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大路古家鄉,當初從那裏來?此時何不向那裡去?人人有分,個個能成,只在有志無志之分耳。你看千年古樹可以成精,狐狸妖精,也能修煉,為人修仙, 比畜物少得五百年苦功,這回修行,更加容易。蓋三會華期,收圓了道,千佛萬祖,齊下東林,偏地慈舟,逢緣即渡,趕上受點,一劫成功,若錯過這會奇緣,則踏破鐵鞋無覓處矣!須要立起沖天志向,不在紅塵安身,不向火坑落腳,總要走一條大路。然而西方路上,攔阻者甚多,夫妻恩重了,兒女愛深了,這都是阻礙;至如親戚朋友家門,說長道短,百樣誹謗,盡都是斷路的冤家。而且紅塵之中,有許多假熱鬧,最是迷人,酒色財氣,貪瞋癡愛,多劫以來之熟路,走慣了的熟路,捨不得,丟不開,斬不斷,所以生生死死,做輪迴之種也。也有人明白,知道紅塵是虛假,修行是好事,無奈牽纏罣礙,誤了一身,總是立不起志向來,真有志向之人,一聞即行,捨不得也要捨,丟不得也要丟,斬不斷也要斬。古來成佛作祖之人,棄江山,辭官職,別父母妻子,去安樂而受勞苦,此等志向,何其猛勇,何其堅固。志向者所謂願力也,無願則無力,願大則力大,前劫之願,今世得力,現在之願,切不可錯。發願心,總要願成佛,願往西方,願度盡天下原人。若只發願修來生,亨洪福,便是大錯矣!
前幾年一則新聞,一位老伯伯茫茫然的站在街頭,他忘了自己的姓名、家人及住家,也忘了自己身在何處,此時,一位老婆婆看到不知所措的老伯伯,就上前詢問然後帶著去附近的警察局,警察問不出老伯伯任何資訊,再問老婆婆時也發現她也是什麼都忘了,但還好她還記得住家地址,警察通知老婆婆的家人來接人,當老婆婆家人來後,一見到老伯伯驚訝的喊阿公!原來你在這裡!此時,警察們一矇,什麼狀況?原來這位老伯伯及老婆婆是老夫老妻,但沒想到想見街頭卻不相識,彼此忘了携手一生的伴侶,還好老婆婆記得地址,才找回到家。我們離家六萬年矣!早已忘了西方古家鄉。
彌勒救苦真經:「識得西來白陽子 鄉兒點鐵化成金」。天道弟子本是紅陽了道歸家去,現在是轉到三陽彌勒尊。來此世間是應彌勒祖師之宏慈大愿而下世,所以是無皇敕令記下生,收伏南閻歸正宗。這是我們的使命與承擔,但要擔負起這份責任,要有能担當的修為與德性,這修為的功夫與德性的養成,首先要能立定志向,並貫徹始終努力不怠。
我們知道一個人生活在世界上,無論男女老幼,富貴貧賤,都有他各不相同的願望,因有了這願望而產生了奮鬥精神與力量,以期達成願望,這個願望也就是我們所要的「志向」兩字。「立志向」的重要性。古人說︰「為人須先立志,志立則有根本」,譬如樹木,先有根本,然後才能培養成合抱之樹木。志不立如無舵之舟,東搖西擺難定平。如無銜之馬無方針。
所以人若不立志,則心性不定,心性不定則悲、喜無常,常置身於苦惱中,而難自拔,得意忘形,失意感歎,終日生活渺茫業海中而不自覺,像這種人實在太可憐啦!他已失去了人生的意義,就同行屍走肉一樣,偷生於世上,他所以落到這種虛渡人生的慘境,就因為當初沒有立志向的緣故,以致悔之晚矣。
社會上有很多像這樣的人,可作我們的借鏡。好好檢點,時刻自勉,務必立定志向,好好做人,然而在立志向前必須慎重選擇,不可敷衍。聖人云︰「志為聖賢則聖賢,志為仙佛成仙佛,志為凡夫則凡夫,立何志成何名。」故立志不可不慎重選擇,差之毫釐,繆以千里!
人生真諦
1. 死後遺臭萬年:在世所做所為違背天理,人神共憤,為人所唾棄,例如有名的秦檜夫婦現在還跪在杭州岳武穆廟前,以前遊客到這裡都會對他們吐水,現在講究衛生已經用欄杆圍起來不能吐了。舉現代的例子,例如德國殺人魔王希特勒,殺了無數的猶太人,和犯了白曉燕命案的陳進興,幾乎也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不僅自己遺臭萬年,還讓父母蒙羞!
2. 死後無聲無息:這樣的人活在世界上對眾人沒有多大的助益,離開了對世人也沒有什麼損失,也就是世俗的一般人,從小由父母養育長大,之後就念書工作,賺錢然後結婚生子,終日為照顧家庭子女而奔波忙碌,直到死為止,無聲無息地消失,最後只有家人送別而已。
3. 立銅像:在有生之年,對國家社會或一方的人民有貢獻付出,死後眾人為了紀念他,就為他立銅像來接受民眾的瞻仰,例如:國父孫中山先生為了救國家,救民族而受苦受難,百折不撓,終於建立中華民國,後人立了很多國父銅像來瞻仰。而民國81年有個健康幼稚園火燒車事件,娃娃車起火燃燒,有位林靖娟老師原本有機會逃出來,但是她為了救其他小朋友,而不幸自己也葬身火窟,但是她這種捨己救人的精神令人敬佩,後人也為她立銅像紀念。
4. 裝金身:也就是成就聖神仙佛,有一句話說:「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聖神仙佛他們在世慈悲為懷,救渡眾生,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所以衪們的精神永遠留在世人心中,而且上天憑其在世的德行,按功定果,封為仙佛菩薩,接受後人萬代的立廟朝拜,例如家家朝拜觀世音菩薩,而孔老夫子周遊列國,推行仁道,最後成就至聖先師,這就是由平凡人成就聖人最好的例子。 再舉我們道場的前賢為例,這是我們道場的老前人、前人,他們在求道、開法會之後,認清人生真諦,了解道之尊貴,乃付出一生的心力在濟世救人,渡化眾生,最後也是功圓果滿成就仙佛菩薩,例如我們的老前人成道回天,上天老母封為「白水聖帝」,前人成道回天老母封為「慈寧菩薩」由一位平凡人成就了聖帝和菩薩,可說是創造人生最高之價值。
千年古樹可以成精,狐狸妖精,也能修煉
梁武帝的前世是一條蚯蚓,他每天五更時叫醒東禪寺的師兄弟起床作早課,是有很大的功德。蚯蚓的功德是叫醒眾多的未來佛。這一隻蚯蚓就變成來世的樵夫。將蚯蚓燙死的小師父已開殺戒犯戒律被懲罰,轉世畜生道為猴子。猴子後來被樵夫堵死在石洞中,一命還一命。
樵夫買了三個草笠蓋在菩薩頭上,山神、土地就報上去說樵夫手搭三寶寺。又有一條小溪,民眾過溪涉水不方便,樵夫搬了七塊大石頭,舖於水中,方便行人,山神、土地又報上去說人間有人造七星橋。這樵夫來世就轉輪成梁武帝。誌公菩薩點化梁武帝要修行,地點是台城。後來有一天,魏國一位將軍帶兵圍台城,梁武帝被困斷糧餓死。圍城的將軍就是被堵死洞中的猴子轉世的,冤冤相報,因果可怕!
比畜物少得五百年苦功
畜牲也可以修行,這在佛教的六道輪迴觀裡是一個重要觀點。 畜生道是六道輪迴中的一環,雖然畜牲的修行方式與人類不同,但修行本身卻是相同的,目標是脱離輪迴,達到解脫。
畜牲的修行,通常是指在畜生道中的各種行為,例如:
*不殺生:即使是畜生,也要避免傷害其他生物,這是一種慈悲心。
*不作惡:盡可能避免不良的行為,保持身心的清淨。
*善用智慧:雖然畜牲的智慧不如人類,但仍可以透過自身的本能和環境,做出智慧的選擇。
*發願或祈願:在畜生道中,也可以發願或祈求來生能獲得更好的轉生,例如轉生為人道或天道。
值得注意的是,畜牲的修行,並非像人道那樣,可以透過學習經典或專心修行來達到目標。 而是更多地體現在他們日常的生活和行為中,如同在生活中實踐慈悲、智慧和正念。
總結來說,雖然畜牲的修行方式與人類不同,但其目標都是相同的,那就是脫離輪迴,達到解脫。 畜牲在生活中,也可以透過各種行為來修習,例如不殺生、不作惡等。 而這種修行,不僅可以幫助他們在來生獲得更好的轉生,也可以為他們帶來內心的寧靜和解脫。
畜牲某些不經意或無意識的行為,引發人們的善念善行,讓自己得到人天福報,開靈智或向上轉生,例如與梁武帝有孽緣的猴子,學樵夫以花獻佛,獲得下世魏國大將軍之福報。
例如禪宗公案的野狐禪,百丈禪師遇五百世野狐身的請教,到底大修行者是否不落因果?百丈回:是不昧於因果不是不落於因果。野狐本是修行者,因回答弟子問而曰是不落入因果而墮野狐身五百世,今悟所錯之處而退去野狐身。
須要立起沖天志向,不在紅塵安身,不向火坑落腳
以西遊記為例,西遊記是暗指修行成佛的歷程,先立定志向,然後改毛病去脾氣,修身煉性,渡過天考人驗等總總難關:
首先要先收心猿守意馬:心猿跳躍不定需金剛圈緊箍咒降伏,意馬奔騰難以控制,需龍定,人們易追求奇異神通,聽聞那裡有神蹟就往那裡靠,那邊法門殊勝就投奔該處,不知修行要認理實修,向內參透不是向外追求,意定是抱元守一,不隨波逐流。
其次是殺六賊,這六賊是眼、耳、鼻、舌、身、意。 (第十四回:行者道:「我也是祖傳的大王,積年的山主,卻不曾聞得列位有甚大名。」那人道:「你是不知,我說與你聽:一個喚做眼看喜,一個喚做耳聽怒,一個喚做鼻嗅愛,一個喚作舌嘗思,一個喚作意見欲,一個喚作身本憂。」悟空笑道:「原來是六個毛賊!你卻不認得我這出家人是你的主人公,你倒來擋路。」)
再來是斷名聞利養 (16回:金池長老是觀音院的老院主。孫悟空向他炫耀唐僧的袈裟(名),他心起貪心,將袈裟借回房中觀賞。欲占據袈裟,徒孫廣智和尚提議以刀槍殺害唐僧,廣謀和尚認為不妥,建議燒死唐僧師徒,金池長老於是命眾僧縱火。孫悟空到南天門向廣目天王借避火罩,保住師父,又吹起神風,將觀音院燒成一片瓦。長老羞愧惶恐,撞牆而死。)例如偽山禪師洗袈裟,回曰:怎奈此何!
盛名易引來風考,想平風考可藉靜心的經典相助,例如觀自在菩薩的心經,五蘊皆空。
(17回:黑風怪,然而救火途中巧見唐僧的錦襴袈裟,於是起了歹念、趁機偷走,從而和孫悟空發生衝突,最後被孫悟空和觀音菩薩用計降伏,觀音收他為守山大神。)
像道場修行,本是修的是去除脾氣毛病,所言所行本是善言德行,但當聲望與名相(天職)加身,漸漸生起貢高我慢之心,只聽得進讚譽之音,於是失去了修道初衷,在道途上迷失了方向。《易經》坤:元,亨,利牝馬之貞。君子有攸往,先迷後得主。名聞利養是修行上的障礙,因為過度追求名利可能導致偏離正道。
最後是守戒及帶業修行,例如收豬八戒及沙悟淨。如此奠定志向的基礎。
註:「八風」在佛教中指的是能影響修行,動搖心性的八種境界,又稱「八法」或「八世風」。具體來說,這八種風是:稱、譏、毀、譽、利、衰、苦、樂。
然而西方路上,攔阻者甚多
修行第一關情愛女色(27回:三打白骨精),白骨精便設局,讓唐僧誤會孫悟空濫殺無辜,將其逐出師門。白骨精三化身為村婦,老嫗,老翁。現代許多影視劇情,吸引人的不外小三的爭寵、大老婆的反擊、婆媳不合,妯娌之爭,姑嫂相鬥,老人家的偏心不明事理等等。所以連孫悟空都要三打之,而且還落得兩面不討好。因為家是不講理只講情的地方,西遊記以女子是情慾之化身,佛陀告戒弟子需以白骨觀之。聖人曰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第二關天考:孟子云: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例如西遊記中許多妖怪是神佛所派下的。
黃袍怪住在寶象國碗子山波月洞,真實身分是二十八星宿的奎木狼。
金角大王和銀角大王是太上老君看管金爐的金童子與銀爐的銀童子。
獅猁怪的真實身分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青獅子。
靈感大王為住在通天河裡的妖怪,真實身分為普陀山蓮花池的金魚,因為聽了觀音說法而有了力量便下凡作惡。
獨角兕大王的真實身分是太上老君的坐騎・青牛。
第三關認別真我與假我
六耳獼猴真假孫悟空被如來佛祖識破地藏菩薩的坐騎諦聽也能分辨,但因對其感到懼怕而沒說) 第四關降伏心火,修行功深德就之時最怕「一把無名火,能燒萬里功德林!」
在孫悟空、豬八戒與牛魔王大戰之時,牛魔王現出了原形,為一頭肩高800丈、體長千餘丈的白色公牛,逼得孫悟空以「法天象地」與之交戰,是全書唯二能讓孫悟空使用「法天象地」招式的強敵(另一是二郎神)。
鐵扇公主(又稱羅剎女)是牛魔王的妻子,持一把芭蕉扇,此扇能暫時滅去火焰山之火。
第五關唯有自己先站起來,自己幫助自己,才能“自天佑之,吉無不利”。
黃眉大王的真實身分是替彌勒菩薩奏樂的童子,但趁著主人不注意下凡為妖,並偷走人種袋和金鐃。 賽太歲的真實身分是觀世音菩薩的坐騎・金毛犼。
仙佛直接庇佑轉危為安。
也有人明白,知道紅塵是虛假,修行是好事,無奈牽纏罣礙
(第七十二回)蜘蛛精是居住於盤絲嶺盤絲洞的七姊妹。七情六慾(七情通常指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種情感,而六欲則指眼、耳、鼻、舌、身、意所產生的六種欲望。) 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青毛獅子是文殊菩薩的坐騎・青毛獅。黃牙老象是普賢菩薩的座騎・六牙白象。大鵬金翅鵰是輾轉被奉為佛母・孔雀的兄弟。達至聖賢之境時,會由佛菩薩來驗證。
白鹿精的真實身分是壽星的坐騎。修行的目的是長生久視否?若是,就算斷除了七情六慾,也只成個守屍鬼。
第六關修超生了死而不是人天福報
辟寒大王、辟暑大王和辟塵大王是三個犀牛精,孫悟空、豬八戒和沙悟淨發現了這些假佛。
二十八天是氣天福報不是解脫生死的佛道。(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這五天又稱為五不還天或五淨居天,為證聲聞三果阿那含及以上聖者所居之處。)
古來成佛作祖之人,棄江山,辭官職,別父母妻子
羅洪先,字達夫,號念菴,明朝江西吉水人。 他在嘉靖八年(1529年)殿試中考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然而,他對當時朝廷的腐敗和迷信道教的風氣非常不滿,於是請求辭官歸鄉。斗米千錢我不收,十三年返故鄉遊; 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
志向者所謂願力也
第七關愿不能了難把鄉還
大黿(音元)是一隻在通天河上的巨黿,唐僧師徒第一次遇見他時,他載唐僧等人渡河,並希望唐僧能替他問佛祖還需修行多久才能修成正果化身成人。回程的時候大黿再度載唐僧師徒及經書過河,半途上問起這個承諾,然而早已遺忘此事的唐三藏無言以對,於是不高興的大黿身子一翻,把唐僧淹入水中。這個事件是唐僧取經所需歷經的八十一難中的最後一難。
佛語摩訶波羅密,智慧的彼岸,凡人想究竟解脫此紅塵苦海,達於涅盤彼岸,愿力不可無,大愿力才有大解脫,故而仙佛云:若愿不能了,難把鄉還。
結語:
過去不能捨的今後要捨,不能忍的今後要忍,人不能做的我要做,只要義所當為、力所能為、心所欲為,任憑親友挽不回,妻子勸不止!大丈夫行事,只論是非,不論利害;只論順逆,不論成敗;論萬世,不論一時,唯義理所在為依歸。
聖人云︰「為人所不能為是豪傑事,忍人所不能忍是聖賢事。」
由此可見豪傑聖賢並非輕易成就的,今天我們身為活佛,菩薩的弟子,更當要珍重自己的前途,立下堅定的志向,追隨各位前人的領導,邁向聖賢的大道,任憑四圍環境的順逆好壞,我志「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如此行持,恆久不變,自可成就圓滿功德。在世為聖賢,出世為仙佛,何等光榮,這才不枉費今生逢道這一場,最後願以老師的訓言與大家共勉之︰「志若有成樂其事,事若不成志不凡。」聖賢仙佛之所以不平凡,乃因其志向、發心、愿力之偉大。所志雖未成但佛道已成。(例如地藏古佛大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但地獄雖未空,古佛已成佛。)所以發大愿立大志,只要照愿而行,不必擔心能否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