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在紅塵之世界,那箇無累?「累」是因緣成熟的顯象。孝養父母夫妻之恩,兒女之愛,一切親眷雖都是因緣,因緣不了則皆是拖累,修行人清不了拖累者,則是披枷帶鎖,到死方休,那有出苦之日,真是忙得可憐,憂得無味,即所謂拖累也。
《論語-為政》:「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孔子說:「現代的人對父母的孝,以為能養活父、母就好了;我們不是也在飼養狗、馬動物,如果供養父母沒有一顆恭敬的心,那麼與養狗、馬等動物又有什麼分別呢?」
請看護是孝還是不孝?有醫生建議:
作家黃大米分享,一名80多歲老父親生病後,堅持不讓家人請看護,要兒子自己顧;導致兒子只好白天忙工作,晚上接著照顧爸爸;長期下來,兒子積勞成疾不堪負荷,在50多歲生日當天過勞死。醫生建議,光靠親情做不了看護,能仰賴的只有家人以外的第三者。對彼此不抱期待才能順利,對彼此的依賴,就是最大的敵人。即便是關係再好的親子也是如此,因為是親子才特別困難。但是,如果是別人的話就能接受。因為,只要不是自己的父母,就可以平靜地接受對方逐漸衰敗的模樣,也能不被情緒左右,確實地做好看護工作。正因如此,我才推薦讓他人來參與照護。倒不如說,加入一個第三者做為緩衝,絕對會比較好。比「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怨念更深的等級就是「久病床前無孝子」,年老破病之後孤身一人,在床上動彈不得,子女卻都不在身旁,父母病重臥床時間太久,就算子女再好、再孝順,遲早都會厭煩,而無法持續盡心照料臥病在床的父母。
現代社會是生活繁忙,步調緊湊,只重能為國家貢獻的年輕人,重要的生活機能均是為其設計,老年人的安養則長期被忽略,先進如美國也有年輕人的天堂,老年人的墳墓之說。例如懷孕有育嬰假,產假,小孩有教育補助等等福利,而老人除了一些社福補貼外,很少有針對老人孤獨心裡的慰藉。做子女的易因生活壓力,少有心力及時間去關心、陪伴父母。
《論語-為政》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禦,子告之曰:『孟孫問孝于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
孔子歸魯後,有一天去拜訪遲暮之年的孟懿子,孟懿子擔心自己一生孝思有虧,孔子見一位即將入土之人,還擔心畢生有沒有盡到孝道,而回他已無違孝之道,無論在生之時、死之時及年年祭祀之時,都是虔敬的依禮行之,所以是盡到孝道了。
累者,不是全不要夫妻兒女,只要自己會安頓,果能夫妻同修,兒女為伴,豈不甚妙。若是夫修妻不修,也要設計調停,如果實實不同心,當各了各事,切不可你扯我,我扯你,一段恩情事小,萬劫生死事大。有兒女者,完其婚嫁,不可貪戀牽纏,失誤正事。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馬牛,育兒成人後,當了的事,要早些了清,如自量有萬不能了的事件,丟開去罷!不要痴痴呆呆,想這樣做那樣,累到三寸氣斷,還有許多未了之事。夫妻兒女,原是一台假戲,鑼鼓一歇,大家散場,說甚麼悲歡離合,既然看破紅塵,不想富,不想貴,不圖門面熱鬧,自然少些拖累。再把恩愛關打開,拖累更輕,想進道者,先要算計一番,恩愛如何割捨?妻子如何安頓?己進道者,就要用七分功夫在修行上,只可用一、二分功夫,應酬凡事。
老前人常在許多場合,一開口便問大家:
你求道了,一點超生脫離苦海,你爸爸媽媽姑姑舅舅兄弟全沒求道,你這個人太差了,這要是明天你爸爸死了下地獄了,你了道有什麼用? 最要緊要「齊家」,齊家修道,超拔父母。父母之恩德我們無法報答。老天大赦三曹,能超拔父母,將我們的親人全回無極理天,那才叫收圓結果。
要渡父母求道,自己一定要先改變,仙佛說:「親憎我,孝方賢。」對父母講話口氣要好,不要太晚回家讓父母擔心,要勤勞一點,不要讓父母服侍,換我們來服侍父母,讓父母開心,做一個孝順的孩子,做一個真正的孝子。
回家!回家!回到家,不是回到一個沒有親人的家,一個人孤伶伶的,跟在四生六道中孤獨是一樣的(像職場一樣鬥爭、虚情假意、虛予委蛇、存在利益交換等等,沒有真心為善的),回到家,見到親人一個都沒有少,才是回到真正的家。
修道最重要的是「齊家」,齊家很不容易的,家要能夠齊很難,要有很大的犧牲,才能夠齊家。很多人把家人不願意修道歸咎於「家人的業障太重」,而沒有問自己:有沒有為家人犧牲?只要你願意為家人犧牲自己的時間、金錢、勞力…真心付出關懷…,相信齊家,絕對是指日可待。
為何要齊家?古語云「家和萬事興「這話頗有道理。最難能可貴的是,一個人能通過自己的影響乃至教育作用,使全家上和下睦、眾志成城,成為自己的堅強後盾。這樣在報國濟世中才能無後顧之憂、進取不止、無往而不勝。
古代有很多修身、齊家、濟世報國的光輝人物事例。北宋的楊延昭才德出眾,滿門忠烈,上至百歲的佘太君,下到燒火的丫頭楊排風,在國家用人之際,都能義無反顧的前仆後繼、不屈不撓,奮勇殺敵,保境安民、功勳卓著、萬古流芳。這可以說是修身、齊家、濟世護民的典範。《三字經》中說:「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名俱揚。「這是對晉朝的竇燕山重德行善、教化子女經驗的總結褒獎,也是他修身、齊家、使五子登科,濟世報國事跡的寫照。
如何家庭和樂
⊙ 婆媳之間
自古以來婆媳之間的相處,一直是門學不完的學問。當家婆婆的習慣與初為媳婦的緊張,兩者之間的進退,實在耐人尋味。如果能看出其中的妙竅,想愉快地互動並不是件難事。其中有幾點道理是可以共通的:
(1)婆婆寛心量,媳婦笑臉樣
⊙ 事情沒有一定的對與錯,而是習慣問題,所以身為婆婆的人要學習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而且還要真的打從心裡不要去在意,勿太計較是非好壞,才不會跟媳婦發生爭執。
⊙ 為人媳婦的,總是得學低姿態些,多笑笑、多請教、多問好、不皺眉,既不惹人厭,又可化解戰火。
(2)婆婆要放手,媳婦勤儉做
⊙ 雖然婆婆的鹽吃得比媳婦的飯多,但若太過倚老賣老,也會無端惹事的;儘管安心放手給媳婦去做,自己既換得清閒,又可讓媳婦感覺受到尊重,一舉兩得,何樂不為?
⊙ 媳婦的勤儉更是受到青睞的重要因素,家事做得好、飯菜燒得棒,不喊累、不偷懶,誰敢講妳?嫌妳?
(3)一個願講,一個願聽
⊙ 把媳婦視為親生女兒,無忌諱地說出年輕往事、心中憂喜,縱然媳婦不一定能幫妳解決,但卻增進不少彼此的關懷。
⊙ 媳婦願意傾聽、分享婆婆的心事,會發現原來婆婆是很好接近的。不妨主動找婆婆聊天,妳將成為一個美麗又讓人疼惜的媳婦。
(4)婆婆當歡喜,媳婦要甘願
既已成為一家人,誠屬緣份深厚,誰也不要怨誰,誰也不要說誰不適應誰,一個要歡喜,一個要甘願,把她當成自己的女兒,當做自己的媽媽,多了一個女兒,多了一個媽媽,有困難彼此可以協助。
⊙ 夫妻之間
俗言:「十年修來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可見夫妻的緣不比兒女、父母淺。但近年來夫妻的問題也隨著大環境的改變,促使婚姻危機愈顯平常,「合則聚,不合則散」,卻成了不少年輕夫妻的口頭禪,整個家庭的維繫,似乎變得不重要了。婚姻是需要用心去經營的,夫妻之間的相處的確要有點智慧。是善緣?是惡緣?但看進退之間處理得當否?
(1) 如何做好先生角色?
做丈夫的應該讓妻子在哪方面有安全感呢?在一些地方,人們認為丈夫的主要責任是讓家人在經濟上有安全感。可是,有的丈夫雖然讓妻子過着富裕的生活,卻沒有在感情上給妻子安全感,甚至令妻子感到恐懼。
⊙ 身邊少帶錢:錢多了容易引誘自己做壞事,所以不要帶太多錢在身邊。
⊙ 晚飯要回家:縱然事業、交際再忙、再多,也不要忽略回家團聚的重要。
⊙ 應酬同進出:夫妻同步成長,有應酬一起參加,可增進生活情趣、化解隔闔。
⊙ 幽默加愛語:輕鬆一點,不要老昰板著冷面孔,開個玩笑,講句發嘔的貼心話、感謝話、安慰話,既可化解誤會,又可增添夫妻生活的情趣。
⊙ 幫忙家務事:協助家務,好讓夫妻成為共同體,而不是只有責任義務。
(2) 如何做好太太角色?
聖經中提到 :「已婚的婦人受丈夫的律法約束。」何為「丈夫的律法」?就是「尊嚴」、「尊嚴」、「尊嚴」。做先生的為了在家保有他的尊嚴,他會為了家庭的生計努力工作,甚至在沒有尊嚴的工作場合工作。有那些事會傷害到他在家中的「尊嚴」,例如妻子說「你沒有用」,或者在他面前一直講公婆的壞處。除了這幾點要注意外,以下幾點則是可以讓先生感到舒適的。
⊙ 家庭為首要:縱然必須上班,也不可忽略家溫馨的營造,例如:家裡保持明窗几淨、煮一手可口好菜,好讓先生喜歡回家、渴望回家。
⊙ 整潔不邋遢:不一定要嬌豔亮麗,但至少要保持整潔可人,笑容可掬的外表。
⊙ 多說讚美語:不要不好意思讚美語、柔軟語,多說讚美語,夫妻的感情會更好。
⊙ 心中無秘密:勿隱瞞袐密,遇事要找機會與先生聊天、溝通,彼此的心會更契合。
⊙ 不提過往事:不要拿過去跟現在作比較,說:「以前你追我的時候,對我那麼體貼,現在卻…」,以免累積怨氣、製造爭吵。
⊙ 勤儉為五婦:除了勤儉之外,對待丈夫有時要像母親關心兒子、有時像妹妹敬愛兄長、有時像女僕服侍主人、有時像臣子伴隨君王、有時像小女孩依賴丈夫。
⊙ 尊重話得體:話勿講盡,好給先生留住面子,留點餘地好彼此冷靜自省。
(3)親子之間
親子情,是人間最可貴、世上真正無條件的愛。親子之間的愛,必須彼此都感受得到,而不是一廂情願的付出!親子之情需要用心經營,才能正面發展。以下有幾點提供作參考:
⊙ 無條件的愛
⊙ 「愛」不是從要求或教育中表現出來的,「愛」就是「愛」,不學而會、不教而行,渾然天成,根本情不自禁。它是一種享受、無求與衝動,它是單純的,不論是父母或子女,只要有一方是無條件的,終有一天會把對方潛移默化。
⊙ 忍受不如接受
⊙ 接受子女的優點,當然也包括缺點,然後享受當父母的快樂。天下沒有完美的父母,當然也沒有完美的子女,與其隨便「放棄」對方,不如「放鬆」自己;與其「忍受」,不如「接受」與「享受」。
⊙ 了解孩子,體貼父母
⊙ 先問一問自己,是否清楚孩子行為的目的或動機?是否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如果還不知道,就不要輕易地去做。例如不要衝動責備孩子、不要否定孩子特質、宣揚孩子缺點、不要太快發脾氣;而孩子也該用心去瞭解父母、傾聽父母心情。
⊙ 愛,要得法
⊙ 愛要得法,愛要適切,才是真愛,所以要有讓他知道你在愛他的方法。例如,主動與孩子溝通、心平氣和向孩子傳達你的要求;以身作則比提醒或警告有效得多;勿因自己的情緒變化,而對孩子有不同的待遇;勿把一些「壞」的標籤加在孩子身上;勿將成人的思考模式套在孩子頭上,多用同理心去看孩子的成長。
⊙ 與孩子合作
⊙ 不要用命令的語氣要求孩子,不妨多用「請」、「麻煩」、「能不能幫我」等尊重孩子的口語;與孩子一起討論與計劃,有時可以聽取孩子的意見,他們將樂於遵守自己所參與制定的規範;讓他們學習到不合作的行為後果。例如過了六點半,媽媽就要把飯菜收起不准再吃了,而且媽媽自己要遵守這個原則;孩子觸犯規範要立即執行其行為後果,並告之該如何做才能重新獲取權力。
⊙ 稱職的父母
做事前後一致,不會說一套、做一套;能區分對孩子的愛與對孩子行為的真實感受,絕不混淆;在孩子問題發生前設好限制,當事情發生時能立即採取措施,不會讓孩子受到處罰還不明白原因;自己言行不當時,會對孩子做出道歉的舉動;會時常與孩子做溝通,而不會只是說教、怒吼、責怪、強迫;找時間與孩子相處。
在家別講名利
「一家之事,貴于安寧和睦悠久也。其道,在於孝悌謙遜。仁義之道,未嘗言之,朝夕之所從事者,名利也。寢食之所思者,名利也。相聚而講究者,取名利之方也。言及于名利,則洋洋然有喜色。言及于孝悌仁義,則淡然無味,惟思臥。幸其時數之遇,則躍躍以喜。小有阻意,則躁悶若無容矣。如其時數不偶,則朝夕憂煎,怨天尤人。至於父子相夷,兄弟叛散,良可憫也。」(南宋陸梭山〈居家正本制用篇〉)
一個家庭的經營,貴在安詳平靜、和諧親厚,延續得長長久久。方法就在「孝順父母,友愛兄弟,謙虛禮讓」。
這些仁義的道理,如果不講求,那家人整天所努力的,就是追求名聲和利益。睡眠飲食間所想的,都是名利。與人聚集而談論的,是獲取名利的方法。講到名利,便露出得意高興的樣子。談到孝悌仁義,就覺得無趣沒意思,昏昏欲睡。
有幸獲得名利,雀躍開心不已。稍有阻撓,便感到煩躁鬱悶,像是沒有容身之地了!如果際遇不順,得不到名利,整天憂愁煎熬,怨恨天,責怪人。甚至親子互相傷害,兄弟背叛離散,這實在可悲啊!
靜觀眼前多少男女,名為學道,究竟落空,由於拖累不清耳。中年人、老年人,縱然無夫妻之累,而有兒女之累,總是拖累不清,甚且為顧及兒女而退道開戒,為顧全兒女甘墮地獄,真是癡呆。天下最灑脫者,最快樂者。鰥寡孤獨之人,在紅塵以為苦命,在修行則毫無拖累,容易成功。若不加緊修持,實在可惜。總而言之,受拖累者,還是中下之流,上等大丈夫,何拖累之有?今日醒悟,今日能下手,功名富貴,愛子嬌妻,說放下一齊放下,斬釘截鐵,不動不搖,纔是好手段。
哥林多前書7:8這段經文,「我對著沒有嫁娶的和寡婦說,若他們常像我就好。」寫下這段經文的保羅,告訴單身者和寡婦,像他一樣「獨身」其實是很蒙福的。天主教中婚姻是七大聖事之一,但沒有婚姻牽累的也是上帝的恩賜,只是大多數人無法接受。古人觀點天地之始肇端夫婦,婚姻是人倫之始,一切人類社會之源頭,但從因果來說,也是業力所致,人生苦業之開端。所以無婚姻者,或鰥寡孤獨之人,會覺得是苦命之人,但恰恰是少因果業力牽絆的有福者。所以更當一心向道,創一番聖業。
中下人,半聖半凡,未必全然無拖累。諸如勤苦省儉,免得賑累;安愚藏拙,免得事累;應酬減少,免得情累;不起貪唱妄想,免得心累;不計冤仇,不戀親愛,免得人我牽經之累。然凡事拖累甚多,總累不盡,要親自從事,又不得不累。諸佛菩薩,為九二原人,拖下苦海,受一場大累。開荒打引,受奔走之累;辦道結緣,有支應之累。調賢引眾,費言語,用精神,又有無窮之累。遭風受考,拖累傾家,拖累性命,即使拖累死了,也沒得半點怨恨的。蓋在紅塵之中,累來累去,拖下地獄;在道場之中,累來累去,拖上天堂。把這生死大事拖累上岸,就萬劫逍遙,再無有拖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