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
資料來源:《白陽聖訓-大學》發一慈法廣濟道場

壹戎衣而有天下人民愛戴來保衛
見路不平來建造河船以渡方便給
道在自身能行出而眾廣濟莫退卻
拜佛唸經或人買物放生人人可為
佛性平等無大小有緣渡化莫停歇
修道人多施關照給予幫助不問誰
為人施茶水以解渴煩點夜燈破黑
人生無常本苦短點心燈六趣斷絕
捨藥材以拯疾苦皆以慈悲之心扉
身不失天下之顯名仁德以修身也
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民心以歸
宗廟饗之子孫保之禽物無人取攫
愛護自然莫燒林莫網鳥放之山野
自身修養煜德嶷屹而立勿懼謗毀
舉步看蟻禁踩登林曠野自然之美
平靜處事盡本分勿要急躁和緩些
大智之者惑疑解篤學成器展翅飛
修行人持齋而戒殺舉步常看地也
天地五行相生剋看蟲蛻變花凋謝
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巍巍
追王大王王季德業發揚光大而垂
愛惜五穀心感恩耕牛善待莫苛虐
人生抉擇自主宰心定勿搖掃六賊
修道守聖儒四勿莫放棄斬釘截鐵
勸誡莫放水毒蝦且勿字紙亂踏撇
護生態勿臨戲魚惜字紙謀事有規
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緬懷誠祭為
斯禮也達乎諸候大夫及士庶人也
違背良心事勿為妒而唆使造罪孽
既使為人盡能力萋且勿忘守信約
專心學之一技藝之謀福利於社會
百行萬善孝之首惡淫人之為首罪
各有珍貴之財產勿妒嫉順命安隨
父為大夫子為士明理人依循禮節
葬以大夫祭以士周全之行禮不越
守禮勿破人之婚姻家家和樂安諧
信者人任不違之且勿有人格之缺
做一個有用之人不負眾望有作為
任何事盡其在我破釜沉舟智明抉
不與人聚訟費神更勿多造之口業
處隨和勿與計較之志節如松竹梅
惡念起心而爭壞人之名世人警誡
明本恢復人之初方能歸根落葉回
父為士子為大夫依歸之禮導後輩
葬以大夫祭以士遵禮不犯追思也
勿因私讎使不和弟敬長人倫要學
盡性無私是人兄物不紊使人欽佩
量大福大是名言失和因利實可悲
事出必有因明白大事化小無怨懟
期之喪達乎大夫作為表率耀門楣
訓中訓:物格而后知至
訓中再訓:(文昌帝君丹桂籍)
(捨藥材以)拯疾苦 施茶水以解渴煩 點夜燈以照人行 造河船以濟人渡 或買物而放生
或持齋而戒殺 舉步常看蟲蟻 禁火莫燒山林 勿登山而網禽鳥 勿臨水而毒魚蝦 勿宰耕牛
勿棄字紙 勿謀人之財產 勿妒人之技能 勿淫人之妻女 勿唆人之爭訟 勿壞人之名節
勿破人之婚姻 勿因私讎 使人兄弟不和 勿因小利 使人
【簡譯】
(施捨饋贈藥材藥方來)醫治拯救別人的疾病痛苦,佈施茶水予需解渴之人,夜晚點燈火以利路人行走,建造船笩以利人渡河,或買生靈來放生,或持齋戒來避免殺生,行走時常注意是否有蟲蟻在腳下,在山林中小心火燭避免失火,不要到山中去網捉飛禽鳥獸,不要到河水池旁用毒殺魚蝦水族,不要宰殺耕重的牛隻,不要丟棄有字的紙張,不要去謀奪他人的財產,不要忌妒他人的才能技藝,不要與別人的妻女奸淫,不要叫唆他人與人爭吵訴訟,不要破壞別人的名節,不要破壞別人的姻緣,不要因私人仇恨而去破壞他人兄弟情誼,不要因一點小利就
註:
中庸十八章: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孔子說:沒有憂愁的人,大概只有周文王這個人了,有善於積功累德的王季做他的父親,有開創周朝基業的武王做他的兒子,有父親開創基業在前,又有兒子繼承父業在後,武王繼承了曾祖父(大王)、祖父(王季)、父親(文王)的基業,穿了一次的戰袍,去征討無道的紂王,便推翻暴政,就得了天下,他自己本身因為建國有功而聲名顯揚起來,尊貴的做為國家天子,富貴得擁有天下的財富,英年早逝以後,後代的人蓋宗廟來祭祀他,德澤淵遠流長,子孫還永遠保守著這種祭祀。武王受命做為天子,尚有很多事還沒有做完,逝世去了,到了其弟周公繼續完成文王、武王尚未完成的聖業,所以追封曾祖大王、祖父記歷為帝王的名號,又用天子的禮儀,來祭祀祖先。這種兒子追祭祖先的禮節,上自天子,下及諸侯、大夫、士人,一直到一般的老百姓,都是相同。他制定的方法如下:如果父親當過大夫,兒子只是一般的士人,如果父親死了,則葬就用大夫的禮儀,祭就用士人的禮儀。相反的,如果父親只是個士人,兒子卻做到大夫,那麼葬就用士人的禮儀,祭就用大夫的禮儀。旁系親屬,一周年的孝服,通行於庶民、士人、及大夫,至於直系血親對於父母三年的孝服,從一般的庶民、士人、大夫,諸侯一直通行到天子,不論貴為天子,或賤為平民,都沒有分別,禮儀相同,以盡到為人子的孝道。
一、王季:《論語-泰伯》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泰伯,是古公亶父的長子,下有仲雍及季歷兩個弟弟。古公亶父是殷商時,西北方的諸侯。鄰近外族狄人,曾讓出豳地,遷徙到岐地。當季歷的兒子昌(周文王)出生,古公亶父見昌有聖人之瑞相,很高興的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泰伯知道父親的言外之意。就在父親生了重病,他和二弟仲雍託辭到南方採藥,拜別父親。兩人到了南方吳地後,隨著當地風俗斷髮紋身。他死後無子由弟仲雍繼句吳國君位。「三以天下讓」,這句話古人多有不同注解,皆想對應出是那三讓,如果不是指數字的三,而是多次的話,就比較好解釋。泰伯是長子,理應傳位給他,而他不接受,這就是「讓」。當父親生病時,他託辭採藥去,讓弟弟能親身去照顧,他人在外音訊不通的情況下,自然不會讓父親不好下決定傳位給季歷,但古公亶父死前要季歷找回兄長,而他也奉父命,找回了兩位兄長回國奔喪。喪事完畢後,泰伯又辭讓君位給季歷,季歷當然不敢接受,泰伯就以自己的斷髮紋身是不淨的,跟受刑罰的罪犯一樣,不能擔任國君為理由,讓季歷無法推辭。他在句吳之地,漸成一國,死前無子,又讓國予仲雍。泰伯三讓天下,其過程做法是讓父子兄弟間能平和、合情、合理,所以孔子認為是至德之極,人民難以言語表達。
二、武王:姬姓,名發,諡武,西周創建者,第一代天子,是西伯昌與太姒的嫡次子(嫡長兄伯邑考,早死於紂王),周國歷經太王、王季、文王三代的苦心經營,才終於在第四代的武王繼位後開花結果。攻克殷商三年後(約前1043年),周武王便駕崩。
《尚書大傳卷三》紂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問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餘,何如?武王曰:不可。召公趨而進曰:臣聞之也,有罪者殺,無罪者活,鹹劉厥敵,毋使有余烈,何如?武王曰:不可。周公趨而進曰:臣聞之也,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毋故毋私,惟仁之親,何如?武王曠乎若天下之已定,遂入殷,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發鉅橋之粟,散鹿臺之財,歸傾宮之女,而民知方,曰:王之於仁人也,死者封其墓,況於生者乎!王之於賢人也,亡者表其閭,況於在者乎!王之於財也,聚者散之,況於復藉乎!王之於色也,在者歸其父母,況於復征乎!武王克殷後不知該如何對待殷商的遺民,就召集眾大臣們商議。姜太公說:「我聽說愛一個人,連他屋頂上的烏鴉都愛;而討厭一個人,就連他家的圍欄都討厭。您覺得這樣如何?」武王認為不好。召公說:「我覺得可以殺掉有罪的人,讓無罪的人活下來,這樣如何?」武王還是覺得不好。周公又說:「讓他們繼續過原本的生活,仍然住在原本的房子裡,從事原本的工作,不要有太大的變化,並且多舉用賢德之人,您覺得這樣如何?」武王聽了讚嘆不已,認為只有這樣廣闊的胸襟才能平定天下,於是決定採用周公的意見。武王承接文王、王季及古公亶父的仁政,開創周朝八百餘年的國運。
三、周公:姬姓,周氏,名旦,諡文,又稱周文公、周公。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西周初年政治家,封於周邑,為諸侯國魯國之祖,創「禮樂制度」。武王死後由周公旦和召公奭、太公望輔佐周成王。周公出師東征,三年平息「三監之亂」。曹操〈短歌行〉:「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回握著尚未梳理的頭髮;吃一頓飯時,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
周公對自己的兒子要求極為嚴格,從小就要求他們懂得禮儀,養成良好的品性。他的兒子伯禽和康叔,小時候去見父親,周公對他們什麼也不說,只是責打他們。一連三次,都是這樣。康叔被打怕了,於是和伯禽商量,兩人一起去請教賢人商子。商子耐心聽完他們的申訴,也不跟他們講什麼道理,只是說:「南山之陽有喬木,你們為何不去看看?」伯禽和康叔兩人去一看,見喬木高高上仰,便回來告訴商子。商子這才對他們說:「喬木高高上仰,這就是為父之道。」於是又叫他們到南山之陰去看梓木。伯禽、康叔去一看,見北面的梓木和南面的喬木,長得完全不一樣,一副卑然下俯的樣子。 商子便耐心啟發他們說:「梓木卑然下俯,這就是為子之道。」伯禽、康叔兩人一聽,恍然明白了長幼有序,幼輩應該尊敬長輩的道理,於是,便滿懷信心地再去見父親周公。一進門,他們畢恭畢敬地走路。到了堂上,又恭敬地行跪拜、參見之禮。周公見兩個兒子完全改變了,異常高興,摸著他們的頭,撫慰他們,讓他們吃飯,又問是哪位賢人教他們的。伯禽和康叔回答說是商子,周公誇獎說:「商子真是個君子啊!」
周公受封魯地,因輔佐周成王遂由長子伯禽代封,伯禽將行,周公戒伯禽曰:「我乃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今王之叔,吾於天下亦不為之賤。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食,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後,慎無以國而驕人也。」《論語-微子》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周公對魯公說:「君子不疏遠親屬,不使大臣抱怨不受重用。如果老臣舊友沒犯大錯,就不要拋棄他們。不要對人求全則備。」
四、三年之喪:《論語-子罕》子見齊衰者、冕衣冠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齊衰,傳統喪服之一,根據自己與喪者的親疏遠近關係,有五服規定。與父親服喪著斬服,守孝三年,近親之喪服齊衰,守喪一年,其次為大功,小功及緦麻。
六趣,又名六道、六凡、六途或輪迴六道等,佛教名詞,意指六種欲界、色界及無色界眾生的種類型態或者說是境界,也是在凡夫眾生輪迴之道途,它是佛教宇宙觀的一部份。六道(六凡)屬於十法界(十界),和四聖合稱為「四聖六凡」。六道可分為三善道和三惡道(又稱三途、三惡趣)。三善道為天、阿修羅、人; 三惡道為畜生、餓鬼、地獄。早期經論說五道,是指除了阿修羅以外的五種眾生,阿修羅被視為天道或鬼道,阿修羅也是一種神靈,因為好勇鬥狠,能與天神爭鬥。阿修羅雖為善道,擁有神通法力,因德不及天,故又曰非天;以其有憤恨之苦,尚甚於人,故有時被列入三惡道中,合稱為四惡道。四生和六趣在漢傳佛教合稱生趣。因欲界爲欲界天人、阿修羅、人、畜生、餓鬼、地獄這六道眾生雜居之地,故也可以欲界代指六道的境界。
煜:動詞為照耀。《說文解字.火部》:「煜,耀也。」形容詞為盛大的樣子。《文選.班固.東都賦》:「鐘鼓鏗鍧,管弦燁煜。」名詞為火焰。晉.陸雲〈南征賦〉:「服縣炎揚而晃儵,飛烽戢煜而泱漭。」
嶷屹:(音匿)《史記·帝嚳紀》其色郁郁,其徳嶷嶷。《註》徳高也。屹:(音易)高聳的樣子。
巍巍:(音圍)崇高雄偉的樣子。《論語.泰伯》:「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三國魏.何晏.集解:「巍巍,高大之稱。」
四勿:《論語·顏淵》:「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合乎禮的事情不要看,不要聽,不要說,不要做。 「四勿」是孔子教導弟子顏回如何克己復禮,達到仁的境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