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孝經
資料來源:《百孝經聖訓輯要講義》光慧文化網路書局
金公祖師序
今值末後 世風不古 綱紀湮沒 導致人道反常 君臣無義 父子不親 男不忠貞 女鮮柔順 夫不義 而婦陵 兄不友 而弟不恭 舉念違道 行為脫軌 造罪招愆 人心用學識來提昇 價值以物質來衡量 五常作瓦屋般唾棄 三綱如亂世般動盪 人心失去本質 道德如天方夜譚 是以百孝經傳世 廣佈流傳 希能自上而行於下者 自先而施於後者 使老中青少皆明孝之本義 以格物致知入手 誠意正心 行出孝字 冀挽世人之心歸仁 知義理謹禮規守信實 寄望有志之士 撥亂反正兼善天下 使百孝經蔚蔚成風化 亦是天下眾生之福澤也
西元二00五年 歲次乙酉 仲夏 路中一為序
至聖先師序
夫堯舜之道 文武之規 聖德百代感召 萬民欽服 皆是以孝垂化群黎也 觀今學修之儒者 力行之士 幼壯能孝弟 耄耋能好禮 不從流俗者 鮮矣 故聖賢仙佛殫精闡百孝經訓 是期世人明體達用 竭力著百孝經義 是匡世道正紀肅綱 又惟恐後人行之不徹 難見實踐之功 故飛鸞垂世 金口木舌 忠告善導 望能振聾啟瞶 移風易俗也 喜 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仁孝之德 必以中和成行也 欲中和不失 當持敬存養 持誠省察之 誠敬一發 定靜隨之 安慮而得 盡其本性 以全 體大用 茍至如此 則智仁勇皆可沛然充之 不因富貴貧賤 寵辱優渥而改其途也 不因成敗得失 窮達險夷而失其職也 則孝行久矣 孝至恆矣 故誠敬二字乃孝 之基 處順處逆 無往不宜也
夫經者 徑也 通行之路也 是故學修士儒 欲紹繼聖賢遠志 當明盡百孝經義 二六時中 一以貫之 正五倫百端 八德流行也 以開萬古之教化 尊千秋之根杫矣 是為序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 歲次乙酉 孟秋 仲尼序於濟德宮
天地重孝孝當先 一個孝字全家安 孝順能生孝順子 孝順子弟必明賢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謝世即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選賢臣舉孝廉 盡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獨講吃穿 孝道貴在心中孝 孝親親責莫回言
惜乎人間不識孝 回心復孝天理還 諸事不順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動天 孝道貴順無他妙 孝順不分女共男
福祿皆由孝字得 天將孝子另眼觀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裡有孝語 孝婦面上帶孝顏
公婆上邊能盡孝 又落孝來又落賢 女得淑名先學孝 三從四德孝在前 孝在鄉黨人欽敬 孝在家中大小歡
孝子逢人就勸孝 孝化風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聲價貴 死後孝子萬古傳 處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動地合天
孝經孝文把孝勸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為孝 能孝就是好兒男 為人能把父母孝 下輩孝子照樣還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窮莫怨天 孝子面帶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親在應孝不知孝 親死知孝後悔難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貴實行不在言 孝子齊家全家樂 孝子治國萬民安 五穀豐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貧和富 善體親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為孝 忍讓二字把孝全 孝從難處見真孝 孝容滿面承親顏
父母雙全正宜孝 孝思鰥寡親影單 趕緊孝來光陰快 親由我孝壽由天 生前為孝方為孝 死後盡孝徒枉然
孝順傳家孝是寶 孝性溫和孝味甘 羊羔跪乳尚知孝 烏鴉反哺孝親顏 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獸實可憐
百行萬善孝為首 當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無窮孝無邊
此篇句句不離孝 離孝人倫顛倒顛 念得十遍千個孝 念得百遍萬孝全 千遍萬遍常常念 消災免難百孝篇
自古忠臣多孝子(7)

欲修天道人道盡恪遵綱常古禮循
德性崇尚倫理示先孝父母最為尊
孔孟宗旨孝為本孝悌者愛眾親仁
下至眾庶上天子行八德禮歸上品
守死善道此乃忠訓歟之教化乾坤
修齊治平之首要明務本本立道生
自古至今不易理天經地義大哉成
萬善基礎孝行研蹞步弗離拳拳膺
孝乃論心不論迹得親順親美名稱
若有不義子當諍勸其父者義理明
幾諫不從也不違事親禮敬和顏容
閔損單衣生分無順之以母受感動
負米行仲由至孝親已殁食脂哀情
吾儕皆是以為人子當侍奉躬其親
飲水思源知所由昊天罔極報慈恩
盡小孝口體之養立大孝修道揚名
大大孝拔親出苦渡化眾極樂同登
孝道格天感動人歷代聖賢典範存
一點真心共明鑑忠臣出自孝子門
宜家宜國格致正子孝父慈家和融
劉恆嚐藥病母顧仁孝恭儉天下聞
祖母終養密喪官秩持論陳情今詠
侍奉敬居樂憂哀當要時體椿萱心
孝行貴於日常祭粢盛時刻存意誠
慎終追遠達孝終善繼善述志順承
思貽得令名必果謹嚴慎獨弗辱身
十目所視十手指臨深薄冰戰兢兢
故而君子無失正鵠莫行險以儌倖
居上不驕下不亂在醜不爭世太平
進思忠退補過竭誠素位行守其本
昔者魏徵鐫諭言力匡矣賢良股肱
相親相切同一心無勞怨和睦安民
王化起始切體孝之終無不天下順
文天祥之死靡它浩氣而發凜冽震
丹心赤日岳武穆盡忠報國忘死生
憶古賢良德風範碧血萇弘青史存
修士勔釗效其志忠於道場使命承
穆穆聖脈繹如今多為孝子接續統
堯舜憲章遍至社稷親躬九經實行
里仁為美首推孝華胥親民至善呈
德教繼宜廣心民君持仁愛義理崇
其宗廟能保此於立孝能光耀門庭
始於事親承歡顏中於事君四海昇
終於立身行大道自然無忝爾所生
上行下效典範樹上慈下孝家興順
抱持中和禮制義方立教詒厥子孫
明哲以自身節守放於利行遭怨評
人倫之道孝友度觀古今聖哲法從
庸德言行當謹慎察為良賢品格敦
孔曰忠恕身弗離此皆我輩互勉誠
君子立品立志向至誠無息亹亹進
內聖外王教化及博施濟眾萬民欽
一以貫之德不悖在家在國如是行
啜菽飲水不亦樂乎孺慕情乃真誠
良知良能俱顯孝大義曉以理路尋
仁人志士持忠孝子孫者當箕裘承
一念存孝天福我孝廉方得永康寧
代代以忠孝傳家此為至上之寶箴
百行之源由此立人道盡盡天道成
題解:
自古以來,忠君愛國之士,多半是孝順子弟。所謂「忠臣出於孝子之門」,一個在家能孝悌之人,出外必能敬慎誠信,必能忠於國家,況且孝子不會讓父母擔憂、受辱,做任何事,必定盡心盡力,達至圓滿。如岳飛、文天祥,即是最佳的點範。故〔本訓〕云:「一點真心共明鑑,忠臣出自孝子門。」「文天祥之死靡它,浩氣而發凜冽震。」「丹心赤日岳武穆,盡忠報國忘死生。」
訓中訓:
一、
眾善之首,乃孝為先。孝者,德之本歟,教之所由生也。是以為人子,當侍親無違,事之以禮,於居、養、病、喪、祭,必敬、樂、憂、哀、嚴。 時時持孝之始,切切體孝之終。盡心竭力,勞而無怨矣。
二、
繼能宜廣此心,推至社稷,親親仁民,孝事於君,立身行道,以忠孝節義制身謹度。察古今聖賢輩,皆為忠孝士,能持忠孝大義者,方為孝子乎!
語譯:
一、
在各種善行中,以孝順父母為最首要,孝乃德行之根本,也是教化形成之基礎。所以為人子女者,在事奉雙親時,不可違背忤逆,一切依禮而行。在平居生活時,必定孝敬恭順;在衣食奉養上,必定使其安樂;父母生病時,必定憂勞警覺;父母去世時,必定悲傷哀痛;祭祀父母時,必定莊敬肅穆,自始至終,時時持守孝道,切切身體力行,即使竭盡心力,勞累辛苦,也沒有怨言。
二、
接下來要能推廣此孝心。若推廣到社會國家,就能由親愛親長,而泛愛他人,而忠君愛民。自己隨時要修身立德,實踐正道,以忠孝節義來結制作為、謹慎言行。觀察古今聖賢,都是忠貞孝順的人,也唯有能持守忠孝大義之人,才稱得上是孝子。
段落要義:
一、侍親以禮
侍奉親長,無違於禮,則在平常生活中,必孝敬恭順;在衣食奉養上,必供應無缺;當父母生病時,必延醫奉藥,憂勤守護;於喪葬事宜時,必隆重哀戚;於祭祀追思時,必莊嚴肅穆;總要盡心盡力,依禮而行。〔本訓〕中講:「侍奉敬居樂憂哀,當要時體樁萱心;孝行貴於日常祭,粢盛時刻存意誠。慎終追遠達孝終,善繼善述志順承;思貽得令名必果,謹嚴慎獨弗辱身。」時時體念父母,自然處處以父母為重,使他們生活安適順心,這就是侍親之道。
二、擴充孝道
進而擴充此孝心,必能仁民愛物,效忠國家。如此素其本位,依禮而行,由自身做起,而家庭、社會、國家,使人人盡孝行道,天下必能和樂太平。〔本訓〕中講:「居上不驕下不亂,在醜不爭世太平。」「一以貫之德不悖,在家在國如是行。」「盡小孝口體之養,立大孝修道揚名,大大孝拔親出苦,渡化眾極樂同登。」如此內聖外王,推廣孝道,自然造福人群,萬民欽敬。
注釋:
1、於居養病喪祭,必敬樂憂哀嚴:為「於居必敬、於養必樂、於病必憂、於喪必哀、於祭必嚴」的簡化。
君選賢臣舉孝廉(8)

以孝治理天下也方得萬民之歡心
和為貴也忍為高理不亂為規章循
言行一致能專信以身作則化迷童
長幼序人也悌上敬上愛下駕法艇
至善先為首孝範敦親睦鄰世大同
生而知之者鮮矣不揚聖道人道盡
孝悌也者其禮以好好相處豁達胸
真功實善慾洗滌而不犯顏復天心
愛親者矣不惡人敬親者矣不慢人
教導百姓以孝矣教民以禮正仁風
尊敬其父則子悅敬愛其兄弟悌遵
日常其所行王道人之初衷持以恆
忠恕也聽聞經典下禮用於返天真
處處皆有行其道天天親近建功勳
事親未盡人之道反省謙恭表至誠
聖賢者孝之為先長守富貴立德品
愷悌君子民父母慈悲為懷存惻隱
見道成道潛移化也和衷共濟不分
舉枉錯直民不服舉直錯枉方賢君
使民敬忠當以勸臨之以莊則敬欽
故孝慈則忠善舉而教不能勸導引
保衛武定國臣和子報國岳飛效從
治國安邦以仁德孝經提倡整彝倫
怡謹盡孝安兄弟精金良玉文質彬
赤子天良文能思肝膽忠報正義存
知書有禮訪賢才對於尊敬和謙遜
賢賢易色過勿憚改出悌入孝謹信
非其鬼而祭則諂見義不為則無勇
道之以政齊以刑民免無恥心憎忿
以德道之齊以禮有恥且格蹈矩遵
未雨綢繆能周密居安思危默耕耘
自覺覺他大道揚陳述聖跡立志伸
守五常三綱行李玄情忠於渡乾坤
莊重肅穆顧茅廬亮出盡瘁鞠躬任
能文能武智勇全承諾誓言明古訓
周而不比中道合仕途清廉正氣凜
樂天知命處淡泊君子憂道不憂貧
溫故知新可為師平易近人心誠懇
以德報怨肚量大寬闊心胸樂道津
綱舉目張綸巾羽扇培內德依於仁
明君孝政經亙古行孝能感動天憫
通權以變事理明推舉善行建功勳
君子儉以養廉周公吐握民心歸臨
抱道行朝乾夕惕古道熱腸儒風顯
老安少懷為理想仁人君子德修身
一言以蔽思無邪返樸真歸為善純
言行忠以篤誠敬雖蠻貊之邦可行
不以言而舉其人不以人也廢其云
修心性下功夫也反求諸己自發奮
頹敗國家無德被貪官賄賂民心泯
勿諂媚也令色心正思明德慧性敏
鞏固道基無貳心恕令寬以他怨恨
平常之心輿議論德政於民和樂敦
推己及人孝友敬年時每催惜光陰
述而不作信好古學而不厭求精進
誨人不倦有耐心勵精圖治向前奔
不在其位不謀政素其崗位守其本
舉之賢能來禪讓舜其大孝名香馨
天地人民歸帝下德攝受平安歸根
正信義安心堯大治政綱昇華崇論
太平天國顯現以天下四海災害侵
孝德為大本立生恒久秉持行謹慎
覺悟明道體德用之團結連鑣並軫
文行忠信善誘導學貴以專日日新
隨遇而安以俟命德者不孤心有鄰
題解:
聖賢明君,在選拔人才時,必定會推舉孝順廉潔之人。蓋聖賢明君,治國施政,無不以百姓安樂為依歸。故選用人才,必求賢能之人、孝廉之士,方能為官清廉,愛民如子。〔本訓〕云:「以孝治理天下也,方得萬民之歡心;和為貴也忍為高,理不亂為規章循。」
訓中訓:
一、
其為人也以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作亂者,未之有也其所聞。
先王之道經天下,禮之用也和為貴,恭近於禮訪賢良,文能安邦武定國,忠臣出於孝子弟,精忠報國岳武穆,三顧茅蘆亮出仕,李密陳情誓盡忠。
二、
聖朝以孝政經綸,亙古明君舉孝廉,周公吐握民歸心,德孝輿也國之基。
令德也夫無貳心,恕思明德以政令,信為天地之大本,用之以國安民心,堯帝禪讓舜攝政,不久天下以大治,四海昇平。
語譯:
一、
既然已懂得孝順父母、友愛兄弟,卻又喜歡冒犯長輩,這種人實在少有;不喜冒犯長上,卻愛為非作歹,這種人更是從未聽說過。所以,要以先王之道來治理天下,禮義法度的運用,也以和諧為重,訪求賢良要恭敬合禮,則文武大臣都盡心盡力安邦定國。自古以來,忠臣多出身於孝順子弟,像精忠報國,掃蕩賊寇的岳飛;像三顧而出仕,鞠躬盡瘁的諸葛亮;像辭官歸隱,終養祖母,而陳情效忠的李密,他們都是最好的例子。
二、
聖明的朝廷,都以孝道教化治理人民,亙古之賢君,都任用孝順廉潔的人。像周公勤政愛民,百姓歸服;又發揚文王、武王之孝德,奠立國家的基礎。他美好的德行,至誠專一,於施政治民時,總想著明明德以推己及人。大凡誠信是天地之根本,把它發揮出來,自可安定國家,安撫民心,像堯帝將天下禪讓給大舜治理,不久即四海歸順,天下太平。
段落要義:
一、君選賢臣能安邦定國
為人孝悌,則鮮少犯上,更不會作亂,故忠臣出於孝子之門。國之棟樑,必須是賢良方正之人,才能安邦定國,如岳飛的移孝作忠,如諸葛亮的竭盡忠誠;如李密的陳情盡忠;他們都是能立身行道,安邦定國,以顯揚父母的孝子,故任用孝悌忠信的賢良之士,才是國家人民之福。〔本訓〕中講:「治國安邦以仁德,孝經提倡整彝倫。」自覺覺他大道揚,陳述聖跡立志伸。」孝悌忠信的賢士,不但己身德行崇高,且能以身示道,自覺覺他,正是吾人學習效法的榜樣。
二、聖賢明君也必得民心
如周公「一沐而三握髮,一飯而三吐餔。」如此勤於政事,為民服務,自然深得民心;又如堯禪讓帝位給舜,不久就天下太平,因為天下百姓早就對舜的孝行感佩不已而心悅誠服了。〔本訓〕中說:「愷悌君子民父母,慈悲為懷存側隱。」「舉枉錯直民不服,舉直錯枉方賢君;使民敬忠當以勸,臨之以莊則敬欽。」故聖賢明君治理國家,必慈悲為懷,莊敬正直,使人人安居樂業、懂得孝悌忠信,天下自然太平。
注釋:
1、精忠報國岳武穆:岳飛,字鵬舉,北宋相州湯陰(今河南省湯陰縣)人,生於貧困農家,十分勤奮好學。19歲時,投軍抗遼,其後因父喪而還鄉守孝。欽宗靖康二年(1126年),金兵大舉入侵,岳飛再次投軍,不久首都汴京(今河南省開封)被金兵攻陷,徽、欽二帝被擄而去,史稱「靖康之難」,北宋至此滅亡。康王趙構登基,遷都臨安,建立南宋,是為高宗。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將兀朮統領金兵再次南侵,岳飛見形勢危急,率軍堅拒,在牛頭山設下埋伏,大破兀朮,迫使金兵北返,因此聲名大噪,被升任為通州鎮撫使,並得到高宗嘉許,贈以「精忠岳飛」的錦旗。紹興九年,高宗與金議和,令岳飛感到氣憤難當。第二年,兀朮再次南侵,岳飛奉命出兵反擊,在郾城大破金兵,進駐朱仙鎮,惜宰相秦檜主和,連發十二道令牌,命岳飛退兵。返京後,岳飛被解除兵權,更被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誣陷而死,年僅三十九歲。
2、三顧茅廬亮出仕:諸葛亮(西元181—234年),字孔明,東漢末年,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縣)人,自幼失去父母,由叔父撫養成人。十餘歲時,因家鄉兵患,隨叔父南遷豫章(今江西南昌)避難,不久再往襄陽。叔父病逝後,隱居隆中(今湖北襄陽西)耕作之餘,博覽群書,精研兵法,自比管仲、樂毅,人稱「臥龍先生」建安12年(西元207年)劉備經謀士徐庶之推薦,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諸葛亮為其誠心所感,遂答應幫助劉備,興復漢室。首先提出聯吳抗曹的策略,大敗曹軍於赤壁,又助劉備取得荊州、益州。建安26年,劉備稱帝於成都,建立蜀漢,以諸葛亮為丞相,與魏、吳三分天下。章式三年(西元223年),劉備病故。諸葛亮受託輔佐後主劉禪,修整法度,賞罰分明,平定南中,北伐曹魏,以興復漢室為己任,於建興十二年,第五次北伐時,終因積勞成疾,病死於五丈原(今陝西郿縣西南)。諸葛亮忠貞不渝、為政清廉、公正不阿、鞠躬盡瘁,其道德風範和光輝業績一直為後人所景仰和傳頌。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3、李密陳情誓盡忠:李密,晉武陽人,字令伯。自幼喪父,母改嫁,賴祖母劉氏撫養成人,侍奉祖母,甚為孝敬,為人綱正,頗有文名,年輕時曾仕蜀漢,為後主劉禪的郎官(官職不詳),表現出相當高的外交才能。公元263年,司馬昭滅蜀漢,李密成了亡國之臣,其後,晉武帝為了穩定局勢,打起「以孝治天下」的旗號。因此李密被地方推薦為「孝廉」和「秀才」但他因侍奉祖母而未去應召。後來晉武帝徵召他為太子洗馬(即太子侍從官),詔書屢下,催逼甚急,於是寫下了陳情表一文,乞請終養祖母。其後,復召為洗馬,漢中太守。
4、周公吐握民歸心: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兒子,武王的弟弟。輔佐武王伐紂,建立周王朝。武王崩,又攝政輔佐成王,東征平定三叔之亂,滅五十國,奠定東南。又制禮作樂,規劃政綱。周公惟恐失去天下賢人,常在洗一次頭的時間裏,好幾次握著溼漉漉,尚未梳理的頭髮,就與來見的臣子討論公事;或是吃一頓飯的時間裏,數次吐出口中食物,去接待賢士。因此賢臣、百姓,無不心悅誠服。
上等之人 不教而善
中等之人 教而後善
下等之人 教而不善
盡心竭力孝父母(9)

推己及人光明德行感召同胞歸根
至善之首天人相通同是手足不分
人溺己溺援拯盡力修養心性德品
攝受道下學之有餘明體達用天心
禮神敬天德闡譽遺紫竹自在林中
真理豁悟以身示道六根無垢清靜
一心一意儉以養廉寬宏肚量人欽
做人做事不昧良心不悖德行規循
君子修道立德立品芝蘭生於幽林
做忠良也竭力匡貧孝順不改盡心
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國之根本守遵
學習當中之法典立自強不息發奮
屹立不搖猶如大樹不懼風雨來侵
體天之心範立此生時時心存感恩
代天宣揚孔孟聖道耐心勸導世人
修身齊家德立為要方能子孫庇蔭
道在自身當用本心道學溫故知新
為人子女孝當為先勿使惱怒使欣
爾能孝順爾子必孝點滴教育諄諄
人道盡全真誠侍奉養雙父母殷勤
溫和神色恭維度量待人親切熱忱
君子行孝敬謙態雅大方慎言沈穩
群策群力體誠懇切身要行正修真
躬逢其盛懷瑾握瑜以其認準方針
認理實修循分濟世竭誠努力能忍
因材教之正義扶貧發之大愛慈憫
禮門義路有規矩之行孝教化黎民
不孝之子自惹災愆速改莫遲悔恨
孝順兩字緊緊相連一舉一動謹慎
人孰無過改為聖賢篤行全也平順
包容一切其次弗辱捫心無愧自問
始終能夠親孝奉養其樂無窮溫馨
為人知孝尊養恭順下輩子還孝親
明理修道孝心身行日常實踐耕耘
浩然正氣文天祥也美名流傳至今
人生苦短能逢大道者回康莊來奔
兄友弟恭無有鬩牆慈父子孝祥臻
人之志節如竹如月廣大高明潔貞
節義守全神聖悅也敦法承擔責任
文武周公德遺之傳古今不朽香芬
孝道體踐體母慈心不讓失望志伸
德範留遺父志不更乎居處地安分
大道之行勇敢可敬孝道不變中肯
聖賢也是之修煉過非凡莊嚴眾尊
天下一樣母愛偉大一生為兒苦辛
三畏四知以慎其獨君子敬事而敏
一舉一動十目十手神明鑑察判審
逆理於心有愧之者改惡向善重振
臣者事君不忠懺悔是非分明不紊
知錯不可文過飾非敬意思過真懇
慎終追遠敬奉祖先孝親守法謙遜
尊師重道禮可知不亦也守道修身
涓滴歸公也是廉官敬蒞任矣嚴謹
豪俠好義當仁不讓迷途羔羊指引
時行方便廣積陰德救難恤孤憐貧
捨藥施茶戒殺放生造橋鋪路拔困
損人利己禍害災及親人傷心淚淋
捐貲成美垂訓教人於今而起堅信
今是昨非孝也戰兢與親之間情深
傷天害理心也慄慄改過自新善存
朋友一起互不信任友誼難以長存
和鄉鄰而知孝愛朋重粟惜福解紛
隱惡揚善孝也盡全生死大事思忖
見利思義不作非法無常生命體認
好學增智知恥近勇含和忍辱不慍
綱常倫理眾善奉行福星必定照臨
題解:
為人子女者,當盡心盡力地奉養父母、孝敬父母。凡慎終追遠,敬奉祖先,尊師重道,守禮修身;時行方便,廣積陰德;救難恤孤,捨藥施茶,戒殺放生,造橋鋪路,這些作為都應盡心去做,以顯揚父母。〔本訓〕云:「做人做事,不昧良心,不悖德行規循。」「君子修道。立德立品,芝蘭生於幽林。」
訓中訓:
一、
天下溺,援之以道,闡道宏德,不遺餘力。明體達用,本立道生,樹立典範。 禮之規循,義之濟貧,孝之竭力體行。神色恭敬,誠懇態度,奉養雙親,慎行其身。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二、
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
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 戰慄無勇,非孝也;災及於親。
語譯:
一、
天下沉淪,人心不古,便要以正道來挽救。故明理的人,要竭盡己力,闡揚道德仁義,使人人明悟道體,通達致用。當根本建立了,大道便能廣為流傳。所以樹立優良之典範,遵循禮法,仗義濟貧,還要盡力實踐孝道。面容要恭敬,態度要誠懇,奉養雙親,更要謹慎於自身的作為,因為大孝在於己之立身行道,使父母受人尊敬;次一等的在於己之言行謹慎,不使父母蒙羞;再次一等的是衣食的奉養,使父母生活安適。
二、
吾人的身軀,得自於父母,當運用父母所給予之身軀時,能不敬重嗎?所以平居生活不知莊重,就不合孝道;事奉君上不能盡忠,就不合孝道;為官辦事不知認真,就不合孝道;朋友交往不講信用,就不合孝道;為國征戰不能勇往,就不合孝道。此等作為,不單是自身遭遇禍患,還會連累父母兄弟。
段落要義:
一、闡道宏德以孝親
《孝經》云:「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我們不僅要讓雙親衣食溫飽,快樂安適;還要待人謙恭有禮,做事認真盡職,才不辱及父母;更要懂得立身行道,以顯揚父母之德。最好的方法就是竭力體行孝道;樹立典範,幫助天下人都能修身齊家,如此孝親是最有意義的。〔本訓〕中講:「推己及人,光明德行,感召同胞歸根。至善之首,天人相通,同是手足不分。人溺己溺,援拯盡力,修養心性德品。攝受道下,學之有餘,明體達用天心。」「代天宣揚,孔孟聖道,耐心勸導世人。修身齊家,德立為要,方能子孫庇蔭。」照著仙佛這些訓示去做,必能己立立人,濟世渡眾,也才能達於顯揚父母之大孝了。
二、不孝之行為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但不敢毀傷,還應以此身形,積功行善,來光大父母之恩德。故凡平居生活,待人處事,不能莊重自愛;事奉君上,不忠不義;做官辦事,不夠敬慎認真;朋友相交,不能誠信以待;戰陣殺敵,卻懦弱退縮;這些行徑,不但自身受辱,還會連累父母家人,皆是不孝的行為,故要時時檢點反省。〔本訓〕中講:「損人利己,禍害災及,親人傷心淚淋。」「見利思義,不作非法,無常生命體認。」「一舉一動,十目十手,神明鑑察判審;逆理於心,有愧之者,改惡向善重振。」故凡有做得不好的,都要痛加悔改,從此「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一切遵循天理良心,進德修業,積功累善,來光大父母之恩德。 注釋:
1、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祭義篇》:「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意謂孝有三等,最偉大的孝是行功立德,使父母得到天下人的尊敬,次一等的孝是自己的言行謹慎合道,不給父母帶來恥辱;最末一等的孝是奉養父母衣食溫飽,使父母生活安適。
2、身也者,父母之遺體:《禮記.祭義篇》: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行父母之遺體,敢不敬乎?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烖及於親,敢不敬乎?』」意謂人的身軀,是父母所給的,用父母所給予的身軀去做事,怎麼敢不敬重謹慎呢?故日常生活不知莊重,即是不孝;為國為君不能效忠,即是不孝;身居官職不認真辦事,即是不孝;與朋友交往不講誠信,即是不孝;作戰打仗而沒有勇敢精神,即是不孝;這五項如果做不到,那麼災禍就會牽連父母,所以,怎麼敢不敬重謹慎呢?
孝道不獨講吃穿(10)

倫理履行於佛宅百善為首孝心懷
天高普照賜我生地之博厚萬物栽
泰山德高劬巍然至親深恩如大海
雙親義恩巍峨衣裳無缺拊養安泰
世人敬崇母勞苦食長育我成人材
烈烈南山母鞠勞餵我抱畜我數載
教之以禮父慈者身教代言導迷孩
手抱孩兒方知孝感懷心中拉拔帶
推動搖籃母慈愛手酸眼閉仍搖擺
養水孕育安樂窩避風遮雨母娘胎
培養育我成人材我親春暉發光彩
慈母顧我腹我心肝寶貝綻裂縫裁
愛心付出全力顧疾憂伴隨心急壞
提攜長我不遺餘力似志伴友同儕
呵護我腹我出入不分晝夜依然在
天降甘霖潤萬物恩賜糧食免餓挨
居之以禮事親也養則致樂親恭態
病則致憂祭其嚴遵禮治喪致悼哀
父母之恩長如水淵源流長一代代
含辛茹苦為稚子盡心任勞無怨哀
孝者行善人道盡行無為事道路踩
生之以禮尚往來死葬以禮後人拜
愛身謹行潔身愛不辱其身依理來
溫馨慈光輝照耀日復一日幼苗開
蓮花綻放性光輝道德昭彰躲劫災
成家立業時關懷只怕孩兒受傷害
為人子女知恩報得之速修把德栽
飲膳湯藥盡節孝自始至終誠不改
重孝尊親古文化復興中華儒風脈
父母福壽則喜悅見其衰老則懼害
立志卓絕成大器以顯父母揚四海
聖人承天地之全德為貴不執不怠
加職官名位爵教化感人親親友愛
名就功成寡欲德彰善可親人和藹
飲水思源當報恩君子仁為真主宰
力實踐真功實善正知樂天命安排
身省察懊悔覺悟入孝出悌餘行外
時序遞嬗促催臉頰憔悴換來年邁
守候歸巢孩月歲兒女今得性情率
福如東海壽高如期頤眾兒女敬賴
孝子者必有福氣婉容愉悅親形骸
養而不愛豕畜也愛而不敬獸畜胎
耐勞刻苦完成母願利濟娑婆子孩
母教蘊育擇鄰教子名留芳亞聖材
定省晨昏誠虔技薄情微言禮厚待
夜闌靜定省卸濃淡清味有節玉白
世人昏沈意未以根方真追尋腳踝
盡孝無難敬心意菜對承歡笑開懷
善繼先人之意志善述是人事業開
慎終追遠緬懷祖先以致盡其哀哉
進德修者德培孝子事親居敬實在
洗心滌慮明本敦親睦鄰造福姓百
聖諭廣訓教諭天下而成時世模楷
奉養父母居慎謹言辭委婉誠懇態
巧遇父母處事有過見諫幾勸心耐
父母年壽安康泰懸念體親身老衰
隨侍如故心低氣禮貎行事正不歪
愉親戲舞愛心懷不至無微動衣彩
心氣平悅色怡關切注至無我敬愛
存養省察效聖賢謙和敦厚人接待
尊賢容眾生和樂氣平毫無忿怨埋
慎其獨也隱微間慧智圓融無罣礙
見賢思齊學素養親近德澤正氣概
上天不語靈妙哉色身親養寶貝乖
出必告各必面所遊必有常才應該
觀其志父親尚健懿德善行子孩代
子繼承委屈不違克諧親心聖業凱
順天意無我執著修身楣門戶光彩
孝志順不違然身立躬行道光明開
其次是致曲了然性心門徑拂塵埃
尊道善從追溯根源正光耀祖八代
道苗播種胚芽成長因緣成熟果栽
報恩了愿行大道立身行道揚四海
題解:
行孝不只是讓父母有得吃、有得穿而已。《論語》有云:「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故奉養雙親,在於心誠。「本訓」云:「盡孝無難敬心意,菜對承歡笑開懷。」只要能真正體貼父母之心,順從父母之意,哪怕是粗茶淡飯,父母也快樂安適。
訓中訓:
一、
父母恩德,南山巍巍,生我劬勞,衣食無缺。拊我畜我,長我育我,出入腹我,顧我寶貝。日夜伴隨,綻放光輝,日復一日,始盡無悔。歲月人催,臉頰憔悴,換得兒女,功成名位。欲報恩德,孝心為貴,親親為大,仁者德培。
二、
孝子事親,居致敬意,晨昏定省,虔誠以對。承歡濃情,微言禮節,菜根淡薄,方是真味。養親和樂,氣平悅色,愛心關懷,不至無微。事親幾諫,見志不從,順意承志,委曲無違。了然根源,正心修身,立身行道,光耀門楣。
語譯:
一、
父母的恩德像山一般高大,想他們生我養我多麼辛勞,使我衣食無缺,安撫我、餵養我,使我成長,給我教育,出出入入常抱著我,照顧我這心肝寶貝,他們日夜陪伴,綻放著慈愛的光輝,日復一日始終無怨無悔。可是歲月催人,年華老去,雙親的容顏憔悴,才換來子女的功成名就;做子女的要報答親恩,要真心盡孝,親愛父母更要培養內涵,成就仁德,以顯揚父母。
二、
孝子事奉雙親,於平常生活中,要盡力表達恭敬之心,早晚問安探視,要真誠地應對,承歡膝下,顯露濃厚的思慕之情,言語溫柔,舉止合禮,雖是粗茶淡飯,在淳樸實在中,體味出真意。奉養雙親,要和顏悅色,心平氣和,愛心關懷,無微不至。勸諫父母,要低聲下氣,見父母不聽從,仍要順其意,委曲因應,不可違逆其心。只要我們對因緣根由了然於心,努力於誠意正心,修身立德,以體行大道,就可以顯揚父母,光宗耀祖了。
段落要義:
一、感念親恩
父母恩德,山高海深,生養教育,出入顧腹,衣食無缺,日夜伴隨,直到長大成人,仍然關懷不已。〔本訓〕中講:「推動搖籃母慈愛,手酸眼閉仍搖擺。」「教之以禮父慈者,身教代言導迷孩。」「含辛茹苦為稚子,盡心任勞無怨哀。」父母為了兒女含辛茹苦,任勞任怨;他們的恩德如山高海深。為人子女者,怎能不時時感念親恩,盡孝於父母呢?
二、事親之方
孝子事親要晨昏定省,虔誠以對;要和顏悅色,愛心關懷;要順義承志,勞而無怨;要立身行道,光耀門媚。〔本訓〕中講:「孝者行善人道盡,行無為事道路踩。」「愛身謹行潔身愛,不辱其身依理來。」「居之以禮事親也,養則致樂親恭態;病則致憂祭其嚴,遵禮治喪致悼哀。」總之,從日常生活的奉養關懷,到立身行道以顯揚父母,都是人子應做到的事。所以要「立志卓絕成大器,以顯父母揚四海。」
注釋:
1、不至無微:乃「無微不至」的倒裝句。
孝道貴在心中孝(11)

人法地地法天高明博厚蘊奧深藏
道法自然陰陽消長生剋制化明詳
拳拳如服膺矣敬上愛下圓滿安康
朝暮努力出誠意正心修身作棟樑
赤子心能順天反而合乎情誼倫常
殫精力竭忠告必面設身與人衡量
妯娌和睦親民愛物能真理來發揚
風雲變色事理因由探索不再迷茫
行住坐臥不離根本原則方稱賢良
動靜合乎中庸取長補短不偏左旁
鞭策自己不生傲慢懈怠信心增長
謙恭處事觀前後思進退體悟妙章
佛門聖地低聲語遠慮謀大任擔扛
宜體恤包容道氣凝聚共識更明朗
懂得修身養性培內德開來學芬芳
辦道佈德委婉諧兩端繼往聖業綱
莊敬自強處不驚周而密穩如山崗
殊勝佳期得遇明師一指了達歸鄉
敦品崇禮志道立德讓玄祖共沾光
智慧般若脫超無盡深淵苦難災殃
上天育化萬物上乘法九品蓮台香
豪傑客之行效法甘泉敦厚沁心房
知恩情當回報古聖淵源萬代無疆
典謨訓永銘肺腑點點法音發衷腸
挫折困惑失落記心底學賢哲堅強
苦盡瘁鞠躬洶湧成浪濤奇葩分享
成就大因緣吃苦受累志節表穹蒼
梅蘭竹菊四君子清虛脫俗人敬仰
解惑授業開啟心門掃陰霾睹慧光
堯天舜日薄海騰歡宜恢復那真常
修身德立言行與並來提攜迷昧郎
學習聖賢志倫理常用倡推安家邦
三省四勿五倫三綱迎來送往舒暢
怪神亂行不勵越矩素心一片明詳
洗心滌慮能更上一層樓朝謁

任重道遠不怕譭言流語暴雨風狂
己覺覺他躋登天梯建功立德返鄉
一份使命責任堅持到底志在四方
貫徹始終開啟後學挽轉頽敗瀾狂
自古之賢達先進頽風中明燈點亮
千錘百煉能承受苦移孝做忠擔當
理念以道挽溺運時禮傳社稷整匡
昔時賢文觀今鑑古智愚魯鈍兩旁
南屏晚鐘響起那時紅塵知音無恙
牽掛煩惱企盼日復一日誰能體諒
燃燒自己照亮他人胸襟氣度寬廣
同舟共濟不分你我在這末會白陽
寵辱不驚見利思義真知卓見主張
功圓果滿而歸凱旋高唱勝利徜徉
善良和藹樸實真誠為人態度謙讓
日常生活反諸己少格物致知貪妄
清靜煩惱基憂慮萬靈之首兮莫忘
志於道把根穩住伐筏穩健邁康莊
灌溉施肥本固枝榮再接再厲開創
創業能基礎鞏固宜集思廣益共襄
名利富貴如同浮眼雲煙瞬息消亡
人情冷暖似紙薄更體會世態炎涼
足下踏實不可好高騖遠荒廢文章
自在瀟洒快樂安貧知足即是天堂
聖佛舉例能和緩眾生貪婪與妄想
孝道提力家庭身修揚名威風八方
眾生等來知立命與裡外儀態端莊
同心齊力行菩薩道千秋傳萬代香
順親之志孝養父母非僅供給口糧
不朽的傳奇吐氣揚眉讓生命發光
題解:
行孝最重要的,是要打從內心真正地孝順父母。孝親非為博得好名聲,受人讚揚;非為求取官位,獲得權勢;孝本就是具足的善性,自然而然的表現,貴在真心地體貼父母,順適其意。如〔本訓〕中講:「順親之志,孝養父母,非僅供給口糧。」「知恩情,當回報,古聖淵源,萬代無疆。」為人子女要多多體會父母之恩情,真心盡孝,才能報答父母的大恩大德。
訓中訓:
一、
事親竭心力,和順誠敬矣。出告反面,合乎情與理。能設身處地,婉容低聲氣,遠慮周而密,往來識大體。鞠育之恩情,永銘記心底,點水泉湧報,效聖法賢奇, 敦品更勵志,言行不越矩。
二、
綱常與倫理,用心來倡提,恢復那古禮,移風挽頹溺。承先啟後進,宜鞏固根基,反樸歸真,少煩惱憂慮。萬靈之首兮,孝行來力舉,齊家和安樂,能立身與揚名,威儀傳千里。
段落要義:
一、鞠育之恩,湧泉以報
己之行孝,應竭心盡力。不只是衣食溫飽,承歡膝下而已;凡一言一行,都要設身處地,站在父母之角度去思量,不要因自己的悖禮失義,而辱及父母;更要積極地修身立德,效法聖賢,以顯揚父母。故〔本訓〕中說:「行住坐臥,不離根本原則,方稱賢良;動靜合乎中庸,取長補短,不偏左旁。」如此鞭策自己修身養性,培築內德,不生傲慢懈怠之心,瞻前顧後,進退有據,敦品崇禮,志道立德,才能讓父母、玄祖沾光。
二、恢復古禮,發揚孝道
我們不但要涵養心性,培築內德。還要將綱常倫理。孝悌忠信之道理發揚提倡,承繼古聖先賢,啟迪後生晚輩,使人人重孝行善,修身齊家,以移風易俗,達於清平。〔本訓〕中說:「燃燒自己,照亮他人,胸襟氣度寬廣。」「寵辱不驚,見利思義,真知卓見主張。」「典謨訓,永銘肺腑,點點法音發衷腸。」「貫徹始終,開啟後學,挽轉頹敗瀾狂。」所以,白陽修士們要認清時代的意義,要明白自己的使命,燃燒自己,照亮他人,大家心手相連,同舟共濟,力挽頹敗的風氣,化世界為蓮花邦。
語譯:
一、
事奉雙親,要竭心盡力,和順誠敬。外出先稟告。返家即請安,一切合乎情理,才能使父母安心。要設身處地為父母著想,容顏溫婉,低聲下氣地說話,做事要思考周詳,深謀遠慮,往來應對要顧及大體,父母生養教育之恩情,永遠銘記在心。對於一般人的小小恩惠,我們都知道加倍回報,何況是父母的大恩大德呢?所以要效法聖賢,修身立德,造福人群,以顯揚父母,才是報答親恩的最佳方法。
二、
再將那綱常倫理,用心地提倡發揚,以恢復古聖先王之禮樂制度,移風易俗,挽救頹敗沈淪的思潮。想要承繼先賢的德業,以啟迪後學,便應鞏固根基,使人人返樸歸真,明本復初,才能減少妄想執著、煩惱痛苦。萬靈之首的人們啊!趕緊把孝道來提倡,使家家戶戶安和樂利,使人人立身行道,揚名後世,將孝行之威儀典範,傳遍世界。
孝親親責莫回言(12)

做人做事不忘本乎敬天地端肅穆
民胞物與誠意敬謙心感恩互相輔
孝順父母慎存戰兢多關懷細照顧
為人知孝心不慢怠顏凡事妥當處
長幼大小萬勿藐親奉行體表謙牧
慈親母愛力護子女心思用劬勞苦
心懷慈悲謁己力量化四方眾生渡
無事生非就是小人心量小己利圖
息事寧人才是君子包容心愛寬恕
親為兒女甘做馬牛用生命來愛護
恩德難報重始山矣能養奉莫疏忽
珍惜生命恩記拳抱憐知悔不糊塗
報之湧泉雙親之育心光明康莊步
洗滌玄覽返樸歸真人之初性如如
人生在世孝父母親常當個好賢儒
真理奉勸恭維養親兒孝敬體現篤
孝親不變上人供敬恭順從心如故
謙能和也成功之本失敗根乃傲怒
厚道可增無限歡樂讓三分煩惱無
平常之恩不分你我成全眾匡濟扶
明哲保身人居敬畏思其賢志堅固
親情可貴稱心誠表食備妥勤關注
只重物質不堪孝心當反省改錯誤
尋回赤子明白真理為依歸重責負
手足至親恩報有親不能忘銘心湖
節義忠孝仁道厚德以孝品傳千古
推行仁風人子望孝處何地聖道鋪
淡泊明志生活無缺心曠怡就是富
隨緣自在身無病痛無牽纏最幸福
能忍息吵能讓息事能謀則息怒乎
天心能體真知灼見理義明道徹悟
送往迎來心廣體胖天福音來散佈
行踐昊天罔極德仁仁義宣崇儒術
通達客觀時推孝治道齊風施惠普
上天大道時機若成家家見彌勒屋
人生價值不在名利原則守明真吾
做事不昧君子良心居心地諸佛睹
正大光明樂天知命做好事惜萬物
愛心善純暴力之氣便能夠來消除
修性循蹈培己內涵悅態度不冒瀆
侍親真懇心克全側和樂恭溫馨舒
道德綱倫遵行孝侍同根本同手足
有過覺悔若能改進天加勉建功築
寡慾之心常清常靜二六中觀玉壺
自重自愛信心肯定能自助天必助
認清自己站穩崗位能開創展鴻鵠
受苦之人不必悲觀鼓勇氣則無阻
聖賢標杆行世人須效仿學孜孜矻
娛樂父母孝不諛親守法嚴行正路
孝德兼備之閔子騫千古垂美名著
孝感動天舜千秋萬遺哲德而不孤
德配天地堯楷模廉潔立身志超俗
共襄盛舉群策群力運帷幄道相輔
條理分明禮敬德懷慎言行訓詁讀
做人要有正氣凜然方可以邪惡伏
以道為貴以德為富仁者壽有福祿
連鑣並軫眾志成城秉信念全力赴
真誠篤實眾人稱善永持久奉獻出
認理實修道範聖潔業留芳耀玄祖
口碑人頌白典榜賢德遺傳眾信服
六度萬行八正道循修心性下功夫
君子安貧樂道立命涵和貫學忍辱
大道闡揚猶如陽光照塵宇引迷徒
天人共辦末後一場共攜手返故都
題解:
孝子時時刻刻都能順從雙親,即使雙親責備,也應默默承受,不可爭辯頂撞。孝子敬親愛親,只願父母順心快樂。故若遭父母誤會,受親責備,亦絕不爭辯,只是恭謹地承受;待事後再找機會加以說明,以求得父母之諒解;若是自己有過失,更應反省檢討,在父母面前認錯懺悔,以求父母寬心、安心。
訓中訓:
一、
竭力孝父母,小心存敬意,慎勿慢親顏,凡事體用心。奉勸世上人,供養父母親,常當孝順兒。親恩重如山,抱之育之憐,知養生孝親,人子望厚報,有親不能孝,何以堪稱人?居敬表孝心,衣食備其全,時時來體踐,昊天罔極德。
二、
仁孝若推廣,治家則家齊,天理仁風施,明道覺性真。倫常若遵蹈,純孝己克全,侍側和悅態,恭敬德懷慎。堯舜之孝行,世人須效法,十哲立楷模,廉潔閔子騫, 千秋萬人頌,白陽立典範,聖賢德業永留傳。
段落要義:
一、親恩如山,當體踐孝道
俗云:「養兒方知父母恩。」自幼時的提攜呵護,至成長之教育指引,直至成家立業,依舊關懷備至。茹苦含辛,不求回報。親恩真是如山高海深啊!故〔本訓〕中說:「慈親母愛,力護子女,心思用,劬勞苦。」「親為兒女,甘做馬牛。用生命來愛護。」所以為人子女者,當時時體念親恩,真心敬意地孝事雙親,以報答父母的大恩大德。〔本訓〕說:「孝順父母,慎存戰兢,多關懷,細照顧;為人知孝,心不慢怠顏,凡事妥當處。」孝順父母,只要多用點心思關懷照顧,和顏悅色地面對父母。就能實踐孝道。 二、推廣仁孝,建立白陽典範
仁德孝道,是人人本具之天性,只要大家反求諸己,觀照省察,克除私心慾望,遵循倫理綱常,效法古聖先賢,正己成人,必然德業芬芳,受人景仰。故〔本訓〕云:「做事不昧,君子良心,居心地,諸佛睹;正大光明,樂天知命,做好事,惜萬物。」「寡慾之心,常清常靜,二六中,觀玉壺。」「大道闡揚,猶如陽光,照塵宇,引迷徒;天人共辦,末後一場,共攜手,返故都。」我們要革除私心慾望,光明正大地待人處事,發揮本具之天性,以身示道,進而推廣仁孝,讓人人能克己復禮,返樸歸真,最後都能達本還原,同返理天,才是白陽修士們最終的使命。
注釋:
1、十哲立楷模:《論語.先進篇》「子曰:『從我於陳蔡者,皆不及門也。』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季路。文學:子游,子夏。」孔子此言,乃在周游列國歸魯之後,追憶當初厄於陳、蔡之間,與門下弟子共患難,所發的感歎。此即後世所謂的孔門四科十哲。四科之教,德行為本,通於其他三科,故以之居首。言語指使命應對,外交辭令,在當時列國紛爭的情況下,特為重要,故居次。再次政事,再次文學。至於顏淵等十哲,非如今之科學專攻,各止於其所學而已,實則諸弟子均為通學,而特優於某一科罷了。此義張其昀先生於其所著《孔學今義》中言之甚詳,今摘錄如下:「孔門之教,主要在教人以為人之道,為人之道必相通,故謂此種學問為通學。為弟子時之孝弟謹信愛親,乃學之始,此即德行之科也。及長,當出仕宦,求有用於時。子夏曰:『學而優則仕,仕而優則學。』此即邁入言語、政事之科矣。凡此三科,前必有因,後必有變,人道必通於古今而始有歷史文化可言,此則必有典籍記載。嘉言懿行,好古敏求,此即為文學之科。故此四科,其道終始一貫,孔門即以此教來學,來學之士,即以此學孔子。學而有等次,乃有士與賢與聖之不同。所不同者,在人不在學。實則孔門四科,皆在同一學問中,特舉其為學成績之特優而言也。」四科但舉十人者,乃門人從夫子於陳、蔡者。其不從者,雖有才德,亦不及也。
2、廉潔閔子騫:閔子騫,姓閔,名損,字子騫。春秋末期魯國人,孔子弟子,在孔門中以德行和顏淵並稱。為人特孝。幼年喪母,父親再娶,又生二子。後母虐待子騫,其父知道後,欲將後母逐出家門,子騫極力勸阻,為繼母求情:「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父親乃作罷,後母感動,以後待子騫亦如同親生。故孔子稱讚說:「孝哉,閔子騫!人不間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子騫為人沉穩持重,平時少言寡語,然而一旦講話就很中肯。孔子評論他說:「夫人不言,言必有中。」子騫注重道德修養,淡漠仕途利祿。魯國季氏曾使其為費宰,辭而不就。後代統治者感閔子騫德行高尚,對其屢有追封。
語譯:
一、
盡力孝順父母,要能謹慎地心存敬意,切勿粗心隨便,怠慢父母,凡事多體貼用心。奉勸世人要奉養父母,隨時當個孝順兒郎。親恩如山,浩大無邊,想我們小時,父母褓抱提攜,疼惜憐愛;如今我們長大,才懂得父母生我養我之辛勞,都深深期望能報答父母,不能孝敬的人,怎能稱為萬靈之首呢?故於平居生活中,要常常表達孝心,衣食準備周全,時時力行孝道,以報答父母如天一般高的大恩大德。
二、
仁德孝道若能推廣,則治理家庭就能齊家;上天之真理、仁愛之風範,若能普遍傳揚,則人人明道覺醒;人倫綱常,若能遵循,則純真的孝行,就能在自身做得完善。事奉在雙親身邊,要和顏悅色,恭敬順承。像堯舜之孝行,世人都應該效法學習,孔門十哲所立的榜樣、閔子騫的廉潔孝風,千秋萬世都受人歌頌。所以,白陽修士的我們,也應該建立典範,讓聖賢的德業,能永遠流傳。
《六祖壇經》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眾生「迷時師度」,迷昧自性,已不能自悟,必須藉著明師指點示導,眾生才能頓悟本性。
1~6篇 13~18篇 19~24篇 25~30篇 31~36篇 37~42篇 43~48篇 49~54篇 55~60篇 61~66篇 67~72篇 73~78篇 79~84篇 跋/仲由夫子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