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聖先賢留下許多經典,及修行的言傳心要,其中除了中庸是由形而上往下闡述,其它幾乎是由下往上次第而修,例如大學,是由明德至親民直至至善之地,修行次第由知止而後定、靜、安、慮、得的修身準備功夫,修身要從格除物慾開始,如同佛家修佛先從戒律入手,而後或科儀或經典或參禪等方式,解脫智慧,福慧雙修,依境界證得果位,這些如同掃除塵垢的方式,一點一滴的圓滿自性佛光。佛法中只有禪宗的祖師禪,是如同中庸一樣由上往下修持,由頓悟自性開始自性自渡,所以不依教法,因為未悟者在迷時需要上師指授,或依經典而參,而悟者自知無始劫來的習性雜染為何,自不必再依經典按圖索驥。
要解開這些頓悟公案的密秘要先體會何謂「自性」、「天性」、「佛性」、「本心」、「直心」、「道」、「率性」、「本源」、「體用」、「先天地生」、「玄牝」…許多專有名詞,不過名稱不同含意是一樣的。先用一個例子來帶入,2016年6月時在美國發生一件,車輛暴衝到人行道上,當時有一個本可避開的婦人,下意識的往左後方跨出一步,伸手要去推一個小男孩,結果她自己進入了車子的暴衝路線上,跟那個小男孩一同被車撞去撞牆,雙雙受了重傷,因為這是一個犧牲自己的行為,受到許多人的讚賞,有人到醫院去慰問她,問她當時為何會有此一舉動?剛開始她也不知道為什麼?只是感覺好像應該要這麼做。如果,時間久了再去問,她的答案會愈來愈多,也愈來愈清楚,為什麼?因為她的心念出來了,其實她當時可是一點念頭都沒有,後來的什麼「感覺」、「好像」、「應該」、「本來就」都是起心動念的結果,禪宗裡頭許多禪師證悟的當下,都是沒有用「語言」(解釋性的語言)去表達的,也就是「說即不中」或「思量即不中」。這個婦人當下是在無念的狀況下,她的「自性」、「天性」、「佛性」、「本心」、「直心」…發出來了,所以她也不知道為什麼。禪師悟的就是「這個」,而要斷的是跟在後頭的「心念」。一貫道求道時會有一個點玄儀式,點傳師先一指點開玄關,然後很快的一轉身用手一拍,這是暗示我們有個真主人在裡頭(不是物裡性的空間位置),要常打開讓衪顯現,一拍是指自性顯現後,會很快隨之而來的念頭不要出來,所以拍的動作很快。接下來用禪宗公案來對應。
「汝未出胞胎未辨東西時之本分事,誠道一句來。」
溈山靈祐禪師問香嚴智閑這句禪機,字面上是問,人還在胞胎裡時,是一個不知天南地北,好壞善惡的時候,這時候的胎兒的本能事是什麼?祐禪師藉胎兒來比喻我們還未有念頭之前的「那個」。道德經中老子說:「先天地生」,聖經說:「太初有道」,有了天地,有了初始就有形象出來了,所以老子指的「道」是在一切念頭之前的,太初指的是一切初始之前。傅大士云:「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能為萬物主。不逐四時凋。」黃檗云:「此靈覺性,無始以來,與虛空同壽,未曾生;未曾滅;未曾有;未曾無;未曾穢;未曾淨;未曾喧;未曾寂;未曾少;未曾老。無方所;無內外;無數量;無形相;無色象;無聲音。」若用一個簡單的譬喻,好比說一個人接受麻醉手術,等他麻醉退掉醒來時,手術的一切過程已經結束掉了,但他知道他有做手術,但內容及過程則是「不可知」也,如同前例那位婦人在「不可知」的狀態下,伸手去推身後的小男孩一樣。
中庸用了天性及率性,天性居仁,率性行義,即居仁行義,中也者是仁心顯現之前,率性是依仁心而趨動的行動,這一串的過程是不可間斷,所謂不可間斷是指不可有任何念頭所雜染,壇經中六祖以「般若三昧即是無念,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故不間斷或無雜染的功夫曰「誠」,誠是性與達至義行間的紐帶。其涵意接近三身四智的報身佛及平等性智。
「明」同大學「明明德」的第一個「明」或祖師禪的「悟」,相對於祖師禪的是如來禪,修如來禪者當達至清淨無染時而證悟,因已修證圓滿故不再有修,而祖師禪悟者雖悟但未必無染,所以還是要修行,好比修如來禪者是邊找路邊前行,到目標了即完成旅程,而祖師禪悟者是先知道目標及方向,再選擇較適合的路前行。往目標前行的念頭即誠,前進的步伐即「明」。
中庸第廿三章
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一、自誠明,謂之性:當悟出自性本源後,不間斷且不染著的流露出來,並化成行動。有僧問法眼文益「如何是古佛心?」師曰︰「流出慈悲喜捨。」這不斷由自性「流露出」的等於「誠」,「慈悲喜捨」等於「明」。
二、自明誠,謂之教:依著某種法門或聖人教誨而學修,最終會朝「慈悲喜捨」之心量而成,當不再有疑自然而為時,便是由明而誠。
師問香嚴:「師弟近日見處如何?」
嚴曰:「某甲卒說不得,乃有偈曰:『去年貧未是貧,今年貧始是貧;去年貧無卓錐之地,今年貧錐也無。』」
師曰:「汝只得如來禪,未得祖師禪。」
這則公案是仰山慧寂驗證香嚴智閑是否已開悟,香嚴智閑刻苦修煉,一步步修臻清淨無染,但最後一步還是無法進入,有一次他的師傅溈山靈祐見他機緣成熟,以一句「汝未出胞胎未辨東西時之本分事,誠道一句來。」的禪機來點醒他,他遍尋經典而不得,遂隱居六年參之,一日打掃時將瓦丟出而擊中竹子,竹之音使之頓悟。此公案恰是自明誠而悟性,所以如來禪法接近自明誠。
三、至誠:壇經:「念念無滯,常見本性其實妙用。」「念念無間是功,心行平直是德。」
(敦煌版)「前念念,后念念念,相續無有斷絕。若一念斷絕,法身即離色身。念念時中,於一切法上無住。一念若住,念念即住,名繫縛。於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以無住為本。」
以上的念念無滯、無間、無有斷絕,即是至誠不息的意思。
四、盡人之性:佛陀於菩提樹下,是夜睹星而明心見性,遂言:「奇哉! 奇哉! 大地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顛倒妄想,不能證得。」自見本性者便能觀人之性。自性本無善惡,孟子用「至善」來形容,至善不是一般善惡的善,他用四端來比喻,「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中他用一個很生動的情境來解釋何謂「惻隱之心」,說一個小孩在井邊玩耍,看到的人內心「不由自主」的,會對這個小孩的安危感到擔心,不是因為認識他家人或想獲得什麼名聲,這自然而發的是什麼呢?無任何面貎、形體,但卻是能流出「慈悲喜捨」。就算未曾頓悟到本來面目,但常依自性作主,也會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端午節有一個習俗,家家戶戶會在門口掛上茱萸及艾草,這習俗是唐末黃巢之亂,老百姓四處逃亂時,在隊伍中,有一婦人背上背著一個「小」孩,手上牽著一個「小小」孩,黃巢見狀覺得不合常理,便把這婦人攔下,問她為何如此?婦人哭答,手上牽的是自己親生的,背上背的是她的小叔,因為連年動亂,公婆已不知是否健在,這小叔可能是公公家唯一的香火,我想我還年輕,若自己小孩保不住,我還可以再嫁再生,但小叔若沒了,公公家的香火就要斷了…。黃巢一聽,在這個時局,還有如此情義深重的人,在大受感動之餘,遂對這婦人說:妳不用逃了,回家去吧!只要在門上插上此物當做記號,我們一見到決不會去侵擾。婦人回去後果然照黃巢指示在門上插上茱萸跟艾草,後來台州地方的人們也知道了,仿傚婦人也在門上插著,第二年,黃巢大軍又出動,當擄掠至台州時,見家家戶戶都有插著茱萸跟艾草,黃巢見狀,就下令繞過台州。這個故事說明,這位婦人依著「心安理得」來行事,雖做了「不合常理」的舉動,卻觸動了殺人不眨眼的黃巢良心,讓黃巢做了一個,不合大盜作風的決定,間接地也使台州的百姓免於災禍。所以,真的不能小看一個人的自性顯露,畢竟星星之火,也可以點亮萬家燈火。
五、盡物之性:天地萬物歷經億萬年的演變,已達成生態平衡,所以萬物皆有其存在的道理,萬事萬物看似普通不過,若失去之可能導致某些平衡被打破,這平衡便是「中」;普通之物便是「庸」。
例如普魯士的腓特烈大帝曾懸賞除滅麻雀,結果麻雀沒有了,而果樹的害蟲因沒天敵,越繁殖越多,把果樹葉子都吃光了,結不出一個果子來。大帝不得不急忙收回成命,並且被迫去外國運來麻雀,加以保護和繁殖。又例如一直想「超英趕美」的毛澤東發動大躍進運動,大躍進初期一九五八年發起打麻雀運動,又稱「消滅麻雀運動」的「除四害運動」,這場全國性大規模群體運動,消滅了上億隻的麻雀,卻造成了三年大饑荒,上千萬人因而餓死。
白話語意解:
能不間斷的流露出、且無染著的行為,是自性的示現。由去除雜念、脾氣毛病乃至不再有疑的自然而為,是修持之法。這天下唯有念念無滯、無間、無有斷絕的流露出,才是圓滿自性的顯現。當自性通達無礙後,便能觀眾生之罣礙及以開示悟入於他人。眾生若能自性自渡後,便能知天地萬事萬物的自然之道。體悟出自然之道後,便不會破壞平衡並與萬物共同育養生息。能與萬物共同育養生息便是參與了天地化育及演化。
中庸第廿四章
其次致曲。曲能有誠,誠則形,形則著,著則明,明則動,動則變,變則化。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一、致曲:致力於某一善道。例如某些忠孝節義之人,雖未成聖但能成就千古典範,為世人所稱頌。若聞義薄雲天便知是關老爺,若聞盡忠報國便曉岳飛大名。神秀作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祖曰:「汝作此偈,未見本性,只到門外,未入門內。如此見解,覓無上菩提,了不可得。...」雖未見性但五祖令人「與人誦持,依此偈修,免墮惡道;依此偈修,有大利益。」
二、曲能有誠:即能時時勤拂拭。
三、誠則形:時時勤拂拭會與自性顯現的作用相似。壇經:
懷讓禪師,金州杜氏子也。初謁嵩山安國師,安發之曹溪參扣。讓至,禮拜,師曰:「甚處來?」
曰:「嵩山。」
師曰:「什麼物,怎麼來?」
曰:「說似一物即不中。」
師曰:「還可修證否?」
曰:「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
師曰:「只此不污染,諸佛之所護念;汝既如是,吾亦如是。」
同樣是掃除塵垢,但差別在悟與不悟耳!悟者的誠是不間斷也無染著,是諸佛之所護念。神秀的勤拂拭,是身行及心念上的潔與不潔,只有其形未得其神。
白話語意解:
若無法自誠明或自明誠般悟性,也可退而求其次的致力於死守善道。堅持這些做人原則也是要持續不斷的,依著先賢典範也能有為者亦若是,逐漸顯著成為立身之風範,這些風範如同光一樣明亮世人,世人也因此感動而產生效法之動力,滙聚成改變世俗風氣的力量,改變向善的力量挽化世界為清平。所以唯有不斷的修身養性才能挽化人心為良善。
中庸第廿五章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國家將興,必有禎祥;國家將亡,必有妖孽。見乎蓍龜,動乎四體。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一、蓍龜,是指蓍草(蓍筮之物)和龜甲(龜卜,用龜甲占卜),古時用來占卜。《易經-繫辭上》:「探賾索隱,鉤深致遠,以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莫大乎蓍龜。」探究事物之形態,求索隱藏在事物內部深處的奧秘, 物在深處,能鉤取之;物在遠方,能招致之,以此來定天下禍福吉凶,所以占卜能夠幫助確定天下的吉凶,並使天下事物都能順利發展。 古時上至天子下至士人,皆有蓍龜者,重事決疑,亦不自專。《尚書》曰:「女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人,謀及卜筮。」古代君王該如何使用卜筮,當你有重大疑問的時候,要先問問你的心,自己仔細想清楚,然後再問問你的眾臣或官員,再問問老百姓,最後則是問卜筮。
二、孔子的弟子中以子貢的預測能力很強,《春秋左傳》中記載了子貢二次預測了君王之死,第一次是預測魯定公會比邾隱公先死,第二次是預測魯哀公會客死他鄉,這二次子貢皆憑藉禮之失而論定,他說禮是死生存亡的主體,一舉一動或左或右,以及揖讓、進退、俯仰,就從這裏來選取它。朝會、祭禮、喪事、征戰,也從這裏來觀察它。
白話語意解:
向道之心不停滯者,可以預判事物發展。就像國家即將興盛,必先出現祥瑞事物,國家即將滅亡,必先出現道德淪喪或偏邪之風氣及重大天災人禍。顯現在占卜問卦的蓍草與龜甲上的卦象,是回應在人的行動言語之中所招致的結果。禍福將要來臨時,是福可以預先知道,是禍也可以預先知道,所以向道不息者如同神示一樣。
中庸第廿六章
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是故君子誠之為貴。誠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內之道也,故時措之宜也。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天地之道,可壹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無窮也,日月星辰系焉,萬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廣厚,載華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萬物載焉。今夫山,一拳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測,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詩》云:「維天之命,於穆不已!」蓋曰天之所以為天也。「於乎不顯!文王之德之純!」蓋曰文王之所以為文也,純亦不已。
一、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道自道(導),要成為至誠不息的人,是要自己去成就自己的人格;成為修道者是要自己引導自己走上修行的路徑。朱熹:「言誠者,人之所以自成;而道者,人之所當自行也。」孟子告子章: 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會走上修道路上的人,需先有自覺要恢復迷失掉的良知良能。
二、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一個人如果有誠心,做一切的事情,都是有始有終。假使沒誠心,做一切的事情都沒辦法成功。物,事也。
三、徵則悠遠:徵,朱子語錄:「問:『久則徵』,徵,是徵驗發見於外否?」曰:「除是久,然後有徵驗。只一日兩日工夫,如何有徵驗!」當在修養自持,漸漸地功深砥礪,道邁舟航,有時自己不知而旁人確感受加深,例如子貢忽有感孔子以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不過這等功夫不是一日兩日能有成的。
昭著的徵兆,就能進入深遠無盡的修持之中。如同佛家所說的「三眛」境界。一種專心致志,心無旁鶩的狀態。例如遊戲三眛,指佛菩薩為救渡有緣的眾生,而一心一意的隨順因緣,以最適合所救之人的形象、事物來開示眾生,因此好像遊戲者變換外形角色,參與在人生的戲曲中。
四、博厚則高明:《道德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效法大地的寛大胸襟,承載萬事萬物的責任擔當,大地效法上天的無私與包容...。
五、不見而章:見,音現,顯露之意。章,同彰,顯明之義。
六、天地之道,可壹言而盡也:天地之道,可以以一個誠來全其道也。
七、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不貳,沒有分別,例如:夭壽不貳。忠誠不懷二心,例如:《楚辭》:「事君而不貳兮,迷不知寵之門。」天地至誠不變地對待萬物,所以化生萬物就有不可測度的奧妙。
八、維天之命,於穆不已:於(音烏),感嘆辭!穆,溫和、和諧,恭敬,深遠。原意:上天的道理,竟是這樣的深遠、永久,沒有歇止。引喻周文王之德:是那上天天命所歸,多麼莊嚴啊沒有止息。
白話語意解:
要成為至誠不息的人,是要自己去成就自己的人格;成為修道者是要自己引導自己走上修行的道路。這個「誠」能貫通萬事萬物的開始至結束,不誠就無法成就一切事物。所以進德修業的君子,知道誠之所以是最可貴的。一個至誠不息的人,並不是單單只自己獨善其身,而是要兼善天下,成就一切事物。成就自己,德業有成,算是仁的功夫,成就萬物,兼善天下,是智的應用功夫,仁與智是本性中本有的美德,心中之仁由智來展現出去,此相互配合是符合中庸之道,以此因地、因時、因人制宜的去奉行,沒有不適宜的。所以至誠不息的人,是時時刻刻不間斷的存有,能夠持久,就能明顯昭著的出現徵兆,昭著的徵兆,就能進入深遠無盡的修持之中,深遠無盡的修持,便能積累成廣大而深厚,廣大深厚,自然高潔光明的充塞於天地之間,廣博深厚之德,就像大地一樣,可以負載養育世間萬物,高大光明的德性,可以無私包容萬物,持久不斷的天性顯現,可以成就萬物,廣博深厚之德,可以與大地相匹配,高大光明無私的心懷可以與蒼天相匹配,悠遠與長久的境界是沒有時間與空間的界限。到了這個境界,就不用自己刻意去顯露,也會自然彰明較著,不用自己有所動作,自然也會產生變化,不必有什麼作為,自然也會功成。 天地之道,可以以一個誠來全其道也,因為造物者沒有二心,所以化育萬物也就至深至妙不可測量。天地間的道理,就是廣博深厚、高大光明、悠遠長久。現在先談天吧!看到的不過是一點小小的亮光,可是它的作用是無窮無盡,日月星辰都懸掛在上面,軌道運行都不致錯亂,所有的萬物,都被覆蓋著;再拿地來說,地只不過是一小把小量的土所累積,但是說到他的廣闊和深厚,卻能夠載負著華山與嶽山都不覺得重,收容著天下的大河與大海也不會洩漏,世界所有的萬物,都載得住;再講到那山,看看只不過是像拳頭般的小石頭所累積,但是成為廣大的山嶽時,草木生長在上面,飛禽走獸都棲息在山裏,寶貴的礦產也從那裏開發出來;再談到水,看看只不過是一杓一杓小量的水所累積,但是成為深不可測的海洋時,無數的黿、鼉、蛟、龍、魚、鱉都生長在裏面,而貨物財富也在其中生長繁殖著。詩經周頌維天之命篇說:「上天的道理,竟是這樣的深遠、永久,沒有歇止。」這大概是天之所以為天的道理吧,詩經上又說:「豈不是很明顯嗎?文王的德性是這麼的純厚無雜」,這就是說明文王的所以諡號為「文」的道理吧!這裏所說的純一不雜,就是至誠永不間斷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