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學
資料來源:《白陽聖訓-大學》發一慈法廣濟道場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皆安
德者配天永存昭昭乎銘受恩懷緬
道德應運學儒術孔孟實踐永弗諼
合群展現魄力之象矣拯救世狂瀾
暗點化玄機藏勝任職責當要勇敢
做事要留神道相進乎心猿意馬拴
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服從難
不信民弗從而遵陰陽失調次序亂
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是難免
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來證驗
知行合一體天意認理修不可反叛
心有悔懺敬地天泯滅而懺不欺騙
誠反省十分禮敬罪消免二心要刪
迴光返照心懺不遺餘力聖凡並兼
考諸三王而不繆是理則從智分判
建諸天地而不悖安於本分則無憾
質諸鬼神而無疑敦厚崇禮舉孝廉
人都會犯罪過錯受教而改禮相勸
修道心要明確矣過程之中有褒貶
為眾服務神態好不屈不撓好兒男
道化陬隅禮教導佛性平等無增減
大道難遇今已得懺己不是莫迷頑
以往恩怨情仇消滅三昧修登彼岸
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率坦
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不可忽視焉
人莫自大傲氣染親族罪言來道歉
無明之火來滅懺意真心消除熬煎
曾犯罪悔改否睦宗親不滅情深連
改惡過消懺罪消悟而懺六慾斬斷
悟徹人生四大空禍來侵煙消雲散
為人愷悌滅私心紅塵假景莫留戀
道理深入研討不敬師長罪受循環
行而世為天下法跬步不離守中端
言而世為天下則慎其言而守己嚴
與人相處行正端莫消極進取樂觀
不可行無禮心不術罪懺滅之乖舛
心明禮讓罪消滅修辦道洗滌玄覽
進退有道是明哲懺心不淨受污染
流浪生死宿習多七情六慾蔽心田
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風行草偃
在彼無惡在此無射人不禁欽佩言
心光點不摧滅九鼎不滅非是虛誕
修道真懺惜消弭懺過消為道奉獻
不遵行八正道物慾薰染罪惡滿貫
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命光燃燒勉旃
君子未有不如此不犯罪遵守法憲
蚤有譽於天下者也景行惟賢綿延
訓中訓:而其所薄者厚
訓中再訓:(陰符經)
神機鬼藏 陰陽相勝之術 昭昭乎進乎象矣
十懺
一懺不敬天地罪消滅
二懺不禮神明罪消滅
三懺不敦孝悌罪消滅
四懺不敬師長罪消滅
五懺不睦宗族罪消滅
六懺不明禮讓罪消滅
七懺不端心術罪消滅
八懺不惜物命罪消滅
九懺不禁非為罪消滅
【簡譯】
聖人將萬象化約成八卦,結合六十甲子時令之變,以盡窺神鬼不漏之機、以操持陰陽相勝之術,得此者,則道之太清至靜的大象就昭然若揭了。
註:
中庸第廿九章
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過矣乎!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下焉者雖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從。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天下道,行而世為天下法,言而世為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詩》曰:「在彼無惡,在此無射;庶幾夙夜,以永終譽!」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譽於天下者也。
一、三王者,指夏禹、商湯、周文王也。
二、惡,讀音貳,射音妬,惡、射二字同義。無惡、無射,皆為無厭之義。夙、蚤二字亦同義,早晨也。引詩美盛德之君子曰,在外無人憎惡,在內亦無人憎惡,朝夕自修不懈,永遠保此名譽。
白話語意解:
「統治天下有三項很重大的事情,想要做好一定要先修身減少過失。」在上位者,前代的禮法雖然很好,因為年代過於久遠沒有辦法考證。既然無法考證,就沒有辦法讓人信服。既然無法讓人信服,百姓就不會去遵從他的啊。在下位者,雖然對禮法研究得很完善,但是沒有天子的尊位。既然沒有天子的尊位,即使說出來也沒有人會相信的禮法。既然無法讓人相信,百姓也就不會去遵從他的啊。所以統治天下的君子,對於議論禮法的正策制訂、變更的標準、改造文字這一類的事,首先根據本身的德行而以身作則,然後再從老百姓的信服程度來加以驗證。再去考查三代聖王,夏禹、商湯、周文王所建立的道德,典章制度沒有錯誤。建立於天地之間,而不違背天地之德。質問於鬼神的形跡,也是應對如流,使人沒有疑慮。等到百世以後的聖人出來,大道依舊一貫而沒有絲毫疑惑。質問於鬼神的形跡,也應對如流,使人沒有疑慮,這是知道天理;等到百世以後的聖人出來,大道依然一貫而沒有絲毫疑惑,這是知道人性。所以盛德的君子沒有舉動就罷了,一有舉動的話就必定成為天下的達道。沒有行為就罷了,一有行為就必定能成為讓天下人遵循的軌範。沒有言論就罷了,一發表言論就必定能成為天下人遵循的準則。由於君子的盛德,大道教化於天下,聲望遠布於世人。所以凡是遠離他的人都內心仰慕嚮往。親近他的人,蒙受時雨春風,樂於遵從而不感厭煩。詩經周頌振鷺說:「盛德的君子在外沒有人憎惡,在內也沒有人憎惡;希望從早到晚都自修不懈,永遠保有這個美好的名譽。」至德君子沒有不因為這樣自我修為,而能夠早早在天下享有美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