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頁
               斷疑惑第六

修行之人,全憑信心,信心堅固,功果有成。佛不度無緣之人,因不信故也。不信,則多生疑惑。這個大道,效法天地之全功,包含陰陽之妙理,三教經典都是印證斯道,萬事萬物,皆合道機,毫無可疑。讀書之人生疑惑,乃是為文字遮蔽,所謂聰明反被聰明誤也。

《大方廣佛華嚴經》「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示涅槃無上道。」信心是菩提心,亦是大悲心,是佛道之源、功德之母,能夠滋生長養一切的善法。斷除疑惑,逆生死流,才能開顯契入涅槃的不二法門。
「道源」就是修道的第一個方法。《寶炬陀羅尼》云:「信為一切修行之前導,一切功德之源泉,其如母親出生、守護、增長一切功德。」
「長養一切諸善根」,長養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五根、五力、四念處、四正勤等所有善法。唯有「信」才能長養一切的善法,六度、萬行等一切的善法都由信心才能生長,若沒有信心,無論種什麼種子到土壤,但沒有水、陽光等種種因緣,就不發芽生長。對一切的善法,信心也就像水、太陽等助緣,能長養一切諸善法,所有的善法都能長出來。
「斷除疑網出愛流」,修道者最重要的是對佛法要深信,並要斷除一切的懷疑。所謂:「修道之人心莫疑,疑心一起便途迷。」一生起疑惑心,則易迷失正當的路,誤入了歧途,懷疑就像一面網,不但無法和佛的智慧相契合,本有的智慧無法顯發,而且還會將行者的心束縛得沒有自由,所以須斷除疑網。人人都有愛,之所以要「出愛流」,乃因一切的眾生為愛欲而生,為愛欲而死,若想了生脫死,一定要把它看破、放下,才能得到解脫自在。
「開示涅槃無上道」,佛陀曾開示「一切眾生了生脫死、涅槃無上」的道果,成就「常樂我淨」四種德行,想入佛法大海裡,第一就是要有信心。
諸佛已修得三大阿僧祇劫,其功德已究竟圓滿,若能依諸佛之聖教而信受修持,必得長養一切諸善根,信心具足不動搖,是成就佛道功德根源之原動力,以此信心原動力而成就佛道也。
活佛恩師慈訓:
◎「信為道源功德母」,「道源」即是「自性」之意。「功德母﹂在六祖壇經裡所謂「見性是功,平等是德」,以清淨之心所發生之無為即是「功德」。你此心不信難成佛,此門不進,苦海輪迴難脫出啊!
◎心的力量最大,心想做的話自然可成,否則無法達成。有了不退轉的 信心,保證你成仙作佛作菩薩,如果對自己沒信心,懷疑是否能成仙作佛,你一輩子就無法成仙作佛,因為你懷疑自己、沒信心。任何事皆由信心而來,有信就能有成。今天因有信心才會來開法會聽道理,所得到的也多;如無信心或無心聽,人在心不在,所得自然就 少。
◎自古聖賢皆由人修成,你們同樣是人,為何別人成為聖賢,你們卻為凡夫俗子。到底是差在哪裡?就在自已沒有信心而已。沒有信心,就永遠難成大器,永遠是凡夫俗子。


下愚之人生疑惑,乃是為孽障沉埋,根淺而福薄。有些已進道者,起初信奉大道,及久在佛門,反生疑惑。疑甚麼?一疑一世難成。二疑工夫難做。三疑普度是假,收圓無期。四疑考魔利害,佛不顯露。五疑辦這要錢,前賢靠不住。六疑上堂變動,祖根不真。七疑敗壞者多,心灰意懶。有了這幾層疑惑,恍恍忽忽,就要退悔了,加以耳根不硬,聽那些旁門左道,說多少奇怪術法,又想學習神通,或那些假祖魔師,扯出來別生枝葉,又想更求玄妙,這都是吃虧上當,失誤修行。真原人要斷去一切疑惑,比如做功夫,無論有效無效,總是依法行持,猛勇前進,不問成與不成,總是一心不變,死而後己。果能用誠心,下苦功,斷無有不成不效之理。

智者的肯定與愚者的執著
◎心不退轉有兩種人,一種是「很油條的人」,他受過很多挫折,也看過很多,他的心是已經死了。當他心死了以後,對任何東西就都不產生興趣,任何事情也都不受影響了,就如同一個想死、想自殺的人, 他是不怕任何事情的,他活在自己所沈醉執著的事情中,所以對任何事情皆無動於衷了。另一種則是「智者」,把事情看得很清楚,看清了也看多了,但他不會迷亂了自己的心。
◎徒兒啊!什麼時候你才能打從內心真正地肯定自已?肯定這個道能夠 帶給你超生了死呢?肯定這個道太寶貴了,不修不辦的話,千秋萬世的後悔都沒有辦法彌補的!徒兒啊!你能不能夠感覺到,如果你今天一失足掉到萬丈深淵,永遠翻不了身的那種感受呢?為師是過來人,我知道,所以才告訴你。人生在世本來就無所求,一切有如夢幻泡 影,短暫的情愛、短暫的享受,這些對徒兒來講,都是不應該去強求的,如果你去強求這短暫的享受,而捨掉這長遠的修辦道路程、超生了死大事的話,那為師可要告訴你們,你們真是天下第一大蠢人啊!
◎欲當智者,須對事情的看法都很客觀,對自己很有信心不疑惑,更須 有公平的心。
◎孔子說:「四十而不惑」,是不惑什麼呢?徒兒們的心志不要輕易地 受外界的引誘,也不要受到人情的引誘,更不要受事情的包圍而變心。不惑之年應該對所有的是非都不產生疑惑了。因為是是非非看多了、看久了,就會知道哪一個是真的,而真與假也不會成為影響你的 因素了。
◎徒啊,你們由於對道理不明,所以會產生困惑,所有的事情都要找到根源,才能對症下藥,是不是?徒兒們在明曉道理後,就該常守恆誠之心,如此對事才不會產生懷疑。
◎「誠」分為很多種,其中有一種叫「愚誠」,是不是?這很危險啊! 愚誠就是迷信,迷信於今天回來這佛堂是先天佛堂,不是後天的佛堂,你們迷信現在所得的是至尊至貴的大道,迷信將來一定能夠回天,迷信點傳師的天命,迷信仙佛臨壇,有嗎?這個愚誠就在這兒啦!你們並不是真正的認真,認哪個真?(真理)。你們不足的就是 這一樣。雖然道學上你們要充實,除了該背誦、了解、該看的要做以外,這個理你們可要認清楚才是。辨道不只是單單行功、了愿,了是你自家的事,你更要想想,如果你做不好的話,就沒辦法接引眾生,沒辦法普渡眾生,人家的性命大事就在你的手上給糟蹋了,這樣行 嗎?(不行)。那應該怎樣呢?認理實修啊!


古來單傳,正法難遇,當此普度,咸沾佛光,正是千劫修一劫成,肯於這一劫發心者,即一世成矣!至於收圓大事,乃一元十二萬年中一大事,斷斷不假。但天機莫測,有早有遲,上天慈悲,等候原人,一時難齊矣!收圓一時不應,不必問收圓明道之期,只需各人明各人自己之道,收各人身上之圓,自己孽冤消清,功德有餘,便更明道,身上陰陽會合,大丹結就,便是收圓。

《皇極經世》一元之數也,一元象一年,十二會,象十二月,三百六十運,象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世,象四千三百二十時也。蓋一年有十二月,三百六十日,四千三百二十時故也。《經世》一元,十二會,三百六十運,四千三百二十世,一世三十年,是為十二萬九千六百年,是為《皇極經世》一元之數。

苦魔者乃上天好意,受一層魔,消了一層冤孽,一半是前劫帶來的,久債還錢,難逃定業;一半是自己招來的,由於少培善功,又不依法,不小心,假人考退了,不必說,真人考明了,正好辦事;是真是假,非考不能;分清別濁,非考不能;定人果位,非考不能。講到捐功要錢,並非是前賢肥己,無水不能行舟,無財難以開道,要錢印書,替你行功,要錢辦事,替你廣結諸佛緣,湊助普渡收圓之事,一文也不落虛空。那道場祖根,誰真誰假,自有上天掌持,而做前賢的也自然查得明細,聽聽前賢交代,合道理的,一心跟隨;不合理的,你自穩住工夫,自修自得。亦不壞事。能開荒的,苦心接引,寸步有功,只是要小心注意,莫生疑惑,雖惡世難行,但至誠感格,天必佑之。能結緣的,和氣耐煩,眾人沾光,上天歡喜,切莫疑惑妄費銀錢,一本萬利,明去暗來,是沒疑惑,佛法是無形的,超昇墮落,眼前是看不見,豈知道看得見時,想行善改過就遲了。修行人,是好是歹,絲絲毫毫,護法神都鑒察明白,記錄在冊簿之上,他日三曹對案,抵賴不得。吾人在道場中,閱歷未深,智慧尚淺,看見幾多違規破戒,一切敗壞之事,難保無疑,豈知各修各得,各人生死各人了,眾人不信我要信,始終不二,撐起一團剛氣,拿定一個雄心,斷無有不到西方,所以多疑多惑者,皆是根基淺薄,冤孽迷心之人也。

苦魔
夏蓮居老居士:「病久方知身是苦,魔多反使道心堅。毀謗、障礙、陷害,那是魔,魔多了,道心堅固是如如不動,還得感謝他堅固我的道心,所以沒有怨恨。」
考驗的意義
1.辯真偽:一般修行人之素質良莠不齊,真假難分,唯藉考驗,以見其本心。真心誠意修行者愈考愈堅;不真心者一考便退道。如此淘汰不良,選經拔粹,好辦三曹收圓大事也。十年寒窗無人聞,一舉成名天下知。無考無法分出真假虛實。
2.消冤孽:吾等生死六萬年所累積之冤孽債帳如山似海,今生得道,累世冤欠豈肯容你?故皇天大慈,降下考驗以消夙愆。凡經一次考,即了一次冤欠,漸漸無債一身輕,可以方便行道、了道、成道。
3.化稟性:人落入後天,各有稟性氣質不同,但都不合於中道。經過人事的磨練、考驗的洗禮,修道人會自動調整自己,合於中道,如此地化稟性返天性。
4.定品位:九品蓮台按功而定,所謂「真道真考見真心」,全看大家在坎坷困境之中、天考人驗之間所表現的志向、見解、學問、造詣如何而定升降。
孟子曰: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考驗是上天試煉一個人的承擔能力。考驗的是大根器,讓佛性大顯光華。古德云:「真道真考古難移,有情無情試根基,美玉經琢方成器,堅志才能步雲梯。」

回到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