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之宗旨
敬天地 禮神明 愛國忠事 敦品崇禮 孝父母 重師尊 信朋友 和鄉鄰
改惡向善 講明五倫八德 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 恪遵四維綱常之古禮
洗心滌慮 借假修真 恢復本性之自然 啟發良知良能之至善
己立立人 己達達人 挽世界為清平 化人心為良善 冀世界為大同

彙靈茂于根道高德妙無為而庶物自成矣
卓立之士自古為聖帝明王所敬慕若巢由
蘇世獨立乎敍不士受蔑王候若伯齊逃名
敬讓仁成上宗微妙之聲觀聖賢之掛影俯
仰古今大哲之神智歷久而彌新演則生民
神思學行集不羞縮必得民之故心必能攀
冥冥夫天道化其晦述引絡脈也易俗歸美
善鼓蕩蕩之彙眾恐略令德象不惑於虛偽
微禹功蕩難之求援民而授德大業至矣哉
善聲誠誠四海悅利詭絕位必舉禮義以釋
枷鎖也故上哲柔德以懷遠用仁智為樞機
洗然與道成規矩夫謙德之光周易所美維
新之政乃文王膺命之徵而聖人象天作德
性宰情載馭綱倫美教化淑色移風惠民以
明明道不拾遺境咸寧如神之來格使庇萬
靈們明通於天使色物饗其利則歸於純真
修古訓迪裕後昆設教以功夫極行先王惡
卓亂述聖垂綸制禮乃節功勳至治馨香而
卓犖民以是綮信贊揚桎鎋乎其德昭著敷
之一時紀綱善四方揚烈千古明明赫赫上
天之鑑古人奉天維道體顯物序聲教樹美
賦申化變弘曲隱以確正統矣天道本然有
物序人道當然不可逆故君子觀言以立事
宗極理要敷陳往古掎絜當世矯靡俗陶冶
性靈復清樸人有好惡之性而孟軻繼孔子
患苦舉仁義行天下至道萬民護孑孑為扶
危率人能沿性善之說脩德資其風皇皇無
桎得志必孳孳闡善澤加民當聖德皇矣此
心即緯衡素王參化育之功神交匪言辭可
悅睹貶身枷芟經行洙泗源合天人之理道
形唐虞文武之承嗣作範百王謀合神聖其
化成之功留心萬古通於天地者德也人能
勞謙必得天祿兮唯其得天地之心始能亨
行無滯於物易曰聖人所以崇德而廣業也
素懷貞厲思而不出其位居賢德善俗移風
真率垂是以君子行道忘其身為仁義忠信
如善不倦以行之風宣其德廣之於四宇天
地不仁無乃執義敷古之君臣交仁義父子
絡孝慈人人義禮心長持日新其德至善止
維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此轍迹不易矣
天道不蹈誨仁者聲今古故順其正也必存
古人修天爵而得之人爵存心於救世以是
樞柄環中天命俟蓋生命有長短而精神卻
妙遠不測源清而流潔故君子者治之原也
神道設教而天下服矣聖人由此作配兩儀
愛國忠事
壹、人人都受國家保衛、護庇之恩澤,故而「愛國忠事」亦是人人的本份
一、人人都受天、地、君、親、師之五恩,故而君(國)恩豈能忘?又豈能不報?(古時君為一國之主,自然亦代表國家)
二、國父說:「國者人之積,人者心之器。」國家雖是由人民組合而成,但人民若失去了國家的保衛、護庇,則猶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自然唇亡齒寒了。故而國民當要精誠團結,以固國本;並且要有忠勇愛國之心,以報國恩,否則國亡家亦滅,人民的生存得不到保障,則又如何能生活安定,安居而樂業呢?所以愛國愛家、忠於國事,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本份,人人當盡的本職。
貳、「忠」字的本義、涵義
一、「忠」字,從心中聲,本意作「敬」解。古以「不懈於心為敬」,蓋必盡心任事始能不懈於位,故忠從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為正直之德,乃不偏不倚者,故從中聲。
二、故凡能盡己之力奉公、任事、對人之美德曰「忠」。
三、朱夫子曰:「盡己之心謂之忠,推己之心謂之恕。」所以不論對人對事都能真心誠意,謁盡自己的心力去做的便叫作忠。
四、國父說:「我們做一件事總要始終不渝,做到成功,如果做不成功,就是把性命去犧牲,亦在所不惜,這便是忠。」
參、「忠」之美德、作用
一、凡是由道之本體所發露出來「至誠無妄」的美德即是忠德。
1、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
2、中庸:「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3、程子曰:「忠者,天道也……忠者,無妄……忠者體,恕者用,大本達道也。」朱子曰:「至誠無息者,道之體也,萬殊所以一本也。」
4、子曰:「君子進德修業。忠信,所以進德也;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朱熹註:「忠信,主于心者,無一念之不誠也。」(易經)
5、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論語學而)程子曰:「人道惟在忠信,不誠無物。」
6、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告子)
7、禮記:「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儒行)
8、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
9、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卅里行乎哉!」(論語衛靈公)
10、大學:「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11、玉定金科:「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者,中正無私之謂也。天無私覆,四時行;地無私載,萬物生;人無私履,大亨貞。忠亦一於其心之謂與?」
二、凡事能竭盡自己的心力,始終如一,不苟且、不懈怠來任其事服其職,便叫做忠。
1、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邢昺疏:「為人謀事而得無不盡心乎?」
2、大學:「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朱熹註:「發己自盡為忠。」
3、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邢昺疏:「忠,謂盡中心也。」
4、中庸:「忠恕違道不遠。」孔安國疏:「忠者,內盡于心。」大戴禮三朝記:「知忠必知中……內思畢心,曰知中。」畢心就是盡心。
5、子張問政,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論語顏淵)
三、對國事能關心、盡心;對上位者及對下位者都能守位盡責;對人對事皆真誠盡力;遇難不怕死,臨危不變節,見利思其義,都是忠德的表現。
1、大戴禮,曾子本孝篇:「忠,其孝之本與?」曾子立孝篇:「君子立孝,其忠之用。」
2、大戴禮,曾子大孝篇:「身者親之遺體也。行親之遺體敢不盡乎?故居處不莊,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蒞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信,非孝也;戰陣無勇,非孝也;五者不遂,災及乎身,敢不盡乎?」
3、韓詩外傳:「丘聞之,國亡而弗知,不智也;知而不死,非忠也;亡而不死,非勇也。」(卷一)
4、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論語八佾)
5、左傳:「上思利民,忠也。」(桓六年)
6、盡心盡力,事上竭誠之謂忠;心專誠一,不偏不倚,真誠無息,即為忠;在位盡職,始終如一,精進不懈,本是忠;並且能臨險不卻,臨危不變,忠心勇為亦是忠。故曰:「忠則必勇,勇則必忠。」故忠勇之義為古今不易之理,人人能忠於國家,忠於職守,亦足為古今之完人乎!
四、忠者「中」「心」也,中即道之體,故忠德即是拿出天良,不論作任何事都能真心誠意,盡其良心,不欺天、不欺己,至公無私,問心無愧,行合中道,才是真正的忠德。
1、關聖帝君曰:「心即神,神即心,無愧心,無愧神。」所謂「神在心中」,吾人之每一念慮無不上達於上帝也。故善惡難隱藏,是非無可瞞,人人心中都有一尊佛,苟能做到「暗室不虧心,行事皆光明」即是「忠德」之最高境界也。
2、孟子曰:「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盡心)
3、古聖曰:「大忠者一念不欺;大孝者一體皆愛。」
4、所以對心無愧者,可以對天地、對神祇、對國家、對社會,對人對事皆能表現忠德也。否則猶如作官的暗室虧心,只顧己利,則「刀筆為官數十年,是是非非疊萬千;一家飽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豈不哀哉!
肆、如何愛國忠事
一、修好忠德,對天對地對人。
二、盡心盡力,守其位任其事。
三、君子慎獨,暗室不可虧心。
四、盡忠國家,當要為公忘私。
五、效法前賢,為道忠心不二。
六、三曹大事,責任使命完成。
回到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