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
資料來源:《白陽聖訓-大學》發一慈法廣濟道場

子庶民則百姓勸彼此能擇善固執
道降東洲

要尊賢降老降伏己慾念之貪嗔癡
世風日下生變經咒用心持誦三施
假景虛幻無真天心顯出念茲在茲
碩學通儒民增益觀滿天有象顯示
做好本位心念正諸神通報來告知
來百工則財用足安居樂業不奢侈
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河清海晏之日
櫛風沐雨把道揚各方城市來奔馳
世界各方地處處都有城隍察判事
諸佛會晤下天宮為道而來秉大志
這麗都世仙佛淡報以事對須無私
為道弘毅功烈建不執名號無得失
修辦道上下合心遠傳之志齊編織
懷諸侯則天下畏之仁德之政以治
齋明盛服非禮勿動修身也守堅持
有善願天從之慈悲大捨不分彼此
天地都有察判官明真諦心要正直
理勸勉迷童的三省三炷香感恩賜
下凡染塵靈不清懺罪赦免道開釋
明師降世能逢遇道普三曹應時勢
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勸賢也明智
尊其位重其祿同其所惡勸親親之
人人以道為親也地廣八方傳宗旨
蒼生拯救離世苦揭示神祇光明指
道化迷眾來救世部帙傳達於志士
好事人人都來做指點文藝道德植
修道改變人生救苦天下勞而不辭
官盛任使勸大臣也禮尊敬各盡職
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盡一份心思
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愛載桑梓
諸天仙佛菩薩救眾生緊領慈船駛
守其崗位金線跟性靈修三思篤實
要研讀四書將百扶而濟十方佛子
研習佛法五戒守互助事成少瑕疵
白陽期普渡收圓官緊彌勒隨願誓
生命要愛護斷六慾隨緣樂助捐資
講經說法有八大金剛來護法力致
日省月試既稟稱事勸百工也一視
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柔遠人之
帶領眾生用方法將帥臉嚴內心慈
處世中不可背信為人青天義膽識
心定理得安寧也誠真武訓力學置
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
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有價值
量寬福大修道保佑鄉身歸返瑤池
天下國家有九經行之者一也誠字
訓中訓:家齊而后國治
訓中再訓:(彌勒救苦真經)
念無生
老

滿天星斗都下世 五方列仙下天宮
各方城隍來對號 報事靈童察的清
三官慈悲大帝主 赦罪三曹救眾生
救苦天尊來救世 親點文部揭地神
八大金剛來護法 四位菩薩救眾生
緊領三十六員將 五百靈官緊隨跟
扶助彌勒成大道 保佑鄉兒得安寧
北方真武為將帥 青臉
【簡譯】
(讓自己的念頭思緒牢牢拴緊)不起任何雜念。
無生老

這神通能召請滿天的星君斗神。東南西北中天宮的仙神下凡。
各方的城隍來依表文核實姓名。報事靈童察清求道者的功過。
三官大帝慈悲註記天榜。對三曹登榜者的九玄七祖赦去罪業。
太乙救苦天尊來救渡眾生。親自點齊文部揭地神
八位金剛護法神來護持彌勒正法。四位金剛菩薩來幫助彌勒祖師救渡眾生。
緊急帶領著三十六位官將。五百位靈官緊隨跟著。
扶助當來下生的彌勒佛能成就大道。保佑發愿而下生的原佛子能安寧。
位居北方的真武大帝為元帥。青色的臉
註:
中庸第二十一章(哀公問政二)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修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修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廩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一、知、仁、勇這三者,在中庸列為三達德,「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在本章進一步解釋: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何謂知,在於好學,仁在於力行,勇在於知恥,好學及力行在《中庸二十》末段說明是:「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是天生的本能常識,或求問學習而知者,以及遇到困境,為了突破而發展出來的知能,不管是那一種都算是知;行是在無阻礙的情況下自然而行,或是為了追求名、利、興趣等有益於己而去行之者,及迫於環境、壓力等因素而不得不去行者,只要最後有成功,都算是行。若解釋到此,「知」只是生活經驗,學習的知識;「行」成了人生歷練,應對問題的能力而已,與「達德」似乎扯不上關係,孔子說的「近乎」是指很接近了,在本章有解釋: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不管是生而、學而還是困而知之,真正的智慧在於懂得要「修身」,身修好的可以去管理、教導人民,善於治人者自然能治理天下,「修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惑。」所以,知者不惑時,是臨大是大非時知所當擇,反之「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顏淵十〉)。力行亦是篤行,是篤志勵行,不管是自己想學,為了將來前途,還是被逼迫的,在學習過程中體會到做人的道理,且力行實踐之,才是由近乎仁進階到行仁的境界,透過效法聖人之道,是進入仁的門口,接下來視是否由門而入,而關鍵在於「誠」。
「恥」在八德之末,是道德的最後一道防線,跨過了是「無恥之恥,無恥矣!」(《孟子.盡心章上》)天下若是如此,就只剩下法律來約束了,其結果必是「民免而無恥」(《論語.為政》)或是「法令滋彰、盜賊多有」(《道德經五十七章》),知道恥者其道德感尚未淪喪,有過而知恥者,並不一定有勇氣去承認,因為會擔心承認後的代價,例如:罪責、面子、既得益利、人際關係等,簡單來說會失去某些東西,所以,這些「東西」的損失是要有勇氣去割捨的,因此,知恥尚不能稱勇,但離「勇」只差一步了,因為這些「東西」的損失,比不上良心的譴責,所以,還有什麼「東西」能讓他畏懼呢?
二、齊明盛服:心體潔淨,莊嚴其貌,端正衣著而敬慎於外。
三、日省月試:每日每月按時考察試驗。
四、朝聘以時:「朝」,諸侯屬邦晉見天子稱朝見。「聘」,依照禮節做訪問稱聘問。按古禮,諸侯五年一朝,比年一小聘,三年一大聘。
白話語意解:
孔子說:「喜好並勤於努力研究學問的人,便會漸漸地接近『智』了;努力實行良善之事,便能體會天地之仁義,那就能近於『仁』;可以看見別人的德行風範,並且能夠以不仁、不義為恥,努力勇於改過向善,見賢思齊,這便接近於『勇』了。」「知道智仁勇這三種道理,便能夠清楚明白該如何修身。懂得這些修身的道理,才能夠知道治理眾人的道理。清楚的知道治理眾人的道理,便能夠明白治理天下國家的道理了。
凡治理天下國家,有九種經常不變的法則可用來遵循,這九種法則如下:修習養成自身品德。尊重賢能的人。親愛自己的親人。恭敬地禮遇大臣。體恤眾臣子。愛民如子。善用四方各種行業的專業人才。安撫遠方到來的人。感恩臣服各國到來的諸侯。
修身為一切的根本,本立而道生,則中庸之道便能確立了。尊重賢能的人,就可以分辨真偽虛妄,並知曉道理也不會被物慾所迷惑了。能夠親愛自己的親人,則伯叔與兄弟們皆和氣相處,無所怨恨。能恭敬地禮遇大臣,小人就沒有機會可以進諫讒言,遇事就不會迷亂。能夠體恤眾臣子,臣子必然會知恩圖報,盡忠報國了。可以做到愛民如子,那麼百姓就會互相勸勉為善。有能力招來各行各業的人才,並善用各方位的專業人才,使他們努力生產,國家的財富必然充足。能夠安撫遠方到來的人們,使他們自願歸化,天下四方的人民,必定會心悅臣服的前來歸順。可以以恩德、德行來感化各國諸侯,則德威可感染到的地方,必使各國諸侯感恩、敬畏臣服。
凡是要治理天下國家,有九種常而不變的法則可以遵循:修好自身品德、尊重賢人、親愛親人、恭敬大臣、體恤文武官員、愛民如子、招來各種行業人才、善待遠方的人、安撫各國諸侯。日常生活就要像是齋戒一般,清淨身心,外表端莊,不合禮法的,不輕舉妄動,便是修身的方法。不聽信小人的讒言、能夠遠離迷惑心念的美色、看輕身外之財物、重視道德,這就是勸勉賢人的方法。讓人能夠升高官爵、增加俸祿、認同喜好與厭惡,這就是勸勉自己親人的方法。給大臣足夠的部屬可以辦事,好讓他們圓滿完成重大的國家之事,這就是勸勉大臣專心辦大事、解決困難的方法。對一般士大夫,待之以誠信,並給他們優厚的俸祿,則他們必會感恩圖報,這是勸勉士大夫盡心盡力為國盡忠的辦法。使用民力要配合農時來體恤人民,並減輕賦稅,愛惜民財,此為勸勉老百姓的方法。日日省察,月月考驗各行各業人才的工作狀況,按其專業技術、能力,給予適當的工作跟合宜的待遇,這就是勸勉百工的方法。當遠方來的人要離開了,我們以禮節來歡送他們,有遠道而來的客人,我們也以禮節來迎接他們,善盡地主之誼;對於善良、有才能的人給予獎勵嘉勉;對於才華平庸的人們,給予關懷與幫助,這便是用來安撫遠方的人,使他們樂於歸順的方法。替沒有子孫的諸侯立後代,使他們能夠繼續傳承下去,幫助政事廢亡的國家,使們興盛起來,為國內有禍亂的諸侯國平治禍亂,幫助他們、扶持危難,定時的朝貢聘問,賜給諸侯的禮物要優厚豐富,送人的禮物不嫌多,收受的禮物也不嫌少,這是以恩德感服各國諸侯的方法。總而言之,治理天下國家,雖有九個平常且不變的法則,但一以貫之在於一個誠也。
救苦天尊:商朝開國帝王成湯,子姓,名履,今人多稱商湯、殷湯,又稱武湯、天乙、成湯、成唐,商代金文和甲骨文稱為唐、成、大乙,商湯王為了勉勵自己,在日常使用的盥洗盤上,刻著自我告誡的九個字─「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原商部落首領,與有莘氏通婚後,任賢臣伊尹和仲虺為左右相,以亳為前進據點,積極治國,擊敗夏桀後對內減輕征斂,鼓勵生產,安撫民心,從而擴展了統治區域,影響遠至黃河上游,氐、羌部落都來納貢歸服。
文部揭地神:文部在古時是相對於武官,屬文治官員或吏員。揭地神有二種說法,一是巡察地方的官史,另一是暗中的調察人員,例如西遊記中,剛開始有出現向觀音菩薩領旨,暗護唐僧取經,中間全無出現影子,直至最後唐僧取經完成,才出現向菩薩覆命。取經過程中孫悟空都有召請護法神出來,例如六丁六甲神等,唯獨沒有揭地神。求道辦道時,天兵天將護法壇,在最遠的地方護法的是五壇兵馬,佛堂四周是丁甲神及四大護法,城隍則在入口對號求道人及冤親債主,是否被允許進入,隱於暗中的則是揭地神,相當於現世的暗衛或情治人員。
八大金剛:「青除災金剛」:能除一切眾生宿災殃。「辟毒金剛」:能除一切眾生熱毒病苦 。「黃隨求金剛」:能令一切眾生所求如願,所願皆得 。「白淨水金剛」:能除一切眾生熱惱苦悉得消除。「赤聲金剛」:能照一切眾生光明所得見佛 。「定除災金剛」:能除一切眾生三災八難之苦。「紫賢金剛」:能令一切眾生心開悟解發菩提心。「大神金剛」:能令一切眾生智牙成就,惠力增具。
四位菩薩:金剛眷菩薩,金剛索菩薩,金剛愛菩薩,金剛語菩薩。誦讀金剛經要先奉請八大金剛、四位菩薩。在印度迦葉佛時代有一個旃陀羅(四種姓中之賤民,最低下的階級),世代為屠夫。每天殺十頭羊,賣羊肉維生。一天經過一個寺廟,看到一張紙上寫著三千尊佛的名字,便把那張紙帶回家供奉,那天他的老婆就生下一團肉卵,肉團打開出現八個小孩,長大非常醜陋,揚眉怒目、呲牙裂嘴,一揮拳就打斷人家的臂膀,人見人怕,為地方禍害。多年後他老婆又生下一個肉團,因多年前的災禍經驗,想把這肉卵丟棄,但虛空中有聲音斥責他:不可以輕易毀壞這生命,你要好好保護。肉卵自動破裂,出來四個女孩,相貌端莊人見人愛,雖沒有受教育,卻自然識字、出口成章、持戒吃齋、喜歡讀頌金剛經,一心好善,感化了八位哥哥一起修行,父親也一起修。最後,八個哥哥證金剛,四位妹妹證菩薩,常護持金剛經。金剛經「旃陀羅引」之後是「起經序」:若有人受持金剛經者,先須至心念淨口、淨身業真言,然後啟請八金剛、四菩薩,名號所在處,常當擁護。
三十六員將:康元帥、高元帥、伍靈官、李元帥、馬龍官、殷元帥、馬枷羅、劉聖者、張聖者、蕭聖者、連聖者、虎枷羅、金舍人、枷大將、捉大將、縛大將、鎖大將、康舍人、趙元帥、鄧元帥、岳元帥、楊元帥、辛元帥、王真君、必大將、紀仙姑、何仙姑、李仙姑、龍大將、黃先官、倒海大將、吞精大將、食鬼大將、移山大將、江仙官。此三十六將多為後天神聖,或係天神化身,或屬於忠孝義烈或有功德於世之神靈,皆承天命,拜為將帥者。
五百靈官:《三寶大有金書》說,真武入山修道,其父淨樂國王遣大臣率五百兵往尋覓之,後來五百兵亦修道不返,得了道果,便是五百靈官;五百靈官的五位統帥,便是五顯靈官,亦稱靈官大聖華光五大元帥。五大元帥中之最尊者為都天靈官王善,亦稱豁落火車王靈官;又說他是雷部尊神,故又稱為太乙雷聲應化天尊。
真武大帝,又稱玄天上帝、玄武大帝,是道教中一位非常重要的神祇,也是北方之神,被尊為北方七宿的總稱,以及四象中的玄武。他被認為具有降妖伏魔、消災解厄、治水禦火、護持武運以及延年益壽的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