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二0一0年八月廿一 歲次庚寅七月十二日 發一奉天宮
                仙佛借竅訓
   大道孕育天地陰陽變化 萬物受滋潤安靜發芽
   原佛子治理完美又無瑕 世太平人心佳
   光明的自性佛已落俗家 六道輪迴中因果種下
   回憶往昔理天的笑聲呀 都消失了去哪兒
   現今天慈道應運降塵沙 超越時空尋覓好娃娃
   大聲疾呼有緣郎快前跨 心連著心把原人渡化
   用智慧觀察我執能放下 自性放光華
   聖賢多效法修行功夫紮 天堂就到達
            調寄:日不落
   俺乃
  南極仙翁 今奉
旨 來至塵紅 隱身參過
皇容 問聲可愛的寶寶們 快樂嗎
   芸芸佛子在人海中沉迷難以醒覺
   再也沒能回歸故家園
   皇娘期盼能有一天再團圓
   從此天開文運道普現
   學道時虛心探研 修道時恆心不變
   講道時誠心善言 辦道時盡心奉獻
   願你相信皆因累世修緣
   今生的修辦信念不會再改變
   期許用盡一生了業了愿
   道一直在你身上從未走遠
            調寄:傳奇

西元二0一0年八月廿二 歲次庚寅七月十三日 發一奉天宮
                仙佛借竅訓
   帶著一身疲累 看盡人情冷暖善變
   留下一生罪業 因果牽纏千萬年
   無助的佛 已經久違了真實容顏
   許多年輾轉在 人海中無際又無邊
   世間的波折 仍舊峰迴路轉難辨
   浮沉的日子 始終宛如是一片雲煙
   智慧的你 洞穿真假是曇花一現
   驀然回首後能不能 感悟真心的改變
   晨鐘暮鼓 訴說日夜的變換
   天堂依舊 不見當初的原郎
   今天的你我 有幸登上回航的法船
   時不與策雙鞭 行功立德笑看人間
            調寄:濤聲依舊
   吾乃
  濟公活佛 今奉
旨 來至佛門 隱身早參 已將
皇叩 問聲可愛的徒兒們 可舒悠
   一輩子修辦道不遲疑 徒說再看看或許
   濟公已費盡心 千言和萬語 仍是無法喚徒契
   這輩子訪明師修心地 徒問我好在哪裡
   六萬年造下了罪與業 如今只有靠功德 方能洗心滌慮
   為何徒留連這塵世情愛燒 受盡辛與苦沉淪煎熬
   讓師痛在心 為愛徒 縱辛勞心酸楚
   憂愁苦徒卻放手 恩情全拋 師的心真希望為徒擔挑
   但茫茫人海中知音難找 就算天滅了 大地傾頹了
   一切物象都不再重要 徒的心願別再畫地為牢
   何必再繼續受愛恨困擾 斬斷無明煩惱 從今後一了百了
            調寄:一了百了

    地利訓中訓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歲次庚寅國曆八月廿一日 農曆七月十二日 南極老仙翁慈悲白話訓

    ◎ 世間上有哪幾種人?(活人跟死人)小人跟大人,也有老人。大家會不會變老?(會)怎麼看待老人?(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寶在哪裡?寶在他人生的經驗。)人雖然是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但總是未曾去體悟、去想想為什麼它是寶啊!有想過的舉手?沒有人想過。雖然知道,這是句口頭禪,但是始終不知道他的道理所在,是不是都不曉得寳貴在哪裡?寶在哪裡?眼中只有嫌惡、嫌棄、念惡,有時候是百般挑剔呀!所以,從今而後,求了道,良心發現了,要好好改善你的態度、思維和心念,這樣才有辦法改變。要不然,到佛堂時,人是很慈悲,但是回到了家裡以後,故態復萌,又變回原來的樣子,該生氣的都生氣了,該罵的都罵光了,唸的也唸完了,這樣子是修道嗎?
    ◎ 儒家思想說:「老吾老怎麼樣啊?」(以及人之老),現在了解要對老人好,不只是家裡的老人。是不是?(是)以後就算你走在路上,看那可憐兮兮的流浪人兒,可以生起一絲絲的同情心,不要認為他跟我毫無關係呀,一點血緣關係也沒有,是真的嗎?現在求了道,知道一丁點的道理呀,真的眾生都跟我們沒有關係嗎?(一家人的關係)所以,我們這一班是智慧不錯的一班!已經有一點智慧,才能夠知道自性是一家人是不是?(是)若不是因為求道,怎麼能夠了解這個真理。對不對?(對)所以,每個人在這個地球上、世間上生活啊,汲汲營營、忙忙碌碌,為了哪般也不曉得?走在路上行同陌生人,這樣子匆匆過了一生,人生的意義就這樣子呀?你今天求了道,進入佛門、修心養性,去探究真理,才豁然發現,原來我生為人啊,是有何等的意義!不是吃喝拉撒睡,不是這麼簡單而已啊!
    ◎ 入佛門講究修行功夫,修行是人人一輩子的學問,所以,剛剛俺問大家,修道是什麼?修道是不是要改變?(是)改變自我是不是?(是)先讓大家知道改變,修道的定義是「改變自我」。
    ◎ 你們快樂嗎?樂在哪裡啊?(樂在心裡,樂在其中)能不能具體的跟俺分享?樂從哪裡來?發現新大陸了(大家能相處在一起,覺得還蠻開心的,一群人想法都一致,只是為了要去幫助大家行善,覺得還蠻不錯的!)行善會快樂嗎?幫助人的快樂是嗎?(大家在一起,就很像一個團隊。)喜歡在一起的感覺很好,這個也是樂,是不是?那你鐵定當不了英雄,自古英雄怎麼樣(皆寂寞)?耐不了寂寞,可不行啊!害怕孤單寂寞,可不可以啊?害怕孤單寂寞,是人性的弱點。每個人都怕自己被落掉、被遺忘,是不是?(是)有沒有人認識我?有沒有人覺得說沒關係?我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人看到我最好,我恨不得隱形起來,是不是都希望鎂光燈的焦點都集中在你身上,是不是?(是)是不是都希望贏得別人讚賞的眼光、欣賞的目光。有沒有?(有)
    ◎ 今天,如果你的小孩子不理你,視而不見的時候,你會覺得怎麼樣?(落莫)還有呢?(沮喪)當人家不理你的時候,你只有落莫與沮喪。是不是?(是)所以,當人不能夠獨處、不能夠面對自己、害怕寂寞的時候,這是不是做為一個人很大的致命傷,很大的打擊啊!但是,剛剛說了,修道不容易,學佛不容易;因為,得面對自我。自古聖賢面對自我的功夫可下得深咧!是不是?所謂「慎獨」,什麼是「慎獨」(聖人教我們要時時慎獨,就是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人家不知道你,其實你不懂我的心,結果就很落莫、很不滿,但是孔老夫子又告訴我們,人不知而怎麼樣?不慍,不亦君子乎,我內心充滿了道氣,沒有人了解我,毀謗我,但是沒關係,一樣勇往直前)所以,自古聖賢多寂寞,因為,高處不勝寒,沒有人可以真正了解它真正的喜樂,你一旦願意發心進入修行的人生,就得要面對這一項考驗,當所有人都不重視你,沒有發現你時,你還能夠怡然自得、處之泰然,那才是真正的修行功夫。懂嗎?(懂)
    ◎ 在人間,不是妻恩子愛、快快樂樂、嘻嘻哈哈,這種溫暖叫溫暖啊!這種溫暖稍縱即逝,幾十年的光景而已,今天知道道的寶貴,發掘了自性的源頭,還有知道源源不絕的樂啊!恆久不變的喜樂在其中,真正的快樂,是自己給自己的快樂,不是外在刺激給你的快樂,自己才有辦法讓自己快樂,而那種快樂是源源不絕的快樂,外在一切的熱鬧,一切的人群是快樂;但是,提醒你,那是短暫的,人還是得面對自己,自己能夠肯定自己,自己能夠給自己帶來快樂,那才是真正的快樂,不要讓別人來決定你的快樂,來肯定你的存在,你自己要肯定你自己的存在,那就是你的自性,寶貴的自性價值!吾有一個這麼閃閃發亮的自性,這個是你快樂的源頭啊!有道好修,即使人都不理你,你身上還有「道」,這樣子也是快樂,懂不懂?(懂)
    ◎ 讓自己每天都以輕鬆愉快的步伐,去面對自己人生的每一個挑戰行不行,但是,別忘了其中的元素,要加上你有「道」,你有一顆善良的心,你才有辦法每天輕鬆愉快的步伐,要不然,都是沉重的步伐,懂不懂,所以,剛剛說到修道要改變自己,要有改變的決心。
    ◎ 從前,有一隻貓頭鷹,他準備搬家飛到東方去,正要起飛的時候,碰到斑鳩。這個斑鳩問他說:「你為什麼要搬家?」貓頭鷹說:「因為人們都嫌棄我的聲音不好聽,所以我準備離開這裡到東方去。」這時候,斑鳩說了非常有智慧的話,如果你們是斑鳩,你們會說什麼?有智慧的話,不是廢話喔!斑鳩說:「如果你的聲音不改變,飛到東方還是會被人家嫌棄啊!」是不是?重點是牠自身,而不是在哪裡,所以就是要有改變的決心,要有改變的智慧,對不對?如果,貓頭鷹他有改變的決心,他有智慧改變,所以是要改變牠的什麼?(聲音)而不是改變牠的環境。放到我們身上呢?修道,要有決心改變、要有智慧的改變。而不是說,我跟他合不來,大不了一拍兩散,我不要看到他,這樣行嗎?這不是辦法,因為你這種心態,到處都碰到冤家,到處都會碰到你不順心、不順眼的人,所以,重點是你自己的心態。
    ◎ 你的心態不改變、不調整,你說會順心如意嗎?就像你的工作也一樣,這個也做不合、那個也做不來,這個太辛苦,那個錢太少,我不願意做,百般的藉口理由總是為自己說,結果,一年換了幾個東家啊?可能不只二十四個,所以,重點是在自身上啊!所以,這個是要有改變的決心,要自己改變自己,懂不懂?雖然,知道這個理論,知道這個做人的原則、方法,但是實際要落實做出來很難啊!
    ◎ 剛剛說到快樂,其實快樂是從痛苦中慢慢浮現出來的,一個人寂寞是不是很痛苦?面對自己的種種不足、缺失,是不是很痛苦?何其的殘忍,何其的沒有人性啊!所以,你看到你自己種種的不對、要不得的缺點、醜陋的面目時,痛不痛苦?但是,當你下定決心願意自我改變,快樂才會出來。那個才是真正的快樂,大多數的人修改自己,總是百般心不甘情不願,不得已我才會改,改過來就風平浪靜了,就和諧相處了。
    ◎ 所謂的「和諧相處」是內在自我跟外在自我能夠和諧相處,這樣才是真正的快樂,自己帶給自己快樂,懂不懂?
    ◎ 過程儘管是辛苦的、痛苦的、殘忍的,但是換來卻是甜美的、快樂的、歡喜的。這個原則用在修道學佛上,學習的過程總是痛苦的,不管是任何一件事情,都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一段灰暗懵懂未知,那個也是痛苦、辛苦的。所以,你今天要修道,你願意來學習,勢必得要面臨痛苦。
    ◎ 仙翁慈悲徵求班員志願者,請班員端著蘋果從這頭走到那頭再回來,再加上三個蘋果疊上去,痛苦煩惱憂愁來了,怎麼讓這盤水果能夠好好的端過去又端回來,想想法子(換盤子、膠布黏著)試試看膠布也可以,膠布黏緊,一層又一層的黏上去,這樣就萬無一失了。用膠帶固定讓它不會跑,牢牢的是不是?我們的心就像那個蘋果一樣,心念很少的時候,很安定、很穩定。但是,心念多了、複雜了怎麼樣?蠢蠢欲動、搖搖欲墜,這時候怎麼辦?剛剛看到那個膠帶是一層一層的纏起來,為了固定蘋果。我們為了穩定、鞏固好我們的心,那個膠帶就好像是你們的「戒律」、「佛規」、「愿立」。為什麼磕頭要磕這麼多?佛規這麼複雜,為了安定你們的人心,那個就是一種規範,那個膠帶就是一種規範,讓蘋果很安全。
    ◎ 「規戒」、「戒律」,你的「愿立」,不管是十條大愿,還是六條大愿都是為了讓你的心、你的修行過程很安全,所以,不要想說,我吃素就好了,幹嘛立個「清口愿」,我來佛堂就好了,幹嘛燒個表文,「辦事人員愿」、「講師愿」,我會渡人就好了,幹嘛領個講師?「愿立」、「戒律」、「戒條」、「規範」就在警惕你好好守護自己的心,好好的走這條路,不要怕佛規的繁雜。連磕個頭都覺得不耐煩,這樣修行更不用談了。
    ◎ 很多人頭上很多問號,到底懂不懂規律啊?「規律」、「戒律」就是讓你的生活很上道、很就序,懂不懂?一個人不喜歡受拘束,想要自由,這個人就不成人、不成樣、不成器,要有一個規範要去遵守,所以,家有家規,佛有佛規,國有國法,為了要讓自己的心在修行上有進步,所以要持戒律、守愿立、發愿立,這個愿立綁住、束縛你也好,目的是要成就造就你走上成佛之道。不要怕「十條大愿」、「六條大愿」做不到啊!
    ◎ 我心意到了,就可以了!這樣行嗎?這樣的心態是放縱自我,一個人沒有辦法受紀律約束的話,這個人是岌岌可危啊!就像那個蘋果一樣,隨時掉落,懂不懂?所以才說,快樂從痛苦開始啊!
    ◎ 你現在開始進入道場、接觸佛堂你要學習,學習的過程有困難、有痛苦,但是可以讓你換得永久的逍遙與快樂,眼光要看以後,不要看目前的困難與痛苦,這些都是為了造就你。
    ◎ 來佛堂、接觸佛堂,學習佛規禮節,雖然繁複,是為了安頓自己的身心,「愿立」、「規戒」有它的意義,但是不行讓戒律去戒律別人,而不規範自己。戒條守的愿立是看自己,不是套在別人身上使用,不要說哎呀!這個講師、壇主,做人這麼失敗,你要唾棄他、瞧不起他。是嗎?不是不可以!可以,只是沒有智慧,淪為同一類而已,要更有智慧的想法。「前車之鑑」、「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這才是有智慧的做法,才是一個有智慧的生活態度。所以說,戒律不是套在別人身上,是要套在自己身上,別人戒律守得不好,別人修得好不好,那是別人家的事,懂不懂?
    ◎ 現在的人都不喜歡被人管,常常一句口頭禪:「你管那麼多?」 所以,心總是外放的呀!總是縱慾、享樂的,因為不喜歡被管,尤其不喜歡被長輩管,也不喜歡被朋友約束,被太太管、被先生管,現在連小孩子都要管我了,人總是不喜歡被人家管。現在要自己管自己,自己看自己,所以,才說是痛苦的呀!
    ◎ 痛苦要不要害怕?不是挫咧等(台語)呀?如果你害怕痛苦,你就會退縮;你退縮就沒有這個因緣。沒有這個因緣,你就會繼續流浪生死,常沉苦海。這樣的人可憐呀!為了讓自己有志氣,從痛苦中開始蛻變,一層一層地把痛苦剝掉,一層一層的把自己開心的、快樂的呈現出來,這才是修行的真正真義。
    ◎ 修行是自己的事,看自己不是看別人,可以跟別人效法好的精神,不好的,只有自我要求,加以警惕而已,修行就是如此而已,如此做,一輩子下功夫就能夠成就,道好在哪裡,好在讓你發現了自我,發現了真我,才有真正的快樂,這才是「道」跟「教」不一樣的地方,「道」跟「教」有什麼不同?( 班員:「道」是發自內心,「教」是緣自外在的教化。)
    ◎ 發自內心,自己甘願做,甘願受。有沒有被勉強來的呀? 要看看人家最後的目的,是要讓你學佛、成佛,剛開始勉強,現在了解得自我奮發圖強、自立自強,也可以後來居上,所以,學佛學道是自動自發的。絕不是別人拿了鞭子抽一下,你才往前一步,這樣太被動了,能不能成就? (不能)反而抽你的那個人成就了,這樣顧人怨的人成就了,抽你鞭子的人,他有個菩薩心腸,他有一個阿婆的心呀!他成就了,結果你還在原地打轉,所以,要做與不做都是靠自己,自己得跨出來。
    ◎ 現在這個是暫時的一種示現,一種教化,道還是在自身上,得好好自己努力去修、去鑽研,才能夠圓滿自己,周遭志同道合的人給你的鼓勵,是一種助力。但是呢?還是得靠自己發心,發出內心的力量,自性行道,堅信道可成呀!這樣才是究竟。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歲次庚寅國曆八月廿二日 農曆七月十三日 濟公活佛慈悲白話訓

    ◎ 今天第三天了,聽了前二天的道理有沒有懂?讓你有印象的是什麼?(人生真諦、持齋的意義、三毒)。什麼是「三毒」?(貪、嗔、痴),身上有沒有?(有)既然有的話,就知道貪在哪裡?貪在心裡,嗔什麼?嗔在心裡,有沒有貪吃?什麼是美味?什麼是美味又香噴噴的?葷食、肉啊!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無所不吃。
    ◎ 有沒有貪睡?睡覺是人生一大樂事,能夠睡到自然醒、睡到滿足真好。但是,你貪睡擔誤了你一些事情。有沒有這種經驗?上班的貪睡遲到、上學貪睡也遲到,很多事情都因為你貪睡,很多事情做不完成。
    ◎ 貪玩,玩什麼好玩?玩電動、玩電腦,這是年輕人的喜好,那稍為年長的呢?貪玩什麼?玩股票、玩炒作。這個玩可高段了!紅塵世間是不是很多眼花目炫神迷的東西,所以要讓你的玩心大起是非常容易的,玩久了迷惑就多了。
    ◎ 誘惑增加了,很多種的誘惑,不管是聲色場所也好,你自己內心想要玩的東西也好。這麼多的誘惑,在世間要修道、要學道不容易。所以,要對付貪、嗔、痴,有什麼方法?
    ◎ 知道貪、嗔、痴的弊端,要怎麼治它?(布施),我就很貪了,怎麼佈施?叫我怎麼捨得出來?所以想想看,對付痴的方式有什麼?(念佛)。如果,信上帝的呢?(唸聖母瑪莉亞、念上帝),其實,五教也同一理,五教同根生。
    ◎ 現在的人性太迷昧了,如果用這相反的一面來對治,根本起不了作用,要用非常的手段,大家的貪、嗔、痴,可以用什麼方式治這三點毒害,來根除它?(轉念)、(肚量),你的大肚量要對付什麼?貪跟嗔,要用你的肚量。肚量越大,貪心不會越大嗎?
    ◎ 所以,貪、嗔、痴用戒、定、慧,貪怎麼用戒?(不貪就是要改掉很多習性,戒可以對治我們的貪,因為我們的心往外,貪往外,貪了太多的東西要收回來。昨天南極老仙翁說了戒律、佛規、愿立。這個戒律可以對治我們的貪。那「定」呢?為什麼會發脾氣,就是我們肚量不夠,我們心不夠安定,要怎麼定?就是要用我們老師所傳的三寶,迴光反照,我們的目光守「中」,讓心安定下來。能夠「戒」、能夠「定」,自然會產生我們內心的妙智慧,妙智慧產生出來,你對人生、你對自己才能看得更清楚!
    ◎ 所以,一步一步的進入到戒、定、慧,然後把「貪」、「嗔」、「痴」一直降,降到最低。
    ◎ 痴用慧來處理面對,好用、適用。什麼叫做慧?智慧。是聰明嗎?是聰明的舉手?覺得沒辦法分辨的舉手,所以智慧跟聰明分辨不清楚呀!講實例(智慧是從內在發出來的,聰明是外學的,譬如說我們讀了很多書,很會讀書、很聰明IQ很好,那個是聰明。但是你IQ很好,你EQ好不好?不一定好!那為什麼EQ會好呢?因為你有內在的那種安定,智慧出來時,為人處世,你不是從一個角度去看,你會從好幾個角度去看,原來我想的不一定對。所以,會參考意見、學習。尤其要看聖人的書,之後內在的智慧就逐漸得出來,那麼EQ就會提高。簡單來講EQ接近智慧,EQ的提升從內,智慧、自性所產生出來,那個才叫做妙智慧)。智慧好還是聰明好?二者兼備更好。
    ◎ 現在的人怎麼這麼容易想不開?這麼容易結束自己的生命,跳樓、尋短,他很笨嗎?不笨,很多人都是社會上的頂尖份子,甚至是博學的份子,他腦筋聰明。但是,為什麼他碰上人生習題的時候,少了智慧。智慧是發自你的內心,這是你內心徹底的自性流露、應對出來的,那個才叫做智慧。所以,聰明跟智慧在我們的週遭,有很多鮮明的例子,讓我們可以去分辨。只是我們從來沒有去思考過、想過。所以,世間聰明的人多,但是找不到有智慧的人。大家都是聰明人,誰也沒有比誰遜色,但是要比智慧、修為、涵養,就比不出來。
    ◎ 「定」對治什麼?「嗔」,嗔是什麼?「生氣」、「不爽」、「怒火」、「埋怨」。「嗔」要對治就要用「定」來解決它。什麼叫做定?(定心)。心怎麼定?如果,已經怒火中燒,要怎麼定?我已經氣到失去理性,叫我怎麼定?(學員:心裡從1數到20默唸。學員:深呼吸調息。)(照鏡子)
    ◎ 當一肚子火時,有沒有發現耳朵特別靈,眼睛特別亮,對方說了什麼話,都聽得一清二楚,對方的動作表情都記得一清二楚,是不是更怒火中燒?這時候還有辦法調息、數數嗎?當人對你不滿跟你槓上,對方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會很清楚、很明瞭、很在意。如果平時不練「定」的功夫,臨時來得及用嗎?
    ◎ 知道怒氣當下,就要成為自己的奴隸,如果要做自己的奴隸,為何要唸濟公活佛的佛號?當在氣頭上時,為什麼不唸自己的名字、自己的自性佛?只是,嘴巴唸佛號,不如唸自己的名字?
    ◎ 想想自己為什麼會這樣子?我唸自己是不是比較實在?光唸個佛號,但「嗔」心、怒火依舊,佛號對自己來說,也起不了做用。因為,不了解這佛號的精神所在,有用嗎?不如唸自個兒,這也是迴光返照一種方法,看看自己那時的面目,是怎樣的可怕。
    ◎ 這個「定」的功夫,在平常的時候不知要好好運用,這個絕招臨時要拿出來用,是不可能。世上不如意的事情很多,但是能很敏銳的去發覺,從小地方去觀照自己的心,是起什麼化學變化?起了什麼作用?這時定心,智慧就慢慢出來了。家事、國事、天下事,發生在自己周遭的事,不要說都跟自己無所謂,很多事情是值得好好去思考。平常就有這個思考,腦筋是需要培養。真的問題出現在自己身上時,就會用心平氣和的態度去面對。定心定力的功夫就發揮出來了。有「定」,智慧自然就會出來了。常常迴光返照,定力自然而然的培養出來,奉勸大伙兒唸佛號不如唸唸自己吧!唸唸自己的不是,也唸唸自己的是,也要有那個定心、自信心發揮在這個上面,謙虛的心發揮在自己做不好的方面。
    ◎ 昨天,老仙翁批了什麼?「傳奇」。所以,你們是傳奇,看你們多殊勝,你們就是一部傳奇。「曲高和寡」是什麼意思?(學員:歌很好聽,但會唱的人不多。)比如你想做很好,但是你很多的朋友,都不想跟你做。這首歌可能太難唱了,所以沒辦法得到大家的共鳴,所以形容為「曲高和寡」。在日常生活中,你的構思很好,但沒得到他人的認同,這是也叫曲高和寡。雖然,這首歌難唱,那我們怎麼讓它變成「曲高眾鳴」?多唱多學,那在和人們共事時,要如何得到他人的認同,多協調、多溝通,只要有心要讓自己去試試看。

    老師慈悲闡述一則故事做引導

    1人類擁有的是什麼東西?(有愛心)
    2人類需要的是什麼東西?(要為死亡做準備)
    3人類依靠的是什麼東西活著?(依靠著上天而活)
    ◎ 我們現在要修道,我們要相信自己有無窮的愛心,愛心源源不絕出自於你自己的心裡呀!而且也要知道,我們從天而來,我們可以依靠上天哪!所以,修道人有心修道。辦道的人呢?發心愿,不要擔心自己,我什麼都不會,又不識字,又沒讀多少書,又沒有什麼才能才華。上天看的是你的什麼?「心」上天要取的是你的一顆心,你的一顆真心、天心呀!
    ◎ 我們要知道我們是依靠著天,我們最大的靠山是上天呀!所以,不用擔心我什麼都不會。我要怎麼做佛事?怎麼修辦道?修辦道,不是看你的錢財,也不是看你的才華能力。懂不懂?完全要看你的一顆真心。 所以,修道也是如此,修行人更要以這個來激勵自己。自己愛心夠不夠?是不是又懈怠了?有沒有戰戰競競的好好為自己的死亡,生死來做準備?聖人說:「生死事大」,今天,就是因為你們對生死的探究,對生死的重視,你們才能夠有這個因緣接觸佛門,進入道門,才了解生死的大事,已經開始要為自己的生死做準備啦!所以,不要懷疑,一步一步慢慢的做、慢慢的走,時時刻刻都在為你的生死做準備,怎樣準備?就是「修辦」、「修道、辦道」是在為你個人的生死做準備,說得更具體一點就是這樣。
    ◎ 唯有修道、辦道、行道,將愛心奉獻給世人,這才是為你的生死大事做準備,而不是急急忙忙顧着賺錢,急急忙忙為著養家糊口,伊凡夫妻這麼的吝嗇,他都能夠及時的把自己的愛心流露出來,所以相信你們也可以將你們的愛心流露出來,相信自己的佛緣善根,一定可以做得到,勉勵自己,我只要好好的走修行路,我總有一天能夠脫離苦海,出苦才能夠得樂。
    ◎ 要給他們一點點時間,一些機會,做得好不好?是不是很完善?相對的,我們跟人相處,給別人一點點機會,一點點時間,大家就會很和諧、很和氣。
    ◎ 做人要有禮貌,人家講得口沫橫飛,我們要給人家拍拍手。剛剛這個妙訓叫做「地利」,徒兒們占了地利,這裡是什麼地方呀?(奉天宮)對呀!奉天宮,人間的天堂呀!占這個地利,好好的修道辦道學道。先前在海外批了什麼?(地利不如人和)。所以,一系列的完成了。要整理好!這樣已經集結了,已經劃下句點了。完成了「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所以濟公的緣跟徒兒的緣,可真是不解之緣呀!但是,也唯有徒兒們好好修辦道,才能夠跟濟公再續前緣,濟公說破嘴,無非也是希望徒兒們能夠自己了自己的罪業,了自己的愿。如果,徒兒們回覆濟公的答案是「再看看吧!」、「再說吧!」那你說,濟公有辦法嗎?濟公縱使佛力無邊,法力無邊,也是沒有辦法強求呀!所以,千言萬語說盡了,訓也批了,故事也說了,歌也唱了,該怎麼做?該怎麼走這條路?總之,徒兒們,自己要認定自己的目標、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