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孝經
資料來源:《百孝經聖訓輯要講義》光慧文化網路書局
金公祖師序
今值末後 世風不古 綱紀湮沒 導致人道反常 君臣無義 父子不親 男不忠貞 女鮮柔順 夫不義 而婦陵 兄不友 而弟不恭 舉念違道 行為脫軌 造罪招愆 人心用學識來提昇 價值以物質來衡量 五常作瓦屋般唾棄 三綱如亂世般動盪 人心失去本質 道德如天方夜譚 是以百孝經傳世 廣佈流傳 希能自上而行於下者 自先而施於後者 使老中青少皆明孝之本義 以格物致知入手 誠意正心 行出孝字 冀挽世人之心歸仁 知義理謹禮規守信實 寄望有志之士 撥亂反正兼善天下 使百孝經蔚蔚成風化 亦是天下眾生之福澤也
西元二00五年 歲次乙酉 仲夏 路中一為序
至聖先師序
夫堯舜之道 文武之規 聖德百代感召 萬民欽服 皆是以孝垂化群黎也 觀今學修之儒者 力行之士 幼壯能孝弟 耄耋能好禮 不從流俗者 鮮矣 故聖賢仙佛殫精闡百孝經訓 是期世人明體達用 竭力著百孝經義 是匡世道正紀肅綱 又惟恐後人行之不徹 難見實踐之功 故飛鸞垂世 金口木舌 忠告善導 望能振聾啟瞶 移風易俗也 喜 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仁孝之德 必以中和成行也 欲中和不失 當持敬存養 持誠省察之 誠敬一發 定靜隨之 安慮而得 盡其本性 以全 體大用 茍至如此 則智仁勇皆可沛然充之 不因富貴貧賤 寵辱優渥而改其途也 不因成敗得失 窮達險夷而失其職也 則孝行久矣 孝至恆矣 故誠敬二字乃孝 之基 處順處逆 無往不宜也
夫經者 徑也 通行之路也 是故學修士儒 欲紹繼聖賢遠志 當明盡百孝經義 二六時中 一以貫之 正五倫百端 八德流行也 以開萬古之教化 尊千秋之根杫矣 是為序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 歲次乙酉 孟秋 仲尼序於濟德宮
天地重孝孝當先 一個孝字全家安 孝順能生孝順子 孝順子弟必明賢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謝世即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選賢臣舉孝廉 盡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獨講吃穿 孝道貴在心中孝 孝親親責莫回言
惜乎人間不識孝 回心復孝天理還 諸事不順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動天 孝道貴順無他妙 孝順不分女共男
福祿皆由孝字得 天將孝子另眼觀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裡有孝語 孝婦面上帶孝顏
公婆上邊能盡孝 又落孝來又落賢 女得淑名先學孝 三從四德孝在前 孝在鄉黨人欽敬 孝在家中大小歡
孝子逢人就勸孝 孝化風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聲價貴 死後孝子萬古傳 處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動地和天
孝經孝文把孝勸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為孝 能孝就是好兒男 為人能把父母孝 下輩孝子照樣還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窮莫怨天 孝子面帶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親在應孝不知孝 親死知孝後悔難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貴實行不在言 孝子齊家全家樂 孝子治國萬民安 五穀豐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貧和富 善體親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為孝 忍讓二字把孝全 孝從難處見真孝 孝容滿面承親顏
父母雙全正宜孝 孝思鰥寡親影單 趕緊孝來光陰快 親由我孝壽由天 生前為孝方為孝 死後盡孝徒枉然
孝順傳家孝是寶 孝性溫和孝味甘 羊羔跪乳尚知孝 烏鴉反哺孝親顏 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獸實可憐
百行萬善孝為首 當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無窮孝無邊
此篇句句不離孝 離孝人倫顛倒顛 念得十遍千個孝 念得百遍萬孝全 千遍萬遍常常念 消災免難百孝篇
堂上父母不知孝(43)

篤信好學守善道多見而識擇其善
君子以文友輔仁言思以忠謹慎言
貪名圖利理虧損虛己以聽無成見
處事公正即可髮短心長始終一貫
人天生地養不變日月普照運循環
精神感召養道行孝悌義行代天宣
身體膚父母給貴盡忠孝善法地天
精神團結天與人禮節為百威儀千
忠恕而已其仁也事親幾諫不從焉
色思溫矣態柔和視思明矣道德踐
博學於文約之禮中庸己為德也然
志士仁人心有願工欲善事思遠觀
光明磊落心無愧堂堂正正君子翩
事君盡禮勿違背反省過錯孝親顏
人之初性本善良苟不有教性乃遷
首孝悌者次見聞君臣義行服膺拳
德之不從言逆親養身不敬省思觀
人無恒志事難成言不及義行相遠
堅持雅操容若思篤初誠美慎行專
上和下睦禮尊卑入奉母儀同氣連
己行懺悔浪子醒覺悟慧明天良現
讀書志在於聖賢內智光明覺行圓
剛毅木訥近仁也養德禮容不倚偏
祖生之鞭奮勉上增緣培養處事坦
氣盛言宜即懺醒識時轉念修己善
君子合而不同流小人同而不合焉
上善好禮使民易古道熱腸天下安
綱常倫理恪遵守盛世行道化迷顛
樹欲靜而風不息育兒無怨身奉獻
積善之家雙親養篤實光輝誠中念
根源明知跪乳頂恩巍巍淵淵其淵
上天造就深恩崇天之驕子護道盤
大道挽化喚羔羊反哺照料植福田
喜慶眉宇明親善反躬克己排萬難
為人本分烏鴉尚知恩報本慎掛懸
抖擻自強精益學己立立人一馬先
見賢思齊克修己地厚博愛化大千
流連忘返耽逸樂生死輪迴因果纏
法外施仁予寬宥天理國法人情間
手足情深互援助血脈相連情義牽
程門立雪敬重焉同堂訪道經義研
樹之風聲仁遠傳移風易俗道德挽
根基品格性而立求賢若渴舉孝廉
學習莘莘情甘苦備劬勞碌心意田
咀華含英茹茹善砥柱流川互息輇
重於泰山理高尚明德惟馨草銜環
錯月栽雲巧天工切磋琢磨道體驗
做牛做馬為兒孫流汗流血心甘願
相忍為國事宜重真如灼見智慧顯
真金不怕火來煉知足不專俱遠見
慎終追遠不忘恩碧血丹心忠孝全
碩學通儒習以專探賾索隱悟妙玄
德為聖人禮不悖廣德之行庸謹勉
行乎患難位而行不願乎外素富謙
溫故道義孝宣品違孝之者必天譴
其為本悌家道諧人人互敬洋溢歡
和睦相處以孝和無為無爭康泰安
兄弟於上父母尊施於有政則中鑑
君使臣以禮為先臣事君以忠義前
成事不說遂不諫為禮不敬上不寬
盡善盡美之大道天將木鐸拯良善
務民義莫謂途窮智者樂水應萬變
生滅因緣遇罪愆惕惕知悔意誠虔
明源有為其知境沛沛苦海生死遷
為惡天誅遇窘事顛迴於六道輪轉
天地果報義循環生輪流趣於貴賤
不明道德悖禮行顛沛流離實可嘆
何事於仁必聖乎而能濟眾慶天年
父母生我、養我、育我,含辛茹苦,流血流汗,此恩此德,無邊無量。如佛經所示:「即使左肩擔父,右肩擔母,研皮至骨,穿骨至髓,遶須彌山,經百千劫,血流末踝,猶不能報父母恩深。」故當積極行孝,以合天地之心。
訓中訓
1、
天生地養也,人道不可虧。髮膚父母給,貴盡忠孝節。
孝為百善行,逆親心有愧。有過即懺悔,浪子內德培。
轉識增智慧。
2、
烏鴉尚反哺,羔羊知跪乳。
頂天立地學,親恩養育巍,含辛茹苦備,劬勞流汗血,堂上父母孝,孝悌家和諧。
為人孝違悖,忘恩悖義為,因果誅其罪,窮途遇窘境,顛沛苦海,六趣輪迴。
一、行孝培德,轉識成智
人為父母所生,恩如泰山,當要積極行孝。孝可說是行仁之最更本處,是百善之源。順親之孝乃天性自然之流露,苟不能為之,本心當自覺有愧,因其違反「天性自然」,即自己會覺得不自然,此即孔子所謂的「不安」之心。人非聖賢,熟能無過。
但過而能懺悔、改過,放下屠刀,重新做人培內德,開啟光明智慧,以現天德良知。如〔本訓〕所示:「己行懺悔浪子醒,覺悟慧明天良現」。
二、忘恩悖義,顛沛苦海
父母「做牛做馬為兒孫,流汗流血心甘願」。對於父母之恩不可不知,不可不報。人受天地之心以生,當學頂天立地之學。此學始於孝悌。
如〔本訓〕云:「其為本悌家道諧,人人互敬洋溢歡,和睦相處以孝和,無為無爭康泰安。」苟忘恩背義,不能行孝悌之道,則「違孝之者必天譴」。
其人生之路必然是削福削祿,窮途潦倒,顛沛苦海。如〔本訓〕所示:「明源有為其知境,沛沛苦海生死遷,為惡天誅遇窘事,顛迴於六道輪轉,天地果報義循環,生輪流趣於貴踐,不明道德悖禮行,顛沛流離實可嘆。」
一、
人是天地所生養,當感謝天地恩;而做人的道理亦不可虧缺。身體髮膚是父母所給與,當盡忠盡孝以報答親恩。
孝是所有善行的源頭,如果忤逆父母,內心深感愧疚,便要真誠悔改,即使過去是個浪蕩子弟,只要一心培養內德,也能轉化惡習惡念,而增長智慧。
二、
烏鴉都知道反哺母鳥以報答親恩,羔羊也知跪地吮乳以盡孝心,而頂天立地的人類,更應知道雙親養育的恩澤如山高海深,他們飽受艱苦、費盡心血扶養兒女。所以我們要好好事奉父母,友愛兄弟,家庭自然和樂。
如果違背孝道,忘恩負義,必受上天的譴責,降禍遭災,困窘潦倒,流轉於苦海,永遠在六道輪迴中不可自拔。
不要浪費時間及生命,在你知道一定會後悔的地方,人由於無始劫來受到業力的訊息,所以,人性無量劫來的善,惡,無記種子皆具足。
不孝受窮莫怨天(44)

百善孝先眾人知履行貫徹有幾人
行孝易如翻掌乎能悟之者必恪遵
孝者敦厚溫遜出除免禍災身邊近
時刻體恤愛子心念念感懷教養恩
道而不徑舟不游惜愛父母之遺身
孝子事親生養天地間孝子神鬼欽
乖桀之人行逆天瞞句字騙良能泯
傲惰驕縱妄自大棄親不養心何忍
不體親情尚作罷持刀弒親最可恨
十月懷胎受苦累兒豈能置若罔聞
各行各路若不識親心刀割淚滿襟
養子之時盡呵護如蜂釀蜜忙紛紛
積善之家慶年餘人道圓滿人間溫
行孝誠者門歡騰男女老幼重理倫
順承啟敦老奉孝規箴子孫立庭門
一心不二孝風揚行苟弗純難立品
父母孝來子承之忠賢子良傳義仁
求神拜佛一祈願親顏祈禱福壽順
肅肅懇懇叩頭拜稟盡千聲庇祐真
勤服庶事替親勞和悌昆弟慰親心
醫療保健防親病遠離聲色解親忿
倘若聽信妻孥言悖逆孝無墜沈淪
孝敬翁姑當妻先親如老家父母尊
逆婦若薄所待親視如婢女神人審
子媳喝湯母洗碗老廚娘奴勞骨筋
苛刻鋤傷無薄厚樹強怎司火來焚
此等豺狼實枉生天眼昭昭因果循
忤逆還生忤逆兒簷前滴水理不紊
天有道來地有理水有源頭木有根
根如父母我如枝氣脈相接連子孫
不孝食養反譏辱泥像刃揮經典云
縱有玉皿也戾生顏難孝全斬平分
淑嫺衣內奸計藏孽鏡台前無所遁
敗家蕩產落乞間持刀殘殺手段狠
縱慾奢錦四行搶暴虐惡態若獸禽
失本性己亂妄為弒親罪魔剎禍侵
佛告阿難言眾生心行愚矇六塵薰
忘恩背義弗恭敬無有天良愧疚存
辛勞無怨亦無悔子病親憂難成眠
堂前不孝忤椿萱朋附私黨結仇嗔
神鬼懲不仁不義犯滔天罪六道輪
天人譴誅不孝子恃罪法繩難逃遁
暗室虧勁容鑑子怙惡不悛害宗親
大羅神仙難求贖勸眾知過修道進
五倫綱常道德守四維八德盡本分
種瓜得瓜豆得豆慧命雙修種善因
爾今榮華獨享受棄親孤獨角落陰
善惡到頭終須報奉勸世人慎篤行
智者斷陋習然現須堅定果決前奔
大徹大悟子養親逝知前因後果應
酒色綑綁住自性逆子原爽然昏沉
子學雙親畫葫依樣做全不差分寸
如邦毀曝屍野消長眼見果報毫分
百病驗孝心利字不前赴義理遵循
誰能從今至往後真心意誠親孝敬
經百千劫受刀苦亦不違孝經章訓
虔心禱萬類陶甄定受天助與福臻
善惡環環相扣牽終身不忘此愿文
有跡循孝子不受餓囚福相解其困
不孝有報應終第困蛇咬壽少病辛
一生盡求功名顯何曾替親減心悶
盡己心力孝親顏切莫胡行神智昏
不孝受業因果纏受苦日夜雷轟震
不孝受窮難翻身受罪阿鼻地獄深
《百孝經》云:「堂上父母不知孝,不孝受窮莫怨天。」世人若不知孝順堂上雙親,忘恩悖義,可謂連禽獸都不如。
此行乃天理所不容,亦難逃因果之網。此不孝之人,其人生之路必然是窮途潦倒,常沉苦海。此乃天理昭彰,因果不昧。不孝之人至時得此果報,亦怨不得上天之不仁。
訓中訓
1、
人生天地間,孝字豈能免?一子敦誠孝,二老歡餘年。
門風孝行箴,子孫純良賢;苟若薄所生,厚待妻孥先;
視親如婢奴,司廚老無閒;己錦衣玉食,父母行乞間;
持刀殘弒親,暴戾譏辱顏;泥像刃揮斬,神鬼譴。
2、
天道難容不孝子,不孝怙恃罪滔天。繩綑親屍葫依樣,眼前不肖子習然。 現報須知原不爽,因果業力有循環。禱求功名終不第,困餓終身福壽減。
一、不孝子,神鬼譴
〔本訓〕云:「百善孝先眾人知,履行貫徹有幾人。」可謂知孝容易行孝難。所以在當今社會上,常常可以看到對自己的雙親的愛,遠不如其對其自己的兒女與妻子,誠可謂現代化的「孝子」,即孝順自己的兒子。亦可見把自己的父母當作是婢奴來使喚,到老仍不能享受清福,還要到廚房煮飯給兒孫吃。
也有自己過的是錦衣玉食的生活,而丟棄父母而不養,讓他過著行乞討食的悲慘生活。
更有些人,因為貪父母之財或意見不合,而持刀弒親,此乃「最可恨」,或以暴戾,譏笑辱罵自己的親生父母。如此不孝之人,必遭神鬼共譴。
二、不孝子,福祿壽絕
不孝父母之人,可說犯了滔天大罪,實天道難容,必遭天譴。凡此不孝之行為,亦必為其後代子孫所仿效,如「訓中訓」所云:「繩綑親屍葫依樣,眼前不肖子習然」,或如〔本訓〕所示:「忤逆還生忤逆兒,簷前滴水理不紊,天有道來地有理,水有源頭木有根,根如父母我如枝,氣脈相接連子孫。」
此可謂報應不爽,因果循環。是以,「種瓜得瓜豆得豆」,「善惡到頭終須報」。「孝者敦厚溫遜出,除免禍災身邊近。」「不孝受業因果纏,受苦日夜雷轟震,不孝受窮難翻身,受罪阿鼻地獄深。」「禱求功名終不第,困餓終身福壽減。」
1、泥像刃揮斬:
《關聖帝君降筆真經》:「尤恨毒心狼婦,花言啜哄鄉親。唆夫罵公罵婆,令我一見生瞋,泥像揮刀剖腹,分斬母子平均。」謂昔有一惡婦,不孝翁姑,恨其不死,在關聖帝像前,求其翁姑早死,舉頭忽見周將軍揮動大刀,斬殺母子,身成兩截。
一、
人生天地間,豈能不知孝道。家中一兒能真誠行孝,就能讓二老歡度後半生歲月。所以樹立孝行的家風,後代子孫必成為賢良之人。若是輕慢父母而厚愛妻兒;或是視父母為奴僕,煮茶燒飯到老不得清閒;或是自己過著富裕生活,卻讓父母乞討度日;更有拿刀殺害父母,暴虐譏諷辱罵父母的。這些不孝之人,必遭上天的懲罰,神鬼的譴責。
二、
天理難容不孝子的存在,不孝父母的人罪大惡極。如果今天我們不孝父母,子女必然仿效學習,也不知盡孝。善惡的報應是絲毫沒有差錯的,因果的業力是自然循環的,不孝之人即使真心真意禱求功名,終究徒勞無益,甚且福報壽命削減,終其一生在困窮飢餓中度過。
濟公活佛慈悲:
修道是要誠懇的面對自己,不是做表面給人家看。到這一口氣斷了,要離開人間了,有沒有人因為表面做得很好,所以讓他回天堂?
不是喔!做表面是沒有用的,因為在要走的那一剎那,我們平常的念頭就會一直跑出來,如果我們沒有辦法把自己的念頭降伏下來,雖然求道以後可以回天堂,但回到天上,你還是不能得到安定,不能得到永遠的快樂。
孝子面帶太和象(45)

為人父止於慈為人子止於孝理常
與朋友交信義之手足悌之修身榜
亂世之勢也地覆天翻多變災難降
一劃開天民寅行德是天地新氣象
演變今也國之亂也民眾之心愁腸
縱橫經緯孝醒人心而今經浸染缸
國興亡匹夫有責欲國平身修聖仿
不流不倚不變為真君子豪傑志長
不淫不移不屈乃大丈夫內德滋養
身居水火屏障阻參天偉志更堅強
逆境中更發奮行可之韜略運籌藏
志承往其為百代亦守原心育化朗
戰兢行之始終至之振精神節操榜
定靜心則穩慮積極而有序理不慌
老安少懷物阜民康晴空萬里呈祥
講仁義說道德勸諸善信力行倫常
百行之原孝奉行堯舜之日舉孝彰
天下萬事莫大於孝子效廿四典草
嚴律五戒莫狂行五德曰內功伸展
事親而敬愛至于犬馬今知別於養
五美育人增智能養親之復己天良
行五孝化間親者是謂孝子名留芳
神明鑑贊翼民望眾現天心繼聖光
人生於世間第一事教導行孝本倡
刑于四海移風易俗淨化人心明亮
宏法濟世利益群生使命擔表上蒼
效天地敬諸神慎終追遠人人讚賞
容乎和怀而敬之悖禮忘義人性亡
無別故養親敬謂性源不悖天行仰
至親愛不而愛化人者謂之悖德傷
無私以慰敬長者他親愛互體心房
千秋世留有其名人宣其德門楣光
降世為何能自清導眾悟性亂世匡
世間萬象皆瞬間執著之者勸明詳
了息塵心歸本位拳拳服膺二六臧
一本放之彌六方萬殊歸一卷密藏
天地根玄牝門至善居色空空色詳
日月耀萬物之被道愉化育德廣揚
為人子恭事親綱常倫理行規矩彰
內涵蘊際處必和氣定動蕩人心祥
品高超正義舉事朗朗心秉公德光
慈悲宏愿立功德天心現志士任扛
皇天覃恩護左右勇往直前志軒昂
齊心勠力道提倡各素其位勿踰闖
君子躬行報恩往不朽聖業立榜樣
澤潤群生始終于行弗停滯前程創
大千世界萬法傳智者明理悟性王
淨化塵心知報親繼往聖業展輝煌
火候煉性除萬難立品立志當自強
剛復婉約圓融應誠一涉世省思量
忠恕容善得于其歡為人運籌日常
火中栽以蓮出淨心至之赤子溢芳
道援迷昧原佛子引之導之真諦揚
脈脈薪傳聖火續慧命人間無限長
天下災劫苦難言適時佛心現扶匡
不吝大愛濟苦海澄澈當下仁心揚
禮門義路奉行宣祈太平日奔波忙
繼往聖賢維則警勤下苦功芝蘭芳
謹慎行言思宜人居仁里智可現彰
世人萬永孝傳人明親其親復天良
八德第一言孝先皆則天長地久講
諄諄善誘引思正途其磋其琢不狂
光明前程待開拓浩然長養鴻鵠仿
消弭厄運青天見冀世間皆享安康
《孝經.開宗明義章》謂:「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而事親最基本之行為莫過於「口體之養」。
然若以不敬之心養其親,則與飼養動物有何差別?是以,事親之際,處必和氣,心現愉色,動婉容以得其歡。」如此方可稱為是一位孝子。
訓中訓
1、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
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其更為百行之原。
精而極之,亦可參贊化育;而人間第一事,教民親愛,莫大於孝。
2、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
故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
3、
事親之際,處必和氣,心現愉色,動婉容以得其歡。
為人之子,出于心之至誠,報親恩于萬一。
永言孝思,孝思維則,人人皆親其親,長其長,則天下平。
一、孝是百行之原,極之可參贊化育
孝,多麼高深呀!相當於上天有永恆不變的道理,故孝道是萬世不變的真理;相當於地上有無所不順承的能力,故人當如地道順承天道一樣孝順父母。
是以,人類上得天道覆庇的恩惠,下得地道恭順的孕育,人於天地之中,當效法天地之道,以孝為先,孝順父母,如此家庭和睦,國家也就安定。
除此之外,孝更是所有德行的根源,若能以此為修道之始,精而行之,培內德建外功,推己及人,則必能立人之極,即能盡己、盡人、盡物之性,即可參贊天地化育之功。換言之,倡導行孝,便是人間第一事。
如〔本訓〕所示:「百行之原孝奉行,堯舜之日舉孝彰。」「八德第一言孝先,皆則天長地久講。」「人生於世間第一事,教導行孝本倡。」
二、孝由親始,貴在誠敬
儒家認為愛有親疏之別。故孟子謂:
「親親而後仁民,仁民而後愛物。」若是無親疏之等差,而一律兼愛之,孟子稱此人為「無父」,是禽獸也,因為孝順父母是本性自然之所發,若是悖此,則其性雖存而實亡。
故《孝經》謂:「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本訓〕云:「悖禮忘義人性亡,無別故,養親敬謂性源,不悖天行仰,至親愛不,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傷。」
三、悅親至誠,可修齊治平
侍奉父母,以悅親為上。故隨時隨處必顯現和氣愉色,以得其歡心。
凡此,皆出於誠敬之心,以報答父母之恩於萬一。
且要效法舜之終身慕父母,以孝為一切德行之準則。並推己及人,而擴充大孝的精神,使人人親其親,長其長,家家戶戶皆和睦友愛一家親,如此天下人人皆能行孝悌之道,即「世人萬永孝傳,人明親其親復天良」,則天下豈不是太平乎!。
一、
孝道,是上天永恆不變的常道,是大地順承蘊育的常理,是人民行為的準則。 故天地間的常理常道~孝,是人民應該遵行的,它更是一切德行的基礎。
把此孝行發揮到精純的地步,也可以參贊天地化育萬物了。世間第一要事,就是教導人民相親相愛;這沒有比教人行孝更好的了。
二、孔子曾說:「現在所謂的孝子,只是在衣食方面供養父母溫飽而已;至於家中的狗和馬也都能得到飼養;如果對父母不敬,那與飼養動物有何差別呢?
所以,不尊敬自己的親人而已先尊敬他人者,這叫做違背禮義;不愛自己的親人而先愛他人者,這叫做違背德行。
三、
事奉父母時,一定要和和氣氣,打從內心表現出愉悅的臉色,舉止言行要溫柔委婉,以邀得父母的歡心。
為人子女,當以至誠的心來孝順父母,即使如此做一輩子,也報答不完父母的大恩大德啊。
所以要終身愛慕父母,以孝做為一切德行的準則。如果人人能親愛他的親人,尊敬他的長輩,那麼天下就太平了!
入孝出悌自然安(46)

山高海深喻親恩父母恩重細思忖
出入佛門學佛韻忠義謹守在寸心
人之初時當反問經過三載離母身
鞠養之勞若庭訓古聖先賢留規箴
羊羔跪乳孝行之慈烏反哺天性純
天賦本然萬善蘊佛性平等貫天人
人與禽獸皆地養仁民愛物首親親
惜恩即是則天法夫若知恩惜福存
仁同天地德乃道誠孝感天鬼神欽
格致誠正八條目齊家治國天下平
自古忠臣尋根本比比皆出孝子門
學聖學賢立人品百行之源孝為根
仔細思量其地因前因後果貫古今
絲毫之確之明察天懸明鏡別聖神
論其理則之所以法天下故身德潤
還諸於天名利淡順教以先導後人
從順應時當無畏知見法聖去貪嗔
三戒慎獨民心紊貪為萬禍之源因
謹記色難隱微處親顏和悅喜樂吟
勿隨潮流而跟進勿昧天性失天真
如今世風非故憫今是昨非再重新
放下過往莫民論奠根基其札根深
目標立先之以博愛德不遺必有鄰
大德遠可國敦化心而感莫忘諄諄
小德川流之可以澤潤於民入人群
孝為德本於微隱人生處世不離身
信言不美顯沈穩為道日損作新民
曲中求全莫強爭導以正知音可循
父慈子孝問可否知之本然皆人倫
友愛以之以禮民樂而民和道氣馨
制宜禮處恭敬而敦睦鄉鄰一家親
一道同風首謙讓慈悲喜捨彌勒村
依理順親陳之以德義而民風可聞
近悅遠來正道興行遠自邇志當伸
三才之中之為貴超凡入聖依方針
執柯伐柯福慧進悲智雙運經逆順
志無大小愿無盡個中密寶當明分
智若活泉越汲湧規知禁戒勿沈淪
各素本位學而民新貫古今盡歸仁
非口體之養為任悅取親倡道法遵
古諺明示緣善惡此心道提即轉輪
無相頌偈念以好體用至孝非金銀
金玉滿堂豈能守人生無常怎追尋
四難成易當謹信真修心來聆聖音
無遠弗屆道充盈道法自然有其因
一心純正也是道正念見性耀星辰
學佛為先心正其心其知然守天真
發乎中節即轉運中庸行坦蕩真君
性作主來明其本方寸之心日知新
涵養自在端正品立志為要邪不侵
隨順隨遇安立即守其福田深耕耘
斡旋仁義莫多論本基穩立在紅塵
苦盡終會甘泉飲上天天負真心人
忍心耐性擔大任普渡共辦三曹親
同
體悟真常中為端擔易俗之任在身
合明月日上下禮長明燈燃綻光勳
用和平則和平起和合啟一團和馨
切記以身示道承上為宜謹言慎循
三省四勿穩邁步作主由道切問津
學而時習安當下正己莫忘當成人
仁民愛物孝悌啟誠心抱守此光陰
心平路平己轉運天理好還平安吟
孔子曰:「入則孝,出則悌。」故為人子者,面對堂上雙親時,當自然行孝道也;為人弟者,面對兄長時,當自然敬愛之。
如孟子言:「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即其長也,無不知敬其長。」
入孝出悌乃人之天性,乃人之本心自然流露。為之,則自然心安性穩;反之,則心不安,性不穩。
訓中訓
1、
夫孝,乃天地之經義,民當則之。應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
故先聖見教之可以化民,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
陳之以德義,而民興行;處之以敬讓,而民不爭;
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以好惡,而民知禁。
2、
今倡提孝道,主在端其本,立其基。本即心也。先正其心,正其行。
心坦然,性安穩,則日常中以身示道,承上啟下禮合宜,由己作起,端正風俗。
一、先王之至德要道
人頂天立地,是三才之貴。人當效法上天明照宇宙之法則,善用大地生產萬物之孕育之能,即人當效法天地之自然本性而行。
故行孝乃是順應自己天然本性之所為,是天經地義之事。自古先聖即以孝悌之道來教化人民,故《孟子》謂:「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大學》謂:「上老老,而民興孝;上長長,而民興悌」。
故先王率先於人民實行博愛,則人民就沒有人敢遺棄其父母者;陳述德義於民,人民就起而效尤,如〔本訓〕所云:
「陳之以德義,而民風可聞,近悅遠來正道興」;率先用恭敬和謙讓來垂範於百姓,則人民就不爭奪;用禮儀和音樂來引導人民,人民就自然和睦相處;向人民展示何者為值得喜歡,何者為應該厭惡之事物,人民就知道什麼該做不該做。
二、孝悌乃為仁之本
聖賢仙佛傳此《百孝經》,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端正本心,挺立本心。
即所謂的正其心。心端正了,則行為、人品才端正。故孝道是正心正行的根本,故〔本訓〕云:「學聖學賢立人品,百行之源孝為根」、「孝為德本於微隱,人生處世不離身」。
當心正行正,則心自然坦然率真,而本性亦自然安安穩穩,不會有偏差與不安,此刻是本心本性當家作主,道德本心不斷的挺立開顯,則外邪自然不能侵入。 故「性作主來明其本,方寸之心日知新,涵養自在端正品,立志為要邪不侵」。 如此,必能以身示道,承上啟下皆能合其禮儀。正己進而成人,端正風俗,以成就「一道同風首謙讓,慈悲喜捨彌勒村」之境地。
一、
孝,是天地的常道、永恆的真理,人民應當遵行的準則;君王也當順應天地高明博厚、利益萬物的德性,引導天下人民依循此常道而行。
古聖先王見禮教可以感化人民,所以先實踐博愛的美德,則人民不敢遺棄其父母;再陳述道德義理,人民就起而效法;又用恭敬謙讓來垂教示範,則人民不相爭奪;再用禮樂來引導人民,人民就和睦相處;向人民展示值得愛好和應該厭惡之事物,人民就知道該做與不該做的限制了。
二、
如今提倡孝道,主要的目的就在「端正根本」、「奠立基礎」。這「根本」就是我們的心,心先端正了,行為才得以端正;本心坦直率真,本性自然安適穩固。
故日常生活中,行住坐臥都要把道表現出來,上承天理,下化迷人,一切合於禮儀節度,從自身做起,進而推己及人,讓民情風俗都能善良端正。
親在應孝不知孝(47)

宇宙諧和將孝唱社會安定國富強
自古英雄豪傑士父教母育偉業創
孝為齊家本應曉修身也正建品香
為人子女之孝母父生我畜我成長
漢文帝仲由德夫孝道孝子名俱揚
處世之本孝當先德之尊貴乎倫常
萬物養地之貴仁之行莫不盈韞藏
孝感上天虔誠為舜孝大勇德性彰
人人盡孝之性天踐履於躬聖賢仿
扶親心力行戒慝時警惕口身正方
惟此光明孝子身果是不壞之金剛
養親之體不足孝侍親至孝在身旁
為子女苦哀辛勞無怨極力付出往
勿負椿萱也欲報深恩罔邊海難量
雙親撫養我甚劬劬孝天敬地感蒼
憫乎憐哀父母生我報昊天孝為上
君臣忠義盡鞠躬治國有道孝提倡
家和睦萬事興褘家聲振禮樂倡提
父為子隱乃常情橋高梓低古難移
菽水承歡人倫樂得親順親美名遺
晨昏定省安居致吾親病照顧切細
醇厚悃誠待親首敬愨悰悅老萊子
不孝盡難順諸事恭養歡樂無憂慮
厲言惡語無其心犯上致無敬我禮
效賢二四孝尊從意有報湛恩立即
白陽時曆唯德識微隱無道普及世
庭上青松勤栽種陳陳善因相循依
不愛其親乃悖德不敬其親乃悖禮
義方立教安分守真學真為言行一
鏗鏗有疑惑盡除慧心常靜斬眾慾
怙恃怛怛應體惑愚者皆是難明悉
孝順不分於富或貧劭行各竭其力
勿讓雙親惙惙憂全己力量侍奉兮
烏鳥私情致圖報跪乳羊兒知孝義
人神安居世風振堯舜日復光明兮
破除煩惱木魚聲見澈性靈優鉢影
飲水思源懷衷抱恩田報雙親侍奉
山谷真主修常靜得出慧生死之門
經年雙老盡勞瘁茹苦含辛默默行
綠葉成蔭不復返及思人事感恩重
報國忠盡狗馬力侁伏雞懂抵敵攻
不忘親乳哺恩搏捉機搏影全力衝
培善心而子孫盛本根固而枝葉榮
潺潺流水意厚深天上浮雲有常情
驊騮日馳千里不如狸狌捕鼠技能
山林篳路襤褸啟道根穩孜孜持恆
內睦者家道必昌外睦者處世圓融
知曉怙恃歲壽忽視無一喜一憂容
浪子回首遵明訓言行合中至始終
仁者親親為大之慎終追遠盡禮誠
磨而不磷真聖志涅而不緇日月焜
銘篆親恩銜環報雙親之恩似海深
絜絜索索鰓鰓何不二六守茅屋穩
桀紂使民苦故畿治蠹政弗依道循
蓼莪恩心中然藏立身行道留美名
子女能親心為心尚不足報罔極恩
時行為不檢濫遊置親不顧似如禽
必體親出告反面莫讓擔憂盡孝心
義路行佈仁風靜水山安氣度養存
三毒莫沾不欲妄克己修心復本純
無懷嫌隙止念欲侍親不待方悔恨
劭令品樹德子奉養矣無悔意熱忱
時運到必過關大器晚成之志展伸
椿萱並茂若不孝維罍之恥乃不敬
宜當立志成鴻器彰顯吾親光耀宗
父母恩重,昊天罔極,縱經百千劫,亦難報恩。故為人子者,當趁雙親還健在之際,盡已孝道之心,「居致恭敬,養致歡悰,病致惙怛。」將來才不會有所遺憾。
訓中訓
1、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夫孝,道之尊,德之本。 應曉父生我也,母鞠我也,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深恩,昊天罔極。
2、
盡孝無難,誠順其心意,有隱無犯。事親,居致恭敬,養致歡悰,病致惙怛。 有一分,應盡一分,或富或貧者,皆是各量己力。
3、
乳狗搏人,伏雞搏狸,恩出心中,然故魚銜索,幾何不蠹? 二親之壽,忽若過隙,莫到樹欲靜風不止,子欲養親不待,悔之晚矣。
一、孝乃道之尊德之本
人受天地之中以生,獨為萬物之靈首,而最能表現此尊貴之處,莫過於表現孝道。 而孝,是一切道理中最為尊貴、高貴的,是一切德行的根本。
因為父母之恩似海深,「為子女苦哀辛勞,無怨極力付出往。」
「經年雙老盡勞瘁,茹苦含辛默默行」。是以為人子女者,當「銘篆親恩銜環報」。 古之虞舜、漢文帝、仲由,皆明此理,皆能依此孝思維則而行內聖外王之道。 如〔本訓〕云:
「為人子女之孝母父,生我畜我成長,漢文帝,仲由,德夫孝道,孝子名俱揚, 處世之本孝當先,德之尊,貴乎倫常。」「孝感上天虔誠為,舜孝大勇德性彰。」
二、盡孝之道
盡孝之道誠在於順其心意,有隱無犯。即不稱揚父母過失,即使父母有過錯 想要糾正之,亦不可侵犯到父母的尊嚴,令其難堪而不悅,當和顏悅色,慢慢的勸諫而不逆。
平常生活之中,當恭敬的事奉雙親,養親以令其歡心為上,當其生病之際,做子女的當顯憂傷之貌。
對於父母當盡全心盡全力的侍奉之,有一分力,就當無所保留的盡一分力。 不管我們是富有的或貧窮的,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父母並不會因為我們的或富或貧而認為孝順與否,只要是各竭其力的侍奉之,就是美好的行為表現。
如老萊子雖不富有,但是其以誠敬的心,戲彩娛親,便是盡孝的表現。
如〔本訓〕所示:
「晨昏定省安居致,吾親病照顧切細,醇厚悃誠待親首,敬愨悰悅老萊子。」
「孝順不分於富或貧,劭行各竭其力,勿讓雙親惙惙憂,全己力量侍奉兮。」
三、母愛無敵,行孝即時
育子的母狗,為了保護幼犬,會不惜生命、不自量力地與欲傷害其幼犬的人類搏鬥;孵卵的母雞,為了保護自己所生下的蛋,或小雞,會不惜生命、不自量力地與欲傷害其蛋或雛雞的狸搏鬥。
何以此二者皆願意不惜生命保護其子呢?想必是母性之天性所致。
而身為萬物之靈的母親,更是不惜生命的守護其子女。
所以身為子女的我們,當即時行孝以報親恩。然人的生命短促,父母的年壽亦如 白駒過隙,稍縱即逝。若欲報親恩,當即時行孝,莫待「樹欲靜風不止,子欲養親不待」,至時可就悔恨已晚!
1、有隱無犯:《禮記.檀弓上》:「事親有隱而無犯」。鄭玄曰:「隱,謂不稱揚其過失也。無犯,不犯顏而諫。」
2、惙怛:憂傷。《後漢書.逸民傳.梁鴻》:「心惙怛兮傷悴,志菲菲兮升降。」
3、伏雞搏貍:伏雞,孵卵的母雞。
《淮南子.說林訓》:「乳狗之噬虎也,伏雞之搏貍也,恩之所加,不量其力。」 4、故魚銜索:串在繩子上的乾魚,比喻人的生命短促。
《韓詩外傳》卷一:「枯魚銜索,幾何不蠹;二親之壽,忽如過隙。」
一、
萬物皆受天地之性而得以存在,其中又以人類最為尊貴,人的德行沒有比孝道更重要的,孝是一切道理中最尊貴的,是一切德行的根本。
人人當知父母生我、養我、育我,茹苦含辛。父母的深恩大德,就如天一般廣大無邊,想要報答也報答不完的啊!
二、
對父母盡孝並非難事,只在於順從其心意,不張揚父母的過失,不冒犯其尊嚴而勸諫。平常生活中要恭敬的服侍;衣食奉養要讓他順心歡喜;當其生病時要憂勤地照料。有一分力量,就無所保留的盡一分力量。不管富有或貧窮,皆能依照個人的能力盡孝。
三、
哺乳中的母狗,為了保護幼犬,會不惜生命與人搏鬥;孵卵的母雞,為了保護小雞,會不惜生命與狸搏鬥;為人父母者,也會不惜生命守護兒女,他們的恩情是發自內心,自然地流露啊。
然而人的生命短促,父母的年壽亦如白駒過隙。
欲報親恩當及時行孝,不要等到想要孝順父母的時候,父母已離開人世,那就悔恨莫及了!
1、愨:音ㄑㄩㄝˋ,恭謹;樸實。《荀子.非十二子》其容愨。
2、銘篆:鐫刻在器物上的銘文,比喻感念甚深,永記不忘。
唐.顧云〈 謝徐學士啟 〉:「才微往彥,遇倍昔時,仰戴恩榮,已增銘篆。」
3、銜環:相傳東漢楊寶九歲時,至華陰山北,見一黃雀為鴟梟所搏,墜於樹下,楊寶取雀以歸,置巾箱中,食以黃花,百餘日毛羽成,乃飛去。
其夜有黃衣童子自稱 西王母使者,以白環四枚與寶曰:
「令君子孫潔白,位登三事(三公),當如此環矣。」事見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
親死知孝後悔難(48)

人類生來不同物萬物不如自性初
智慧高等有知識是非兒女分清楚
試問那個誰無父辛苦親養供讀書
培育過程高難度母靠失眠多付出
父母心如重山可以抵擋一切羞辱
有父母者有守護事事依賴子幸福
感恩拳抱體親勞父母恩重不可辜
當下隨手孝親知無比深情親滿足
猶記憶時嬰孩方眨眼可竟大人如
兒女成人親已老體衰老朽嚐八苦
如遇子女不孝順淚往肚吞誰人顧
老人需要人關愛崇尚自然心坦舒
修心養性不揚過父母在莫遠遊赴
何須圖假名道德韜父母善誘道護
道場不失老菩薩無為奉獻做饍廚
羽豐群鳥巢外行兒女當學鳥反哺
報親恩如常為人身當能濟眾超俗
如此子女受讚譽鶴立盡雞群特殊
使親臉上增光彩行道孝悌不可無
能者代天廣宣化擔荷要職不馬虎
揚名立萬非朝夕捨身渡眾鬼神伏
離苦得樂痴等無眾當功建品蓮築
濟挽狂瀾登覺路三心四相我執除
世間路變幻測莫一步一印須慎獨
人心不古貪無厭縱欲聲色玩樂屋
年輕氣盛渡化難幼苗我滋遍地枯
君子心其求大同虛靈不昧兄弟助
闔家齊家皆抱道學修講辦慰父母
為人子奉養誠敬乃本分時刻不敷
功成名就棄椿萱獨享榮華與貴富
忘卻親恩劬育苦高官達權眾唾惡
蓋棺論定人善惡作為留待上天估
惡者遭殃魂受府刑法極苦懲惡徒
不孝來入罪獄判定壓陰山萬劫復
奉勸今朝人脫熬即時後悔改惡處
失去雙親心煎灼那孝心再難報圖
名利到頭一場空無行道難光耀祖
引以借鏡常思考志在凡業便凡夫
欲學聖賢佛菩薩立志勇往莫踟躕
修行日常莫虛度靜心禪悟行六度
一心不二德培固狂風浪滔不卻步
民胞物與不分彼迴向超生三曹渡
始終以真功真德定能業拔復性初
萬法唯心真誠抱必也罪脫去塵蕪
親在一日孝心付滌慮洗苦弗逆忤
金錢可復親難復慈烏嚎啼勿蹈覆
萬金空奠靈前祭拜枉然哀聲誰訴
修心養性性如如低心謙恭方知足
人生真諦速掌握跳脫輪迴四相出
道歸自然循理做明心見性自有主
去妄除私無假我真道直追當體悟
明理修道進業渡化悌孝子登覺路
認清理不違聖賢覺有情者化世俗
大學孔孟大道揚歸同殊途本源赴
不偏不倚而無發視緣起滅執著無
正知正見勤修持私心偏見逢困阻
修者當盡孝即時才對晨鐘警閻浮
行孝不懈晨昏承歡膝下遵母敬父
親侍湯藥在左右其親疾苦莫疏忽
一朝無常因緣盡棺木石槨黃泉步
韶光轉瞬即飛逝該迎刃破不耽誤
常轉法輪化惡緣困境迎解仇恨除
從己修起宜人助天理良心把慾伏
孝治國宜民宜人毋虧孝感動萬物
天道尊貴首在孝培德養慧下功夫
成德天爵可對威儀不令備眾心服
顯現尊貴配享神得祿壽福庇先祖
千秋傳才德永宗賢名聖位青史錄
如此孝子行天道廟崇瑞祥現明珠
滄海桑田多變化六塵五蘊不追逐
識透無常來生路惟有修行方是福
《百孝經》云:「親在應孝不知孝,親死知孝後悔難。」「二親之壽,忽若過隙」,若不把握雙親在世即時行孝,則一旦雙親離開人世間之後,雖想行孝,亦枉然。所謂的「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此刻只能留下無限的懊悔!
訓中訓
1、
手抱嬰孩方知親勞,父母恩深可比山高。
誰無父母可以依靠?失親兒女如鳥失巢。
為人兒女當能盡孝,立身行道揚名德韜。
父母尚在奉養誠抱,渡其求道同修靈苗。
莫等無常一朝來到,親人獄府受罪煎熬。
那時候悔再難行孝,靈前祭拜枉然哀嚎,
唯以真功真德迴向,超拔脫苦洗罪業滔。
2、
盡孝即時才對,晨昏承歡無違,進而發揚道業,渡化有緣歸覺。
孝者才德尊貴,可享宗廟神威,得名祿壽位備,宜民宜人毋虧,
孝感動天,困境迎刃解。
一、父母恩重,當立身行道,使父母齊修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欲報深恩,昊天罔極。如〔本訓〕所示:
「試問那個誰無父,辛苦親養供讀書,培育過程高難度,母靠失眠多付出,父母心如重山,可以抵擋一切羞辱,有父母者有守護,事事依賴子幸福,感恩拳抱體親勞,父母恩重不可辜,當下隨手孝親知,無比深情親滿足,猶記憶時嬰孩方,眨眼可竟大人如,兒女成人親已老,體衰老朽嚐八苦,如遇子女不孝順,淚往肚吞誰人顧。」
所以,父母之恩當全力以報。而報答父母恩最好的方式,就是立身行道以顯揚父母之德。
若是能把握雙親在世之時,渡其求道,一同來修身養性,則更是報答父母恩最好的方式。
因為如此,百年之後,父母就無須到獄府受罪煎熬。做為子女的我們,豈願意最愛我們的雙親受獄府之苦呢!
是以,當即時行孝,當盡快的引渡父母求道修道,切莫「失去雙親心煎灼,那孝心再難報圖,名利到頭一場空,無行道難光耀祖」,至時也只能「靈前祭拜枉然哀嚎」、「萬金空奠靈前,祭拜枉然,哀聲誰訴」。
如此落個不孝名,將來必定「不孝來入罪獄判,定壓陰山萬劫復」。
若是真修道人,當積極行道,以培養真功真德,依此真功真德迴向父母,超拔父母脫離獄府之苦。
二、盡孝盡忠,福祿壽齊
父母恩重難報,當即時盡孝,進而發揚道業,渡化有緣佛子,將來可以配享聖廟,受上天之肯定愛戴,而齊享名祿壽。
如〔本訓〕云:顯現尊貴配享神,得祿壽福庇先祖,千秋傳才德永宗,賢名聖位青史錄。」
一、
為人子女的,往往在自己當父母之後,才知雙親的辛勞;才知親恩如山高海深。有父母依靠是多麼幸福!
失去父母的人就如同雛鳥失了窩巢!所以為人子女當盡心孝順父母,進而修身立德,力行正道,以顯揚父母。趁著父母健在,真心誠意的奉養,渡他們求道,一同修心養性。
不要等到父母離世,在地府受苦,那時後悔已來不及了,靈前祭拜,嚎啕大哭又有什麼用呢?唯有積極行道,以真功實善迴向給父母,超拔父母了脫生死苦海。
二、
我們應當趕快來盡孝,從早到晚讓父母快樂,不違背父母的心意。進而將道傳遍天下,讓有緣眾生都能恢復本性。
孝子的才德尊貴可敬,死後也必定神靈顯赫,配享宗廟祭祀,他能獲得孝子的美名,獲得上天的福祿與不朽的地位。
他的孝心能和順百姓,教化人民,使人人無虧於孝道,他的孝行能感動上天,幫助他輕易解決任何困境。
第31~36篇
1~6篇 7~12篇 13~18篇 19~24篇 25~30篇 31~36篇 37~42篇 49~54篇 55~60篇 61~66篇 67~72篇 73~78篇 79~84篇 跋/仲由夫子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