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祖壇經定慧品(一行三昧)
…師示眾云:「善知識!一行三昧者,於一切處,行、住、坐、臥,常行一直心是也。如淨名經云:『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莫心行諂曲,口但說直,口說一行三昧,不行直心;但行直心,於一切法,勿有執著。迷人著法相,執一行三昧。直言『常坐不動,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無情,卻是障道因緣。」
…六祖對大眾開示:「大德們!所謂一行三昧,是處在任何狀況,像行住坐臥時,都是做一直心便是了。像淨名經有說:『直心是道場,直心是淨土。』不要有狡詐諂言不正之心,嘴巴上說直,說一行三昧,但不是真行直心;在行直心時,於所有法門上,不要有執著。迷昧的人會著法相,執著一行三昧。認為說:『長時間坐著不動,不起妄想念頭,就是一行三昧。』把這當作是解答的,就跟無情之物一樣,反而是障礙悟道的因緣。」
師示眾云:「善知識!道須通流,何以卻滯?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為自縛。若言常坐不動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卻被維摩詰訶。善知識!又有人教坐,看心觀靜,不動不起,從此置功,迷人不會,便執成顛,如此者眾,如是相教,故知大錯。」
六祖對大眾開示:「大德們!道是一直不斷流佈通達的,為何卻停滯呢?心如果不住於法,則道便是流通;心若是有住於法,便是自己綁住自己。若說要長時間坐著不動才是道,就會像舍利弗在林中坐著不動,而被維摩結居士斥責。大德們!也有人教人坐禪,要他們向內觀心靜不靜,不起心動念,在這方面下功夫,迷昧的人不懂,便會執著它而成顛倒修行,這樣的人便是用形相來教導,是大錯特錯。」
先來了解「三昧」的意思,三昧又名三摩地,或譯三摩提,意譯為等持、正心行處,意指專注於所緣境,而進入心不散亂的狀態,因此又可譯為「止」、「定」、「禪定」。而「一行」之意在文中指「直心」,簡單來說就是從自性直出,專注於所緣境,不為外塵或曠劫來的習染所散亂,與坐著不動是不可相比擬的。舉「女子出定」公案來說明:
「昔文殊至諸佛集處,值諸佛各還本所。唯有一女人,近彼佛座入於三昧。文殊乃白佛言:『何此女人得近佛座,而我不得?』
佛告文殊:『汝但覺此女令從三昧起,汝自問之。』文殊遶女人三匝,鳴指一下,乃盡其神力而不能出。
世尊云:『假使百千之文殊,出此女人定不得?下方經過四十二億恒河沙國有罔明菩薩,能出此女人定。』須臾罔明大士從地涌出,禮拜於佛。佛勅罔明出女人定,罔明卻至女人前鳴指一下,女人於是從定而立。」
過去禪修者在參究此公案時,都以果位低下之罔明菩薩,卻能使女子出定之不合理處,視為該公案要闡發的要旨。另外雖是七佛之師的文殊菩薩,因以男女相差別欲令女子出定而不得。筆者對此公案的看法如下:有一女子身(勿被形相所縛)在佛近處入定,這寓意於見性之人(近佛)入於一行三昧之中,一切諸佛菩薩及見性之人,都是專注於其大事因緣上,不為外在塵勞所擾,念念不住在其緣境之中,如同法華經普門品所述:
無盡意菩薩白佛言。世尊。觀世音菩薩。云何遊此娑婆世界。云何而為眾生說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無盡意菩薩。善男子。若有國土眾生。應以佛身得度者。觀世音菩薩。即現佛身而為說法。應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現辟支佛身而為說法。…應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現居士身而為說法。…應以長者居士宰官婆羅門婦女身得度者。即現婦女身而為說法。應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現童男、童女身而為說法。…
佛座前女子於自性一行三昧,文殊菩薩非其所度者,雖是七佛之師也不能擾其之定,誰能令其出定?除了佛(自性),便是其於三昧中所欲度者,故而罔明菩薩(暗示向上修行者)是她所度之對象,故女子非女子,是緣於須以女子身得度,而現女子身。縱有百千文殊也不能使女子出定,因為女子不是常坐不動,亦因百千文殊不在緣境中。菩薩為何尋聲救苦,因為衪一直入甚深三昧之中,於一切處,常行一直心是也。在行一直心下,而有千百億化身,因化身乃方便示現,故「若於一切處而不住相,於彼相中不生憎愛亦無取捨,不念利益成壞等事,安閒恬靜,虛融澹泊,此名一相三昧。」(付囑品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