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由品(神秀/五祖的偈)
定慧品(一行三昧)
懺悔品(一體三身自性佛)
機緣品(三身四智與八識)
頓漸品(戒定慧法)
行由品(不思善不思惡)
…惠能辭違祖已,發足南行,兩月中間,至大庾嶺逐後數百人來,欲奪衣缽。一僧俗姓陳,名惠明,先是四品將軍,性行麤燥,極意參尋,為眾人先,趨及惠能。惠能擲下衣缽,隱草莽中。惠明至,提不動,乃喚云:「行者!行者!我為法來,不為衣來。」
…惠能辭別了五祖,快步往南去,約兩個月,有數百人追逐來到大庾嶺,要奪去五祖托付給他的衣缽。有一名俗姓陳的僧人,名叫惠明,出家前曾是四品將軍,個性粗魯急躁,很熱心的參與追逐,超越在眾之前,快要追到惠能時。惠能將衣缽丟下,躱在草叢之中。惠明到時,想拿起衣缽卻拿不動,乃叫喚:大師!大師!我是為了求法而來的,不是為了此衣缽。
惠能遂出,坐盤石上。惠明作禮云:「望行者為我說法。」惠能曰:「汝既為法而來,可屏息諸緣,勿生一念,吾為汝說。」
惠能於是出來,盤腿坐在石頭上。惠明頂禮說:「希望大師為我說法。」惠能說:「你既然是為法而來,可以先把心念外緣去除,不要生起任何念頭,我再為你說。」
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
惠明言下大悟。復問云:「上來密語密意外,還更有密意否?」
惠能云:「與汝說者,即非密也。汝若返照,密在汝邊。」
明曰:「惠明雖在黃梅,實未省自己面目,今蒙指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今行者,即惠明師也。」
惠能曰:「汝若如是,吾與汝同師黃梅,善自護持。」
惠明定心很久,惠能說:「沒有善的念頭,沒有惡的念頭,這個時候,那一個是惠明您的本來面目?」惠明聽到惠能的話當下大悟。惠明又問:「從祖師傳下來的秘密話及秘密含意之外,還有更秘密的含意嗎?」惠明回答:「能跟你說的,就不是秘密,你如果反照自性,秘密就在你身邊。」惠明說:「惠明我雖然在黃梅祖師那修行多年,一直未能省察到自己本來面目,今天蒙受您的指點,就像人喝水一樣是冷是溫的,只有喝的人知道,今天大師您就是惠明我的老師。」惠能說:「你如果這樣想,你跟我都同是以黃梅為老師好了,你自己要好好護持住見得之性。」
在敦煌本中並無這一段非常精彩的一幕,雖然六祖在大梵寺時是一語帶過去,但相信有許多人在之後,會因好奇而求教六祖:「當時惠明是如何開悟的?」可能六祖有說明那段過程,或者是惠明在傳化一方時對門人所說的。從溈山靈祐曾對雲居道膺說過:「不思善,不思惡」,或有一個老婆子用「正恁與麼時」來考驗僧人,說明這段公案當時是存在的,但像前面提到的「袈裟遮圍」,應該更吸引人才對,遮圍的用意為何?可是卻不見於禪宗公案中。
這段有強調到惠明是個「性行麤燥,極意參尋的人」,這樣的人在五祖門下,應該不是才德出眾者,可是卻能立受六祖點化而開悟,這又說明了祖師禪的奧妙之處。
這一段先從敦煌版來描述當時情節:
…來至半路,盡總卻回。唯有一僧,姓陳名惠順,先是三品將軍,性行粗惡,直至嶺上,來趁把著,惠能即還法衣,又不肯取:「我故遠來求法,不要其衣。」能於嶺上,便傳法惠順。惠順得聞,言下心開。能使惠順即卻向北化人。
…來到半路,追逐的人大多放棄回頭了。唯有一個僧人姓陳名惠順,之前做過三品將軍,個性粗魯凶惡,一直追到大庾嶺上,一把抓住惠能,惠能馬上將衣缽交給他,給他他又不肯拿去卻說:「我從遠處追來是為了求法,不是要衣缽。」惠能於是在大庾嶺上便傳法給惠順。惠順聽了,心就開悟。惠能要惠順向北方去度化眾生。
敦煌本是惠順不是惠明,惠順追到惠能時是一把抓住,要他交出衣缽,六祖就交給他,此時惠順的目的就達到了,可是,正就當六祖很乾脆的交出時,他當下才驚醒,這二個月來是怎麼回事?為了五祖的衣缽?當時見大家追逐,他也覺得這宗門神器,怎可由一個不識字的人給「盜」走了,當時或心中不服,又或痴想這祖位而來,現在見著了,才清醒拿到手就是祖師了嗎?雖不服於惠能,但真真切切是五祖親授的。惠順此時見著了衣缽才清醒這是不屬於他的,只好轉念說是為法而來。
再來接流通本,六祖要他先念頭放下,然後問他「不思善,不思惡,正與麼時,那個是明上座本來面目?」惠明當下體悟到那不可言說的本來面目。六祖啟發人的禪法一直是很樸實、平直,沒有像後來的禪師們那種深不可測,或機峰險峻的禪法,可能也因此對質樸的人更易於直受。馬祖也曾以「即心即佛」來直言佛性,法眼文益用「流出慈悲喜捨」來描述自性的本來面目,如此親近的開示,本來就可以直來直受的,可是學問愈高,鑽研愈深的人反而是無法接近。
自性本無善惡,孟子則用「至善」來形容,至善不是一般善惡的善,他用四端來比喻,「惻隱之心」、「羞惡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其中他用一個很生動的情境來解釋何謂「惻隱之心」,說一個小孩在井邊玩耍,看到的人內心不由自主的,會對這個小孩的安危感到擔心,不是因為認識他家人或想獲得什麼名聲,這自然而發的是什麼呢?無任何面貎、形體,但卻是能流出慈悲喜捨。像是如果做了什麼「良心不安」的事,很自然的會臉紅、羞愧,不就是「冷會凍死你,熱會烤死你。」
就算未曾頓悟到本來面目,但常依自性作主,也會有不可思議的力量。端午節有一個習俗,家家戶戶會在門口掛上茱萸及艾草,這習俗是唐末黃巢之亂,老百姓四處逃亂時,在隊伍中,有一婦人背上背著一個「小」孩,手上牽著一個「小小」孩,黃巢見狀覺得不合常理,便把這婦人攔下,問她為何如此?婦人哭答,手上牽的是自己親生的,背上背的是她的小叔,因為連年動亂,公婆己不知是否健在,這小叔可能是公公家唯一的香火,我想我還年輕,若自己小孩保不住,我還可以再嫁再生,但小叔若沒了,公公家的香火就要斷了…。黃巢一聽,在這個時局,還有如此情義深重的人,在大受感動之餘,遂對這婦人說:妳不用逃了,回家去吧!只要在門上插上此物當做記號,我們一見到決不會去侵擾。婦人回去後果然照黃巢指示在門上插上茱萸跟艾草,後來台州地方的人們也知道了,仿傚婦人也在門上插著,第二年,黃巢大軍又出動,當擄掠至台州時,見家家戶戶都有插著茱萸跟艾草,黃巢見狀,就下令繞過台州。這個故事說明,這位婦人依著「心安理得」來行事,雖做了「不合常理」的舉動,卻觸動了殺人不眨眼的黃巢良心,讓黃巢做了一個,不合大盜作風的決定,間接地也使台州的百姓免於災禍。所以,真的不能小看一個人的自性顯露,畢竟星星之火,也可以點亮萬家燈火。
六祖要惠明先「屏息諸緣,勿生一念。」這方法修行者都耳熟能詳,甚至熟於此道,昔日達摩對二祖說:「外息諸緣,內心無喘…」,大珠慧海說:「萬緣具絕者,即一切法性空是也…」黃檗禪師說:「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為何過往循此道而未見自家面目,而在此時卻得見呢?過往修習還是真的都放下了嗎?有一信眾來見趙州和尚,見到和尚說我兩手空空而來,趙州說:「放下吧!」信眾說我什麼也沒帶,要放下什麼?趙州說:「那就帶著吧!」就如同六祖對印宗法師說不論禪定解脫,因為修行者是帶著解脫修禪定。
惠明當下雖契悟了本來面目,可是他還是有疑,會不會還有更秘密的?他確信頓悟的是從上以來不可言說的「密語密意」,但好像太簡單了,沒有想像中的「金光閃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