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孝經
資料來源:《百孝經聖訓輯要講義》光慧文化網路書局
金公祖師序
今值末後 世風不古 綱紀湮沒 導致人道反常 君臣無義 父子不親 男不忠貞 女鮮柔順 夫不義 而婦陵 兄不友 而弟不恭 舉念違道 行為脫軌 造罪招愆 人心用學識來提昇 價值以物質來衡量 五常作瓦屋般唾棄 三綱如亂世般動盪 人心失去本質 道德如天方夜譚 是以百孝經傳世 廣佈流傳 希能自上而行於下者 自先而施於後者 使老中青少皆明孝之本義 以格物致知入手 誠意正心 行出孝字 冀挽世人之心歸仁 知義理謹禮規守信實 寄望有志之士 撥亂反正兼善天下 使百孝經蔚蔚成風化 亦是天下眾生之福澤也
西元二00五年 歲次乙酉 仲夏 路中一為序
至聖先師序
夫堯舜之道 文武之規 聖德百代感召 萬民欽服 皆是以孝垂化群黎也 觀今學修之儒者 力行之士 幼壯能孝弟 耄耋能好禮 不從流俗者 鮮矣 故聖賢仙佛殫精闡百孝經訓 是期世人明體達用 竭力著百孝經義 是匡世道正紀肅綱 又惟恐後人行之不徹 難見實踐之功 故飛鸞垂世 金口木舌 忠告善導 望能振聾啟瞶 移風易俗也 喜 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仁孝之德 必以中和成行也 欲中和不失 當持敬存養 持誠省察之 誠敬一發 定靜隨之 安慮而得 盡其本性 以全 體大用 茍至如此 則智仁勇皆可沛然充之 不因富貴貧賤 寵辱優渥而改其途也 不因成敗得失 窮達險夷而失其職也 則孝行久矣 孝至恆矣 故誠敬二字乃孝 之基 處順處逆 無往不宜也
夫經者 徑也 通行之路也 是故學修士儒 欲紹繼聖賢遠志 當明盡百孝經義 二六時中 一以貫之 正五倫百端 八德流行也 以開萬古之教化 尊千秋之根杫矣 是為序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 歲次乙酉 孟秋 仲尼序於濟德宮
天地重孝孝當先 一個孝字全家安 孝順能生孝順子 孝順子弟必明賢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謝世即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選賢臣舉孝廉 盡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獨講吃穿 孝道貴在心中孝 孝親親責莫回言
惜乎人間不識孝 回心復孝天理還 諸事不順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動天 孝道貴順無他妙 孝順不分女共男
福祿皆由孝字得 天將孝子另眼觀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裡有孝語 孝婦面上帶孝顏
公婆上邊能盡孝 又落孝來又落賢 女得淑名先學孝 三從四德孝在前 孝在鄉黨人欽敬 孝在家中大小歡
孝子逢人就勸孝 孝化風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聲價貴 死後孝子萬古傳 處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動地和天
孝經孝文把孝勸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為孝 能孝就是好兒男 為人能把父母孝 下輩孝子照樣還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窮莫怨天 孝子面帶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親在應孝不知孝 親死知孝後悔難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貴實行不在言 孝子齊家全家樂 孝子治國萬民安 五穀豐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貧和富 善體親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為孝 忍讓二字把孝全 孝從難處見真孝 孝容滿面承親顏
父母雙全正宜孝 孝思鰥寡親影單 趕緊孝來光陰快 親由我孝壽由天 生前為孝方為孝 死後盡孝徒枉然
孝順傳家孝是寶 孝性溫和孝味甘 羊羔跪乳尚知孝 烏鴉反哺孝親顏 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獸實可憐
百行萬善孝為首 當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無窮孝無邊
此篇句句不離孝 離孝人倫顛倒顛 念得十遍千個孝 念得百遍萬孝全 千遍萬遍常常念 消災免難百孝篇
父母雙全正宜孝(61)

教子功夫在齊宇以身率先自省察
明樹欲靜而風不止勸若輩盡孝達
慈者致孝根本依此在日常教孩娃
羊羔跪乳尚知孝不孝不如禽獸啊
烏鴉反哺孝行義親恩欲報及時吧
世人今德樹欲立儒奉養雙親勿乏
子為父母慶生辰以誠非物之多寡
養親當如養兒女無私妻子人讚誇
當思此身誰養育昊天罔極難報答
家中二老如菩薩仙住處處勿撻伐
孝敬色難提醒留心方是齊家融洽
生時盡孝勝後墳諸位賢真定奪拿
所以行孝精進不怠供養無有推拉
父子兄弟至親養且尊敬和氣有加
那親恩始山巍巍赤誠永遠不作罷
咱今為人子能生前盡孝乃是福華
欲輝煌二老孝勝名山拜佛求卜卦
言行謹慎思仁義是非明辨前途佳
守忠盡義傳佳話顯揚祖宗頭魁拔
心要慈悲學菩薩事要方便與人家
處事待人心量大安身立命頂呱呱
盡人合天身不殆明明其德己暢洽
仁厚之道盡力教曷難本意去浮華
觀世廟百間善孝為色省親自審納
娛親敬親人之道真情深切問無假
欲證神佛論家常在兄良弟悌之家
言動端莊勿邋遢蒙養有方品格佳
識得廉恥行正大光明氣象現光霞
唯留好樣兒孫化行如聖賢志高雅
以身率先品德養子孫學效定不差
切戒獧薄壞良能驕奢縱佚實糟蹋
求田問舍無謂之事讀書知究規劃
讀聖賢書者何孝雙親定不存虛假
別虛假心當敬以別乎宜愷悌育化
承順恭敬態不有倦待親年宜浹洽
恤孤憐貧在今日陰騭行之鬼神察
回饋劬勞養育之情猶恐不足偏差
固有及時報恩義孝順長上善表達
無愧天地無忝所生似精晶玉無瑕
人性貴乎光明潔清靜定性宜知足
事上臨下誠敬念恪守規律當慎篤
鍥而不捨當一心奮勇邁進還故都
修福修慧順人體天也憂患陰霾佈
賢者行有餘力當推愛忙中偷閒顧
疏忽怠慢之原故明知疾沈疴痛苦
悲傷和憂懼盡拋一旁唯真我作主
堂前娛親喜樂孝快父母承歡水菽
修身齊家理一貫養性培德懷忠恕
孝悌忠信日常見以身作則化迷徒
守本分而安歲月枝葉茂密根穩固
忠告善導諫和溫良恭儉讓練功夫
真修者無幾顏面表裏拂逆與佛祖
夫天地君親師從敬佛改體容有乎
人情冷世事變不勞而獲亦難目睹
關懷與至愛真情現見志怨尤可除
三心二意妄自菲薄一生莫隨浪逐
與眾能不同身體力行如梅蘭菊竹
憑天理度春秋燕處超然去留安舒
古人重寸陰而賤尺璧今往業蓄儲
涵養省察自處遠慮深謀不畏困阻
自性無外尋毋懷寶迷邦陷入荒蕪
進與退責貸似菩提速孝家中父母
順親盡孝心求菩薩邁向中和之初
左道旁門行非正軌老少宗旨力篤
為道日損躬行君子日以繼夜往鋪
日月既往不復可追為人惕勵心湖
堅忍有恒精益求精妙玄通澈玉壺
題解:
父母俱在,是為人子女之福氣,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父母正是兩尊有求必應之活菩薩,子女當應把握機會盡孝道。
訓中訓:
一、
樹欲靜而風不止 子欲養而親不在 若能生前誠敬養 且勝後墳諸供拜
非名山不留仙住 是真佛論家常在 人間百善孝為首 盡人合天身不殆
子曰色難明其意 自問深省己心態 今之孝者謂能養 不敬何以別乎待
二、
雙親之年豈不知 喜懼之餘盡孝快 父母唯疾心憂也 故當體心身自愛
事親幾諫和顏現 見志不從敬弗改 勞而莫怨亦體逆 躬行孝責無旁貸
毋遠處尋求菩薩 速孝家中二老邁
段落要義:
一、握機盡孝道
(一)及時行孝無憾恨
父母之恩昊天罔極,殺身難報,當把握父母健在之生前敬養,即使供養非豐,僅止菽水,父母取子女孝心,喜悅形於色,猶勝死後椎牛而祭,父母難再現前同歡樂,故〔本訓〕言:「生時盡孝勝後墳,諸位賢真定奪拿。」又行孝合人道契天道,為立身處世之根本,故能即時行孝,當是一己之福份,正如〔本訓〕云:「咱今為人子,能生前盡孝乃是福華。」
(二)孝在日常不在奇
今天正是萬教齊發之際,當許多宗教率相吹噓神通時,老前人、前人在世時卻慈悲強調真佛只論家常,修道不離日用尋常,此家常之道又以行孝為根本,故行孝非特立一事,平地起山坡,而是易知易行。今之行孝,常藉節日聊表心意,亦非不可,但日常對父母之關心體貼,且兄友弟恭,端正身心,使父母無憂,當更符合孝道貫始貫終之旨,如〔本訓〕所言:「娛親敬親人之道,真情深切問無假;欲證神佛論家常,在兄良弟悌之家。言動端莊勿邋遢,蒙養有方品格佳;識得廉恥行正大,光明氣象現光霞。」
二、孝行的各種展現
孝之實踐為人之本分,《論語》中,孔子因材施教,應不同弟子問「孝」,從不同層面闡述孝之精義,茲先錄下《論語》諸段,與訓中訓作對比:
色難:「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能養: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唯疾心憂:「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
事親幾諫、勞而莫怨:「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由孔子訓勉弟子之言論中,首辦孝之異於就豢養犬馬,在於誠敬之心,不誠無物,徒具形式,又子女當潔身自愛,且照顧身體,儘可能不讓父母擔憂,且事父母總是和顏悅色,倘因意見相左,當應了解父母用心所在,所謂:「天下無不是之父母」,其方法或有可議之處,但父母心則為煜煜光明,故可婉轉勸諫,切勿疾聲厲語,令父母不悅,甚至難過心痛,或有無法改變處,亦當欣然承受,待機適時再做規勸,另父母之生命血汗,換得子女之成長茁壯,父母形色日趨衰老,心力交瘁,子女盡孝之日又能有多長,故父母之年當謹記在心,憂其身之康健否?並樂在盡孝中。
語譯:
一、
樹欲靜止而風卻不停地吹;子欲孝養而雙親已不在人世,所以,在父母生前誠敬地奉養,遠勝過在父母墳前豐盛的祭拜啊!不是名山勝景,就留不住神仙居住;是真正的仙佛,只談論家常平易的道理,因為孝道是各種德行之首,孝既能盡人之道,又能合天之理,是人人應努力去做的。
二、
孔子曾說:「事奉父母能長久保持臉色和悅,不是件容易的事。」為人子女要明白此中涵義,時時反省自己的心態。現今社會,以為能供養父母溫飽就是孝了。但若缺少誠敬之心,那和豢養犬馬有什麼差別呢?父母的年壽豈可不知?一方面為父母的安康而歡喜,一方面為父母的老邁而憂慮,所以更要把握當下趕快盡孝。父母最擔憂的是子女的健康,所以要體貼父母的心意,好好愛惜自身。父母有過要和顏悅色的勸諫,見其不從,也不改變尊敬的態度,縱使辛勞也不埋怨,也要體會迎合父母之心,親身實踐孝道,不逃避人子的責任,不用到遠方去求神拜佛,只要趕緊孝順家中的二尊菩薩!
孝思鰥寡親影單(62)

崇山峻嶺妙靈修清流激湍映左右
路過蘭亭正見瞧少長咸集列其座
汗水涔涔淚流面拐扙攙扶立門口
孽海未清奔流深人依舊獨自守候
轉運口水上樞紐鎖憚煩見抛腦後
紅瘦綠肥對峙河遠親念吾探密友
夜黑風高仰天望月兒高掛照角落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盞明燈照九洲
彰顯徹悟明德性己立立人化迷儔
慈烏夜啼聲哀泣未盡再造母恩澤
觀水濤歲月流逝去而難返總難留
漢人蜡祭歲暮立穿越界域過山坵
氣息斷等候士死越過此身到天國
吹動簫嗩含悲秋者聽因此契心窩
伴隨形如影守數年如願以償今得
花開花落曇花現韶光逝兮似水流
浮生若夢如泡影何須捕抓夢難握
自性在時身心在自性離去身腐朽
佛乃向內心中求莫向身外覓他佛
親情溫馨共餐美快樂無比笑呵呵
門弟世系家宴席味真價實好可口
洗手做羮湯調配香色愛心在裡頭
母祈禱平安闔第懷抱手撫身累瘦
孕育呵護床頭逢養兒育女成仁者
究竟憐子滴衣襟食淡事做忘憂愁
善飲食誰想淚思親雙手炊事備妥
哀戚追悼盡孝思生事以禮孝心有
教養媳婦趁初來教誨嬰孩早著手
咳
 之童習禮儀知書達禮稱賢儔
之童習禮儀知書達禮稱賢儔父子之嚴勿以狎骨肉愛子不簡縮
望穿秋水盼兒返肝腸寸斷如刀割
呱呱落地子康健生子忘憂樂心窩
勞碌奔波日經月始盡無悔至白首
憶念遠行女兒望燈伴隨語泣淚流
夜暮風微復圓時孤涕灑後心開闊
遊湖泛舟身重碩清風吹拂飄衣袖
事親病則未日康復心情落致其憂
母愛子無微不至迴乾就濕己承受
父母之愛長如水為人子女可想過
曉夕溫情規矩步安辭定色多溫和
處事溫良恭儉讓人人歡樂齊家修
酒食親饌豈孝乎子隨侍父母左右
勞而不怨爾後立止孝省悟效聖哲
日新又新今另作身昏定靜志遠謀
志同道合率爾行道學相長互切磋
委曲無違篤行也定省晨昏和悅色
報恩德初衷生前行孝克敬兩尊佛
不讓仁當心契悟職責盡樹立楷模
小人喻利未能醒圖厚職高心貪求
世道崎嶇甚炎涼人心澆漓道德沒
盡將古禮抛三舍人情淡泊已成昨
歐風東漸迷人眼誰將道德二六守
母心淚流苦楚吞思親恩德夢裡頭
朝暮懸念心向善迴向供養行功德
致知格物學佛行培德才育結益友
有緣遇得佛出世見道成道行活潑
逢源左右銘心賜感人肺腑心弦扣
左顧親右善以優言勵短引處人和
親情關係似肌骨思切切長延綿柔
言如吹影思塵縷真心誠懇實心修
欲使家道和興隆尊卑和睦家和樂
齊之以道德相輔齊之以禮恥且格
大同世界公天下老安少懷有歸所
恩重如高山欣欣向榮芳草綠油油
入徑深山林木立恩榮潤澤萬物活
綠意盎然河滋灌蔭後代子孫福德
無為而為行善至護庇祐福積德多
本性自然顯良能恢復本來之光爍
父母親之恩難報欲報恩德道傳播
人才為貴代天宣道在人間化娑婆
題解:
父活母若有一方已歸空,在世的另一方(母或父),頓成寡婦或鰥夫,失去生命中最重要的依靠,形影孤單,為人子女更應體貼父母,孝心不離。
訓中訓:
一、
仰對青山綠水奔流 瞧見戶樞深鎖依舊 獨見吾親單影守候
歲月流逝穿越樹秋 死者如逝此身難再 誰盡孝思淚滴床頭 二、
逢食思親雙手炊事 闔家共餐美味香色 愛心撫育無微不至
日復一日兒健康碩 望月圓時清風吹拂 孤燈伴隨語涕灑落
後悔當初未能醒悟 生前行孝克盡職責
三、
爾今爾後立身行道 晨昏定省侍親左右 銘肌鏤骨賜以優言
勵短引長懇切感格 念佛行善迴向親恩 養育之恩深如山河
善能滋木欣欣向榮 庇蔭後代子孫福澤
段落要義:
一、形單影孤候子女,幾人體得父母心
歲月不饒人,父母終有凋零時,當一方先歸空後,另一方則頓失一生最重要、最親近的依恃,悲痛自是難抑,然猶懸念子女起居、健康、事業等等諸事,此時子女當更體貼親心,觀照父或母,撫慰其孤單落寞之情。
二、褓抱提攜念親恩,克盡厥職行孝前
嬰孩三年難離父母襁褓之中,迴乾就濕,無微不至之呵護,盼兒女笑顏展,盼兒女身體壯,身影漸消瘦,勞苦卻已忘,父母真是有求必應的兩尊活菩薩,如〔本訓〕所言:「洗手做羹湯調配,香色愛心在裡頭;母祈禱平安闔第,懷抱手撫身累瘦。孕育呵護床頭逢,養兒育女成仁者;究竟憐子滴衣襟,食淡事做忘憂愁。」父母之愛長如水,為人子應克盡厥職,力行孝養,莫待子欲養而親已不在人間。
三、立身行道,迴向親恩
舜大孝,終身慕父母,前人老慈示「孝道」,期勉學道不只是行小孝、中孝、大孝,更應行大大孝,即「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子女色身為父母之所與,感念父母生育之恩,故「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
擴而充之,真正的孝無非使父母能脫塵苦、登極樂。為人子能立身行道、建功立德,自能使父母蒙恩澤,正如前人老之大德,故其雙親得證承恩大帝、玄翎菩薩之果位。
語譯:
一、
抬頭面對青翠的山崗,綠水向遠方奔流而去,家門依舊深鎖,只見母親形單影隻的獨自守候。光陰荏苒,轉眼又幾度春秋,可是父親母親啊,此生已難再相聚。夜深人靜時,總讓我思念追悔,淚溼床頭。
二、
每逢吃飯,總想起母親忙碌的身影,及全家人同桌共餐,滿足地吃著色香味美的菜餚。母親用愛心耐心,無微不至的養育我,日復一日的照料,使我健康長大。 如今望著圓滿皎潔的月亮,晚風清涼,徐徐吹過,一盞孤燈伴我獨眠,情不自禁地淚流滿面,後悔當初不能及時醒悟,在父母生前行孝,盡到人子的職責。
三、
奉勸世人:從今以後,要立志修身行道,晨昏定省地侍奉雙親,陪伴左右。父母總是掏心剖肺地給予訓勉,鼓勵我們修正缺點,引導我們發揮長處,誠懇真切地感化教誨。
我們唯有以念佛行善來迴向父母的親情恩德,來報答父母山高水深的養育之恩。猶如水能滋養樹木,使樹木欣欣向榮,父母的恩德庇蔭後代子孫,也是福澤綿延啊!
趕緊孝來光陰快(63)

時下青年苦未嚐生活安逸行乖張
追求漫長既舒適閒群享樂福壽康
人生路奇珍有外勿戀狂多造緣牆
物物來去且知惜韶光陰善用不枉
趁此年輕未涉險身學利益知識藏
莫到用時方恨少人中年還耗時光
各個階段來發揮學修辦道日精良
逝者與去命運定難主張莫再神傷
興衰榮辱生浮雲本就如張煙迷茫
變化迅速悲喜換世事無常細思量
莫等大限已來到悔無行功臉無光
人於順境享富貴幾人思考捨財兩
多做有益眾生事天賦性秉責任扛
無奈光與塵世混同流合污頑心強
今日發省熱衷起推動公益濟貧郎
你能散佈暖溫愛涼澤與生惠飯湯
勝過錦上添花滄桑人悟俱備智囊
寡慾之身心養廣不忮求來神清爽
長壽一生少慾惑不食酒肉菜根香
如此自然少病厄如同佛仙自在往
人各有其緣牽纒業力因果造多方
眾生根器各不同修行法門萬多樁
雖然修者法門異萬法歸一理真常
除卻諸惡指點一以悟從善如流長
虔敬受教真塔上覓得無上菩提王
明月隱藏山青陽點頭醒春意醉狂
喚醒心靈神太虛當奔美夢辦末場
承天指示潛力展速起積極創康莊
千秋聖業能鞏固道脈承傳留文章
修士若然懷大志如奉圭臬行動強
言行合一首為要人重信諾受敬仰
護持大道非為相師德遺風得永彰
天重人孝倫理守如羊迷途知返鄉
過往從入黑暗境引羔回正復性光
斯道朝莊聞夕死可化只因覓得良
透視虛幻空出相守迷覺空在平常
喜見兄良康弟悌力啟頑石駕慈航
洗滌眾生之濁穢不懼魔考來阻擋
人所憧憬之幸福為時短暫不能長
不如意事多過半悲歡離合人盡嚐
此身由來父母養辛苦經過歷風霜
修品學佛成道去雙親迷失在汪洋
心怎能安法失渡趁早那端渡爹娘
恍覺在世如隔世覺剎如來證蓮香
行持大孝不離身穎悟承歡敬高堂
如將年歲枉虛度懊悔則已難補償
能盡孝時當盡孝即時奉養莫論糧
親若有疾侍湯藥噓寒問暖體貼旁
聊天談心多關愛老人如孩耐心幫
嫌棄老無所作為易疲勞愛嘮叨忙
不解親心暗著急徹夜風塵擔心腸
無才盡通不染塵明月光輝如其芒
父母偉大難言述有志之者代天講
結草銜環報恩惠為人知本常懷想
立身行道劫破除邊見萬法不住相
榮耀祖先累不覺捨身為眾南北闖
犧牲小我多奉獻所播德性親沾光
如若不孝枉修道不如禽獸不如羊
時下弑親非新聞泯滅天性如豺狼
聞者膽戰悟不惑各所為事各擔當
因果報應即雙應自無遁形論罰賞
今世雙修生性命照見當前自性王
孝在平常眾可為在一般人道綱常
斬除私心邪念無自在若佛定中央
孝心孝行非愚者眾人稱讚名四揚
你今諸慾需自放下懺悔己錯改良
洗心革面補過重整綱倫正正堂堂
堯天舜日指日待太平盛世蓮花邦
治世人人皆可為眾志成城道盛昌
古諺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時光荏苒,子女逐漸成長茁壯,相對地,父母卻日趨年老力衰,故行孝當及時。
訓中訓
一、
生命來與去 運本難主張 莫道還年輕 未來路漫長
既有且珍惜 身外勿戀狂 多善利群生 少慾身心養
散發光與熱 溫暖世滄涼
二、
人與生俱來 佛性能潛藏 受指靈山塔 一點真太陽
當頭醒春夢 亟起奔康莊 入孝出悌守 啟迷化羔羊
朝聞夕死可 只因空相往
三、
佛法在世 不離世覺 悟則剎那 迷經累劫
破除邊見 萬法盡通 心無染著 明澈光輝
塵勞愛慾 需自放下 懺悔己過 重整愚邪
眾生即悟 雙修性命 照見般若 自在無為
一、把握當下,轉化累世因緣
所謂:「無德不轉人,無業不轉人」,累世之餘德使人良知易顯,依道行事,然累世所積之業,則牽引人落於習氣毛病,沉淪紅塵,故學道修己中,縱遇理欲交戰,當秉持智仁勇三達德,不惑不憂不懼,勇於握機而行,使理勝欲而朗現,理勝一籌,義存心中,集義久矣,禍自能遠離,福則自然聚,命運在積功累德中已改變, 正如《了凡四訓》中,袁了凡先生一生之轉變可為明鑑,尤其不應以為修行是老年人之事,總以為年輕人未來之路尚漫長,迷戀身外虛花假景,當沈溺越深,遮蔽便越重,焉知無常不會速至!到時則後悔莫及。〔本訓〕中仙佛亦慈悲勉人應握機而行,勿到用時方恨少,其云:「物物來去且知惜,韶光陰善用不枉;趁此年輕未涉險,身學利益知識藏。莫到用時方恨少,人中年還耗時光,各個階段來發揮,學修辦道日精良。」
二、明師一指之殊勝
自古聖聖相傳之心法,先修後得,以心印心,單傳獨授,此朝聞夕可死之道,如何貫之,如何歸一,非明師何以承擔此聖任!
然此時大開普渡,先得後修,有信有愿,便可得此殊勝大道,真是千古未逢! 故得聞大道,打開玄關竅,自性覺醒,更應依之起修,不再枉作黃梁春夢,方不徒費上天降道苦心及明師應運普渡眾生之悲愿,正如〔本訓〕所言:「眾生根器各不同,修行法門萬多樁;雖然修者法門異,萬法歸一理真常。除卻諸惡指點一,以悟從善如流長;虔敬受教真塔上,覓得無上菩提王。」
三、道不離世間,成佛在娑婆
《六祖壇經》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兔角之不可得,正如離世修佛之無法成就般,故迷者咀咒社會之黑暗,慨歎際遇之乖舛,殊不知社會黑暗起於人我對待之相,際遇乖舛成於愛慾愚邪,然悟者洞徹事理,塵緣放下,點燃你我心燈,除去千年昏暗,且悲智雙運,除去千年之愚邪,效法菩薩之事業成於眾生世界,效法佛之心量遍虛空盡法界,自然恢復本性之自然。
又仙佛曾慈示:「性要悟,命要修」,天賦之本性倘無透過修證工夫,斷無澈悟之時,故悟性之道,當不離真修實煉。
而命則重在使命承擔,不經試鍊,金石難成,故修命之理當不離發心了愿,眾生在紅塵載浮載沈,唯憑藉性命雙修,方得證如來。
一、
生命的長短運勢,都不是我們所能掌控的,千萬別說自己還年輕,未來的路還漫長。既得人身,就要好好把握珍惜,對於身外之物,不要耗費心力追逐貪戀,多做些利益眾生之事,減少慾望,涵養身心,散發人性的光與熱,來溫暖世人滄桑淒涼的心。
二、
人人都有與生俱來的佛性,只要這佛性隱而不顯,當我們在靈山塔下,受明師一指,剎那間好像當頭棒喝,點醒春夢,故應急起直追,奔向那康莊大道,遵守做人之根本,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友愛他人,啟迪化導世間迷子。
人若早上得聞大道,即使晚上死去也了無遺憾,因為除了真如本性外,萬法皆是夢幻泡影的空相啊!
三、
佛法存在於世間,人人都要在世間修煉而覺悟,自性若明,一念清淨,頃刻即達悟境;自性若不明,即使歷經累世千生,仍在苦海中沉淪。
修道要破除邊見迷妄,依中道而行,則萬事萬物盡可通達,心田無雜染執著,自然清明澄澈,閃耀光芒。
人世間的塵苦勞煩、情愛慾望要自己放下,深切懺悔自己的罪過,重新整頓化除愚迷邪癡,如此眾生皆能覺悟,故要好好安頓身心,性命雙修,於自性中照見般若智慧,自在無為。
親由我孝壽由天(64)

夫孝壽德之本也聿脩厥德涵養培
立身行道孝父母人道奉全理不悖
無為之心滌親溺辛苦乳哺不言累
立志法地天學不器孝鹿鹿日常為
感恩圖報行動盡其在我光耀門楣
後生可畏見賢舉彼此誠懇互連袂
莫讓雙親而憂心禱告北斗心安慰
犯上不躬行如糞土感斗筲之人也
根本銘記撫養嚐當知孝順敬長輩
非法不言三緘口非道不行光明磊
正念純善如赤子良知良能不泯滅
良藥苦口能治病忠言逆耳奉勸戒
天經地義兒心母子連孝德天地配
兒若疾哭痛惜愛不忍心疼否體會
犯錯當要指導正善誘孝行明四維
守本分富嚙貴在天人親隨創聖業
推心置腹觀照體有道本末理明覺
月盈則虧心淡泊借假修真性光輝
躬身鞠養雙親孝行可敬人人欽佩
生死離別最痛苦親在惜福相伴隨
洗心革面作新民正氣常存壓百邪
煮豆燃萁親傷心壎篪相和親歡悅
女得淑名先學孝神欽鬼敬四德美
君施德政為百姓使民以時存感謝
濟世愿仁義標杆範虧親是己吃虧
完人必聖孝美德知之福禍心無愧
志於道得學聖賢有福神孝子名垂
怵惕之心存憐憫愛親敬親勿怠懈
行善積德得天祐放下得失學超越
視端容寂有修為不屈不撓守志節
白陽天使志氣高解民倒懸發慈悲
謙謙君子人稱讚智仁勇達皆俱備
善惡因果有報鏡戒自省真心懺悔
人生如夢應明白探討真諦生死解
慎隱微目如光環視頭三尺有神也
中道而行依循遵舉鑑精神莫氣餒
時光電掣神速過不可不明握機追
迴光返照伏罪改戰戰兢兢守佛規
父有爭子不行無禮耐心諄諄教誨
士有爭友不為不義守道德不出軌
母儀坤範堅守貞操相夫教子賢惠
養兒育女本自然慈母必愛心加倍
快樂行道實而穩父心望得兒富貴
善孝若家道必昌孝賢子恕寬關切
家人閤樂興擇從仁孝懷抱心體貼
平易近人積德善兒女沾光家祥瑞
教之禮義行溫雅子孫賢孝有智慧
盡其禮而不過失進退必敬顯其威
春秋貴義不貴惠忠孝節義效法學
庭訓銘記有善之家必能顯出仁傑
識時達務積極做信心有志來發揮
宗旨濟世傳四方忠良餘勇可賈耶
若不善之留家難留親慶珍惜和諧
積厚流光名聲譽顏面不慍誠相對
窮通有命莫羨慕也莫動念生怨懟
綱常倫理守婦賢孝美譽如春葳蕤
天之經也地之義不損其體而作孽
不辱其身謂君子不羞其親人格潔
孝道當之修其行齋莊中正禮不悖
恭敬前賢無虛偽價值可觀當回饋
法守庭訓行孝悌遵從意見能團結
擇善行矣為仁人恪慎明深正思惟
家有道生瑞草顯任重而道遠力竭
剛柔齊並法如水福慧雙修素其位
人人行孝呈祥如感念天恩師德巍
儒教應運四海內龍驤虎視同心協
人生旅程終有落幕之時,然誠如《中庸》所云:「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至誠可契天道而有徵驗,歷代累有至孝感天之故事,故至誠孝親,天當助之使父母得其壽。
訓中訓
一、
躬親撫養,嚐糞憂心;禱告北斗,孝感動天。
滌親溺器,盡其誠孝;鹿乳奉親,孝行可觀。
嚙指痛心,母子連心;孝親本分,富貴在天。
二、
人有善愿,必得天憐;孝義為先,聖賢德範。
虧親是禍,孝親得福;神欽鬼伏,神目如電。
行如明鏡,報應循環;舉頭三尺,神明可鑑。
三、
人若行孝,家道必興;擇善而從,兒孫孝賢。
子孝父母,必得寬心;貞婦賢孝,美名留傳。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不善之家,難留親顏。
忠孝並行,庭前生瑞草。仁孝恪遵,價值意深遠。
一、孝行之實例
孝行德範及其效驗故事甚多,訓中提及:黔婁嚐糞憂心、王祥臥冰求鯉、庭堅滌穢事親、郯子鹿乳奉親、曾母嚙指心痛等,此至誠行孝感天之實例,值得傳頌。
二、人有善愿,天必從之
「人有善愿,天必從之」,不只是從情感上看天之眷顧,更應從理上看。人有善愿,則必是孝義為先,依道而行,即人道契天道,人德契天德,此參贊天地之化育,天人合一之境,是故,愿之成,即是天道運行之常理常道。
正如《中庸》言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此知天知人之境界也,故必受眾人之愛戴,必得上天之眷顧。〔本訓〕云:「怵惕之心存憐憫,愛親敬親勿怠懈;行善積德得天祐,放下得失學超越。」
三、行孝之效驗
《論語》云:「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人若行孝,成仁之本既立,擴而充之,便是繼志述事之展現,於是積善之家,傳承祖德;忠孝並行,兒孫孝賢,家道必定興盛,此乃天道流行之必然結果。
故〔本訓〕云:「夫孝,壽德之本也,聿脩厥德涵養培;立身行道孝父母,人道奉全理不悖。」「平易近人積德善,兒女沾光家祥瑞;教之禮義行溫雅,子孫賢孝有智慧。」
所以說:若能恪遵仁孝,人生的價值意義更顯深遠。
一、
父母扶養子女,恩情何等偉大!古有之庾黔婁嚐親糞便而感憂心,叩求北斗星君,願代父死,其孝行感動上天相助;黃庭堅貴為高官,仍親自為母洗滌便器,孝心真誠感人;郯子扮成小鹿,擠鹿乳來奉養雙親,孝行值得讚賞;曾母咬破手指,曾參頓覺心痛而趕緊回家,母子連心竟有如此感應。所以孝順父母是人子的本份,至於富貴榮華則在上天之安排了。
二、
人有良善的愿力,必能得上天的憐愛,做人首重孝順、忠義,自古聖賢都以此德行為典範。
虧待雙親則招來災禍,孝順父母則得享福報,神鬼都欽敬佩服,明察秋毫,就像一面明亮的鏡子,報應循環絲毫不爽。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人的所作所為都逃不過仙佛的鑑察。
三、
人若行孝,家門必定興旺,選擇善道而躬行實踐,兒孫們耳濡目染,必然是孝順賢良的人。兒女孝順,父母必定寬慰,貞節孝婦,必得美名留傳後世。
能積累善德的家庭,必能時時歡樂喜慶;不知行善的家庭,常使父母顏面無光。若能忠孝兩全,門庭前都能生長出祥瑞芳草;若能恪遵仁孝,人生的價值意義更顯深遠。
1、聿脩厥德:聿,發語詞,無義。「聿脩厥德」是「述脩祖德」之義,也就是學習祖先們修德行義的處世方法。
生前能孝方為孝(65)

光陰輾轉復春秋流水一去誰能握
明月依舊古今悠百代過客卻已休
寄世客當速覺醒奮發有為莫蹉跎
斯孝為先欲報昊天恩之佛音探究
髮膚勿毀孝始之大孝謂名列瑤洲
惟以人道達天道今為者佔上鰲頭
道乃生生大本也孝乃中和人道首
沒世不忘劬育恩仰不愧天俯不怍
人生過去之父母功德迴向延生久
暗室欺心眾弗做盜名之孝天降禍
八德若虧家難齊齊家治國道心佐
仁義行伏礁甭愁孝德之人天必祐
萬人永敬於文武敬仰承德傳不朽
四海同親母節日人親己親懷幼柔
為牛馬在在為兒郎時以細心教誘
子欲養親不在矣文刻木丁蘭悲透
嗟乎孰欲養不怠天寒地凍加衣裏
病危之際求醫救此恩不報墜因果
生前能孝當全孝莫待親殁埋荒坵
堂上椿萱兩尊佛懊恨世人不識佛
忤逆不敬言微詞孝熄萬事難順我
養親孝心弗至風吹燭滅金難復灼
栴檀雕刻彩裝無亦非銅鑄金身作
盡孝心足為孝事親豈弗敬如彌陀
時存孝不違人後時存順不逆親說
敬父尊母得家樂推及行道積德厚
口體之養非孝止止於孝者大孝有
忠孝節義聖人教教人行孝莫等候
倫理端正悌字做妻賢子孝福氣多
為人子報湧泉黃花葉落為兒消瘦
視親牛馬存憎厭生前逆死空淚流
為祭來椎何生前若能孝菽水藜藿
靈前唯祭一生孝盡亦菽水承歡就
家風而當奠立孝教養子敬聖賢秀
滿貫財富空擁有唯孝名標永傳留
生事之以禮弗違慎行舉止無偏頗
夫孝始於事親也中於事君立身做
尊親愛慕心如一己身行道親無憂
弗逆親心歡顏孝酒食甘旨方可口
俸祿食養體之在意誠旨在才優渥
孝可格天精誠貫心堅重如山嶽魄
推己及人孝承繼順敬天地不可沒
上和下睦天倫樂根固葉茂枝榮碩
徐勣貴相僕婢多為姐鬚焚斯煮粥
養正遺規力遵行素位而行無差錯
恭謹不怠戰戰兢曾參侍父心志謀
聞善躬行仿聖賢以道養親有定軸
誠敬養親樂時刻惟孝德無怨無尤
崇禮尚義志古道出言之婉和不苟
奉養至誠親安之始終如一道德守
天人仰欽孝子心不孝之子萬劫受
親心當知承志守親憂當解勿令愁
華屋錦食日日供不敬何如禽與獸
簞食瓢飲甘如飴奉親不在厚與薄
懷橘遺親天性養孝性自具善帷幄
積大善己之身行誠拔父母於九幽
弗三達德離能使聲名入聖域仙樓
復跬步不離孝雙親芳留萬古千秋
志同道合修善不同流俗古道世救
良才引規諫感化十恩報天音傳播
立身行道有成果子孝孫賢傳薪火
一道同風老及幼天倫共享樂悠悠
孝固無終始,然於雙親歿後之椎牛而祭,何若生前之菽水敬養,畢竟雙親歸空後,雖可祭之以禮,然終非親臨之孝,徒留聲聲感慨,故生前當握機盡孝,方為真孝。
訓中訓
1、
人生大本,孝當為先,欲報昊天恩。
今之孝者,謂之有養,不敬犬馬同。
親在一日,敬親時刻,文武孝德承。
親心弗得,不足為人,事親豈弗順?
行孝及時,無微弗至,風吹燭熄恨。
萬金空奠,椎牛而祭,何曾黃泉存?
生前盡孝,菽水敬養,亦能承歡心。
2、
養體之孝,酒食甘旨,重在心敬誠。
養志之孝,親心安樂,仿聖賢曾參。
養德之孝,婉諫修德,善道不離身。
養性之孝,使親入聖,萬古流芳名。
一、行孝及時,無微不至
父母之年一去不復返,而死後椎牛而祭,難抵生前菽水敬養,故行孝當及時,否則如〔本訓〕言:「養親孝心弗至,風吹燭滅,金難復灼」後悔莫及。
二、養親之道
養親之道,雖不離本心,然仙佛慈悲從以下四個層面指點:
(一)養體之孝:養體重在誠敬,承歡膝下,否則不敬何別於飼犬馬?酒食甘旨雖不需特別注重,但卻非出自奢華,而是用心調理,觀照父母養身之需求,給予適當之調養。
(二)養志之孝:順親之志,使雙親無後顧之憂,如曾子家雖不寬裕,但奉養其父曾皙,必備酒肉,問有餘,必答曰:「有」,使父能盡興而食,並能分送親友,此養志之孝也,如〔本訓〕言:「恭謹不怠戰戰兢,曾參侍父心志謀。」
(三)養德之孝:「事父母幾諫」,諫其德也,然「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另覓適當機會建言,而一己則更應秉善道修身,以期微德至孝感動雙親。如〔本訓〕所言:「聞善躬行仿聖賢,以道養親有定軸。」
(四)養性之孝:倘能渡雙親求道,進而發心修辦,效聖法賢,如此道化家庭,性理俱全,同登聖域,同享天倫,不啻為養性之孝。
正如〔本訓〕言:「懷橘遺親天性養,孝性自具善帷幄;積大善己之身行,誠拔父母於九幽;弗三達德離,能使聲名入聖域仙樓;復跬步不離,孝雙親芳留萬古千秋;志同道合修善,不同流俗古道世救;良才引規諫感化,十恩報天音傳播;立身行道有成果,子孝孫賢傳薪火;一道同風老及幼,天倫共享樂悠悠。」
一、
人生中最根本的事,首當盡孝,以報答父母如天高地厚的恩德,今人以為能供養父母衣食就是孝順,但若不知恭敬,那跟豢養狗馬有何差別?
父母在世一天,就是我們盡孝的時刻,不論士農工商各行各業,都要把孝道發揚。若是忤逆父母,不得親心,就不配為人,奉養雙親豈能不順從父母之心呢?
行孝要趁早,無微不至的體貼父母,不要等到父母逝世才懊悔飲恨,到那時雖耗費萬金祭奠,準備豐盛祭品,何嘗能讓父母在黃泉中享用?所以生前盡孝,即使粗茶淡飯,父母也會感到安慰歡心。
二、
奉養父母可分四個層面:養體之孝,以美味的食物來孝敬父母,重在誠心敬意;養志之孝,要順從父母的志趣,使親心安樂順適,效法曾子奉養曾皙的作為;養德之孝,為人子女,要常常柔和婉轉地勸導父母修養德性,時時行善;養性之孝,啟發父母之自性,使父母也能超凡入聖,萬古流芳。
1、懷橘遺親:陸績,三國時期吳國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裡藏了兩個橘子。
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 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注《易經》,撰寫《太玄經注》。
2、九幽:極深暗的地下。
3、跬步:ㄎㄨㄟˇㄅㄨˋ半步。亦作「蹞步」。
4、十恩:父母十恩,
第一、懷胎守護恩;第二、臨產受苦恩;第三、生子忘憂恩;第四、咽苦吐甘恩; 第五、迴乾就溼恩;第六、哺乳養育恩;第七;洗濯不淨恩;第八、遠行憶念恩; 第九、深加體恤恩;第十、究竟憐愍恩。
死後盡孝徒枉然(66)

竭力盡心贍養親虔誠以對面恭親
經年月我慎獨也戰戰兢兢深淵臨
遠行憶子母哀傷關注懸念受冽凜
山川阻隔心惦念徹貫夜日盼音訊
百般守我念胎兒全神集中膽顫心
芸芸眾生受母腹苦十月日累身心
哀哀父母軀盡勞滿傷懷憂愁緒雲
慈悲嚴父德廣被腳酸胎懷母深恩
行往坐臥不自在備極辛苦氣無勁
玉食美味無胃口飯不思來茶未飲
母親兩袖擋風寒帶給孩兒睡暖溫
體恤子女身代替無所要求無怨云
風吹日曬憔悴瘦枯寢食難安入眠
斑白俱備容顏凋玉珍珠難掩眼神
長成心喜疲勞忘笑和淚安渡光陰
日月奔波荊棘斬慈心水汗濕衣襟
腹脹腳腫懶遊行六甲身懷苦受盡
眉不皺夜以繼日愛心守護至天明
雙親育子似春曦鞠我拊我日殷勤
葉茂根深樹茁壯大哉厥恩永長存
樹高千丈落葉歸根思源意不忘本
焚禱祈拜佛菩薩出生健康兒安身
禱告祝福心祈願產慈恩廣甚憐憫
賜福求神子孩平安習禮儀方成人
為人子弟方少時兒宜敬長明師尊
免親之憂手禱告父母健在不遠門
佝僂倚閭盼望著身平淡康寧安穩
在堂父母勝玉珍價值連城比親身
莫似珠寶勝為貴唯有孝親貴似珍
抱道奉行爹娘報恩耀門楣顯於親
愛子深切親難得有緣同修結善因
慈如河海重如苦敬上父母若涓塵
不可忘恩逆忤在堂少有百世歲人
君子度量河海涵古稀高年德劭尊
奉養雙親如愛子曲從無違定晨昏
順意承志篤行踐奉養無虧禮節文
數十寒暑眨眼過感嘆生在時未盡
金玉滿堂復可得父母難買當惜珍
母生吾身此等親活神仙難再覓尋
父母在時不親等何時有錢孝雙親
一視同仁顧照護待人和藹皆親信
牙牙學語心中喜七坐八爬腳步進
天真活潑入學堂垂念照顧數十春
堂上父母猶如獲至寶心悅和顏欣
應對進退心寛容和氣致祥遠爭紛
長幼有序兄友恭人倫歡聚樂吟吟
忍飢耐寒任風霜長呼短言氣聲吞
眼神容寂視端態死事盡思生力盡
孤注燈下淚燭人應及時孝行根本
究竟憐子凝神佇時刻感懷親恩深
和樂家庭首在孝教養孩兒成人君
憶昔平生之時不知敬重死後悔恨
真範永熠德慈母後盡孝思拜孤墳
諄諄教誨之嚴父愷切叮嚀慈悲憫
幾度沾衣獨泫然老懷一掬淚滴淋
講明五倫與八德四維綱常禮恪遵
仁義持秉無私心人長其長親其親
一以貫之行天下定安和睦愛鄉鄰
子弟順孝上天不辜保心樂平安身
黃髮垂髫互道好敬老子和氣溫馨
慈悲善頌立身志孝順子孫必賢真
弓長子繼承天命光明道路前程奔
實踐孝道身曲躬推崇孝也在人倫
立身行道揚四海祖耀名留古至今
父慈子孝各所止社稷清明善美真
《百孝經》云:「生前能孝方為孝,死後盡孝徒枉然。」為人子者,冬溫夏凊,晨昏定省,雖為菽水布帛之養,猶勝於親歿椎牛之祭的徒勞無功呀!
訓中訓
1、
父母生我,受盡勞苦;十月懷胎,辛酸滿腹。
惦念胎兒,全神貫注;夜以繼日,愛心守護。
身心俱疲,容顏凋枯;寑食難安,汗水淚珠。
求神拜佛,祈禱祝福;孩兒健康,平安產出。
慈恩廣如,河海深度;恩重難報,娘親心苦。
2、
堂上父母,百年稀少;如獲至寶,心悅照顧。
此時不親,等待何時;有錢難買,在生父母。
在生之時,不知敬重;死後盡孝,凝視淚燭。
人應及時,感懷孝思;善繼承志,光宗耀祖。
躬身行孝,上天不辜;定保子孫和樂睦。
一、懷胎守護恩,此恩重難報
子女是父母的心頭肉,父精母血懷胎起,父母生活次序頓時改觀,胎兒平安為第一要務,雖行住坐臥不自在,寢食難安仍辛苦擔,日夜奔波護孩兒,身心俱疲,然仍撫腹展笑顏,汗水淚水甘如飴,換得兒女日日長,全神貫注祈孩兒平安健康出生,惦念慈恩深廣似海,此恩實難報,正如〔本訓〕中云:「百般守護念胎兒,全神集中膽顫心;芸芸眾生受母腹,苦十月日累身心;哀哀父母軀盡勞,滿傷懷憂愁緒雲;慈悲嚴父德廣被,腳酸胎懷母深恩;行住坐臥不自在,備極辛苦氣無勁;玉食美味無胃口,飯不思來茶未飲。」極言父母懷胎守護恩。
二、抱道奉行,光耀門楣
堂上父母漸凋枯,為人子惟當及時行孝,善繼述志,光耀門楣,報父母昊天之恩於萬一,否則父母死後只能望燭淚滴。如〔本訓〕中云:「抱道奉行爹娘報,恩耀門楣顯於親」,「立身行道揚四海,祖耀名留古至今;父慈子孝各所止,社稷清明善美真。」行孝在當下,抱道奉行方得報親恩,光耀門楣。
一、
父母生我養我,受盡千辛萬苦:懷胎十月,忍受著腰酸背痛、腹墜足腫的不適,仍全神貫注,惦念胎兒的健康,夜以繼日謹慎地守護,身心都疲憊勞累,容顏也日漸憔悴,寢食難以安適,時而汗水淋漓,時而憂傷落淚。到處求神拜佛,祈禱胎兒健全,祝願平安出生。母親的恩德,如江海一樣深廣,實在難以報答於萬一。
二、
父母能享年百歲的實在稀少,為人子女要如獲珍寶般,歡欣喜悅,悉心照顧,此時不孝養雙親,更待何時呢?等到父母百年後,花再多的錢財也買不到父母重回人世啊!父母在世時不知敬重,死後即使想盡孝,也只能淚眼凝視與燭光相對。所以人子應該及時感念父母的恩德,好好的承繼父母的志向,光耀門楣。人若親身實踐孝道,上天必定不會辜負他,定會保佑其子孫和樂興旺。
1~6篇 7~12篇 13~18篇 19~24篇 25~30篇 31~36篇 37~42篇 43~48篇 49~54篇 55~60篇 67~72篇 73~78篇 79~84篇 跋/仲由夫子囑語
 奉天
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