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五戒第五
三皈五戒乃守道之根基,皈戒不守,如煮沙作飯,何能充饑?修道的人,不是粗守大略,要守精細。一不殺生,不但不殺,斷斷不可養不可餐,日不犯殺生之事,倘若路遇殺生,默念佛號,戒犯殺戒。二不偷盜,要清白正大,不沾人一文便宜,不妄取人一點東西,不貪愛人一樣物件,如有許多功德不清,及妄用人家功德,皆是偷盜。三不邪淫,不到邪淫之地行走,不與邪人往來,如抽煙、賭博、看燈、看會,盡多是邪事,定要斷清。不淫者,不但絕淫事,定要斬淫根。男子目不熟視女色,心不妄動邪念;女子要莊誠敬,毫無輕狂之態,嬉戲之容。至於穿戴,以雅素樸為好,不許華美豔飾。再精而言之,第一要守身不漏,若白日胡思亂想,夜裡靈丹走洩,睡夢顛魂,陰魔擾害,就是犯淫之戒,還修甚麼行?此一戒最為難守,全要除雜意慾念,時刻提防,拴鎖猿馬,又玄關守透,丹田常熱,呼吸升降,風火運動,方纔守得住。九節工夫,最重築基一節,基築成了,如十五、六歲之童體,纔算得守真守戒。四不食酒肉,此戒易守,而吃一碗素飯,亦不圖貪厚味。省儉惜福,賢者之風。五不妄語者,要老實致誠,當說的話,有一句說一句,不必別添枝葉,不當說的話,緘口莫言,若牽扯是非,花言巧語,當面虛哄好聽,背後行奸作怪,此等人縱有小能幹,畢竟浮而不實,帶罪不輕。修行之人,最忌多說話,一則傷神氣,二則惹是非,除勸善化人之外,總是裝痴呆的好。真心學道之人,二六時中,迴光搭橋,默守玄關,那有閒空時間,說話談笑,耽擱時辰。在道場中,自己警戒,不要像他人一樣,切不可張揚其事。這張揚造孽最重,惡口傷人者,必遭惡報,讒口害人者,必有天譴。在道中,亂講閒話,退人善念,誤人好事,罪在不赦,一言之壞,就墮了地獄,合而言之,洪誓大願,皈戒在先,犯了戒規,誓願難逃,明地可以瞞人,暗地不能瞞神,暗室欺心,神目如電,人間私語,天聞若雷;各人捫心細想,未犯者加功,己犯者速改,久後必照蓮花之鏡,而等靈官鞭下,悔之晚矣。
三皈依
三皈依,也就是歸向、依靠「佛、法、僧」三寶,以佛為師,以法為藥,以僧為友,憑此生生世世不離正法,永離惡道。在佛教中,歸依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如果一個人要成為佛教徒,首先就必須歸依佛法僧三寶,可以說是否歸依三寶乃是信仰佛教與否的標誌。為什麼一定要歸依三寶呢?從所歸依的三寶看,佛是覺悟了終極真理的覺者,法是引導眾生覺悟這終極真理的指南,僧是帶領眾生覺悟這終極真理的表率,所以值得信仰者歸依。或問:佛教不是主張普度眾生嗎?為何一定要歸依?這理由很簡單,雖然約理說佛普度眾生固然不錯,但約事說佛只能度有緣人,不歸依者就意味著他沒有與佛教結成勝緣,佛也就無法度脫他。從眾生來講,一般人雖然也可以從誦讀經論或請益善知識獲得一些利益,但如果不歸依三寶,其利益由於自己業力太大而又缺乏三寶加持而難以增長,甚至很容易退失。六祖的無相三歸依屬於歸依理體三寶的三歸依,這首先體現於他對三寶的理解上。
《六祖壇經》善知識!今發四弘願了,更與善知識授無相三皈依戒。善知識!歸依覺,二足尊;歸依正,離欲尊;歸依淨,眾中尊。
「善知識!歸依覺,二足尊」;覺即為佛,二足尊即福慧圓滿之人,足即具足。你願意從今天開始以「覺」悟為師嗎?「歸依正,離欲尊」;「正」即法,你只要明白正法,你自然會離開一切的慾望。你願意從今天開始以「正」見為師嗎?「歸依淨」,「淨」即僧,僧即無為、清凈。清凈、無為是所有的人所尊重、羨慕的,故為「眾中尊」。你願意從今天開始心中清「淨」了嗎?
六祖對三皈依的體悟不在有相的「佛、法、僧」,而是無相的「覺、正、淨」。佛教思惟修行需要明師指引,正法可修及同修共修及相互抵勵。六祖跳脫外在形象,因為名相會誤導成以職位高低、文字解釋及道場大小,成為修行的依循。很容易迷失真修方向,六祖的體悟在於強調以覺為師,不依文字表意而是文字指涉的要意,最後是同修間無利益糾葛,一心向道。所以,與道場三不離意義相似。 李鐵拐大仙慈語【三不離】:「人身難得今已得,正法難聞今已聞。」在萬種難得的機緣中,賢士們算是根基深厚、福慧俱修,才得了這難得的人身與正法!但要保住這好福氣,就不可以中斷修行,不可以錯過了愿的時機。不是常說修道要始終如一嗎?如何才能始終如一立愿了愿呢?就是修道的「三不離」,不離道場、不離經典、不離善知識(前賢)。有人說:「道場是非多、意見多,會擾亂清靜的修行!」真是如此嗎?不是。要知道,能「火中栽蓮」才是人上人。在大家共修的場合中,最能達到「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的成效,你的心若無是非,當然不會擾亂修行,是非又與你何干?見人有非,是自心起非心啊!你自己無法靠自覺的力量擺脫是非,又要離開可以互相磨合的修行道場,自詡修道不一定要在道場,那是自己根基未紮穩就想三級跳的論調。「道場」是求道的場所、開班傳授法音的場所、立愿了愿的場所,是這麼重要的地方,透過同修共辦、互相磨煉的因緣,為的不就是要蛻變與成長嗎?所以勸賢士,要珍惜道場、感恩道場,才能讓你的愿行長存。「經典」記載著聖賢的善言嘉語,懂得持誦經典、學習經典,就有機會和古聖先賢併行,與過往聖賢一同學習、一同參研、一同提昇。可見,經典文教有安頓身心的作用。人們因為迷惑而困頓,故要靠有智慧的人指點迷津,因此在研讀經典時,身、心、靈漸漸清明,行為趨向正途,舉止流露威儀,心意回歸誠正,最後,你的愿行就能順暢無礙。這一世能在同一個道場同修共辦,都是善因緣的成熟,與你一起同修共辦的人,都是你的「善知識」。這些善知識都有自己做事的風格,一個心就一個境界,不管他人的境界為何?我們都要從他的境界中照見自己的心,如此的同修便成為你的善知識。所以同修之間要互相珍惜、慈悲,因為人世間是那麼的無常,相見便是有緣,而且各種不同風格的同修,無非是在幫助自己成就的契機,所以同修在一起要互相鼓勵、互相成全。自古聖佛從沒有離開眾生而成就的,所以他們感念眾生、幫助眾生,希望他們也能一起成就,因此他們救渡眾生的愿行是永無終止。
濟佛說五戒
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一心持清淨。不管有沒有清口,你是修菩薩行也好,或者是你要隨便修個善,總是要瞭解一下這個「殺業」在那裡?瞭解一下戒律是怎樣一個持法?對你們的修行只有幫助。不管你們要不要修個滿分,要不要持個滿分,那隨你們個人,為師總是要把這些觀念給你們。
我們今天先講「殺」。說到這個「殺」,叫你們拿刀子去殺人家,或者去殺動物,在座的,我想是沒有這種現象,大家都已經是清過口的,甚至於說,現在在家裡也很少養動物,是不是?(是)但是,不是說拿著一隻刀子在殺生,才算犯了殺,許多都是在微細的地方,起心動念。
還有一個「助緣」的地方。助緣的地方你們沒有去注意到,那也是犯了一個「助殺」。我們是修無上菩提大法的,所以一定要身、口、意都要清。你們立過清口的人,身、口、意都要清,身清、心清、然後呢?「口」要清。不是說只有吃素,那叫做「茹素」,不叫「清口」,所以「清口茹素」,一定心、口、身都要清。
往往你們犯都犯在那裡呢?犯在那個「助緣」,一句話不小心啊,譬如說,人家在殺動物,你就是在那裡讚歎:「好!好!這個肉好吃!殺得好!」這樣子見濁隨喜,也就是讚歎殺。所以呢,「殺」有分很多種,自殺、他殺、讚歎殺、濁喜,這些都是你們容易犯到,而在微細的地方,你們不知道。既然我們是修菩薩行的,我們就要預防這些微小的地方,不然的話,你在起心動念的地方,你的意識就不乾淨。
有的人會說:「我不殺別人—我有權利自殺吧?」所以,往往人都會輕視自己的生命,但是你要想,得個人身不容易,人身難得啊!五重恩未報,你動不動就自殺,但是一個人會自殺,這也是累世意識裡面,他有種下自殺的種子,所以,動不動就很消極,想要吃個安眠藥,想要輕生,所以大家要注意,千萬不要在你們的意識當中種下自殺的種子。一個人自殺的話,最少會有七次連續自殺。
為什麼現在社會上有這麼多人自殺?尤其是那個旅社你們都不曉得,住進去以為乾淨,青年男女這個想不開了,兩個人怎麼樣呀?不能同年同月同日生,但願同年同月同日死。啊,不久以後,那個醫院就會有一對連體嬰出來。所以這個種子,這個因果,很可怕,大家要小心。
「戒律」是幫助大家解脫,不是給你們一種束縛。所以你們的願力立得多,你們剛開始起步的時候,是不是覺得很束縛啊?這個也不能做,那樣也不能做,尤其是清口的時候,到外面,這個也不能吃,那個也不能吃,應酬啊,人家喜慶的時候,你們就很傷腦筋了,是不是?覺得很束縛。
佛規禮節你們也是覺得很束縛。你們的「戒」就是火車的一個軌道,出了軌道就危險了;「戒」就是界線,出這個界線之外,紅燈就亮起來了。所以一個人的本份之內該怎麼做,超出這個本份之外,就犯戒了。所以,自由是以不妨礙他人自由為什麼?(自由)。是啊,所以呢!必須要有一點戒律來約束你們。
但是如果你們人人都能夠持著一種慈悲心的話,那戒律對你們產生不了作用。所以你們持戒就是降服自己,不打妄語、不貪心、不盜取、不喝酒、不邪淫,這是在幫助你們走向無上菩薩道之內,所以不要把它當成一種束縛,也不要拿來衡量別人。你說;「那個人吃素,吃素吃成那個樣子!」,你拿來衡量別人,一個人有心,發這個善來持戒,你要讓他慢慢適應,因為累世以來,大家所種下的那個種子,在你們的意識當中,已經累積得太久了,所以不容易除掉。每個人都有一些習性,每一個人都有脾氣、習性,所以這就是你們不圓滿的地方,必須要藉著這些戒律慢慢的來調服你們自己。
那麼說「戒律」可以幫助一個家庭怎麼樣呢?—「和樂」。如果夫婦兩個人都修行,都持戒律,那絕對不會犯到邪淫這般事情,也不會犯到其它酒、色、財、氣。所以如果社會上每個人都持戒的話,那這個社會不用派出所,也不用法庭,也不用法律,所以,要使社會和平、和諧,唯有人人持戒,約束自己,是不是?所以大家不要怕,不要怕這個戒律。
戒律在每一個修行人來說,是必定要的一個階梯,幫助你們走向菩薩道。你們立的德、行的功,戒律不清楚,還是一樣,等於說你的衣服沾了髒束西,你沒有把它洗乾淨嘛!不把它洗乾淨,你這個污點永遠都存在,你再拿出來的時候,污點還是存在。所以一個人生生世世都有這個「習性」存在,因為累世以來沒有去掉,所以,常常存在於你們這個意識田中,那個種子一發芽出來,碰到陽光它又萌芽。所以,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唯有藉著「持戒」,你們根本的把它除掉,持戒必須靠著你們的覺性,靠著你們的悟性,所以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夠行這無上菩薩道。
守身不漏即意守玄關回本心
活佛恩師慈語:時時念頭守一,不思善,不思惡,不執著,五字真言時時默念,有空三寶用一用。為師傳給你們的三寶心法,是不是要用來預防盜賊?時時刻刻用三寶,放下人世間的情愛、痛苦、煩惱,債清德立,就漸漸與仙佛接近了。
《何謂九節工夫?》首先必須解釋什麼是九節工夫,九節工夫源自道家,有兩派說法,一說:九節者,1.築基,2 .煉己,3.采藥,4.得藥,5.進水,6.烹煉,7.溫養,8.沐浴,9.退符。這一套九節工夫重點在於肉體上氣脈的運作和水火的搬運(守丹田、衝尾閭、上泥丸…),但假體終歸毀滅,所以有為法如夢幻泡影,智者不圖也。另一說:源自呂祖洞賓仙君所著的「太乙金華」,將九節分成三節,一節中具三節,三三得九。呂祖的九節工夫,不是煉肉體,而純粹是心靈的內斂收攝,和七情六慾的消融。第一節是:涵養本源、添油接命。(回歸本性,誠心保守),第二節是:安神祖竅、翕聚先天。(一念不生,天人合一),第三節是:蟄藏炁穴、眾妙歸根。(智慧大開,能生萬法)。十五代祖王覺一在「談真錄」有評論:「九節工夫者,特有九節之名則耳,而用功夫者,實一節未能做成。何以故?以人心用事耳。以人心守玄關,則火炎于上;以人心守丹田,則寒凝于下。」所以「人心用事」,是成敗的關鍵。道場中強調「外功圓滿、內功自成」,就是用行功了愿無私奉獻來化掉追名圖利的人心,久之,人心死道心生,玄功不修自成。 在十五祖後廢除了絕慾清修的理氣法門及九節內功修行,改以三教經典要義的理天法門,從出世修行改為入世修行。師尊應運時,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