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
資料來源:《白陽聖訓-大學》發一慈法廣濟道場

博厚所以載物也生生不息雨露澆
物天生天殺道地毀物盜矣皆難逃
異曲同工天合之萬法之萬殊難逃
赤子心天生也天理昭彰善惡有報
根固而枝葉榮茂也興利而弊改掉
德配天地也謂之聖人因材而施教
萬象變時動必潰知之修煉有依靠
高明所以覆物也欣欣向榮而永照
悠久所以成物也化育群生不寂寥
自我收斂莫盜鈴盜人萬惡之不肖
莫貪享物質儉之三緘口物議莫躁
登堂入室學做人勿盜之與人不吵
器小祿薄而澤短修道既往不咎饒
節義暗室無欺也寬嚴得宜慈愛掏
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樂遨
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奧妙
忠恕待人養德遠害百體中做英豪
病易醫魔障難除為道宣理任怨勞
彧彧人才顯食其時一舉動合中道
道德揚使民既安白陽萬旗四處飄
克己一日三省書安心研機會懷抱
率性是道要坦誠改己故態無稜角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無有大小
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自然表
不輕諾也不倦怠同修以誠心一條
完名讓人身遠害不求聞達少煩惱
其為知趣效學知否神之所居靈島
理能淨化安其神精神不受苦煎熬
諸佛各助化有騏驥之是道中之寶
天地之道博厚也高明也悠久也昭
訓中訓:修身為本
訓中再訓:(陰符經)
動必潰 知之修煉 謂之聖人 天生天殺 道之理也 天地萬物之盜 萬物人之盜 人萬物之盜
三盜既宜 三才既安 故曰食其時 百體理 動其機 萬化安 人知其神之神 不知不神之所以
【簡譯】
(國中有奸)奸動而潰其國,於此而知潛修密煉,是為聖人。天道有生有殺是為真理,天地既生又殺之是萬物之盜耳,世有萬物使人恣情縱欲,生老病死,是人之盜耳,人食萬物精華,借萬物之氣生之長之,是人即萬物之盜耳。三盜歸於一盜,殺中有生,三盜皆得其宜矣。三盜既宜,人與天地合德,並行而不相悖,三才亦安矣。所以說吃時節之物,身體四肢百骸能正常生長;正確時機下行動,萬事都能安。人只知有形有相的神是神,而不知無形無相的才是真神
註:
中庸第廿六章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拳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一、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道自道(導),要成為至誠不息的人,是要自己去成就自己的人格;成為修道者是要自己引導自己走上修行的路徑。朱熹:「言誠者,人之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當自行也。」孟子告子章: 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會走上修道路上的人,需先有自覺要恢復迷失掉的良知良能。
二、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一個人如果有誠心,做一切的事情,都是有始有終。假使沒誠心,做一切的事情都沒辦法成功。物,事也。
三、徵則悠遠:徵,朱子語錄:「問:『久則徵』,徵,是徵驗發見於外否?」曰:「除是久,然後有徵驗。只一日兩日工夫,如何有徵驗!」當在修養自持,漸漸地功深砥礪,道邁舟航,有時自己不知而旁人確感受加深,例如子貢忽有感孔子以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不過這等功夫不是一日兩日能有成的。
昭著的徵兆,就能進入深遠無盡的修持之中。如同佛家所說的「三眛」境界。一種專心致志,心無旁鶩的狀態。例如遊戲三眛,指佛菩薩為救渡有緣的眾生,而一心一意的隨順因緣,以最適合所救之人的形象、事物來開示眾生,因此好像遊戲者變換外形角色,參與在人生的戲曲中。
四、博厚則高明:《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大地的寛大胸襟,承載萬事萬物的責任擔當,大地效法上天的無私與包容...。
五、不見而章:見,音現,顯露之意。章,同彰,顯明之義。
六、天地之道,可壹言而盡也:天地之道,可以以一個誠來全其道也。
七、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不貳,沒有分別,例如:夭壽不貳。忠誠不懷二心,例如:《楚辭》:「事君而不貳兮,迷不知寵之門。」天地至誠不變地對待萬物,所以化生萬物就有不可測度的奧妙。
八、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音烏),感嘆辭!穆,溫和、和諧,恭敬,深遠。原意:上天的道理,竟是這樣的深遠、永久,沒有歇止。引喻周文王之德:是那上天天命所歸,多麼莊嚴啊沒有止息。
白話語意解:
要成為至誠不息的人,是要自己去成就自己的人格;成為修道者是要自己引導自己走上修行的道路。這個「誠」能貫通萬事萬物的開始至結束,不誠就無法成就一切事物。所以進德修業的君子,知道誠之所以是最可貴的。一個至誠不息的人,並不是單單只自己獨善其身,而是要兼善天下,成就一切事物。成就自己,德業有成,算是仁的功夫,成就萬物,兼善天下,是智的應用功夫,仁與智是本性中本有的美德,心中之仁由智來展現出去,此相互配合是符合中庸之道,以此因地、因時、因人制宜的去奉行,沒有不適宜的。所以至誠不息的人,是時時刻刻不間斷的存有,能夠持久,就能明顯昭著的出現徵兆,昭著的徵兆,就能進入深遠無盡的修持之中,深遠無盡的修持,便能積累成廣大而深厚,廣大深厚,自然高潔光明的充塞於天地之間,廣博深厚之德,就像大地一樣,可以負載養育世間萬物,高大光明的德性,可以無私包容萬物,持久不斷的天性顯現,可以成就萬物,廣博深厚之德,可以與大地相匹配,高大光明無私的心懷可以與蒼天相匹配,悠遠與長久的境界是沒有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到了這個境界,就不用自己刻意去顯露,也會自然彰明較著,不用自己有所動作,自然也會產生變化,不必有什麼作為,自然也會功成。 天地之道,可以以一個誠來全其道也,因為造物者沒有二心,所以化育萬物也就至深至妙不可測量。天地間的道理,就是廣博深厚、高大光明、悠遠長久。現在先談天吧!看到的不過是一點小小的亮光,可是它的作用是無窮無盡,日月星辰都懸掛在上面,軌道運行都不致錯亂,所有的萬物,都被覆蓋著;再拿地來說,地只不過是一小把小量的土所累積,但是說到他的廣闊和深厚,卻能夠載負著華山與嶽山都不覺得重,收容著天下的大河與大海也不會洩漏,世界所有的萬物,都載得住;再講到那山,看看只不過是像拳頭般的小石頭所累積,但是成為廣大的山嶽時,草木生長在上面,飛禽走獸都棲息在山裏,寶貴的礦產也從那裏開發出來;再談到水,看看只不過是一杓一杓小量的水所累積,但是成為深不可測的海洋時,無數的黿、鼉、蛟、龍、魚、鱉都生長在裏面,而貨物財富也在其中生長繁殖著。詩經周頌維天之命篇說:「上天的道理,竟是這樣的深遠、永久,沒有歇止。」這大概是天之所以為天的道理吧,詩經上又說:「豈不是很明顯嗎?文王的德性是這麼的純厚無雜」,這就是說明文王的所以諡號為「文」的道理吧!這裏所說的純一不雜,就是至誠永不間斷的意思。
盜:亦即悄然難曉的意思。天地運作,無聲無息;萬物生息,不知不覺;人之存亡,潛生暗息。於不經意之中,天荒地老,物毀人去,其發展的過程尤如一個高明的大盜竊取他物而毫不張揚。所謂「機」,是指時機、機宜,指天道運化之初萌,人事變動之征兆,皆因隱蔽難察,故謂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