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
資料來源:《白陽聖訓-大學》發一慈法廣濟道場

深藏若虛君子立飛聲騰實不懈怠
葴言如勒石在心上下合作方應該
修道志彌堅要敕身記生活簡單哉
法天道至尊無皇之令辦收圓普載
以和為貴陽陽乎忍為高也心如海
古有孟母三遷也有良好環境培栽
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天有主裁
從容中道聖人也明命而作道灌溉
補偏救弊來導善歸正途端正行骸
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不徘徊
道尊德貴伏南閰深廣淺揭施教材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之莫力殆
天理流行運自然閭閻道推要勤快
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師道參拜
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才不亂揣
深溝高壘有措施大刀闊斧莫狹隘
道親來往要言合來日方長而無害
真功善來造真咒藏經嬰兒性潔白
明己真宗心下問傳當任之道信賴
道賴人宣來闡揚要下種才有果採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以作表率
訓中訓:天下平
訓中再訓:(彌勒救苦真經)
三陽彌勒尊
無皇敕令記下生 收伏南閻歸正宗
來往造下真言咒 傳下當來大藏經
嬰兒
【簡譯】
(當天時已轉換到)以彌勒為尊的白陽期。
無極老母敕令在紅陽期已經了道歸家的仙真們下生至凡間。共同將人間歸於彌勒正法為宗。
諸佛菩薩來來往往降壇批訓。集結聖訓留傳給未來之人。
註:
中庸第二十二章(哀公問政三)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獲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獲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順乎親有道:反諸身不誠,不順乎親矣;誠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誠乎身矣。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一、豫:遲疑不決。猶及豫是兩種動物,《爾雅·釋獸》猶如麂,善登木,似猴而性多疑。豫是一種體形大的象,行穩但速慢。「豫則立」是指不急燥謹慎的準備好,才能成功。
二、跲(音夾):動詞指絆倒、跌倒。《呂氏春秋.慎大覽.不廣》:「鼠前而兔後,趨則跲,走則顛。」 形容詞指言語受阻而不通暢。
三、二十章至二十二章,以哀公問政總結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次第及作法,歸納出三達德、五倫、九經,而這些唯有透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修學過程並努力的踐行,其中核心的法要在於「誠」,如同萬法歸一。
白話語意解:
無論做任何事情,事前能夠謹慎小心的去做準備,就可以成功;反之,沒有做任何的準備則註定會失敗。說話之前如果可以預先準備,就不會顛倒是非,前後矛盾,甚至說不出話來,那麼言語就不會受阻礙而因此不通順。做事事先有所準備,就不會遭遇到困難;在行事之前能夠預先準備充足,那麼事後就不會有愧疚、悔恨;做人做事的道理先有個定則,那也就不致於在實行時有所不通暢而理盡詞窮。身處在下位的人,如果能夠得到上位者的信任,安其位行其道,就可以順其自然的治理人民。反之,如果得不到上位者的信任,就無法治理人民。要想獲得上位者的信任有一定的方法,那就是得到朋友的信任,如果當朋友都不信任你了,那上位者又如何能夠取信於你呢?那麼,要得到朋友的信任也是有方法的,那就是如果對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夠孝順了,朋友又怎麼可能會信任於你呢?孝順父母當然同樣也有方法,如果自己反省自身時,卻沒有一絲絲的誠意時,那就很難讓人相信你真的能夠孝順父母了。要讓自己發出真「誠」之意也有一定的方式,但若是無法反省自身並明白至善之所在,那也就無法真心的發自內心的「誠」了。『誠』,是天地自然的真理;一個本性自然真誠的人,不需費任何氣力,行為舉止自然可以合乎於道;不需要任何心思,自然就能夠獲得,自自然然去做,就能和道理相合,這個自然的道理卻只有聖人才能夠做得到。可以做到真誠的人,就更應該要執著於善道,用心努力的好好把握住才行。學習學問,就應該廣博的去學習,詳細的請教、考問,慎重的思考,明白的去分辨並確實的實踐。除非是不想學習,若是有心想要學習,就應該持續的學習,直到達成目標,否則是不會停止的。除非不願意去求教學問,如果想要請教學問,就應該持續求教,若是還有一點點的疑問存在,就不應該放棄請教、考問,直到沒有任何疑惑,否則是不會停止的。除非是不想思考,否則就應該周全的思考,在還沒有思考清楚之前,是絕對不會放棄思考的。除非是不想要明辨是非,如果在還沒有分辨清楚並確切的明白之前,是絕對不可以放棄分辨清楚事情的真理。除非是不願意去實行,如果有心要去做,就應該實行徹底,直到做出想要的成果,否則絕對不會中途停止。每個人的聰明才智各不相同,別人學一遍就學會的,我就學習一百遍;別人學十回就學會的,我就學習一千回。如果願意依循這個道理去實行,則一切事情、道理,都能看得清楚,了解的透徹,就算是才智不高的人也能夠變得很聰明;即使是很柔弱的人,也會變得剛強。
傳下當來大藏經:彌勒菩薩在無始劫前,發愿淨土中成佛,生生世世降臨人間,與無數有緣人共辦修行,這群同修共辦者,互相締結彼此砥礪成長之慧命,無論在紅陽期受釋尊教法而證道,或尚在六道輪轉者,都將在白陽期彌勒為尊時,接續收圓因果。在末劫前諸佛菩薩奉旨到壇,批下編編聖訓,經人間白陽子編撰成冊,留給劫後白陽天使,作為修行之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