚難得,命亦不久停,財貨磨滅法,歡喜念惠施。」 人身雖難得,就算得到了也不堅固;生命是那麼的無常,錢財衰耗磨滅,暫得即失。身命財等三者皆為不真實穩當之法,若能好好的借假修真,不失為跳脫輪迴,邁向解脫之途徑。神秀大師作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此偈五祖認為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因為身與心依然是四大假合,在虛假上苦用功是無益於真我本性。
世上假聰明多,真智慧少,所以不開智者,由於前劫根淺,有根定然有慧,有慧能見得長,看得遠,自然會從生死上打算留心。這些紅塵顏面上小事,都不在心上,攀扯不住自己,信道信佛就是根,訪道訪師就是慧。從今入道之後,還仗智慧作主,誠心誠意,有始有終,切不可一時高興,久生退悔,依然墮落苦海之中。
《六祖壇經-般若品》
善知識,若欲入甚深法界及般若三昧者,須修般若行,持誦金剛般若經,即得見性。當知此經功德,無量無邊。經中分明讚歎,莫能具說。此法門是最上乘。為大智人說,為上根人說。小根小智人聞,心生不信。何以故?譬如天龍下雨於閻浮提,城邑聚落,悉皆漂流,如漂草葉。若雨大海,不增不減。若大乘人,若最上乘人,聞說金剛經,心開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慧,常觀照故,不假文字。譬如雨水,不從天有,元是龍能興致,令一切衆生,一切草木,有情無情,悉皆蒙潤,百川衆流,卻入大海,合為一體。衆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復如是。
善知識,小根之人聞此頓教,猶如草木。根性小者,若被大雨,悉皆自倒,不能增長。小根之人,亦復如是。元有般若之智,與大智人更無差別,因何聞法不自開悟?緣邪見障重,煩惱根深,猶如大雲覆蓋於日,不得風吹,日光不現。般若之智亦無大小,為一切衆生自心迷悟不同。迷心外見,修行覓佛,未悟自性,即是小根。若開悟頓教,不執外修,但於自心常起正見,煩惱塵勞常不能染,即是見性。善知識,內外不住,去來自由,能除執心,通達無礙,能修此行,與般若經本無差別。
《金剛經》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
佛告須善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
今日能得求大道,已非小根小信之人,無始劫中慧根深種,今時將開花結果,道成天上名留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