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上頁
                  清靜經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
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謂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謂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清靜經全名《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玅經》。約出於唐朝,受金丹派南宗及北方全真道的重視。作者不詳,內文與唐朝流行的重玄思想一致。內容點出眾生的煩惱源頭在於妄心,如何解除在於修心遣欲,如何修心遣欲可利用觀想,也是重玄的要旨,利如觀空亦,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觀一物再去此物,直至無物可觀亦無物可去。與天台宗的止觀法門類似。
*太上老君是道教中至高無上的神祇,被尊為道教的開山祖師,同時也是「三清」之一的「太清道德天尊」。 祂被認為是道教教主和最高尊神,被尊稱為「道祖老君」、「太上道祖」等等。 道教認為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曾在周朝化身為老子,傳授《道德經》,開創了道家思想。漢順帝時(公元 126~144年)張陵在巴蜀鶴鳴山創立了五斗米道,奉老子為道祖。隋末李淵起兵太原,假託老子為先祖,社會流傳「天道將改,將有老君子孫治世」,隋煬帝恐懼大誅海內凡李姓者。終南山樓觀道岐暉積極響應及支持,著名道士王遠之稱奉老君旨意,傳授符命,稱李淵當受天命。李唐建國後有計劃的利用老子製造政治皇權來號召群眾。老子的名號在歷史上奠定了天師教及唐朝,及在道教系統上至高的地位。

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清靜經是以老子的思想來闡述,所以經文中與老子的道德經思想相契合。
《道德經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衆妙之門。
甚麼是道,就是無為之真理,萬事萬物必然循由的路徑。無形、無情、無名的原理, 也就是道德經所說的:『 無名之樸 』(比喻不爲人知的才識之士。) 生機一動而能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這無為的妙用真是只可意會,而不可言傳呢。
《道德經卅七章》「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鎮之以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無欲以靜,天下將自定。」(道總是無所作為,但是又沒有東西不是出於它的作為。侯王如果能夠持守它,萬物將會自行化生。萬物化生而有人想要有所作為時,我就用無名的真樸狀態來安定他。無名的真樸狀態,也就是要使人不起欲望。不起欲望而趨於靜止,天下將會自己穩定。)
俗語: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醒世恆言.卷二九.盧太學詩酒傲王侯》:「自古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佛語:善惡到頭終有報。做惡之人,逃得了一時,卻逃不了一世,逃得了一世,必逃不了後世。無始劫中輪迴,必是有未了之因果所牽絆住。
宇宙世間冥冥中,看似無邊無際,但又似乎有個不知名的定則在運作者,這無形,無相又無情的無名之樸,總是能圓滿的解決一切的因果業力,哲學家認為:善有善的道理,惡也有惡的道理,人們被考驗著如何做出抉擇。例如袁了凡當知道『一飲一啄,莫非前定。』都已是注定好了,於是渾渾噩噩,如同行屍走肉一般,了無生趣的過生活,直到37歲時遇見雲谷禪師點化,在既定的果報中如何改變命運,走出新的人生出來。改變命運的方法很簡單,就是積極行善。人一生總會遇到許多孽緣,這些孽緣總是無原由的與我們相怨懟,也是無形無情無名的出現,但背後一定有其三世因果的緣份。所以普遍行善,看是沒有針對性,但實際上都有針對到冥冥中的業力。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降本流末。而生萬物。
清濁都是道的一部分,只不過特性稍有不同,清有清的特性,濁有濁的特性,因稟性不同,例如男人容易將企圖表現在外在的行為上,而女人常深埋內心的想法,不輕易表現出來。像天廣大容易見得,而大地厚博內藏寶藏需要人們去發掘。
*降本流末:雖然人們現在已經和本源有所差距了,但是如果懂得溯本之道,懂得逆流而上的話,每個人都可以回溯到完全一樣的本源。猶言捨本逐末。比喻不抓根本環節,而只在枝節問題上下功夫。此處引易經泰卦 (地天泰) 卦象為天地交泰,原本在地下的坤陰上行,天上的乾陽下降,天地之氣互相交合而通泰。反之,坤陰若停留在下,乾陽停留在上,則為陰陽窒塞,沒有交流而成否卦。所謂孤陽不生;孤陰不長。所以陰陽交泰而萬物生育焉。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人能常清靜。天地悉皆歸。


說明了道、宇宙萬物與覺性,其恆常的本質是清的。但容易受到外在的一切(動)影響而變成混濁,進而迷失原本清的本質樣貌。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惡非天生而是漸變而成,活佛恩師慈訓:生命的五項修練中提到:修道最怕什麼?—「漸變」,為何強調要初心不變,因為學習成長過程,難免接觸到繁華事物,因而觸發七情六欲,當情深欲重時,便會改變初衷沉迷於世俗物慾之中。例如賭癮的人看到賭具手不自主的想摸,煙癮的人看到人抽煙,鼻子不自主的吸一下,習慣亂罵人的人,常一開口就是先三字經出口,這是六識我執而對應出的法執(喝茶時杯子與碗在一起時會選擇杯子。
這二句中指出濁不是天生而成的,是由清因動而染濁,動者靜之基,說明了道、宇宙萬物與心,其恆常的狀態是動的。惟有透過靜,才能覺察到動所造的混濁,進而遠離一切動相,以恢復找到清的本質狀態。所以靜不是什麼都無反應、無作為,而是不該作的不作,不該想的不想,即是「無為」之意。禪定不是一念不生,常靜不動,壇經:
*師示眾云:「善知識!何名坐禪?此法門中,無障無礙,外於一切善惡境界,心念不起,名為坐;內見自性不動,名為禪。」「善知識!何名禪定?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外若著相,內心即亂;外若離相,心即不亂。本性自淨自定,只為見境思境即亂。若見諸境心不亂者,是真定也。」
*師曰:汝師若為示眾。(志誠)對曰:常指誨大眾,住心觀靜,長坐不臥。師曰:住心觀靜,是病非禪。長坐拘身,於理何益。聽吾偈曰。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為立功課。
*有僧舉臥輪禪師偈云:「臥輪有伎倆,能斷百思想,對境心不起,菩提日日長。」師聞之曰:「此偈未明心地,若依而行之,是加繫縛。」因示一偈曰:「惠能沒伎倆,不斷百思想,對境心數起,菩提作麼長。」
此處的濁不是指污濁,污是自心有污而見物為濁,《莊子.知北遊》:「東郭子問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汝唯莫必,無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東郭子請問莊子說:「您所說的道,究竟在那裡呢?」莊子說:「道是無所不在的。」東郭子說:「請您明說吧,道到底在哪裡?」莊子說:「道就在螻蟻身上。」東郭子說:「怎麼會在這麼卑下的地方呢?」莊子說:「道就在稊稗這種小草裡。」東郭子說:「怎麼越來越卑下了呢?」莊子說:「道就在磚瓦裡面。」東郭子說:「怎麼又更卑下了呢?」莊子說:「道就在屎溺裡面。」東郭子越聽越迷糊,實在無話可說了。
莊子這才說:「你問的話,已經背離『道』的實質了。以『道』來看萬物,不論是螻蟻、稊稗、磚瓦、屎溺……,它們的本質都是一樣的,並沒有貴賤之分。如果它們不合乎『道』,根本就不可能存在。既然已經存在,可見皆合乎『道』,所以我說『道』是無所不在的。」)
對科學有認知者皆明白,天地萬物的存在有其一定的道理,少一物可能會造成自然生態的不平衡,例如:農人討厭麻雀偷吃穀子,毛澤東發起清除麻雀大運動,結果蟲子缺少天敵而大為興盛,造成之後的三年大飢荒。
人能常清靜換句話是說:若能常保在一切作為(動作)中,不受事物所干擾本心,則與天地自然的演化相契合。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慾牽之。


這句話小結前面幾句的意思,說明道本有清濁動靜,若因不該有的心念欲望所干擾,心神會不安,容易受外物而動搖。
神指元神、本性、佛性,無善無惡,無喜無悲,亦是中庸的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心指心念、念頭、思想,本是喜歡單純不複雜,不喜歡勾心鬥角,彎彎遶遶的事情,但當欲望執著時,就會開始有花花腸子,奇謀智巧之情事,最後干擾到心神,而有不安、虧心、後悔之情感出來,這些都是本性(良心)發出的訊號。
人神好清,換其它說法是人的良知良能或良心,喜歡處於沒有恐懼不安,無懺悔之情商,時常能允執其中。有個和尚參禪不久,有一日他拜見洞山禪師說道:「在冷天或熱天裏,我們要到那裏去躲寒避暑?」洞山回答:「為甚麼不到不冷不熱的地方去呢?」對方又問:「那是甚麼地方呢?」洞山回答:「那地方是,冷時凍死你;熱時烤死你。」這則公案說明,一個人當良心安時,不管生活如何艱苦,都能安然自在,不會時時魂不守舍擔心著,也不會半夜被惡夢驚醒。
在堯天舜日時,人民含哺而熙,鼓腹而遊,率性自然,與道合一。故不知仁義道德是何物?綱常倫理之教條?一言一行皆出於本性之自然,毫無虛假造作,因此,堯交待舜只需讓百姓「允執其中」即可,依著自性、仁心而為,天下自然大治。到舜晚年時,適天下大水災厄,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是出於為天下之仁心,承接帝位時,舜告之曰:現天下人心有變,為了私欲常與仁心拉鋸,故心陷於危怠不安的情境,以至於合正道之心念微弱許多,因此,禹啊!您要讓百姓們心念純一無染,只應允仁心來作用。仁心若能常作用,縱使置於生死抉擇的大是大非中,也不會有違天理良心。

常能遣其慾,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慾不生,三毒消滅。
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慾未遣也。


常能指能有這種遣慾澄心的功夫,遣:是格除、去除的意思。 澄:是由濁入清的意思。自然:是無所勉強之意。六慾:是色、聲、香、味、觸、法。 三毒:貪、嗔、痴。 佛教的修行法門中,以戒定慧對治貪嗔痴,十法界圖中,中心是以雞、蛇、豬表示貪嗔痴,是六道輪迴的根源,一切八萬四千煩惱的源頭。基督宗教亞當及夏娃受蛇的蠱惑而偷嚐禁果,這蛇指的是貪嗔痴,上帝將亞當夏娃趕出伊甸園時也命蛇跟隨而去,人們只有不會受蛇的蠱惑,才能再回到伊甸園。
貪包含慳貪,慳是拔一毛以利天下而不為者,無佈施濟眾之心者,貪是妄圖不屬於自己的,或不該有的事物,一是沒有助益他人,一是容易傷害到他人。
「嗔」字在中文裡,有多種解釋和用法,最常見的意思是生氣、發怒。 此外,它也可以指責怪、埋怨,或是在佛教用語中,指瞋恚,一種強烈的憤怒、厭惡的情緒。「嗔」涵蓋了廣泛的情緒和心理狀態,既可以指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生氣,也可以指佛教中深刻的煩惱。恚指怨恨、憤怒,屬較強烈的心理情緒反應。 所以嗔恚容易導致失去理智,而做出重大的罪過,故有一把無名火能燒萬里功德林之名句。
痴指心靈暗昧。一般用愚痴表示,主要指缺乏智慧、不明事理、認知錯誤等。 它也常被用作佛教術語,指「無明」。無明又是十二因緣法的開端,人一生由無明引起的行為,包括善業和惡業,善惡業力形成的最初的意識,意識導致身心的心識活動(名色),然後以六根(六入)為媒介接觸外在事物,六根產生六塵(觸),然後有苦、樂、不苦不樂等感受,接著對感受的貪愛和執著,也是形成輪迴的動力,對愛所產生的執取,更加強了對事物的執著,因執著的業力,而有了下一個輪迴的生命,因生命的生及衰老死亡,而引起許多憂悲苦惱。
貪與嗔還能轉化為向上的動力,例如貪圖自己得不到的事物,能努力進取來達成,就像修道想修成佛菩薩一樣,也是由貪轉悟,嗔恚某些不平事,能轉成向上成就事業的動力,而痴是心理層面上根本的認知有差,非常難以導正,《論語.陽貨》:「子曰:『鄉原,德之賊也。』」一般解釋為外貌忠厚老實,討人喜歡,實際上卻不能明辨是非的人。但不能解釋德之賊也,鄉原是一地方或某一傳統觀念,根深蒂固在人們心中,並以此為道德標杆,但實際上是有違天和的,例如:原始部落的獵人頭行為。殺豬宰羊的方式來祭祀神明。日本331大地震中氣仙沼市受大火燒燬,當地每年在海彎捕殺大量的海豚,血染整個海彎,有心人士曾勸導不要殺戮過重,但當地人表示,這是祖先留傳下來的習俗,反而要加以留存下去。這種認為是對的想法,而實際上是違反天理的行為思想,是德之賊也。
人以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來接觸外在事物而有六欲(色、聲、香、味、觸、法),當產生塵埃又執著於此,便形成根塵相偶(做好朋友)的情況,就像人一但與某些心術不正的人成為好友,便會淪落成狐朋狗友,受影響而做出許多不當的行為出來,最後造下罪孽。所以需要養成能遣慾澄心的功夫。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
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慾豈能生,慾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這二句話是隋唐玄學的樣貎,又稱雙遣於無,例如心經中的無無明,亦無無明盡,心經是唐三藏所翻譯的,所以套用當時流行的玄學用語,本來一個無就代表沒有或空的概念,但怕把無給執著住了,所以再以一個無字來解脫之。從內觀心,外觀形,其它角度觀物,都沒有留存執念或雪泥鴻爪,此時心境清明寂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此種境界如同孟子的不動心,或孔子的隨心所欲不逾矩。瀟灑自在,無拘無束,率性解脫。以真常來應接事物,事來則應,事去則應,像和尚背女子過河,過了即放下。
清靜經中並沒有說明如何遣慾澄心的修行功夫。因為人各有各的執念,所以佛說法無定法。時有僧問:「頓悟之人更有修否? 」
(溈山和尚)師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時,修與不修是兩頭語。如今初心雖從緣得,一念頓悟自理,猶有無始曠劫習氣未能頓淨,須教渠淨除現業流識,即是修也。不可別有法,教渠修行趣向。從聞入理,聞理深妙,心自圓明,不居惑地。縱有百千妙義,抑揚當時,此乃得坐披衣,自解作活計,始得。以要言之,則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若也單刀直入,則凡聖情盡,體露真常,理事不二,即如如佛。」
簡單說自己得內省自己的缺失,並自找出解決克服之法,以前一位久經沙場的老將,退休後無所事事,學人家風雅玩弄古董字畫,有一天正把玩一個古玩茶杯,一不小心沒拿穩,眼見杯子將要落地,幸好武將身手還在,立刻將杯子抓住,正慶幸沒摔破時,突然驚覺到自己已驚出一身冷汗,想起自己一生戎馬,衝殺在槍林箭雨中,從未像今日這般驚恐,原來自己已因玩物而喪志,於是將手中杯子摔毀。
渠淨除現業流識:無始劫以來薰習累積的煩惱習氣,無法在頓悟之時就馬上斷除淨盡;須教他從日常生活中,徹底除盡那些從無明業識中起現行的種種妄想分別執著,這才是修行;除此之外,並沒有其他的修行方法能教他究竟不退轉。可以從聞入理,多聽道理,用心從道理中找出對治自己的毛病,當道理深入理解後,便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像子貢由孔子的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話中悟出《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也像子夏由子曰:「繪事后素。」而悟岀曰:「禮后乎?」當有另一層次的領悟後,內心自然能通達圓明,不在被事物給迷惑。當能一層一層,一個階段過一段難關,便能體悟世事皆空相,例如某一戲台妙聯:戲猶是夢耳,歷覽邯鄲覺夢,蝴蝶幻夢,牡丹豔夢,南柯驚夢,百世即須臾,只是一場春夢;事生於情也,試看忠孝至情,兒女癡情,豪暴恣情,富貴薄情,萬端觀結局,不外千古人情。
註:
*雪泥鴻爪:人生到處知何似,應似飛鴻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鴻飛那復計東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壞壁無由見舊題。往日崎嶇還記否,路長人困蹇驢嘶。〈和子由澠池懷舊〉詩是蘇軾給他弟弟蘇轍的一首詩。蘇軾回憶當年與弟弟曾到過澠池,借宿在一所寺廟內,他們曾在寺廟的牆壁上題詩,但如今廟裡的老和尚已經過世,題詩的牆壁也許也崩壞了。蘇軾在詩中寫著:人生的遭遇,就像飛雁踏過雪地留下的爪印一樣,是那麼偶然,鴻雁飛走後,沒有人知道牠的去向。蘇軾感慨自己一生漂泊,仕途不順,境遇就像鴻雁偶然在雪泥留下爪印一樣地飄忽不定,不由得感慨萬千。後來「雪泥鴻爪」這句成語就從這裡演變而出,比喻往事所遺留的痕跡。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謂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謂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壇經》師然之。復語誠曰,汝師戒定慧,勸小根智人。吾戒定慧,勸大根智人。若悟自性,亦不立菩提泹槃,亦不立解脫知見,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若解此意,亦名佛身,亦名菩提泹槃,亦名解脫知見。見性之人,立亦得,不立亦得。去來自由,無滯無礙,應用隨作,應語隨答,普見化身,不離自性,即得自在神通游戲三昧,是名見性。
《金剛經》說:「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佛陀講經說法四十九年,卻說未說一法。
《成實論》說「一切世間所有善語皆是佛說」此佛非高高在上,虛空之上的佛,而是發自每一個內心純善的肺腑之言,當無私純善說人有助益的話時,其當下就是一尊佛。
只是眾生根性高低有差,對根性低的只能先巧立名目來引導向善,孔子曾說中人以下可言上。對容易迷惑的人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自己以身作則,讓愚昧的人們效法就好,不用對他們解釋太多,因為語言文字太多,反而會讓他們執著於文字中,而失去真義。
《金剛經》「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眾生與我們在無始劫以來,結下甚深的緣份,彼此生生世世,相互提擕,相互磨練及相互成長,此過程便是彼此之間的慧命,因此,到此世該度的自有機緣而得度,彼此慧命中有的只需二三分力,便可度得,有的得付出十分心力去度化,所以不須要煩惱度不到人,也不要自滿能度百度千,當知能度百度千是否有遺漏一人未度得,或本應度千度萬的,只度得成百上千人?所以,彼此度人成全人,是彼此慧命所緣由,但問自己是否珍惜每一個緣份,用心在每一次的機緣。

老君曰,上士無爭,下士好爭。上德不德,下德執德,執著之者,不明道德。


《道德經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上士之人聽聞大道,勤勉而行、戮力不懈;中士之人聽聞大道,將信相疑、時存時亡;下士之人聽聞大道,訕然大笑,要是不笑就不叫大道啊!)
《道德經卅八章》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孔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憲問25】
古時的學者,是為充實自己、提升修養而學習的;時下的學者,是為了給別人的賞識而學習的。
季康子謂子游曰:「仁者愛人乎?」子游曰:「然。」「人亦愛之乎?」子游曰:「然。」康子曰:「鄭子產死,鄭人丈夫舍玦珮,婦人舍珠珥,夫婦巷哭,三月不聞竽琴之聲。仲尼之死,吾不聞魯國之愛夫子奚也?」子游曰:「譬子產之與夫子,其猶浸水之與天雨乎?浸水所及則生,不及則死,斯民之生也必以時雨,既以生,莫愛其賜,故曰:譬子產之與夫子也,猶浸水之與天雨乎?」
對於現代的我們,子游這番對話還是很適用的,記得在研究所時,有一堂是有關儒家文化的探討,當時同學中有幾位的報告,對儒家文化表示厭惡,認為儒家文下帶來的是一群貪官污吏,是一個只會導至國家腐敗的文化系統。其實他們看到的並不是儒家文化所倡導或會導至貪腐的因子,過去歷朝歷代,在取得政權時,會利用道教特性,散佈天命、顯化等等事件來做為自己合理性的依據,例如:漢高祖劉邦斬白蛇,唐高祖李淵稱自己為老子後人,宋徽宗及真宗的佞道真君,南宋趙構從金人手中逃回時,稱是受保生大帝庇佑,明成祖起兵稱有真武大帝相助…。但這些君主開國之後,就用儒家思想來治國,因為儒家思想是強調忠君愛民及潔身自愛的觀念。這些並不會有讓官員們自然而然的去貪腐,試問,目前世界上有那一個文化或制度下沒有貪官污吏的?
儒家文化對現今世界的影響(末後時山妖水怪齊現形)
仙佛很早以前曾說過:「末後時山妖水怪齊現形。」我們一聽仙佛這麼說,都以為末後時會有山妖水怪顯像出來,好像西方電影一樣,僵屍啊,魔鬼啊,滿街在吃人。其實這句話過去幾十年就真的出現了,美國從紐約大停電(1977),洛城大暴動(1992),卡崔納颶風(2005)及印尼幾次排華暴動等等,大天災或人禍時,山妖水怪真的現形了,但不是像電影演的那樣,而是像川劇變臉一樣,在災禍發生前,所有人都很正常,都很奉公守法,人人之間也彬彬有禮,可是災難一發生,災民變暴民,到處去掠奪,去搶商店,街頭搶劫,好像世界末日一樣,這些國家是非常重視法律的,但也是當覺得法律無效時,人民心中的邪念就實踐出來了,這也是老子說的「法律滋彰,盜賊多有。」當法律成為人與人之間最後一道安全防線時,就有可能發生上述的事情。台灣及日本都曾發生過大型天災,台灣是九二一,日本是331大地震,但是災難發生時,並沒有像美國等國一樣發生類似的掠奪事情,為什麼呢?因為台灣及日本都是受儒家文化所薰陶很深的國家,災難發生時,人民想到的是「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紛紛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的去救助受難的人們。對比下來,差別這麼大,難怪幾十年前聯合國在法國一個研討會中,一致認為儒家思想最適合世界全人類。
孔子雖然他的大道思想,不受當世所重視,但是他的「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努力,逐漸的影響了後世人的思想及行為,漸漸的改變了人們的觀念,形成了到目前還深留在人心的行為準則,這就是所謂的大德敦化。

眾生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
既有妄心,即驚其神。既驚其神,即著萬物。既著萬物,即生貪求。既生貪求,即是煩惱。


妄心會驚擾到識神,進而產生對事物的貪求,最後成為一切煩惱源頭。
鎮殿將軍-茂田師兄對此解釋:
因人寄紅塵,總是紛紛擾擾,朝夕營求,不得歇心,故此妄心一動,則神隨意遷,追逐萬物,而戀戀不捨,甚至廢寢忘食,自甘其願。這樣一來,身心不得養。道德經云3:「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佛云「寂然不動」,都是讓人不動心的意思。假若苦苦貪求,即便一時僥倖求得到手,還不是家大業大操心大嗎?諺云:「身旁無愛物,心中煩惱稀」。何況說是促促一生,不知何日歸去,故有人生如蜉蝣的話呢!試看歷代的佛祖聖賢,流芳千古,雖死猶生,足可以作後人的標竿榜樣。另有一般不知禮義,妄貪妄取苟安偷生的人,死去遣臭後人。噫!同是一生,只因所為之事業不同,故此有天淵之別了。願世人熟思此意,方不致誤了自己一生的事業。諺云:「兩利相形取其重,兩害相形擇其輕」,古文云:「天地為萬物之逆旅,光陰為百代之過客」。 寒來暑往,日月穿梭,古今一件一件的事情,都被光陰催促過了。這人生數十年的時候,那還有功夫再招惹煩惱呢?俗語云:「知足者常樂,能忍者自安」。如不知足妄生貪求,一生總是煩惱。羅狀元作的詩上說「到無求處便無憂」 (註1)的句子真是不錯呢。
「妄」字義:失去你什麼…。妄:胡亂、任意。如:「輕舉妄動」、「妄下斷語」。妄言(加油添醋):不實在的話,有半虛半真的語氣,描述一件事情過程,使人注意不是重要的部份,因而判斷錯誤。例如:一位老人家過馬路很慢,小學生跑過去扶他過完馬路。加上妄自揣測的語句:一位老人家過馬路很慢,小學生跑過去扶他過完馬路。這個學生應該會被學校記嘉獎,所以小學生會喜歡日行一善。後面這句強調了自己揣測的部份,所以讓人失去該關注的真實部份。
妄心:半真半虛假的念頭,例如白日夢,或幻想。這些夢想確實有些會實踐但較多的是不切實在的。多半對得不到事物需要藉做夢才能實踐的,但有些妄心會結下因緣果報,例如:德慧道場卓講師曾自述,她前世是教會的傳教士,她先生是在下面聽教的小女生,因為心中對這位教士生起仰慕愛戀之心,這一世她們真的成為夫妻。看是好事心想事成,但心生出來的緣份也成為不能跳出輪迴的因子,人就是陷在這些看似美好的幻夢中而在六道輪迴中輪轉不已。
法華經第二品,火宅喻品:三界如火宅,人們貪戀其中而不願離開,眼見就要被大火吞噬,佛陀以三車來吸引眾生出離,而三車其實也是虛假的,藉虛妄事來不造虛妄的心,等能明理後再把虛妄事放下歸於無。法會課題「人生真諦」,先以八苦實相來勸人識透人生之苦,進而想藉修行來離開,但這法門對一般人比較不容易,因為人們會被一點好處而不捨、放不開,例如許多臨終者因一點事罣礙住而在心不甘情不願的情況下,嚥下最後一口氣而不得善終,如果是用吸引人響往的天堂世界,就會比較容易吸引人往修行的路上走。法華經的火宅喻品便是此一目的,用苦觀來勸人放棄跟樂土來吸引人求得,效果差佷大,例如買東西有折價或贈品等心理推銷,往往能增加人們的購買慾望。
六祖壇經: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註2) ,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壇經所說:自性菩提本自清淨,只要起了任何心念皆屬妄心,但如果這個妄心是為求淨心的話,就不落入三障之中,所以只要是以修道為目的的念頭,是不妨礙的。 所以用人心的貪來引導至放下貪念的修行路,例如道場用功德相來修真功德,真功德就是無功德相。又如前例小學生因獎賞而做善事,當習以為常後,沒獎賞也自然而然的做善事,因為會在其中找到行善為樂的情境,自然會覺得比獎勵還要好。
妄心為何是負面的含意呢?小孩子在學校讀書時,一定會有我的志向的作文,大多會「妄」想:長大要當總統、太空人、科學家等等。但沒有人會說這是不切實際的妄想,但如果是已經中年人呢?就會說成是痴人說夢!就像孔子說的:子曰:「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無聞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小孩的妄想是夢想,中老年人的夢想是妄心,但如果是修行者而言就沒有關係,因為只要能放下屠刀就能立地成佛,與年紀無關。
驚其神:這神不是本性、佛性、天性的元神,指的是識神(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神)識神出了六門時時刻刻與外界六塵(色、聲、香、味、觸、法)接觸,六根若與六塵成為好伴侶,根塵相偶便成為六賊。六賊會引導我們去追逐虛妄的事物,造下無盡的因果業力及永久輪迴在四生六道的三界火宅之中。
識神為何會被驚擾:人有三性,自性、稟性、習性。過去的習性形成今日的稟性,成為江山易改稟性難移。每個人有各自的脾氣毛病,各自要去察覺,這些讓我們難去修改的是什麼?若沒找到或修掉它,這輩子就沒修成,累積愈多世就沈疴難治。同樣這輩若有沾染什麼習氣,也會成為未來的稟氣。例如有一位大將軍退休後,閒來無事學人家風雅把玩古玩玉器,一次把玩一個玉杯,不小心掉落,還好他的好身手還在,及時抓住,但他驚覺到自身已嚇出一身冷汗,才覺悟到自己一生戎馬,生活在馬革裹屍中而從未害怕過,今天卻被一個小小的玉杯給驚嚇到,心一定就把杯子給摔破。若他未及時醒悟這好古玩的習氣,有可能會成為下一世的稟性,讓一生盡忠報國不畏死的心給影響到。孔子曰:「棖也慾,焉得剛。」有慾望便容易動搖心志。
道場修行那些事物會驚識神:
*眼:眼見人是非,未見己之過。六祖壇經二品: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
六祖壇經定慧品:善知識!若修不動者,但見一切人時,不見人之是非善惡過患,即是自性不動。善知識!迷人身雖不動,開口便說他人是非長短好惡,與道違背,若看心看淨,即障道也。
頓慧品八:神會問:如何是亦見亦不見?師云:吾之所見,常見自心過愆,不見他人是非好惡,是以亦見亦不見。
壇經多處提到,眼是自見己過而不是觀他人對錯。道場既是修行場所,自己的修行才是該關注的,他人好壞與我何干?
※耳:喜聽甘言、愛聞美語。如若只聽順耳之聲、阿諛之言,很容易昏昏然、飄飄然,甚至上當受騙。不止是財物上當,而是心上當而做出失當的舉措,西遊記中豬八戒常對唐三藏講孫悟空的是非,唐三藏又常不去分辦清楚,以至讓孫悟空受枉而離去,西遊記是一部譬喻著作,說的是一個志成佛道的修行人,所經驗的種種考驗,唐三藏表示自性,孫悟空是心念,豬八戒是脾氣毛病,沙和尚是每個人的業力包袱,而唐三藏的坐騎龍馬,表示愿力。唐三藏從頭到尾遇到任何妖魔鬼怪,他都不會改變心意,表示自性本不動搖。孫悟空千變萬化,神通廣大,表示我們的心念變化很快,也善於排除萬難。豬八戒代表我們的貪念慾望,初時需藉戒律來規範住,至於業力包袱,它是無聲的跟在我們身後,是包袱也是可成助力,到最後它自會放下包袱,而跟我們一起成就,龍馬表示初發心要如龍定一般不動搖,就能成為修行路上的腳力。《史記·商君列傳》反聽之謂聰,內視之謂明,自勝之謂彊。能聽之於耳,慮之於心叫作聰明;能自我反省,叫作明智;能謙虛克己,叫作強者。
耳神很利害,能在吵雜的環境中聽到有人在談論他的事。逆耳、刺耳之言,無論何等真實、誠摯,皆難以聽得入心。但對修行者而言,就是要不斷的找出自己的過錯,自己察覺不到的就要靠同修來指正,子路聞過則喜,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缺點,他的生活習慣與認知跟同學們不太一樣,所以他不知道習以為常的觀念及做法是否正確。
論語中有互鄉人難與言,跟鄉愿德之賊也。坤道受乾道花言巧語就一輩子為人家洗手做羹湯、養兒育女,乾道受巧言令色,而失了本份,與不當的利益牽纒。《三國志·魏志·公孫度傳》:“悉斬送彌晏等首。”裴松之注引《魏略》:“臣前遣校尉宿舒、郎中令孫綜,甘言厚禮,以誘吳賊。”人的修為與品德易受甘言厚禮給破壞,毀了不易的修行與功德。
※ 鼻、舌、身、意:就是念念都有我愛、我見、我貪、我慢、我癡,這個時候第六意識也是念念都有我,第六識意識會對外界有分別心,有好惡。為何有人會有,有人不會,因為潛意識中的不自覺作用,第七識末賴識。六祖壇經:五八六七果因轉。因下意識產生的分別心,變成未來世的果報,現在的果報從第八世現前影響五識對外界的感受,也就是每個人的脾氣毛病不同,也是一樣米養百樣人的原因。
道場中人事紛紛,其實是由本來無一物,自己的意識變成何處惹塵埃。 修行人要時時覺醒,自己是不是有什麼偏好,是不是有什麼不易受良心所主宰的,有什麼眉角是不能被人碰觸,還有什麼習性是不容易克服的,這些都有可能障蔽我們識神。有妄心是免不了的,除非變成木石,只要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就是一個目標與動力。
註1:富貴從來未許求,幾人騎鶴上揚州。與其十事九如夢,不若三平兩滿休。能自得時還自樂,到無求處便無憂。而今看破循環理,笑倚欄杆暗點頭。註: 三平兩滿休: 黃庭堅,鄰近有一位太醫孫昉,這位孫太醫,平日看病不收錢,還取一個「四休居士」的別號。問他「四休」的意思。太醫說:「粗茶淡飯飽即休,補破遮寒暖即休,三平二滿過即休,不貪不妒老即休。」這「四休」中,前二休是「寡欲」,後二者是「知足」。
註2:煩惱障、業障、報障。眾生因為有此三障,所以不容易相信接受佛法,皈依三寶,乃至開悟佛道。

煩惱妄想,憂苦身心,便遭濁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靜矣。


最後結語,人之所以在生死苦海中流浪,不得解脫自在,皆因妄念而起,不管是妄念而求不得苦,或貪求得之而良心有愧之苦,都是導至不得出離,困在這紅塵俗世中。有人為求得解脫之法,而一山拜過一山,一廟求過一廟,嘗試過許多奇門妙法,為何最終尋不出解脫之法?因為一昧向外求解,或修只適合他人之法,當然只是緣木求魚,用錯方法,徒勞無功。例如學坐禪學入定,坐得久又如何能解脫呢?馬祖道一坐禪時,懷讓禪師拿一個磚頭在磨啊磨,馬祖問禪師磨磚作何事?禪師回做鏡子。馬祖疑而問磨磚怎能成鏡?禪師反問坐禪又怎能成佛?
大珠慧海解釋禪定:
問:「云何為禪?云何為定?」
答:「妄念不生為禪,坐見本性為定。」
慧海的坐禪不是枯坐不動,而是無有妄念使本性不能定,所以坐禪法要是使心念不生,自性能安住。
老師曾作一首詩:
秋是風來冬是雨 心是憂來半是喜 湖本清靜因風漪 事有可為在一己 清靜經闡述人之心神本是清靜無染,因習氣積累而起心動念,直至積重難返,迷失自我而流浪於生死苦海中。佛經指明六道輪迴之根在三毒,基督宗教指人在世間總總磨難,皆因有原罪在身,唯有得到救贖才能重回天國。這原罪便是受不了三毒的誘惑而偷嚐禁果,何謂禁果,是上帝不允許之事,這上帝指的是自心真主宰,也就是良心,所以做了良心不允許的事,便是偷嚐禁果,犯了原罪。清靜經以妄心為原罪,妄心有善有惡,善惡在於一己,以不違良心的正當做為,妄心可成志願,故而如六祖壇經: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淨心在妄中,但正無三障,世人若修道,一切盡不妨。


回到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