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庸第十六章
子曰:「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詩》曰:『 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夫微之顯,誠之不可掩如此夫。」
一、鬼神之德是指鬼神的性情功效。鬼神的作用,及於一切,無聲無形,人不能測。人不能對鬼神有所聞見,但卻齋戒虔誠地膜拜,可見其作用之盛大。此處所謂的鬼神,或許是指陰陽氣化的作用,而並非一般所了解的鬼神。朱子注說:「程子曰:『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跡也。』」又說:「以二氣言,則鬼者陰之靈也,神者陽之靈也。以一氣言,則至而伸者為神,反而歸者為鬼,其實一物而已。」這是從陰陽氣化的靈妙作用來說鬼神,神是氣之來而伸,鬼是氣之反而歸。
《禮記-祭義篇》中有一段文字說:「眾生必死,死必歸土,此之謂鬼;骨肉斃于下,陰為野土,其氣發揚于上,為昭明,煮蒿悽愴,此百物之精也,神之著也。」這是沒有迷信的對鬼神的概念。下文又說:「因物之精,制為之極,明命鬼神以為黔首則,百眾以畏,萬民以服。」含著以「鬼神設教」的意思。接著說:「聖人以是為未足也,築為宮室,設為宗祧,以別親疏遠邇,教民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眾之服自此,故聽且速也。……教民相愛,上下用情,禮之至也。」大概是自周朝建國後,以祖先為鬼神,推而至於亡故的父母,而制定祭祀之禮,根本上是不忘祖先,做為鬼神而敬奉,其虔誠的敬意,是由尊親而推廣愛意,和後來對鬼神的觀念完全不同。
二、矧:(音審)「何況」、「況且」之意。
三、射:(音亦),討厭也。
四、鬼神:古人認為無主香火祭祀者為鬼,有香火祭祀者為神,故祖先牌位必書「...歷代祖先之神位」。因鬼神信仰而發展出,孝之大為有后傳承香火之「多子多孫」,及咒人之極為「斷子絕孫」等,為此演變出諸如「冥婚、過嗣、姑娘廟、七出罪之一」。此章言鬼神唯不可見,不可聞,但藉祂潛移默化出的作用,使人有舉頭三尺有神明的感覺,因此行事舉措不敢有違。就像人之天性、良心平時不可見,不可察,一旦念頭及行為有所抵觸時,便會感到恐懼害怕乃致猶豫不決,所以對自己的良心那敢不敬及掩蓋得住。
白話語意解:
孔子說:「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祂也看不見,聽祂也聽不到,但祂卻體現在萬物之中使人無法離開它。天下的人都齋戒淨心,祂能使天下人都齋戒明潔,穿著最端正整齊的服裝,恭敬地奉行祭祀。鬼神的感應靈動而到處洋溢,就好像飄浮在頭頂上,就比如充滿在身旁左右四周。《詩經》說:『神的降臨,不可揣測,何況還能怠慢不敬呢?』從隱微到顯著,真實的東西就是這樣不可掩蓋!」
中庸第十七章
子曰:「舜其大孝也與!德為聖人,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祿,必得其名,必得其壽。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篤焉。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詩》曰:『 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一、舜:中國上古時代的五帝之一,東夷人。亦是道教與民間信仰的地官大帝。名重華;生於姚墟,為姚姓,後居於媯水之邊,後人將姚姓改為媯姓,有虞氏。舜兩眼有重瞳,故名重華。
《史記·五帝本紀》: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愛後妻子,常欲殺舜,舜避逃;及有小過,則受罪。順事父及後母與弟,日以篤謹,匪有解。他的父親瞽叟是個盲人。舜自幼喪母,父親續娶,生女敤首、幼子象。舜很小就要工作,以維持全家的生活。舜的父親性格頑固,寵愛後妻和幼子,三人都想殺死舜。舜平常孝順父母,關心幼弟。如果自己有小過錯,就甘願受罰。
《史記·五帝本紀》: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嶽咸薦虞舜,曰可。二十歲時,舜就以孝道聞名於天下。舜三十歲時,帝堯問四岳天下間有誰能夠繼承共主之位,四岳推薦舜。帝堯十分滿意,賞賜舜細葛布製的衣服、一張琴,又給他牛羊,為他建糧倉,堯還把娥皇、女英兩個女兒嫁給舜,並為他們修建宮室;他用各種方法對舜進行考驗,舜都成績卓著,受到廣泛的好評。據《史記》所載,舜曾在歷山耕種,讓歷山的人都相互推讓地界;在陶河濱製陶,讓河濱的陶器都不再偷工減料;在雷澤捕魚,讓雷澤的人都推讓漁界。雖然舜深得堯的鍾愛,但舜的父親瞽叟和弟弟象仍想殺死舜。有一次,瞽叟對舜說:「糧倉的頂漏水,你快去修補一下。」舜於是爬到糧倉頂上塗泥補漏,繼母便叫象在這時放火燒糧倉,舜情急智生,用斗笠保護自己不受火燒而逃(一說舜雙手舉著斗笠,像鳥兒一般降落下來逃走)。又一次,繼母要舜挖井,舜挖井的時候,在側壁鑿出一條暗道通向外邊。當舜挖到深處,繼母和象一起往下倒土填埋水井,而舜從旁邊的暗道出去,又逃過一劫。繼母和象都以為舜死了,非常高興。象鄂不懌,曰:「我思舜正鬱陶!」舜曰:「然,爾其庶矣!」舜復事瞽叟愛弟彌謹。舜回到家中,象先是十分驚愕,後又很不自在,說:「我正十分難過地思念你呢!」舜回答道:「是嗎?你真是個好弟弟!」以後,仍然十分孝順父母,愛護弟弟。
孟子的弟子桃應假設問曰:「舜為天子,皋陶為士,瞽瞍殺人,則如之何?」如果舜父瞽叟殺人,舜會怎麼做?孟子最後回答:「舜視棄天下猶棄敝屣也。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帶著父親越獄而逃,放棄天子之位,快樂侍俸父親隱居在海邊。
平心而論,繼母面對前妻的孩子,基於女性的忌妒天性,很難視如己出。孔子的弟子閔子騫,母早亡他父親續弦,生了兩個弟弟。繼母對他不好,常常虐待他,冬天,用蘆花給他做衣服,而給他的兩個弟弟做的是棉衣,所以他就凍得發抖,父親看了以為他有意詆毀後母,一氣之下就拿鞭抽打,結果衣破蘆花飛出,父親這才明瞭,生氣下就要把他的後母休掉。閔子騫跪下來跟他的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舜的後母不喜歡他甚至虐待他,應是尋常所見,但會連他生父也想要他這個孝子性命,就很不合理,也許是舜天生重瞳及某些異象,例如傳說他歷山耕種有動物來助等等,使父及後母認為他不祥而心有恐懼,所以縱使舜受堯重視為官,還是有想殺他的舉動。
孟子曰:「天下大悅而將歸己;視天下悅而歸己,猶草芥也,惟舜為然。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舜盡事親之道,而瞽瞍底豫;瞽瞍底豫而天下化,瞽瞍底豫而天下之為父子者定。此之謂大孝。」朱注:「底,致也。豫,悅樂也。瞽瞍至頑,嘗欲殺舜,至是而底豫焉。」「蓋舜至此,而有以順乎親矣。是以天下之為子者,知天下無不可事之親,故吾所以事之者未若舜耳。於是莫不勉而為孝;至於其親亦底豫焉,則天下為父者,亦莫不慈,所謂化也。」孟子極讚舜之大孝,在於他雖不被待見而心無怨恨,依舊勉孝父母及悌弟,最後使父母悅樂,弟敬其兄,感化了天下人父慈子孝,「親憎我孝方賢,德未修感未至」,所以本章舉舜之孝行乃中庸之道之典範。
二、嘉樂君子,憲憲令德!引自《詩經‧大雅‧假樂》:「假樂君子,顯顯令德。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保右命之,自天申之。干祿百福,子孫千億。穆穆皇皇,宜君宜王。不愆不忘,率由舊章。」假樂:嘉美而愛樂。顯顯(憲憲):明顯,興盛的樣子。穆穆:敬慎,奮勉上進。皇皇:美盛鮮明的樣子。此篇是在歌頌周成王,認為高尚優雅的君子,美德顯著,讓人民安居樂業,因此能承受上天所給予的福祿。保佑輔佐受天命,由上天鄭重的交付天命。使這君王得到了許多的福祿,子孫後嗣綿延不絕。一切只要敬慎奮勉,光明正大,就能讓德行合於君王之道;不要有所過失,多所變動,只須遵循舊規章辦事就可以了。
白話語意解:
孔子說:「舜真的是一個大孝的人啊!德性已經做到了像聖人一樣,是最尊貴的天子,四海之大,都是他的財富。世代有宗廟祭祀他,子子孫孫永遠保持這祭禮。這就是有大德的人,一定能夠擁有尊貴的地位,也一定享有豐厚的俸祿,更一定會得到好的名聲,也必定會活到高壽。所以上天生育萬物,必定會依循它的才能而寬厚對待它。所以要栽種的話就要培植它,無法栽種的必定也要讓它倒下,換句話說,能成材的就會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會遭到淘汰。《詩經》上說:『高尚優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讓人民安居樂業,所以可以承受上天賜予的福祿。上天會保佑他、任用他,並給予他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會承受天命。」
中庸第十八章
子曰:「無憂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為父,以武王為子,父作之,子述之。武王纘大王、王季、文王之緒,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顯名;尊為天子,富有四海之內。宗廟饗之,子孫保之。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禮。斯禮也,達乎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為士,子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喪,達乎大夫;三年之喪,達乎天子;父母之喪,無貴賤,一也。」
一、王季:《論語-泰伯》子曰:「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泰伯,是古公亶父的長子,下有仲雍及季歷兩個弟弟。古公亶父是殷商時,西北方的諸侯。鄰近外族狄人,曾讓出豳地,遷徙到岐地。當季歷的兒子昌(周文王)出生,古公亶父見昌有聖人之瑞相,很高興的說:「我世當有興者,其在昌乎?」泰伯知道父親的言外之意。就在父親生了重病,他和二弟仲雍託辭到南方採藥,拜別父親。兩人到了南方吳地後,隨著當地風俗斷髮紋身。他死後無子由弟仲雍繼句吳國君位。「三以天下讓」,這句話古人多有不同注解,皆想對應出是那三讓,如果不是指數字的三,而是多次的話,就比較好解釋。泰伯是長子,理應傳位給他,而他不接受,這就是「讓」。當父親生病時,他託辭採藥去,讓弟弟能親身去照顧,他人在外音訊不通的情況下,自然不會讓父親不好下決定傳位給季歷,但古公亶父死前要季歷找回兄長,而他也奉父命,找回了兩位兄長回國奔喪。喪事完畢後,泰伯又辭讓君位給季歷,季歷當然不敢接受,泰伯就以自己的斷髮紋身是不淨的,跟受刑罰的罪犯一樣,不能擔任國君為理由,讓季歷無法推辭。他在句吳之地,漸成一國,死前無子,又讓國予仲雍。泰伯三讓天下,其過程做法是讓父子兄弟間能平和、合情、合理,所以孔子認為是至德之極,人民難以言語表達。
二、武王:姬姓,名發,諡武,西周創建者,第一代天子,是西伯昌與太姒的嫡次子(嫡長兄伯邑考,早死於紂王),周國歷經太王、王季、文王三代的苦心經營,才終於在第四代的武王繼位後開花結果。攻克殷商三年後(約前1043年),周武王便駕崩。
《尚書大傳卷三》紂死,武王皇皇若天下之未定,召太公而問曰:入殷奈何?太公曰:臣聞之也,愛人者兼其屋上之烏,不愛人者及其胥餘,何如?武王曰:不可。召公趨而進曰:臣聞之也,有罪者殺,無罪者活,鹹劉厥敵,毋使有余烈,何如?武王曰:不可。周公趨而進曰:臣聞之也,各安其宅,各田其田,毋故毋私,惟仁之親,何如?武王曠乎若天下之已定,遂入殷,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閭,發鉅橋之粟,散鹿臺之財,歸傾宮之女,而民知方,曰:王之於仁人也,死者封其墓,況於生者乎!王之於賢人也,亡者表其閭,況於在者乎!王之於財也,聚者散之,況於復藉乎!王之於色也,在者歸其父母,況於復征乎!武王克殷後不知該如何對待殷商的遺民,就召集眾大臣們商議。姜太公說:「我聽說愛一個人,連他屋頂上的烏鴉都愛;而討厭一個人,就連他家的圍欄都討厭。您覺得這樣如何?」武王認為不好。召公說:「我覺得可以殺掉有罪的人,讓無罪的人活下來,這樣如何?」武王還是覺得不好。周公又說:「讓他們繼續過原本的生活,仍然住在原本的房子裡,從事原本的工作,不要有太大的變化,並且多舉用賢德之人,您覺得這樣如何?」武王聽了讚嘆不已,認為只有這樣廣闊的胸襟才能平定天下,於是決定採用周公的意見。武王承接文王、王季及古公亶父的仁政,開創周朝八百餘年的國運。
三、周公:姬姓,周氏,名旦,諡文,又稱周文公、周公。周文王第四子、周武王之弟,西周初年政治家,封於周邑,為諸侯國魯國之祖,創「禮樂制度」。武王死後由周公旦和召公奭、太公望輔佐周成王。周公出師東征,三年平息「三監之亂」。曹操〈短歌行〉:「山不厭高,水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回握著尚未梳理的頭髮;吃一頓飯時,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
周公對自己的兒子要求極為嚴格,從小就要求他們懂得禮儀,養成良好的品性。他的兒子伯禽和康叔,小時候去見父親,周公對他們什麼也不說,只是責打他們。一連三次,都是這樣。康叔被打怕了,於是和伯禽商量,兩人一起去請教賢人商子。商子耐心聽完他們的申訴,也不跟他們講什麼道理,只是說:「南山之陽有喬木,你們為何不去看看?」伯禽和康叔兩人去一看,見喬木高高上仰,便回來告訴商子。商子這才對他們說:「喬木高高上仰,這就是為父之道。」於是又叫他們到南山之陰去看梓木。伯禽、康叔去一看,見北面的梓木和南面的喬木,長得完全不一樣,一副卑然下俯的樣子。 商子便耐心啟發他們說:「梓木卑然下俯,這就是為子之道。」伯禽、康叔兩人一聽,恍然明白了長幼有序,幼輩應該尊敬長輩的道理,於是,便滿懷信心地再去見父親周公。一進門,他們畢恭畢敬地走路。到了堂上,又恭敬地行跪拜、參見之禮。周公見兩個兒子完全改變了,異常高興,摸著他們的頭,撫慰他們,讓他們吃飯,又問是哪位賢人教他們的。伯禽和康叔回答說是商子,周公誇獎說:「商子真是個君子啊!」
周公受封魯地,因輔佐周成王遂由長子伯禽代封,伯禽將行,周公戒伯禽曰:「我乃文王之子、武王之弟、今王之叔,吾於天下亦不為之賤。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食,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子之魯後,慎無以國而驕人也。」《論語-微子》周公謂魯公曰:「君子不施其親,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無求備於一人。」周公對魯公說:「君子不疏遠親屬,不使大臣抱怨不受重用。如果老臣舊友沒犯大錯,就不要拋棄他們。不要對人求全則備。」
四、三年之喪:《論語-子罕》子見齊衰者、冕衣冠者,與瞽者,見之雖少必作;過之必趨。齊衰,傳統喪服之一,根據自己與喪者的親疏遠近關係,有五服規定。與父親服喪著斬服,守孝三年,近親之喪服齊衰,守喪一年,其次為大功,小功及緦麻。
白話語意解:
孔子說:沒有憂愁的人,大概只有周文王這個人了,有善於積功累德的王季做他的父親,有開創周朝基業的武王做他的兒子,有父親開創基業在前,又有兒子繼承父業在後,武王繼承了曾祖父(大王)、祖父(王季)、父親(文王)的基業,穿了一次的戰袍,去征討無道的紂王,便推翻暴政,就得了天下,他自己本身因為建國有功而聲名顯揚起來,尊貴的做為國家天子,富貴得擁有天下的財富,英年早逝以後,後代的人蓋宗廟來祭祀他,德澤淵遠流長,子孫還永遠保守著這種祭祀。武王受命做為天子,尚有很多事還沒有做完,逝世去了,到了其弟周公繼續完成文王、武王尚未完成的聖業,所以追封曾祖大王、祖父記歷為帝王的名號,又用天子的禮儀,來祭祀祖先。這種兒子追祭祖先的禮節,上自天子,下及諸侯、大夫、士人,一直到一般的老百姓,都是相同。他制定的方法如下:如果父親當過大夫,兒子只是一般的士人,如果父親死了,則葬就用大夫的禮儀,祭就用士人的禮儀。相反的,如果父親只是個士人,兒子卻做到大夫,那麼葬就用士人的禮儀,祭就用大夫的禮儀。旁系親屬,一周年的孝服,通行於庶民、士人、及大夫,至於直系血親對於父母三年的孝服,從一般的庶民、士人、大夫,諸侯一直通行到天子,不論貴為天子,或賤為平民,都沒有分別,禮儀相同,以盡到為人子的孝道。
中庸第十九章
子曰:「武王、周公,其達孝矣乎!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春、秋修其祖廟,陳其宗器,設其裳衣,薦其時食。宗廟之禮,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貴賤也;序事,所以辨賢也;旅酬下為上,所以逮賤也;燕毛,所以序齒也。踐其位,行其禮,奏其樂,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郊社之禮,所以事上帝也;宗廟之禮,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禮、禘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
一、昭穆:《禮記-王制》:「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於寢。」在周代,是根據等級來確定祭祀宗廟的數量。後來則泛指帝王的宗廟。延伸到民間,祠堂神主牌的擺放次序也就是昭穆制度。左昭右穆在民間有一話:「父子到死不相見;爺孫總是倆相依。」這意思是祖先排位順序所呈現的現象,除了第一祖先祂的左邊是兒子的牌位,右邊是孫子的牌位之外,從第二祖先開始,順序都是祖孫在一起,兒子不相見。例如第二祖的左邊是孫子的牌位,而兒子的牌位,在初祖也就是他的父親的右邊,其祂都是如此排列,所以才有死後,父與子的牌位不會在一起,而是與孫子倆相依。
二、旅酬:旅是晚輩,酬是尊敬,意思是晚輩為長輩斟酒,然後舉杯向長輩禮敬,然後再互敬的意思。
三、燕毛:燕:宴飲。毛:毛髮的顏色。謂以毛髮的顏色,來分配長幼座位的順序。
四、禘:是祭祀宗廟的大禮,禘音帝,是王者在太廟行五年一大祭的名。灌是祭前用鬱鬯(古時酒名)酒洒地,以示迎神,然後再舉行禘祭。
五、治國其如示諸掌乎:《論語-八佾》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這一章述說者用很傳神的方式來描述,孔子說不知,但又伸出手掌表示,若知道的話,天下大事如同掌握在手中一樣。禘祭之禮是天子所行之祭祖禮,這祖不同於一般諸候之祖,是代表國家正統傳承,周朝是建立在禮樂制度上,孔子說不知,是因為當時的周朝,是處於禮崩樂壞,若下人都明白與維護這禮樂制度,則禘祭才有其意義,這時天下秩序,不就如同掌中一樣易於掌控了嗎。
白話語意解:
孔子說:「武王和周公,是天下的人共同稱讚能夠盡孝道的人,這個孝的含義,就是能夠繼承先人的志向,傳述並且完成先人的事業。每次遇到祭祀的時候,要先修好祖宗的廟宇,陳列好祖先留傳下來的祭器,擺設好祖先穿過的衣服,很誠心獻供四季應時出產的新鮮食物。」祖宗廟宇裡面祭祀的禮節,凡是參加祭典的人,就是要排列成秩序左為昭右為穆的次序。排列官爵的高低,以分別官級的大小,排列各種的職事,來分別子孫德業的大小,祭祀完畢宴飲時,由晚輩向長輩敬酒,使晚輩也有斟酒的光榮,祭畢吃飯的時候,依頭髮的黑白來定座位,是用來排列長幼順序,以達到敬老尊賢的美好風俗。當祭祀典禮開始後,誠心誠意的走到祖先神位的前面,行祭祀祖先的禮儀,演奏祭祀祖先的音樂,尊敬祖先在生前所尊敬的尊天之道,愛講述祖先生前所親近的愛他之德,事奉死的如同事奉活的一樣,事奉逝世的祖先,如同事奉尚健在者一樣,能夠這樣,才算是盡孝道到了極點。祭天地的禮儀,是用來事奉生育天地萬物的真主宰,以報答上天養育萬物的恩典;宗廟的禮儀,是用來祭祀祖先的,以報答父母養育的劬勞。如果能夠明瞭祭祀郊社、宗廟的禮儀及意義,那麼對治理國家,就好像看自己手掌上的紋路,那樣清楚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