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懺悔品(一體三身自性佛)
…今既自悟,各須歸依自心三寶。內調心性外敬他人,是自歸依也。善知識!既歸依自三寶竟,各各志心,吾與說一體三身自性佛,令汝等見三身,了然自悟自性。總隨我道:「於自色身歸依清淨法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圓滿報身佛,於自色身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今天既然已經自悟了,各自必須歸依自心三寶。向內調和自己的心性外要恭敬尊重他人,這就是自歸依了。大德們!既然歸依自心三寶了,每個人專心一志,我與大家說一體三身自性佛,讓大家能見三身,了了明瞭自悟自己本性。大家跟我一起唸:「在自己色身內歸依清淨法身佛,在自己色身內歸依圓滿報身佛,在自己色身內歸依千百億化身佛。」
善知識!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向者三身佛在自性中,世人總有。為自心迷不見內性;外覓三身如來,不見自身中有三身佛。汝等聽說,令汝等於自身中見自性有三身佛。此三身佛,從自性生,不從外得。
大德們!色身像是屋舍,不可以說是歸處。歸向的三身佛是在自性之中,世人都有的。只因為自心迷失不能見到內在自性;而向外去尋覓三身如來,反而不見自身中本有的三身佛。大家聽我說,今天大家在自身中去見自性的三身佛,此三身佛是從自性生出,不是從外面得來。
何名清淨法身佛?世人性本清淨,萬法從自性生。思量一切惡事即生惡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為浮雲蓋覆,上明下暗,忽遇風吹雲散,上下俱明萬象皆現,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雲。 善知識!智如日,慧如月,智慧常明。於外著境,被妄念浮雲蓋覆自性,不得明朗,若遇善知識,聞真正法,自除迷妄,內外明徹,於自性中萬法皆現,見性之人亦復如是,此名清淨法身佛。
什麼是清淨法身佛?世人自性本來就是清淨,萬法也是從自性生出。想所有的惡事便會做出惡行,想所有的善事便會做出善行。諸法就是這樣在自性中,好像天空常常清朗,日月常常放光明亮,但因為有浮雲遮蓋住,雲上面亮雲下面暗,突然一陣風將雲吹散,上下便同時明亮萬物都清晰可見,世人習性常像浮雲般浮動。大德們!智如同日,慧如同月,智慧常明亮。若著了外境,被像浮雲般的妄念遮蓋住自性,不能光亮清朗,如果遇到大德者,聽到他們開示的正法,自己能除去迷昧妄念,使內外都明亮透徹,在自性中萬法皆能呈現,有明心見性之人也是如此,這就是清淨法身佛。
善知識!自心歸依是歸依自性,是歸依真佛。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常自見己過,不說他人好惡,是自歸依。常須下心,普行恭敬,即是見性通達,更無滯礙,是自歸依。
大德們!自心歸依是歸依自性,才是歸依真佛。能自歸依的,去除心念中不善的心、嫉妒心、諂媚偏曲心、自我的心、誑妄心、輕視人的心、傲慢他人的心、邪見的心、貢高的心及所有時刻中有不善的行為。常常發現自己的過錯,不去說他人的好處惡處,是內自歸依。常常必須低心下氣,不是特別去行恭敬,便是通達明心見性了,也不會有遲滯阻礙,便是內自歸依。
何名圓滿報身?譬如一燈能除千年闇,一智能滅萬年愚。莫思向前,已過不可得,常思於後,念念圓明,自見本性。善惡雖殊,本性無二,無二之性,名為實性。於實性中,不染善惡,此名圓滿報身佛。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直至無上菩提,念念自見,不失本念,名為報身。
什麼是圓滿報身?譬如一盞燈能去除千年的黑暗,一智起能滅萬年來業障的愚痴。過去的已成過去不要去追回,要常想未來不可再蹉跎,念念之間圓滿無缺,照見本性。善惡雖然不同,但本性沒有不同,是無二元之性,是為實性。在實性之中,不會沾染善惡,這便是圓滿報身佛。自心若起一個惡念頭,便會滅去萬劫來的善因緣,自心生起一個善念頭,會滅盡如恆河沙數般的惡緣。如此下去直到證得無上菩提,念念之間自我觀照不失本性之念,便是報身。
何名千百億化身?若不思萬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為變化。思量惡事,化為地獄,思量善事,化為天堂。毒害化為龍蛇,慈悲化為菩薩,智慧化為上界,愚癡化為下方。自性變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覺,念念起惡,常行惡道,迴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什麼是千百億化生佛?如果不去設想有萬法可應用,因為自性本來是空的,一個念頭去思量,便會有變化。思量惡事,便變化成地獄,思量善事,便變化成天堂。想毒害之事,變化成龍蛇,想慈悲之事,變化成菩薩,用智慧變化為上界樂土,是愚痴則變化成下界濁世。自心能變化多端,迷昧的人不能去察覺,所以念念之間常做的是惡事,若能迴念為善,便能生起智慧,這便是自性化身佛?
善知識!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自悟自修自性功德是真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是宅舍,不言歸依也。但悟自性三身,即識自性佛。
大德們!法身本自具有,念念之間能察覺到自性,便是報身佛,從報身去思量,便是化身佛,自己省悟能修自性功德便是真實歸依。皮肉是色身,色身像是房屋,不能說可歸依的。但只要悟得自性三身,便能識得自性佛。
六祖這皈依三身佛很特別,他特別指明「自色身」,通常佛法言銓色身是假有,不可貪愛此四大假合,佛典上有一個故事:釋迦牟尼佛的弟子「離婆多」尊者,未成佛弟子之前,有一次夜宿空亭,遇二鬼爭一具死屍,這二鬼要他評論。結果得罪了大鬼,身體被大鬼支解,而另一小鬼則將死屍軀體將他補回。他雖手腳軀幹不缺,但他生了大煩惱心,懷疑自己這身體還是自己的嗎?於是逢人便問:「你有沒有看到我的手腳?還有沒有我的存在呢?」後遇一比丘經過,見離婆多這種情形,遂陪他到釋迦牟尼佛處,佛陀告訴他:「我們的身體,本是父母的遺體,暫假和合用而已。」離婆多遂因此而悟到:「人身四大假合」的道理而證得阿羅漢果。
皈依是誓願終生信從,也就是歸向、依靠○○○為師,為友,為法,為目標、為志願…。字面上的意思會有向外找尋、追求、達成…。而不是內在自行覺醒,所以六祖是強調自心三寶,自色身三佛,而不是外覓三身如來,當然他接著有解釋「色身是舍宅,不可言歸。」是假托之用,不是解剖學上可以找到的。
三身佛的解釋上,與下一品智通問三身四智的三身佛,在用語舉例上有很明顯的不同,這裡大量的舉出負面的障礙,像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等等心念;己過、下心、恭敬等肚量;再來是惡事、毒害、愚痴等行為。這些確實是自色身上所薰習、染有的,所以唯有自性三身佛,才能化自色身四大五蘊。由這也可看出,六祖對不同根性的學人,會有應機的不同說法。禪宗公案中,有一則趙州禪床,便是說明禪師如何針對不同根器的學人來設教:
•趙州禪床
一日,真定帥王公攜諸子入院,師坐而問曰:「大王會麼?」
王云︰「不會。」
師云:「自小持齋身已老,見人無力下禪床。」
王公尤加禮重。
翌日令客將傳語,師下禪床受之。
少間侍者問:「和尚見大王來不下禪床,今日軍將來為什麼卻下禪床?」
師云:「非汝所知。第一等人來,禪床上接;中等人來,下禪床接;末等人來,三門外接。」
這則公案到宋朝時被佛印禪師給道破:「昔日趙州少謙光,不出山門迎趙王;怎知金山無量相,大千世界一禪床。」這裡簡單說明,趙州示現的是上根性人,已能自近禪床(自性),不須要禪師去引導入門,而下根性人,才須要遠出門去一步一步的引導入內,遠出門外便是離了一佛乘法,而用種種有形有相的方便法來接引。佛印道破不管用何法,都是禪師的自性禪法。
這一章節他的譬喻說法,先在身上、念頭上思惟己過,將一切不善之事除去或不行,便是歸依於自性。所以是以不修惡法為清淨,便是法身清淨。這種說法明顯是對中下根性人說,藉有為法而近無為。另外這一章節,與敦煌版多有不同,例如圓滿報身佛部份敦煌版論述不多,再來是此版本在解釋自性上種種,有明顯的錯誤:
自歸依者,除卻自性中不善心、嫉妒心、諂曲心、吾我心、誑妄心、輕人心、慢他心、邪見心、貢高心及一切時中不善之行。
這段話敦煌版沒有,自性本自清淨,所以不會有所謂的不善心、嫉妒心…等等,更不可能去「除卻」。懷讓禪師回答六祖有言「修證即不無,污染即不得。」自性那有地方可下手去修呢?本版本與敦煌版在清淨法身佛解釋上,大致相同,都是指自性如日月明亮,只是會受如浮雲般的念頭給遮罩住,但自性之光未曾暗淡。所以這一句「除卻自性中不善心」應該指的是「心念」。
(流通版)
自性起一念惡,滅萬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恆沙惡盡。
(敦煌版)
一念惡,報卻千年善心;一念善,報卻千年惡滅。無常已來,后念善,名為報身。
這二版本明顯不同,流通版指自性起一念…;敦煌版單純指念頭。所以流通版應該誤植或增修者並未體悟自性實義,所以才有如此的錯誤。
(流通版)
法身本具,念念自性自見,即是報身佛,從報身思量,即是化身佛
(敦煌版)
從法身思量,即是化身;念念善,即是報身。
流通版將法身、報身及化身,做了有次序、有因果關係的排列,與敦煌版雖然不同,但還是相通的,但是流通版的念念自性「自見」,要讀「自現」會比較好,自現有顯現的意思,是一種感覺到的含意,感覺到自性在念念不斷的樣子,這個感覺便是「報身」,從報身上動念頭,動的念頭是去呼應自性的念念,落實出來便是化身佛。而敦煌版的「從法身思量」,要解釋為:化身的思量是從(呼應)法身而出。「念念善」是指念念都是完全依著自性的,所以「善」是完備無偏差的意思。
禪宗有二則公案來對應何謂念念善:
•通身手眼
雲巖問道吾:「大悲菩薩用許多手眼作什麼?」
吾云:「如人夜半背手摸枕子。」
巖云:「我會也。」
吾云:「汝作麼生會。」
巖云:「遍身是手眼。」
吾云:「道即太殺道。」只道得八成。
吾云:「師兄作麼生。」
巖云:「通身是手眼。」
•無嘴
有僧人問:「如何是不言言?」
寶雲禪師反問:「你口在什麼處?」
僧人答:「無口。」
寶雲禪師:「你無口,用什麼喫飯?」
僧人啞口。
「通身手眼」是雲巖曇晟與道吾圓智在相互激盪機峰,所立的公案,藉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要這麼多手眼作何用?本意不是論手眼數量及作用,而是暗指菩薩護念眾生心量,道吾說手多可以在半夜時,伸到背後拉枕子,這樣睡的比較舒服,像世人沈睡在四生六道中,一直不能安寧身心,常造惡夢而不斷伸吟,這麼多的眾生所以需要許多手相助。雲巖聽了道吾的言機,也說會了,意思是知道怎麼言示機竅,他的說法是全身都是手跟眼,這樣表示全心全意在護念眾生。道吾覺得他說的太好了,但只得八成,不是最完善的說法,他用「通身」來取代「遍身」,通跟遍有何差別?也許在那個時代,有不同的含意吧!若按照字面來看,可能遍身是指全身,但通身是指全身裡裡外外,有別於遍身是身體外表的層次。這公案說明了,明心見性者,在機用上是不斷的念念於眾生。
第二則「無嘴」,可能是因寶雲禪師(馬祖道一的弟子),常以面壁不語來開示問話之人,所以才有僧人問他什麼是不言之言教?禪師反問他你的嘴在那?僧人很機敏的回答無嘴,因為禪宗時代,正面回答常常不是答案,所以會用一些奇言怪行來應對,可惜他還是對錯話了,僧人已問不言之言,不就是處處是法說,他卻說無嘴,禪師只好問他,那你用什麼來吃飯?這公案也說明了,天地皆是無言之說,只要我們能去體悟到天地大道的運行、流佈,便能體察到諸佛菩薩對眾生的念念不斷。
最後來看他的無相頌,他強調若能持誦可令積劫迷罪消滅。
迷人修福不修道,只言修福便是道;布施供養福無邊,心中三惡元來造。
擬將修福欲滅罪,後世得福罪還在;但向心中除罪緣,各自性中真懺悔。
忽悟大乘真懺悔,除邪行正即無罪;學道常於自性觀,即與諸佛同一類。
吾祖唯傳此頓法,普願見性同一體;若欲當來覓法身,離諸法相心中洗。
努力自見莫悠悠,後念忽絕一世休;若悟大乘得見性,虔恭合掌至心求。
這無相頌呼應了六祖所說的「於自色身」下功夫,起因於世人福報與功德不分,以至於像竹籃子打水一場空,根本障礙在貪嗔痴三惡原,所以須先往心中去除之。從第一品五祖說:「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終日只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第二品韋刺使,對達摩祖師說梁武帝全無功德感到疑惑,到這一品六祖的偈還是點出,迷人以為修福便是道,以為布施供養福無邊。其實到現今,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世界,仍然是認為布施捐獻,是主要行善積福的方式,在東南亞佛教興盛的國家,信眾對托缽出家人布施時,不謹恭敬甚至跪姿奉呈,而這些出家人不會有相對等的回敬,為何出家人表現出來的好像理所當然?因為在他們的信仰觀念上,信眾布施給他,他則以法施迴向給信眾,而法施要比財物布施還要尊貴。禪宗公案有一則,類似布施迴向之事:
師到投子處,對坐齋。投子將蒸餅與師吃,師云:「不吃。」不久下胡餅,投子教沙彌度與師,師接得餅,卻禮沙彌三拜。投子默然。
趙州和尚到投子和尚處,二人互相對坐準備吃飯,投子和尚先將蒸餅遞給趙州和尚,趙州和尚說不吃。過了不久沙彌送上來胡餅,投子和尚要沙彌拿胡餅給趙州和尚,趙州和尚接了下來並對沙彌禮拜三下。投子看了默然沒有意見。趙州和尚曾說過,投子和尚的應機能力比他高竿,投子和尚遞蒸餅給他時,他說不能吃,因為受了投子的布施後,他不能回他任何法施,但沙彌可以,所以不但接受並回禮三拜。
六祖的偈前二句,是從有形的方面下手,之後才有機緣「忽悟大乘」,這句話看來,不是人人都能得悟,還得看個人機緣,這就有點感傷了。後三句是指得以見性者,自知法身本無相,無住於念,就像是對自性虔恭合掌求其作主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