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孝經
資料來源:《百孝經聖訓輯要講義》光慧文化網路書局
金公祖師序
今值末後 世風不古 綱紀湮沒 導致人道反常 君臣無義 父子不親 男不忠貞 女鮮柔順 夫不義 而婦陵 兄不友 而弟不恭 舉念違道 行為脫軌 造罪招愆 人心用學識來提昇 價值以物質來衡量 五常作瓦屋般唾棄 三綱如亂世般動盪 人心失去本質 道德如天方夜譚 是以百孝經傳世 廣佈流傳 希能自上而行於下者 自先而施於後者 使老中青少皆明孝之本義 以格物致知入手 誠意正心 行出孝字 冀挽世人之心歸仁 知義理謹禮規守信實 寄望有志之士 撥亂反正兼善天下 使百孝經蔚蔚成風化 亦是天下眾生之福澤也
西元二00五年 歲次乙酉 仲夏 路中一為序
至聖先師序
夫堯舜之道 文武之規 聖德百代感召 萬民欽服 皆是以孝垂化群黎也 觀今學修之儒者 力行之士 幼壯能孝弟 耄耋能好禮 不從流俗者 鮮矣 故聖賢仙佛殫精闡百孝經訓 是期世人明體達用 竭力著百孝經義 是匡世道正紀肅綱 又惟恐後人行之不徹 難見實踐之功 故飛鸞垂世 金口木舌 忠告善導 望能振聾啟瞶 移風易俗也 喜 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 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仁孝之德 必以中和成行也 欲中和不失 當持敬存養 持誠省察之 誠敬一發 定靜隨之 安慮而得 盡其本性 以全 體大用 茍至如此 則智仁勇皆可沛然充之 不因富貴貧賤 寵辱優渥而改其途也 不因成敗得失 窮達險夷而失其職也 則孝行久矣 孝至恆矣 故誠敬二字乃孝 之基 處順處逆 無往不宜也
夫經者 徑也 通行之路也 是故學修士儒 欲紹繼聖賢遠志 當明盡百孝經義 二六時中 一以貫之 正五倫百端 八德流行也 以開萬古之教化 尊千秋之根杫矣 是為序
中華民國九十四年 歲次乙酉 孟秋 仲尼序於濟德宮
天地重孝孝當先 一個孝字全家安 孝順能生孝順子 孝順子弟必明賢 孝是人道第一步 孝子謝世即為仙
自古忠臣多孝子 君選賢臣舉孝廉 盡心竭力孝父母 孝道不獨講吃穿 孝道貴在心中孝 孝親親責莫回言
惜乎人間不識孝 回心復孝天理還 諸事不順因不孝 怎知孝能感動天 孝道貴順無他妙 孝順不分女共男
福祿皆由孝字得 天將孝子另眼觀 人人都可孝父母 孝敬父母如敬天 孝子口裡有孝語 孝婦面上帶孝顏
公婆上邊能盡孝 又落孝來又落賢 女得淑名先學孝 三從四德孝在前 孝在鄉黨人欽敬 孝在家中大小歡
孝子逢人就勸孝 孝化風俗人品端 生前孝子聲價貴 死後孝子萬古傳 處世惟有孝力大 孝能感動地合天
孝經孝文把孝勸 孝父孝母孝祖先 父母生子原為孝 能孝就是好兒男 為人能把父母孝 下輩孝子照樣還
堂上父母不知孝 不孝受窮莫怨天 孝子面帶太和象 入孝出悌自然安 親在應孝不知孝 親死知孝後悔難
孝在心孝不在貌 孝貴實行不在言 孝子齊家全家樂 孝子治國萬民安 五穀豐登皆因孝 一孝即是太平年
能孝不在貧和富 善體親心是孝男 兄弟和睦即為孝 忍讓二字把孝全 孝從難處見真孝 孝容滿面承親顏
父母雙全正宜孝 孝思鰥寡親影單 趕緊孝來光陰快 親由我孝壽由天 生前為孝方為孝 死後盡孝徒枉然
孝順傳家孝是寶 孝性溫和孝味甘 羊羔跪乳尚知孝 烏鴉反哺孝親顏 為人若是不知孝 不如禽獸實可憐
百行萬善孝為首 當知孝字是根源 念佛行善也是孝 孝仗佛力超九天 大哉孝乎大哉孝 孝矣無窮孝無邊
此篇句句不離孝 離孝人倫顛倒顛 念得十遍千個孝 念得百遍萬孝全 千遍萬遍常常念 消災免難百孝篇
福祿皆由孝字得(19)

父母不親誰為親不孝父母孝何人
沒有父母那有咱含辛茹苦養育身
種因得果自招迎倫常人道最根本
爾否賢孝乃自造爾失孝悌傳鄉鄰
一世祿全由於善行必為前世善因
天降災難遭濁辱不孝首先受劫淋
天贈福與賢不逆孝傳百里實罕聞
孝分大小與真偽修士且先看明分
蓋棺論定世名草木一春獨留枯根
多數人為一己興福祿功名去用心
以為父母生下我禍喜自闖前程奔
不知飲水思源報棄養父母罪業深
爾做壞事惡名貫父母失職最傷心
爾有成就有地位父母榮感最開心
然孝道非做一世身難圖報父母恩
修身意正天表率立身行道宗旨遵
為善最樂面功時常感恩受天地人
見賢慈心孝德志捨身大愿救靈真
志在凡夫乃凡夫志此佛聖成九品
須從根本做去諸事皆亨佛助愿伸
誠悔己過處處由真理通達事事穩
簷前滴水本自然親孝子亦孝同門
汝之言行子典範一步一印腳步循
親若有疾侍湯藥假手他人不熱心
事親若只顧餐飯那與飼犬有何分
世風日下多學童只不順心便弒親
人心難測險猶如光要物質與飽溫
古愉樂老膝者性純善多不貪不嗔
童真快樂歡喜受即使挨罵不離親
長大濁氣承受多翅膀長硬便離群
烏鴉反哺宗可考羊羔跪乳顯良禽
人若不知報親恩再有成就枉稱尊
遍受眾人所鄙視便是不孝忤逆人
父母深恩終須別勸爾當惜寸光陰
樹欲靜逢吹如風為人子欲養失倫
至時難以暢談心失親子女斷腸魂
無人教導溝通好逆境與前自度辰
生前問暖冬兩代便無礙和諧氣氛
自問如何下代好毋有媳婆鬧紛紛
父母留與好榜樣觸動良知不覺貧
家中不可缺關愛噓寒慰問要真心
人生好比同林鳥大限來時盡散分
數十光載盡孝道僅是小孝過不存
親若已逝可超拔免使地府苦呻吟
唯有功德補應也子女功德迴向親
對己父母多點愛九泉之下他感深
親若在從缺相容佛心且自莫外尋
對子女有量包涵捫樣否對親耐心
待父母且順心意何必求未來多金
與其死後多祭拜不如生前多盡心
多少迷客對子女投以萬金栽培勤
反之對待老父母不聞不問較餐飲
輪流照顧敷衍應絲毫不畏老疾辛
父母尊嚴互顧到莫要使親暗淚淋
堂上二尊老菩薩便是在世觀世音
親子互動姑妯間衣襟和睦不離分
天倫樣懂怡恭娌連心融上捨施因
百年緣結衝維繫一家融下心連心
力行孝道不迷惑立身樂道迷童引
若要別人遷就你主觀固執霸如君
如盼大眾信任你客觀寬容永持真
放下身段謙卑循勤奮向學求道根
不分你我捨我執客觀圓滿責扛身
不求回報真得福祿壽天賜善良人
與其拜佛求降安還是孝賢立方針
賢哲之士皇天護祐修者禍轉祥臨
豁達無憂忡無欲品封美域建功勳
天時已無比緊急勸爾名利莫障引
天垂金線幼九六原者上岸渡迷津
人身難得莫自棄珍惜因緣莫因循
盡己本分家和萬事興長者聖事允
發揚道心渡眾生孝順父母莫忘本
孝子不匱錫爾類普天同慶共沾恩
題解:
百孝經首章已明言「天地重孝」,能孝順父母的人,必得上天之眷顧。訓文又說:「孝悌,人之本,本立道生。上天降福,祥瑞臻,家運昌隆,事事順暢,子孫代代康寧。」讓我們了解,我們一生的福祿,都是由行孝的福報得來的,人能孝順父母,上天愛憐疼惜,使你諸事亨通,子孫康寧。如統一集團的高清愿,為紀念母親而成立了「高清愿紀念慈母文教公益基金會」,台塑的王永慶,宏碁的施振榮都是孝子。聽說世界首富比爾蓋茲也是孝子。這些企業家都因孝行,受到上天的肯定,而得到福報。
訓中訓:
一、
人生一世名 草木一春興 禍福與災祿 全由自招迎
倫常孝為首 百善不逆行 跟本處做去 諸事皆亨通
二、
孝親由心意 非做表面功 時常感恩大 此身難報宗
承歡膝下樂 老者性如童 只要多關愛 噓寒問暖冬
兩代便無礙 代溝暢如風 為人子與媳 毋逆多順從
三、
父母有缺點 也應多包容 捫心且自對 未必樣樣懂
遷就不衝動 尊嚴互維恭 妯娌連襟和 上下樂融融
家和萬事興 長幼無憂忡 天降福祿壽 孝者美名封
一、倫常孝為首 根本處做去 諸事皆亨通
人生在世,只要你能發揮良知良能,做到孝悌忠信,可以擁有一世的英名。就像草木的生長,至少也有一個春天的興盛繁榮。所以人的災禍與福祿,全由自己的言行作為所招引。
五倫綱常中,以孝為最重要;百善都是順著天生的本性,而發揮出來的。惻隱心發出來,順著天性,就會行仁;羞惡心發出來,就會行義;慈讓心發出來,就會行禮;是非心發出來,就會行智。而仁的具體表現,在侍奉父母,義的具體表現,在順從兄長。侍奉父母是孝,順從兄長是悌;智的具體表現,是明白孝悌的道理而堅持下去,禮的具體表現,是對孝悌能做適當的調節和修飾。也就是說,人要完成「仁「「義」「禮」「智」四種德性,必須先從孝悌做起,所以說,孝是綱常倫理之首,百善之源,眾德之本。我們如果從根本的孝道做起,自然是時時眾善奉行,是個大善人。《太上感應篇》上說:「所謂善人,人皆敬之,天道祐之,福祿隨之,眾邪遠之,神靈衛之,所作必成。」所以善人,大家尊敬他,上天保祐他,福祿不求自來,凶事會遠避他,神靈會衛護他,所有事情都能成功亨通。 〔本訓〕云:「志在凡夫乃凡夫,志在佛聖成九品;須從根本做去,諸事皆亨,佛助愿伸。」「詹前滴水本自然,親孝子亦孝同門;汝之言行子典範,一步一印腳步循。」「父母不親誰是親,不孝父母孝何人?沒有父母那有咱,含辛茹苦養育身。」「種因得果自招迎,倫常人道最根本;爾否賢孝乃自造,爾失孝悌傳鄉鄰;天降災難遭濁辱,不孝首先受劫淋。」也都是同樣的意義。
二、孝親由心意 非做表面功
(一)孝養雙親,重要的是要用心真心,時時都要絞盡腦汁,仔細去想,如何安養父母,使父母得到最大的歡樂,而不是僅做表面功夫,而且內心應時常存著感恩、報恩之情,竭心盡力去反哺、奉養父母。然而父母之恩,昊天罔極,就是終我們的一生去侍奉,也難以報答他們的恩情啊!像《父母恩重難報經》也說:「假使有人,為於爹娘,打骨出髓,經百千劫,猶不能報父母深恩。」意思是說,假使有人,為了爹娘,獻出骨髓,經過百千劫的漫長歲月,也不能報盡父母的深恩啊!
(二)常常承歡父母膝下,使父母快樂。老年人的個性像孩童,只要多加關愛,噓寒問暖,他們就會覺得安全;為人兒子與媳婦,對待父母,應該不拂逆違背,多順從親意,不發脾氣,不讓父母生氣,而且以愛護孩子的心,包容他們的馬虎懶惰(其實是他們的體力衰退了),體諒他們的粗心大意(其實是他們的記憶力、眼力變差了),如此才是真心盡孝。能夠這樣,父子兩代便能和睦融洽,沒有代溝。
〔本訓〕亦云:「家中不可缺關愛,噓寒慰問要真心。」「親若有疾侍湯藥,假手他人不熱心;事親若只顧餐飯,那與飼犬有何分。」「人若不知報親恩,再有成就枉稱尊。」
三、包容父母缺點 家合萬事興
父母不一定是完美無缺,也會有缺點,為人子女者應該多加包容,而且,想想我們自己也未必事事都懂,又怎能苛求父母呢?孝子如此用心孝順父母,會感動整個家族的成員,大家和睦相處。而且能成為一家人,本來就是有緣,所以要互相遷就,互相尊重,互相恭敬,這是妯娌連襟親戚間相處之道,這樣子,大大小小才能無憂無慮,和樂融融,自然上天垂降福祿壽,萬事興旺。〔本訓〕云:「人身難得莫自棄,珍惜因緣莫因循。」「放下身段謙卑循,勤奮向學求道根;不分你我捨我執,客觀圓滿責扛身。我們若時時想到成為一家人的因緣匪淺,自然能包容遷就,不分你我,謙卑圓融。〔本訓〕又云:「不求回報真得福,祿壽天賜善良人;與其拜佛求降安,還是孝賢立方針。」只要盡己之本分,無為而為,率性而行,必得上天垂憐,降祥賜福。
語譯:
一、
人生在世,可有一世的英名;草木生長,也有一春的興榮。災禍與福祿,全由自己的作為所招致。故日用倫常以孝為首,則眾善奉行,沒有違逆。從根本的孝道做起,自然神明庇佑,諸事亨通。
二、
孝養雙親重在真心真意,不是僅做表面功夫,要時常感念父母的大恩大德,這輩子都難以報答。所以要常常承歡膝下,老年人的個性像孩童,只要多加關愛,時時噓寒問暖,兩代溝通就沒有障礙。為人兒子與媳婦者,不要忤逆,要多多順從父母親。
三、
父母有缺點,也應多加包容,捫心自問,自己也未必樣樣都懂。要互相遷就,不要衝動,互相恭敬,維繫尊嚴,妯娌連襟,和睦相處,長幼上下,和樂融融。家庭和諧才能萬事興旺,老老少少都沒有憂愁,自然上天垂降福祿壽喜,孝子的美好名聲也傳遍鄉里。
天將孝子另眼觀(20)

至德要道順天下民和睦上下無怨
君以孝治天下言思可道行思可範
德義惟尊作事可至易法容止可觀
進退下可度天鑑孝者何守克己嚴
理悖天而行謂下惟合道謂上等賢
聖德之至難予不重綱常倫理之宣
堯舜道謂之孝悌親其親子其子焉
天下為人之子內盡其心慰之和歡
外竭其力謹身節用以勤服勞不倦
以隆孝養言以悅行以敬終報恩全
君子務本立行之悌同孝並重履踐
滋培器宏量寬謂內德族望祖彰顯
天性達孝兄弟和諧之敦親睦族傳
篤學自修之自律自省謂慎行謹言
見精識廣博謂於勤育德正身心坦
樂善此為天性母所素具而展自然
君仁臣敬子孝而父慈及人交信含
盡己之任也素守位于職勿立異顛
盡心執事則職盡自無愧怍於己顏
平心處事則政平自無偏私於人前
綱紀為準繩忠言為諫循序漸進研
禮義道德導鄉里引眾向善任非凡
仁忠謂誠黨鄰助樂天知命淡泊安
淳風化友義氣之伸忍善一舉心寬
凌雲志信實謂懷慈不吝名揚人間
勠力之心朋知志同物競天擇明玄
扶傾濟弱睦親和鄰作標竿立豪賢
身負慈命使命圓任重道遠志承先
不朽青史人間立積善培德內外兼
仁義綱常行實際不慕繁華六慾減
樸素雅絲毫苟不極忍涵量容如天
福慧修一一粟惜四相抛踏實不偏
懷慈勿傷殘生靈草率棄親非孝賢
不輕存毀言謗語至止省思懸崖牽
人道做足盡天道莫亂心神按步前
見賢思齊效典範真善美蘊育德顯
才智兼備帷幄謀人生佳緣創非凡
德範偉業聖蹟明清故孝行千秋言
佳榜公心不私行不偏行為操守嚴
君子之德基固枝之榮興百代盛延
薪火謂重初萌其源原心不屈毅堅
以不忍殘害萬物為仁也明明德漸
進以導眾復其良知良能初心赤顏
彰顯八德孝首光前裕後自本性現
輝仁者孝也孝者無不仁理悟明詮
人生目標應掌握行道方向趨穩健
有始有終初心如一全力以赴奔前
由幼自長始孝為要明真義莫敷衍
抱誠敬謙兄悌弟恭貎神言行合圓
示理身立標竿之至通于寰宇名遠
萬古贊頌始貫正法宏揚善根悟源
慎思明其體親經曰立身行道以顯
親恩報培植辛自愛自尊育德養涵
清廉居世處不立無以入聖階超凡
濟眾博施慈憫捨廣積功德灌良田
福國淑世物阜民康任重道遠不變
玉在山而草木潤聖行發人深省研
孝得天祐之立身揚名秋成豐果滿
廣納相將之器行普渡千載一時沾
卓識人生亦孝樹揚道德常理拓展
定則厚德載福為典範名利誘深淵
宏道推人倡宣真理啟示明路彼岸
修道非限于之官之司神三曹共辦
眾孝道應看重禮敬天鬼人行坦然
同心合力鄉鄰共濟天地人和無間
有德者承天之休助道搭幫排萬難
白陽天使親愛精誠齊建大同樂園
題解:
天地神明無不重視孝道,所以上天對孝子也是另眼看待,特別眷顧,不斷地賜祥降福給他。我們觀察,二十四孝的故事,可以說,都是因為他們的至孝,而得到上天的特別看待,予以感應保祐,降下神蹟,以成就他們的孝行的。否則,在冰天雪地中,一個小孩……王祥,赤身裸體臥在冰上,怎麼可能三尺的厚冰會突然裂開,從冰縫中,跳出兩條鯉魚呢?另外,孟宗跑到冰天雪地的竹林中,抱竹痛哭,如果不是因為孝心感動天,怎麼可能地面裂開,長出竹筍呢?我們心儀二十四孝的孝子,學習他們那種天生率性的孝心,那才是重要的。
訓中訓:
一、
人謂天下惟孝至難;予謂天下惟孝至易,何謂也?此為天性所素具,及于父母,謂之孝;兄弟,謂之悌;同族,謂之敦睦;朋友,謂之信義;鄰里鄉黨,謂之慈善。
一名一物,不忍毀傷;一絲一粟,不忍拋棄;一草一木,不忍殘害,謂之公德。
二、
初基不固,其源不清,故,孝為百行之原也。初本不立,無以植其體。經曰:立愛自親始,立敬自長始,孝悌之至,通于神明。
行孝道,非惟鄉人重之,官司敬之,天地鬼神亦將佑之。立行孝,樹典範,名揚千秋。
段落要義:
一、孝乃天性所素具
一般人都說,天下最困難的事,就是孝順父母,其實天下事,唯有孝順是最容易的。為什麼呢?因為孝心是人們先天所具有的。孟子說:「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意思是說,人不要學習,自然就會的,是人的良能;不要思考,自然就知道的,是人的良知。在懷抱中的小孩子,沒有不知道愛他的父母;等到長大了,沒有不知道敬他的兄長。愛父母,就是仁;敬兄長,就是義。並沒有別的緣故,只因為普天下的人都具有這種天性啊。所以將這種天性推行到父母,就叫做孝;推行到兄弟,就叫做悌;推行到親戚家族,就叫做敦睦;推行到朋友,就叫做信義;推行到鄰里鄉黨,就叫做慈善。面對任何一個事物,任何一件物品,都不忍心毀傷;面對任何一條絲線,任何一粒糧食,都不忍心拋棄;面對任何一草一木,都不忍心殘害,這就叫做功德。所以,在處理任何不同的人事物時,不要參雜任何後天的秉性欲望,只要用本自具有的天性去因應,就能做得輕鬆容易,成功圓滿了。
〔本訓〕云:「天下為人之子,內盡其心,慰之和歡;外竭其力,謹身節用,以勤服勞不倦。以隆孝養,言以悅,行以敬,終報恩全。」「聖德之至,難予不重綱常倫理之宣;堯舜道謂之孝悌,親其親子其子焉。」「樂善此為天性,母所素具而展自然;君仁臣敬子孝而父慈,及人交信含。」由此可知,一切美德皆出自於天性的孝道。
二、孝悌之至 通于神明
(一)任何事情,隱固住開始的根基是最重要的。流水的本源,如果沒有源源不絕的活水,則無法源遠流長。孝是所有善行的根本,根本不建立,就無法衍生出其他的善德善行。這個和上一篇中,我們所說:「孝是綱常倫理之首,百善之源,眾德之本。人要完成「仁」「義」「禮」「智」四種德性,必須先從孝悌做起」的道理是相通的。
(二)《禮記、祭義篇》上說:「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說明想要建立人民的愛心,要從侍奉父母做起,這是教導人民慈睦的模範;想要建立人民的敬心,要從尊敬長輩做起,這是教導人民順從的楷模。而教導人民慈睦,人民便會重視親情;教導人民尊敬長輩,人民便會知道順從命令的重要。然後,推行人民服侍雙親,順從長輩的孝行至全天下,可以說是做到孝的最高境界,那麼就可以通達於神明,得到神明眷顧,降福賜祥。如此,孝子篤行孝道,非但鄰里鄉人看重,政府官員尊敬,連天地鬼神也會保佑他,降福給他。就像《詩經、大雅篇》所說:「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天下人從西到東,從南到北,都心悅誠服,因而樹立孝德典範,名揚千秋萬世。
〔本訓〕云:「盡心執事則職盡,自無愧怍於己顏;平心處事則政平,自無偏私於人前;綱紀為準繩,忠言為諫,循序漸進研;禮義道德導鄉里,引眾向善任非凡。」自己先以身作則,才能引導眾人做到孝悌忠信。〔本訓〕又云:「人生目標應掌握,行道方向趨穩健。」「濟眾博施慈憫捨,廣積功德灌良田。福國淑世,物阜民康,任重道遠不變。玉在山而草木潤,聖行發人深省研;孝得天佑之,立身揚名,秋成豐果滿。
注釋:
1、立愛自親始,立敬自長始:言樹立仁愛之心,要從侍奉父母做起;樹立尊敬長上之心,要從敬重年長者做起。《禮記.祭義篇》子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
語譯:
一、
有人說天下事唯有孝順最困難,我(仙佛)卻認為天下事唯有孝順最容易,為什麼呢?因為孝順是天性所固有,將這種天性推行到父母,就叫做孝;推行到兄弟,就叫做悌;推行到親戚家族,就叫做敦睦;推行到朋友,就叫做信義;推行到鄰里鄉黨,就叫做慈善;對於一名一物,不忍毀傷,一絲一粟,不忍拋棄,一草一木,不忍殘害,就叫做公德。
二、
初始的根基不堅固,好比流水的源頭就不清澈了,故孝是所有品德的根源,若是根本的孝道不能建立,就不能樹立其人品。《禮記》上說:「樹立仁愛之心,要從侍奉父母做起;樹立尊敬之心,要從敬重長者做起。」孝順父母、敬愛尊長做到至高的境界,可通達於神明。奉行孝道,非但鄰里鄉人看重,連政府官員都尊敬,天地鬼神也將保佑你。所以行孝,樹立典範,則名聲傳揚千秋萬世。
五教性理心法 自性至善寶地
儒教~中央正位 大中之地 道義之門 方寸寶地 率性之鄉 明德之地 靈臺神明 黃中通理
佛教~無縫塔 三寶殿 菩提路 七寶池 般若門 微妙法門 靈山寺 舍利塔
道教~五行山 天地靈根 玄關竅 眾妙之門 玄牝之門
耶教~十字架
回教~意馬尼
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
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人人都可孝父母(21)

四聖諦法道體會釋疑篤志聖跡隨
達人觀物心寬闊往來處世有進退
古道熱腸仁風提道不拾遺人人推
惟危惶惶民心蕩何處方是眾依皈
惻隱之心挽救人離苦得樂超輪迴
人有善愿天由從善護菩提浩氣培
認理實修秉道心柔忍至剛挺貞節
計較得失有何必自尋煩惱惹是非
儒門履仁格物致須下功夫化迷昧
仕臣之心懷詭異一言僨定盼安危
松柏參天冬立雪高風亮節君子威
修道精神當效法花盡獨梅寒不畏
言語道斷體參研一本萬殊理明解
奉行道德拳服膺根基紮穩志堅決
精貫白日勤修煉用心領悟道精髓
修真行正涵養德樹立楷模名留垂
不屈不撓修道趨後傑見賢思齊輩
同甘共苦一起走歲寒三友勁拔萃
為人子女當知孝敬養雙親體細微
知恩圖報是根本乃是人人應該為
天晴雨過雲何歸君子之心無積累
心疑則向心平穩感化他人循矩規
人乃天地之縮圖天地乃人父母也
怡謹盡孝當誠懇力做到矣心無愧
無微不至孝父母盡心孝道不可違
愛深責切當順從不可恨心天良滅
長幼有序當尊敬手足至親須團結
勸導行孝敬人道孝心行外實可貴
為人知恩報本做親親之情放心內
身教善導行教人仁民愛物顯慈悲
勿犯公仇守道規權門勿諂守經緯
看來世事如春夢何必貪求日日追
勿枉自己毀謗人驕傲自誇一生毀
因緣之深同血脈父嚴母慈席教誨
放縱親情道義善惟怨墮落來造罪
恭敬不至為人兒愛親孝親時圓確
生活當中感恩念女子心細多體貼
勇於面對肉袒報有禮謙恭聖賢學
立志向前傲骨有光榮玄祖耀門楣
心事宜明日日新才華須蘊性養晦
達人智寬安心閑義不欺心誠相對
識時達務清濁辨信受理揚才發揮
明哲保身安居導言能察覺細思惟
常樂親歡則行孝正心誠意守其戒
人人行孝奉守其恭養則致不後悔
待人厚道一致矣敬則和其道不軌
劬勞之養存於心無病宜樂感安慰
謹慎言行敬事敏髮短心長有智慧
集腋成裘互扶持鴻漸之翼道場協
無怨付出為眾生讓那生命真善美
鞠躬盡瘁諸葛比精衛填海心力竭
親病心憂喪則哀祭祀嚴敬禮不悖
孝則事君悌事長致其坦白暗無虧
寬柔以教無私偏修其心性素其位
不孝之人必受報致身哀憐當醒覺
慎終追遠致其心則為祭典誠準備
忠孝節義八德守導引方針行正確
奮勉向上求精進功績彪炳顯光輝
克己復禮以利人沅芷澧蘭效四配
白陽天使任擔承言行相顧莫怠懈
孝當竭力忠盡命隨順明理無怨懟
一心禮遵於親孝勸人從善關愛給
行端表正力行做親恩報答來回饋
君子俟命德顯揚人品高尚養廉潔
以身作則來實踐立言立功立德培
和氣殷勤興家旺和樂且耽呈祥瑞
飛黃騰達顯珍貴受之恩惠記心扉
禪定印心不二法理貫天地心領會
勞謙謹勤中庸行共襄盛舉創聖業
題解:
我們對孝的實行,可以總歸為三種:孝養父母之身,孝養父母之心,孝養父母之志。像二十四孝中,子路出生貧寒,經常吃野菜度日。但是,為了讓父母能吃到米飯,常常走到百里之外,買米背回家,奉養父母。這可以說是,孝養父母之身;而老萊子每天給父母供養的飯菜,都是柔軟可口,便於老年人食用的。老萊子從不說自己老,怕父母感傷自己的老邁。為了娛樂雙親,老萊子穿鮮豔衣服,扮小孩,在父母身邊玩耍,假裝跌倒,甚至於翻跟斗,逗父母開心,使父母每天都過著快樂的日子。這是孝養父母之心;像東漢班彪,寫「漢書」,可惜,他只活到五十二歲,還沒有完稿,就去世了。班彪的兒子班固,繼承父志,窮畢生之力,繼續撰寫「漢書」。後來,班固去世了,「漢書」仍有少部份未寫完,他的妹妹班昭,又繼續哥哥的事業,最後完成「漢書」。這是班氏兄妹,孝養父母之志,完成歷史上的偉大著作。
綜觀這三種孝行,是人人都可以去實踐的,只在於你有沒有決心。所以,訓文才說「人人都可孝父母」,人人都應該孝順父母,只在於你願不願意。
訓中訓:
一、
天道必須由人道來修起,孝乃道德根本,行孝知恩報本,人人敬親、愛親、順父母,盡力做到孝親心。
骨肉至情深,為人兒女報恩義,善惟親心恭敬存,孝親之道奉行導。
二、
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
興家立品顯揚,遵於親,孝親之理貴實行,承言順從。
段落要義:
一、孝親之道應宣導奉行
修天道必須由人道修起,人道包括所有的善德善行,所以,如吾人常做的孝悌忠信、仁義禮智、慈悲喜捨等德行,都要修習完備,人道圓滿了,天道才能修成。所以仙佛說:「人間無不忠孝聖,天上無無功德神。」《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說得更清楚:「欲生彼國(西方極樂國土)者,當修三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二者、受持三歸,具足眾戒,不犯威儀;三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如此三事,名為淨業。」說明必須修徹三福,才能往生極樂國土,達於天道。而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同樣是闡述孝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所有人道諸德中,以孝順父母為最重要。
(二)《禮記.祭義篇》上說:「君子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是以致其敬,發其情,竭力從事以報其親,不敢弗盡也。」說明孝子重視追根溯本,飲水思源,不忘自己是從哪裡出生,所以要表達自己對生育者的敬意,發抒自己的感激之情,竭盡心力做事,以報答親恩,不敢有一點不周到的地方。這也是一種知恩報本。
《父母恩重難報經》中,詳細記述婦女從懷胎一月至十月所經歷的辛苦,胎兒吸收母親精華而生長的情況。
並說出父母對子女的十種恩德:
第一、懷胎守護恩;第二、臨產受苦恩;第三、生子忘憂恩;第四、咽苦吐甘恩;第五、迴乾就濕恩;
第六、哺乳養育恩;第七、洗濯不淨恩;第八、遠行憶念恩;第九、深加體恤恩;第十、究竟憐愍恩。
父母的恩德,比山高,比海深,像遼闊廣大的天空,無窮無盡。所以宣揚孝道,實踐孝道,才能談得上知恩報本。
(三)如何知恩報本呢?人人應該要做到尊敬他們的雙親,愛護他們的雙親,順從父母之意見,盡心盡力做到孝敬親心。孔子所敘述的「為孝必敬」(見「論語、為政篇」: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學而篇》所說的:「弟子入則孝,出則悌。」〈為政篇〉另外所說的:「子夏問孝。子曰:「色難。」與「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以及「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也都是闡述這種孝敬親心的孝行。
(四)我們是父母所生,心連心,骨肉至情非常深厚,為人子女應該報答父母的恩德情義,事事都要仔細思考父母的心意,時時恭敬順從,這是我們應該互相勸導、奉行的孝親之道。
〔本訓〕云:「為人子女當知孝,敬養雙親體細微;知恩圖報是根本,乃是人人應該為。」「怡謹盡孝當誠懇,力做到矣心無愧。」「長幼有序當尊敬,手足至親須團結。勸導行孝敬人道,孝心行外實可貴。」「為人知恩報本做,親親之情放心內;身教善導行教人,仁民愛物顯慈悲。」
二、居養病喪祭,致孝之方
孝子侍奉父母親,可從五個要點做去:日常居家的時候,應盡恭敬的心去侍候;奉養的時候,應盡和悅快樂的心去服侍;父母有病時,應盡謹慎憂慮的心,侍奉湯藥,陪伴照料;父母去世,應盡哀痛的心,去料理後事;祭祀的時候,應盡莊嚴肅穆的心去追思奉祀。侍奉父母親還要注意,不可讓父母時時擔憂我們,所以你若位居上位,不要驕傲自大;若位居下位,不要為非作亂;在同事之間,應和順從眾,不可和人爭奪。以免遭來禍患。(見《孝經.紀孝行章》:「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醜不爭。」)此外,還要奉行父母的交代,順從父母的心意,如此,則家庭和樂興旺,人品樹立,典範傳揚於鄰里。這就是〈立品篇〉所講:「為子孫者,•••(當)思盡人子之責,報父祖之恩,致鄉里之譽,貽後人之澤。」而且,孝親之理,最重要的是身體力行,不能只是講講道理,不去實踐,那只是口誦不行口頭禪,那是不對的,還是孝心兼孝行,才是圓滿。
所以〔本訓〕也一再叮嚀我們:「白陽天使任擔承,言行相顧莫怠懈;孝當竭力忠盡命,隨順明理無怨懟。」「君子俟命德顯揚,人品高尚養廉潔;以身作則來實踐,立言立功立德培。」
注釋:
1、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居:日常居家。致,竭盡。養,奉養。憂,憂慮。喪,去世。祭,祭祀。嚴,端莊嚴肅。《孝經、紀孝行章》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語譯:
一、
修天道,必須由人道開始做起,孝乃一切道德的根本,行孝就是知恩感恩報恩,人人都應尊敬其親,親愛其親,順從父母之意,盡力做到孝敬父母。骨肉至親,情感深厚,為人兒女應當報答父母恩義,善於體會父母心,恭敬順承父母意,這是我們應該互相勸導奉行的孝親之道。
二、
孝子侍奉雙親:日常居家時,當盡恭敬的心去侍候;奉養父母時,當盡和悅的心去服侍;父母有病時,當盡憂慮的心去照顧;父母去世時,當盡哀痛的心去料理後事;祭祀的時候,當盡嚴肅的心去祭拜。能做到這樣,則家庭和樂興旺,人品建立,名聲顯揚。另外還應該遵循雙親的志願,依照雙親的叮嚀去做,孝親之道貴在身體力行,不能只是講講道理而已。
孝敬父母如敬天(22)

道之宗旨人心滌隱惡揚善明倫理
教化民俗聖賢禮重振古風挽世歧
秉公私除容尊易渡人渡己兩相宜
天地泣無為眾化喻萬民妙中真諦
有鄰以德感眾迷育無量法不偏離
虔誠以敬地天啟念二六不沾垢泥
誠中形外天人契致中和道生不息
定靜安慮至善始本末循序方得其
己立立人和鄉里己達達人整頹靡
明命顧諟復克禮力贊倫理儒風被
如臨深淵薄冰履窮盡天職使命披
孔孟育教行三綱倫理道德端品儀
禮運大同復振起天下為公行道矣
輔牖民覺世其忠恕而已自省啟迪
載道以文孔門扶敬神改過向善齊
明師印證妙之際志在宏化蒼生疑
指引路吾經率性胸懷儒存樸歸一
借假歸真字表意妙智般若如來蓆
觀空亦空玄牝地如如不動玄妙奇
妄念淨盡三障去清明自性本菩提
世人修道煩惱棄無有恚礙滿法喜
日月消長存格局良善淑世時珍惜
智慧觀照無文字物陳引籍無貳壹
經典皆因人而置相除智愚無差釐
爾時豁然本心得可了慾念摒惑迷
頂天立地浩氣養理直唯義通無極
明德新民至善止二六時中守善積
格物致知誠其意心正身修家可齊
本立道生通萬理退藏收放六合彌
還我本來性地淳風洗禮人心淨滌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再造彌勒園夷
以仁義為親圭臬奉守現大同祥吉
老水還潮歸根耀彰文王周公古禮
任重道遠返唐堯鄉里國泰民安怡
有德必不孤之用仁風行草偃德被
百善孝先世之真理行大孝芳名遺
幸逢三期道普化呈顯一道同風期
殊途同歸辦收圓教於修道明性理
天生萬物以養人吾當為善報萬一
勤耕善田種善因積德餘慶果香飴
世代延續孝道傳敦品崇禮播仁里
暮鼓晨鐘時警惕人道盡天道可幾
飲水思源不忘本知恩報恩守根基
孝乃至寶代傳代孝子齊家安邦畿
奉行實踐子孫百福庇榮親己身立
和顏悅色雙親奉恭敬虔誠當敬宜
晨昏定省不失孝悌立道行道孝矣
身心言行四正矣榮王身謹慎端儀
知命立命待明君治國家齊平夷狄
禮運大同世界安平欣戶歡慶悅希
兼善天下勤渡眾宣揚道義挽塵泥
澡身浴德福慧至涵養內功法賢昔
曇花一現浮生若夢惜相明理真諦
是非明辨性理貫一真假莫陷霧瀰
社會亂象幻景蜉蝣虛實自有真跡
得道者冠蓋群倫四難見全勿輕歧
深研經書懿德櫝斯志難能可貴矣
效賢法聖德蘊世風不古伸張正旗
政風德維良玉金雞恩緇涅不形畸
新民明德訓新美名立鶴而超群許
前而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之足跡
出乎其類拔其萃光前裕後功勳丕
五湖九洲宣道旨諄諄善誘聖語批
登堂入至見真吾明心見性悟真幾
古今聖士豪志啟渡世濟人引庶黎
重聖凡輕以慈悲勒石祥呈千秋遺
絕塵超軼晉昇氏彌堅瑞禎正念祈
齊歡騰九六飛乘共襄盛舉龍華席
返樸歸真良善繋舉世安泰清平頤
認理實修志不二全力以赴執貫一
善願天從愿力助天宇惟祺迎光曦
題解:
人人都有肉體和靈性。有形之肉體,得自於父母;無形之靈性,來自理天 老

訓中訓:
一、
天地無私,以德為尊;禮賢容眾,化育萬民。妙法不二,無字經文;覺路印證,率性之門。
忠恕而已,過化存神;宏儒懷志,扶振綱倫。窮力贊天,浩氣長存;格物除欲,唯理可陳。
淑世之用,仁里為親;圭臬彰顯,教化之根。
二、
淳風再現,唐堯明君;王道不失,孝悌立身。家戶欣榮,百代傳人;古訓聖書,明德維新。
美玉韞櫝,斯志難伸;涅而不緇,鶴立雞群。蜉蝣一夢,借假修真;超凡聖入,九六飛昇。
慈氏彌勒,渡世祥禎。
段落要義:
一、率性之門 教化之根
天地大公無私,不偏袒任何人,但仍然尊崇有德者,因這些有德者,禮敬賢人,容納普通人,教化天下人民。引導眾人,追尋不二妙法,以無字經文印證覺悟之路,開啟率性之門。
看那孔老夫子,平日僅傳授忠恕,暗裡借機傳道,他所經過的地方,人民都受他感化,影響深遠;他的存心,神妙莫測,與天地同流。學問淵博的大儒,應該學習孔聖人,也懷抱志向,振興綱常倫理;竭盡力量贊助上天,教化人民,存養浩然正氣,充塞天地之間。教導大家格除私心物欲,闡述義理,改善社會人心,建立仁德風俗,彰顯道德規範,作為教化之根本。
所以仙佛在〔本訓〕中,也勉勵我等:「頂天立地浩氣養。理直唯義通無極;明德新民至善止,二六時中守善積。格物致知誠其意,心正身修家可齊;本立道生通萬理,退藏收放六合彌。」
二、慈氏彌勒 渡世祥禎
學習唐堯明君,保存仁政王道精神,讓淳樸風俗再出現於世間,人人以孝悌立身處世,戶戶喜樂昌榮,傳承百代而不改其孝風。古訓聖賢書中,教我們除去自性中舊有的汙染,不斷地求革新,回復本來清淨面目。明德後,就要走入社會,成全度人。不要像美玉收藏在盒子裡,而不拿出來運用,那濟世的志向,就難以伸展。行事上,時時守住自我,雖處濁處,也不會被汙染,成為卓越出眾,鶴立雞群的人。人生短暫,像蜉蝣一樣,朝生暮死,轉眼即過。所以應該珍惜此次人身機會,借假修真,超凡入聖,並幫助九六原佛子同登理天,擔起慈氏彌勒三曹普度的宏愿,使眾生都能受到渡化,普沾禎祥。
〔本訓〕亦云:「天生萬物以養人,吾當為善報萬一。勤耕善田種善因,積德餘慶果香飴。世代延續孝道傳,敦品崇禮播仁里。暮鼓晨鐘時警惕,人道盡天道可幾。」
注釋:
1、涅而不緇:涅,皁礬,黑色染料。緇,黑色的絲織品,也指黑色。涅而不緇,謂以皁礬染之,也不變黑,比喻處在污穢的環境中,而不受污染,指高尚的品格。 2、蜉蝣:昆蟲名,又名渠略,朝生夕死,比喻生命短暫。
語譯:
一、
天覆地載大公無私,而以至誠之德為最尊貴。人也應禮敬賢能,包容大眾,勸化教導百姓。一理妙法玄奧精深,以無字經文頓悟本來面目,印證成佛途徑,率性之門只是忠恕之道而已。聖人所過之處,人民都受其感化,而其存心神妙無為,影響深遠;學問淵博的大儒,也懷抱志向,欲振興綱常倫理,盡心竭力參贊天地,浩然正氣長存世間,他們格除私心物欲,闡述義理,改善社會,建立仁德之風的鄉里,彰顯道德規範,作為教化之根本。
二、
將大道顯揚,讓淳樸風俗再現,回復堯舜等明君所施行的王道政治,人人以孝悌立身,家家皆喜樂昌榮,代代流傳。古聖書訓中,教人彰顯天賦靈明的本性,除去舊染,不斷格新。不要像美玉藏在匣子裡,如此則志向難以伸展;雖處在污穢的環境中,也潔身自愛不受污染,才能超越出眾,卓然獨立。人生短暫,像一場春夢,應該借假修真,超凡入聖;並幫助九六佛子同登理天,這是慈氏彌勒的渡世宏愿,萬民均能普沾之祥瑞。
生活帶走是時間 祝福時常留心間 然我們不曾見面 請收下溫馨問候
能夠相識是緣份 真誠祝福好友們 幸福安康又開心 法喜充滿樂融融
身心靈健康快樂 聖凡如意智慧添 我們從理天而來 將來尋路而歸鄉
孝子口裡有孝語(23)

勵品行功揚孝悌德備身修言行一
信若失如魚無水處世缺理人厭離
夫知本達源萬般順逆皆有其定理
死來去無生生不息自性天蘊玄機
幸逢機不握則逐流身感賦授珍惜
仁民則愛物養性修此生與證菩提
舉孝渡親萬家齊仁風遠播睦鄰里
君子居仁守義禮誠恆一貫心不移
改惡向善聞過喜日省其身慎言語
時體天心慧命濟連繫眾志辦末期
無為而為百善孝為先孝心永不息
立志教育人子弟相勉孝誼慰觀兮
當思量母子天性緊相與母憂子疾
承恩繼父志不渝何順若水圓融宜
親仁守道見賢齊休休有容妙意體
天事人辦莫猶疑快馬加鞭創佳績
至善寶地常悟體不枉登堂入室矣
老安少懷最歡喜世無戰疾與憂戚
雪中道炭可使暖簞食瓢飲味甘飴
導之以仁五常居裕飽群生廣德被
日月代明有時序萬物生滅循環體
侍爹娘無違勿使惱怒做個孝子媳
百代光陰流水逝童顏轉眼銀鬢鬚
生死病死乃常態莫使雙親影孤寂
幼時學步親鼎助親老氣衰當扶攜
君仁慈子孝孫賢效法佛仙之行誼
光耀父母吾人之大願成功門楣喜
富與貴休欽羨孝悌為源敦品崇禮
心手相連互勉勵仁為根柢諸惡剃
千古頑石滴水穿恆誠貫徹日久彌
援溺飢汝能孝子亦孝看今鑑前車
親恩無遐邇屋簷點燈椿萱盼兒歸
持志無懼寒霜降前扑後繼破荊棘
世事如棋局局新萬壑水到自成渠
誠於中乃形於外君子不道人是非
禍從口出須戒慎隱惡揚善福慧積
返樸歸真見本性天地悠悠自在居
慈念如仙能奉獻濟原皇道化鄉里
毋意必固我勤修脈延遞代代承襲
善士豈是做名義全肯犠牲無偏私
立身行道乃大孝揚名後世創佳績
有過改之為聖賢慈悲喜捨匡危岌
信道奉行持一貫忠信待人毋自欺
天之高明地博厚萬物之靈善地居
螻蟻尚知生存義人豈不如小螻蟻
人身難得累世修緣逢聖道甘如飴
乘大愿心不二恩感於懷則福常及
抱道行善了報愿良言佳誼做賢奇
謙謙之士一心渡佛子建功立德齊
堯舜之孝聖愿啟迷成四端楷模矣
廣天大地道蘊育孔子以一貫之理
明理盡性修至善中庸之道不偏倚
凝煉智慧辨真假借假修真無顛迷
體天應人闡奧理清靜如來識玄機
烏鴉反哺羊跪乳尚知孝道況人兮
天子履孝以報天則黎民克遵傳習
孝念巧添思以孝傳承泰安康樂怡
啟發智慧弘孝廉地世國太平盛歟
道化良莠皆遵行感動浪子回岸彼
時不候人須謹記莫待樹靜風不息
子成道玄祖沾逢運修福慧併臻喜
志士達變不拘塞仁人勸孝善行舉
如竹如梅又如松傲立霜雪志不屈
題解:
孝子衷心存孝,侍奉父母生活起居,無微不至。還常常說出孝言孝語,使父母聽了,歡喜寬心,沒有生氣埋怨。此外,孝子對家人、親友、朋友,以及碰到的有緣人,他都會說出孝語,勸人行孝,是個孝道的代言人。而且本人以身作則,竭心盡力行孝,是個孝道楷模,使人人尊敬他,願意聽從他的規勸,也興起行孝的念頭,做個孝子。
訓中訓:
一、
萬物無本則不生;萬水無源則不流。自性天賦與,此身父母育。
為人子,孝為先,孝與順,緊相連,勿使惱怒常使歡,暖衣飽食無飢寒。
爾能孝,子亦孝,看簷前,點滴連,父慈子孝人欽羨,孝悌為仁之根源。
二、
成佛聖,做仙真,必孝慈,忠義全,肯犧牲,勤奉獻,濟原皇,道脈延。
修道士,行大孝,一報恩,二了愿,渡迷子,建功端,一子成,玄祖沾。
逢人勸孝福慧添,孝思孝行感地天,以孝傳世,國泰民安。
段落要義:
一、自性之本源
(一)萬物沒有根本,就無法誕生;所有的江河湖泊,若沒有源頭,就無法源遠流長。人的自性是上天所賦予,即所謂「天命之謂性」;而身體是父母所生育。我們都應該好好珍惜愛護,不敢汙染,不敢毀傷。我們完整沒有缺陷得自於上天及父母,也要完整無缺的交還;而且,不僅沒有損毀自己的身體,也要沒有辱沒自己的人格,這樣才叫做全,才算是盡孝道了。
(二)《桃園明聖經》曰:「為人子,孝為先,孝順兩字緊相聯。勿使惱怒常使歡,暖衣飽食無飢寒。」這裏和訓文都說明,為人子女者,最重要的就是孝順父母,而孝與順,是緊緊相連在一起的。除了孝養父母之外,還要順從親意,照著父母親的心意去行孝,這樣子,孝行才會圓滿。《孟子》曰:「不得乎親,不可以為人;不順乎親,不可以為子。」記載大舜認為,不能得到父母的歡心,就不能算是人;不能順承父母的心意,就不能算是人子。所以,孝行中,順從是很重要的。孝與順,是緊緊相連在一起的,只有孝,而沒有順從,是不圓滿的。一般人行孝,比較容易注重孝養,而容易忽略順從,所以,我們應該特別注意這一點。
平時,在精神上,不惹父母惱怒生氣,常讓他們歡笑快樂;在物質上,供給他們衣食溫飽,不受飢餓寒冷。《禮記.壇弓篇下》云:「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意思是說,既使是吃豆粥,喝清水,只要能使父母心情愉快,這就是盡了孝道。所以,照料父母的生活,除了物質不短缺外,更重要的是,體貼父母的心情,讓父母精神快樂。這裏和訓文所說的意義,是相通的。
(三)你若能孝順父母,你的子女耳濡目染,自然也懂得行孝,代代都能傳承孝道。好比看那屋簷滴水,每一點,每一滴,都滴落在相同的位置上。這就好像你能孝順,上行下效,兒孫也能孝順,代代相傳,孝道門風。一家人父慈子孝,幸福美滿,人人欽佩羨慕。而孝悌是仁道的根源,你能孝順父母,尊敬兄長,你就是做到了仁道的基礎,也必然是個大德行者。《論語.學而篇》所說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其意義和訓文是相同的。
〔本訓〕亦云:「侍爹娘無違,勿使惱怒,做個孝子媳。」「百代光陰流水逝,童顏轉眼銀鬢鬚;生老病死乃常態,莫使雙親影孤寂。」「幼時學步親鼎助,親老氣衰當扶攜;君仁慈,子孝孫賢,效法佛仙之行誼。」
二、修道士行大孝
(一)要想成就佛聖仙真的果位,首先必須做到子女應盡的禮節,使父母冬天感到溫暖,夏天覺得清涼,晚上為他們鋪床安枕,清晨則向他們請安,與平輩相處時,避免爭執。做到孝慈的行為。(參見《禮記.曲禮上》:「凡為人子之禮,冬溫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醜夷不爭。故州閭鄉黨稱其孝,兄弟親戚稱其慈也。」)《孝經.士章》云:「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所以做到用孝心來侍奉君王,就是忠;以敬心來侍奉長上,就是順從。而孟子所說,「義之實,從兄是也。」義的具體表現,是順從兄長,也是這個意思。如此,可說是忠義周全。此外,還要殷勤犧牲奉獻,竭心盡力渡化原佛子,使得道脈得以永遠傳承下去。
(二)白陽修道士,要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使父母受人尊崇,如此做到大孝。一來為了報答天地恩、父母恩,二來是為了完成救度眾生的愿力,以渡化迷子,建立事功。一子成道,九玄七祖都沾光,得到福報。如能做到讓自己的父母祖先,脫離六道輪迴,這才是真正的孝行圓滿。
孝子除了本身行孝外,還會逢人就勸化他,也一起行孝,讓人人和睦相處,孝道仁風充滿社會。如此的孝思孝行,必能感動天地,得到庇祐,增添智慧福德。所以孝道傳世,則國家安泰,百姓和樂。
〔本訓〕亦云:「時體天心慧命濟,連繫眾志辦末期。」「天事人辦莫猶疑,快馬加鞭創佳績。」「老安少懷最歡喜,世無戰疾與憂戚。」「導之以仁五常居,裕飽群生廣德被。」
注釋:
1、看簷前,點滴連:屋簷滴水,每一滴都落在相同的位置。比喻自己能孝順,則子孫也仿傚學習而懂得孝順,即能一代一代地傳續孝道。
語譯:
一、
萬物沒有根本,就不能生長;流水沒有源頭,就不能長遠。而人的自性是上天所賦與,人的身體是父母所生育。所以,為人子女首先要孝順父母,「孝」、「順」兩字是密不可分的,不使父母惱怒生氣,常讓他們歡笑快樂;供給他們衣食溫飽,不受飢餓寒冷。你能孝順父母,你的子女耳濡目染,也懂得行孝,代代傳承孝道,好比屋簷滴水,每一點,每一滴,都落在相同的位置上。家庭裡,父母慈祥,子女孝順,人人都欽佩羨慕,因為孝悌真的是仁道的根源。
二、
要成為聖佛仙真,必須孝慈忠義做得周全。要有慈悲心,肯為別人犧牲奉獻,一心救渡原佛子,讓道脈延續傳承。修道之士應行大孝,一為報恩,二為了愿。渡化眾迷子,建立功德,一子成道,九玄七祖都沾光。所以逢人就勸他行孝,可以增添福祿智慧,孝悌之思想行為,可以感動天地,人人行孝,普傳於世,則國家安泰,百姓和樂。
孝婦面上帶孝顏(24)

炎黃子孫重倫理一脈相傳美德遺
婦人順夫又教夫訓子精神家務理
裡外來往子相扶女德彰顯志延續
孝婦得由輕啟賢俗務有條家業繼
女主內可賢慧稱名家無不傳千里
婦職豈止饋操守家齊不紊互扶持
兄弟妯娌中庸履當知謙遜敦友悌
血氣連心手足情打虎還須親兄弟
爭奪家產最傷情為利何堪闘牆鬩
玉昆金支顯親榮和衷共濟家道持
長喚應答言語聲恭敬接受無拂逆
親之所命順而聽是理唯從遵行之
面帶和顏細心從孝行唯仁眾讚許
婦女色身五漏體惕己言行不苟取
持家心悅雙親奉言勵謹慎盡守職
踐而行之成就有體而躬行效法之
相夫教子孝道成順虧無怨心歡喜
螟蛉義子情載天無忘親恩諸養育
中饋庶務為婦職性情本體博親怡
武江侍食節孝為當是世人所學習
婦道才德兩俱足侍奉公婆誠敬意
寡婦守節最為貴代夫為志勤教子
慈母尚須兼嚴父負起家庭之生計
婦德昭彰操守為節侍教養於子女
節操堪敬辛苦知至親奉行誠無餘
仰此聖德含心終得感公堂祖孫遺
傳統名門美德蒼穹靈婆媳典範立
賢淑女德坤載教子孝勤習好教育
兒女知孝感念懷恩德如海銘心底
人道行而天道立杆影啟迪後人習
身在聖門好積德造福人群大同濟
處世符合道德範進而推行公益事
孝子平素言與行中矩完善而稱職
恩德常存心田中養育之恩勿忘卻
翁姑婆媳互勉勵難能可貴古賢兮
無違長上知進退所為所行仁道依
成長茁壯獨自立付出勞力有價值
有用之身父母賜藉以發揮己才智
恪盡己職孝道論負擔天倫使命繼
泣杖為因氣力衰伯俞行為有良知
關懷老邁今非昔勸化大眾憶母儀
仰此孝心傳萬載堪為教化於後世
行孝不分男和女綱常倫理道根基
老實參悟德流眾奉敬雙親無缺失
德須踐入美家園菽水承歡盡孝矣
體親真誠意志堅為人媳婦禮敬禮
倫常還須於人群傳承翁姑婆媳理
尊親不辱深中體啟示姑嫂家規持
孝思義明期守成緹縈榜樣垂青史
父母之言願順從孝道周全盡天職
兄弟姐妹禮讓先兄嫂妯娌要和氣
婦女遵行守常德天神自然關照你
忠臣孝子鬼神欽孝婦念佛感應至
目蓮僧行為孝苦玄帝報恩而為帝
於晨昏時道辭言感恩圖報真君子
禮佛朝晨無不全原本佛仙眾護庇
日日三省行周到感道恭奉日增益
天理定權虔誠遵知孝善行明真諦
體親豈可猶豫焉希爾眾生不可棄
水源木本追思遠不悖人倫奠礎基
八德之首百孝先聖賢由孝證果取
人道之理倫理遵天地萬物造生機
涵養素質取人格慈心福慧善德舉
克絕裘勤積德可上天綿延風範立
常懷聖箕恩威並重拾道心發菩提
仁人守真而抱樸含和忍辱功夫積
立業就職時戰兢家業紹裘家道譽
昔日雙親扶養不易唯克念作聖矣
父業當然子承接不計年歲了遺志
婦為夫貴行為孝法效天地道不離
孝道須知禮儀範敬天奉祖至不息
題解:
《孝經.紀孝行章》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孝子事親之居敬、養樂、病憂,乃至於死後的慎終追遠,皆是夫婦同心同力去完成。可是做丈夫的,多半的時間,都是在外頭做事,家裏面事親之責,大部分仰賴媳婦去完成,媳婦才是侍奉父母、祭祀祖先等事宜的主要打理、準備者。媳婦天性柔順,態度謙恭。媳婦侍奉公婆,面上總是能夠和顏悅色,輕聲細語,帶著笑臉。這真是家門的幸福。
訓中訓:
一、
中饋由來豈可輕 相夫教子慧賢名 有條不紊齊家務 婦職無虧孝道成
順親本是性天成 悅色和顏細語聲 恭敬唯唯言謹從 惕勵奉行孝德名
二、
聖門坤道立杆影 念載含辛守為節 侍奉公婆勤教子 孝心終得感蒼穹
孝道存心勉力行 願期深入悟分明 還須實踐誠於中 美德留傳啟群眾
三、
奉敬翁姑意志堅 為人媳婦禮猶虔 晨昏定省無辭苦 孝道周全感佛仙
奉行孝道本當然 子職孝養不計年 克紹箕裘勤積德 可格天心福慧延
段落要義:
一、孝媳之職
(一)自古以來,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怎麼可以輕忽,她們聰明賢慧,相夫教子,贏得名聲。她們洗衣煮飯,處理家務,有條不紊,完成媳婦的職務,沒有虧損,得到孝道的美名。
我們常講,媳婦在家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她一人影響三代。她侍奉公婆,盡心竭力,讓公婆安養天年;她相夫教子,分擔夫婿孝養父母的事宜,並安慰、鼓勵夫婿度過難關,使夫婿得以全力發展事業;同時,教導孩子努力讀書,成為有為的青年。老安、子秀、孫賢,一家和樂融融。
下列古孝書中所闡述的道理,頗值得研讀玩味:
「子之孝,不如率婦以盡孝,蓋婦常近親者也,翁姑得一孝婦,勝於得一子。婦之孝,更當導孫以行孝,蓋孫能娛親者也,祖父母得一孝孫,又添一輩孝子。」
這是說,做兒子的孝順父母,應該帶著媳婦一起來盡孝,因為媳婦整天在家,比較容易接近公婆,長時間與公婆在一起。所以,公婆得到一位孝順的媳婦,勝過得到一位孝子。況且,媳婦就更能夠因此引導孫子行孝,由於祖孫情深,很容易讓公婆得到歡樂開心,公婆得到一位孝孫,等於又增加了另一代的孝子。
(二)婦女天性柔順,待人和顏悅色,輕聲細語,態度謙恭,謹言順從。因而侍奉公婆,盡心盡力,時時警惕戒慎,得到孝德美名。
〔本訓〕中也提及:「炎黃子孫重倫理,一脈相傳美德遺;婦人順夫又教夫,訓子精神家務理。」「婦職豈止饋操守,家齊不紊互扶持;兄弟妯娌中庸履,當知謙遜敦友悌。」「親之所命順而聽,是理唯從遵行之;面帶和顏細心從,孝行唯仁眾讚許。」
二、坤道對家庭社會的影響
(一)媳婦對家庭成員的教化影響,可說是非常直接快速,只要她們長年含辛茹苦,守著自己的本分職責,侍奉公婆,相夫教子,家庭就一定安樂和諧,其孝心也必定感動上天,給予庇祐協助。
像明朝常州吳子恬之妻孫氏,是一位有名的賢婦,子恬的繼母唐氏,對待子恬很刻薄,使他難以忍受,幸好孫氏屢次勸慰,阻止他忤逆犯上。後來,子恬父親過世,繼母私藏一千金,全部交給她的親生子,並且將良田分給其子,子恬僅分得少許的貧田,子恬憤怒,與弟弟爭論,但是孫氏力勸其夫,不要因為分產而忤逆母親,家裏雖然貧窮,只要勤勞耕種,還是可以生活。其後,子恬茹苦含辛,努力耕耘,不出十年,家財大發。而他的弟弟卻因好賭,田產變賣一空,無法度日。孫氏再勸其夫,迎回繼母與弟弟,合家生活。孫氏因有賢德,所生三子,都學業有成,金榜題名。
(二)以孝道存心,努力行孝,期望深入孝道思想,了悟分明,確實身體力行,誠於中,形於外,不僅翁姑和諧,家庭美滿,美德典範還能影響鄰里群眾。
〔 本訓〕亦云:「婦道才德兩俱足」,侍奉公婆誠敬意。」「婦德昭彰操守為,節侍教養於子女。」「有用之身父母賜,藉以發揮己才智;恪盡己職孝道論,負擔天倫使命繼。」
三、感格天心,福慧緜延
(一)為人媳婦者,侍奉翁姑,意志堅定,終身不變,虔誠守禮,晨昏定省,不辭勞苦,孝道周全,感動佛仙。
像台中縣大甲鎮鎮瀾宮奉祀一貞節媽。這位貞節媽是清朝大甲人余榮長之養媳林春娘。在十二歲時,未婚夫榮長就去世了,為了扛起余家家務,她發誓不改嫁,且日夜辛苦紡織掙錢,侍奉婆婆。婆婆患有眼疾,春娘常常先漱口,再以舌頭舔其眼睛,並早晚祈求神明保祐,不出半年,婆婆眼疾竟然痊癒了。但是婆婆還患了挶攣病,整天臥病在床上,春娘也不分日夜,殷勤看護。
為了免除余家絕後,乃抱養嗣子,可惜不久就夭折了。後又再抱養一子,並扶持長大,但不幸於娶妻生子後,又去世了。春娘全力扶養幼孫接代,終於使得余家不致絕嗣。因為她的貞節孝順特出,鄉人尊稱她為貞節媽。並於清道光十三年,朝廷下昭建立牌坊,名入祠堂,以表彰她的貞孝。
(二)她們奉行孝道,認為這是理所當然,應該奉行的,她代替做兒子的丈夫,孝養公婆,不計自己年齡的老化。她們幫助丈夫,繼承祖先的事業,勤儉持家,修善積德,如此持之以恆,不畏辛勞,終能感動天心,降祥賜福,福壽智慧延綿。
〔本訓〕亦云:「婦女遵行守常德,天神自然關照你;忠臣孝子鬼神欽,孝婦念佛感應至。」
注釋:
1、中饋:饋,供應食物。中饋,指在家中負責知烹飪,供應飲食的人。後引申為妻子的代稱。
2、念載:二十為廿,讀「念」,念載即二十年。
3、克紹箕裘:比喻子孫能繼承父業。紹是繼續。箕是畚箕。裘是皮襖。箕裘借喻為上一代祖先的事業。《禮記.學記》:「良冶之子,必學為裘;良弓之子,必學為箕。」
語譯:
一、
主婦在家中的地位與職責豈可輕忽?她們相夫教子,成就賢慧美名。她們處理家務有條不紊,克盡婦職沒有虧欠,侍奉公婆孝道圓滿。順從親人的意見,是她們的天生本性,和顏悅色輕聲細語,恭敬順從言語謹慎,她們戒惕勉勵,遵禮奉行而得到孝名。
二、
聖門中,婦女坤道對家人的感化,如立竿見影一樣快速。她們含辛茹苦,守份盡責,侍奉公婆,辛勤教子,孝心終能感動上天。所以大家應以孝道存心,勉力行孝,期望深入體悟孝道,還須注重實踐,誠於中,形於外,讓美德流傳,以啟迪群眾。
三、
恭敬侍奉公婆要意志堅定,為人媳婦要虔誠有禮,早晚請安,不辭勞苦。孝道周全,自可感動仙佛。奉行孝道本是理所應當的行為,人子的職責應自始至終孝養父母,繼承父親的志業,勤儉積德,這樣可以感動天心,得到庇佑,福慧緜延。
1~6篇 7~12篇 13~18篇 25~30篇 31~36篇 37~42篇 43~48篇 49~54篇 55~60篇 61~66篇 67~72篇 73~78篇 79~84篇 跋/仲由夫子囑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