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之宗旨
敬天地 禮神明 愛國忠事 敦品崇禮 孝父母 重師尊 信朋友 和鄉鄰
改惡向善 講明五倫八德 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 恪遵四維綱常之古禮
洗心滌慮 借假修真 恢復本性之自然 啟發良知良能之至善
己立立人 己達達人 挽世界為清平 化人心為良善 冀世界為大同



制尚忠孝倡愛輔仁民胞物與在在律金科
拯溺同受惻隱道憂救助孤獨見不善躬責
己未固本堪亂也多之旁邪門跟行墜自惹
躬體親先王其無分故諟列殊天命事賢者
宜室宜家無惡習以規制子弟彰信義八德
厚以待人寬恕之本義禮為懷晝夜行不捨
容乃公信中庸一理智仁勇者立品剛不阿
包涵周神鬼欽之助之義方流後不遠中和
憫人悲天廣施勿諼不讓人後逆中將穩轍
懷緬天恩師德永矣弗忘弗惰此情深勝河
施不望報君子帷幄受人點水湧泉不吝捨
鄰里與朋乃聖借鏡取其所長除妄為自苛
惟精惟一因材施教以禮漸進非禮辭乃可
是振正綱識其對待入理則道偏差宜斬割
卜運宜化令究相親方寸昆續任鉅為皇兒
途中荊棘以雜哲陳離分眾生智者道曲折
殊才行圓巧思不偏無禮無動群義後世歌
道在日常三綱而得五倫有秩體制儉勿奢
同根並存手足彌堅互牽約表誠感無以隔
立地成佛展獲道學不履嚴牆不迷粉黛娥
竿所欲下何難之有竿所欲上恒毅須持久
見鐵煉金經貞以事天鼎地爐烹丹砂火候
其竹馨吐松梅芳澤利物足德歲寒仁三友
影聲留易人去難求一息存以衛國三不朽
通天步履循序旦陳先賢求義神足領童叟
達變正直發憤同仇史冊先烈福厚綿悠悠
今與昔比確實不同萬教傳頌發澤斷困愁
古道可風人心挽合垂義循利有恩當報酬
改過從良洗心安慮為民尋地為善可忘憂
弦音相接道理後傳子繼父志徒承師志否
易地而處設身遠思推誠相與唯知己相投
轍覆重蹈訾議昆後一意奢為惹悲苦業囚
同風薄海普得其庶道者演術不為獨有偶
力培後生薪傳群黎時以佛心樂廉節不苟
渡人應當從事物舉足萬法申清德旦夜修
德參精英以推四海不忘令申懼笞杖徏流
立愿宏法為公淡私集思廣益鋼刀快缺口
地平無節水未有流滋舉人貧偏莫強出頭
端者有恥裕格常義難化匹夫勇言庶乎休
點道乃首賴民咸修理須頓悟方為道楷模
犀通三界識透真常不爭於世俯仰天地德
照亮自己有恥格恣意無度德圈之禍根由
幽冥神州行仁以君敬法罰立懲惡清律則
微善當為以儆良莠恭撙節天黑白公論留
睹難同受知所詮是子道不違朝乾夕惕崇
惡習盡滌清廉圖死不敢為非遺殆子孫羞
濕襟愁容誠戒賢等良辰不久識穿雲蒼狗
居上修士啟後而敬善之奉行為念孝本首
下效前志貞不貪不取行道慎慎乎潔身守
仁毅不惰行遠自邇苟日新民止乎以善謀
之在於左忽焉在右放彌六合卷之退藏收
裕德先後不降烏合永結丹心正氣震四周
賤黨掃蕩而正國位行即如份移風易俗流
人道之準天君鞏素由小地方內外志同仇
天下常倫臻事臣義幼順天子長惠百姓攸
善失範之綱宗亂愛守而敷化道心身恪求
心忘四維何全喪長斯害己矣毋以為長有
恢復乃古存禮理獲忠自平民孝至傳娌妯
恢光炫目靈耀倫秀那時逍遙仙府任優游
而今而後從老至幼各當集思齊驅駕金舟
不伐功勳勞者不後弘道宣仁義運籌帷幄
疏乎潛修空逐假相陽奉陰違難達朗聖國
向前遠瞻淡利仁握識穿生死早早頓悟我
上士之者愛民德汎抱道守成時時誠心窩
一祈頌云國泰昌隆愛心散播拜請世活佛
著重聖業頓開茅塞天時地利綸經緯細琢
與執船槳划向神州上下同德齊力拯娑婆
聖傳大道虔修精誠表率坐穩光前啟後陀
垂憐眾生苦海墮落慧眼臥龍識機早超脫
悟所罪受為可造就天鼎之才除去阿修羅
己當自律待人寬恕施助宜厚培德去枷鎖
立品處世禮於讓賢一人貪戾國必禍殃多
天賜佳期鼎立白陽妻朋子伴同道互切磋
地天至德人效代宣容包均穩慎守此信諾
間接仁處對待啟智仁者不憂坐省振世模
立足踏實和安邦夷理性當局闡玄高彌陀
志展鵬程繼往承心通古靈昭開來天魁奪
宏揚孔仁孟義殊究出冥極物乾坤不可挪
圖治維新協同萬國妙意啟知打開智慧門
善者不移應變時計通權玲瓏干戈化玉帛
扭轉頺勢挽起九州復古民風道平息戰火
轉午入未時迫燃眉豈可坐嘆任良辰蹉跎
使心澄清使性常靜無所罣礙之赤子真我
善如水流柔而不弱何假修為哼唱知其所
流行似猛火梵聲如雨臻養己唔淵泉溥博
心燈明朗暗室牢舟必出愛澈昇降唯心酌
注聰自用愚之取惑欺賢謗佛造劫罪難躱
達觀古今如揭密叢暗室私語猶雷霆貫耳
德輔宜當敦睦博情化網繩智水盛載蓮朶
利慾交織錯步違道圖德化迷以遠兮聲色
萬世不爭兄秩不亂弟恂為志花萼聯輝妥
物盡其用暢和家道止忠止孝標青史不磨
敦世勵俗為古道風今人興利矯飾逞虛名
恪遵四維綱常之古禮
資料來源:德慧道場 道育班
廉 德
壹、「廉」字的本義
本字從ㄏ(ㄧㄢ)兼聲。從ㄏ,指堂屋的側邊而言,兼則從手持二禾有合二為一的意思,因為廉雖在廳堂之側邊,而實際卻與廳堂相連為一體故從兼聲。許慎說文解字以其本義作「仄」解,仄即側邊邊隅之屋也,所以「廉隅」常並稱。後人又稱四方之棱木為廉,器物之方角為隅,並借此比喻方直不阿之人為廉士。即指廉明之人「能分辨義利,不敢苟且妄取」且「方正耿直有所不為也」,故今日所沿用之「廉」的意義在此。 貳、「廉」德的重要
一、廉者不貪,可養高節。
滄洲子曰:「廉者,乃是教人品行高潔,而無利蔽之私也。人心壞於貪而厚於廉,貪到極處,狠可放火殺人,辱可貽花賣粉,何壞如之;廉到極處,內可富貴不淫,貧賤不移,為大丈夫,外可道不拾遺,夜不閉戶,成太古風俗,何厚如之!」
二、古來聖賢之輩,正直光明,未有不從廉字立基。
滄洲子曰:「毋謂廉小,此德鬼服神欽。諺云:財上分明大丈夫;又曰:人不要錢鬼也怕。此語足以勸廉矣。」
三、廉德之人,天所鍾愛,自得福祿。
玉定金科:「大哉廉德,為天所馨,永貞斯固,福祿來崇,輯賞廉德。」
參、「廉」德的涵養
一、禮記曲禮:「臨財毋苟得,臨難毋苟免……分毋求多。」
二、玉定金科:「難無苟免,義也;財無苟得,廉也。」
三、禮記儒行:「近文章,砥厲廉隅。」
四、朱熹:「廉,有分辨,不苟取也。」
肆、如何涵養廉德
一、淡泊寡欲,知足不貪。
1、論語:「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人能視不義之富且貴真如浮雲,方能真漠然無所動於中也。
2、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說苑:「富在知足,貴在求退。」貪根不斷,廉德難成。
二、明辨義利,不可苟取。
1、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2、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苟為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
3、孟子:「可以取,可以無取,取傷廉;可以與,可以無與,與傷惠。」
三、安分守己,素位而行。
1、中庸: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
2、論語:「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3、漢書:「利不苟就,害不苟去。」
伍、結論
君子當以「道充為貴,心安為富。」「不貪不妄,廉德自成。」
上蔡先生云:「透得名利關,方是小歇處。今之士大夫何足道,真能言之鸚鵡也。」朱文公曰:「今時秀才,教他說廉,直是會說廉;教他說義,直是會說義。及到做來,只是不廉不義。」此即能言鸚鵡也。夫下以言語為學,上以言語為治,世道之所以日降也。而或者見能言之鸚鵡,乃指為鳳凰、鸑鷟,唯恐其不在靈囿間,不亦異乎!(羅大經〈能言鸚鵡〉)
恥 德
壹、「恥」字的本義
恥字從心從耳(耳亦聲),許慎說文解字以本義作「辱」解,乃羞愧之意也。因為羞愧乃是因人心有所慚愧自然而生,故從心,而又以耳為司聽聞的器官,人每因聞己過或內心慚愧時而往往面熱耳赤,故恥從耳聲。可見人人都有天生的羞恥心也。
六書:「恥字從心耳會意,取聞過自愧之義。凡人心慚,則耳熱面赤,是其驗也。」
貳、「恥」德的重要 一、人有羞恥心,才能樹立品格,有所不為。
1、子曰:「行己有恥。」(論語)
2、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
3、孟子:「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二、人有羞恥心,才能覺悟己過,改過遷善。
1、子曰:「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論語)
2、中庸:「知恥近乎勇。」
3、蔣公曰:「恥便是羞惡之心,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能有所不為,然後始能有所為,有所不為,就是『知恥』。」
三、所以羞恥心,是立身的大節,個人如此,國家亦如此。
1、孟子:「恥之於人大矣!」
2、左傳昭五年:「恥匹夫不可以無備,況國乎?」
3、顧炎武:「廉恥為立身之大節,蓋不廉則無所不取,不恥則無所不為;為人如此,則禍敗亂亡,亦無所不至矣。」(日知錄)
4、杜牧‧烏江亭詩:「勝敗兵家不可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參、如何涵養「恥」德
一、首要自尊、自重、自愛。
1、禮記:「富以苟,不如貧以譽;富以辱,不如死以榮。」
2、漢書:「千人所指,無疾而死。」
3、魏書:「白玉投泥,豈能相污?」
4、程漢舒:「人要看得自己貴重,方能有恥。」
二、次要明白義理,看重恥德。
1、文中子:「病莫大於不聞過,辱莫大於不知恥。」
2、蘇丹子:「丈夫所恥,受辱以生於世。」
3、黃道周:「世路即不以廉恥為人,吾輩當以廉恥自與。」
4、葉夢得:「廉恥事大,死生事小。」
三、時時保持羞恥心,反觀覺照自己所做所為合乎理否?合乎義否?
1、傳家寶:「無愧於事,不如無愧於身,不如無愧於心。」
2、許汝齊:「教人使人,必先使有恥,又須養護其知恥之心。」
3、李克:「居則視其所親;富則視其所與;達則識其所舉;窮則視其所不為;貧則視其所不取。」
4、楊震:「天知地知,子知我知,何謂無知?」
肆、結語:
蓋人不知恥,必至於無所不為,一切悖禮、犯義、寡廉之行,皆源於此。是故,凡有血氣者,皆當知恥。
禮 德
壹、「禮」字的本義
貳、禮的重要
一、人為萬物之靈與禽獸的差別何在?
1、尚書:「唯天地萬物父母,唯人萬物之靈。」
2、孟子:「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二、人無人倫、禮教則近於禽獸。
1、禮記曲禮:「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麀ㄧㄡ:母鹿)
2、荀子禮論篇:「禮起於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無爭;爭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故制禮義而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之求。」故禮者可以正心欲也。(分之:如其分而限之)
參、禮的精神
一、上合天理,下應人情。
1、左傳:「禮以順天,天之道也。」
2、禮記問喪:「禮義之經也,非從天降也,非從地出也,人情而已矣!」
二、行乎中庸,無過不及。
左傳:「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將左右周旋,進退俯仰,於是乎取之。」
三、主敬存誠,重在內涵。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四、活瀧玲瓏,發而中節。
子曰:「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可與適道,未可與立;可與立,未可與權。」
五、卑己尊人,謙謙有德。
禮記:「夫禮者,自卑而尊人,雖負販者,必有尊也,而況富貴乎?富貴而知好禮,則不驕不淫;貧賤而知好禮,則志不攝。」(攝:畏怯困惑)
肆、禮的作用
一、攝受心念,行合中庸。
禮記:「禮乎禮,夫禮所以制中也。」
二、端正身心,莊敬立品。
左傳:「禮,人之幹也,無禮無以立。」
三、言行有禮,合道合理。
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四、禮尚往來,安頓自身。
禮記:「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
五、安身立命,己立立人。
子曰:「不學禮,無以立。」
六、移風易俗,匡正人心。
禮記:「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
義 德
壹、「義」字的本義
本字從「我」從「羊」。我指自己,羊有吉祥美善之意(以羊之本性溫順、美善)。即我能表現出吉祥美善的行為即為義。許慎說文解字以其本義作「己之威儀」解,乃取一己所顯現於外的氣度、容止等合宜適當的就叫作義。實際就義的字形本義而言,可以直接解釋為「我所做的一切合理的善行即是義也」。
貳、何謂「義」
義者,宜也,指一切正當的行為,合宜的行事。換句話說,凡是一切人類順道循理,應當持守的德操,應該作為的行事,就是「義」。因此,義是道的表徵,禮的依循,真理的實現,是非的判準。廣義來說,義也可以泛指一切人類應有的道德。
參、「義」的精神
自古以來君子與小人之別,就在存心於義或利的不同。可見「義」是成為有德君子的一大關鍵。所以君子應當以義為本質,一切行事絕不執著,全憑義理為依據,因此思慮云為不敢妄作,但時時反問自己行事是否合理、得宜。因為合「義」則可以放諸天下皆準,而使萬物各得其正。故孟子曰:「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
一、義是一切合道的行為,是非的判準。
1、論語里仁:「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2、論語述而:「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3、論語季氏:「見義不為,無勇也。」
4、孟子:「羞惡之心,義之端也。」
二、君子之行事乃重道義,而輕浮利。
1、論語里仁:「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2、論語季氏:「見得思義。」
3、論語憲問:「義然後取,人不厭其取。」
4、孟子萬章:「非其義也,非其道也,一介不以與人,一介不以取諸人。」
三、人們的起心動念,言行舉止,當以「義」作為行事的標準。
1、易經:「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2、孟子:「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3、論語學而:「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4、韓愈:「行而宜之謂之義。」
四、「義」也是治國的重要德目。
1、論語公冶長:「子謂子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民也惠;其使民也義。」
2、論語陽貨:「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3、論語雍也:「務民之義。」
4、論語子路:「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 肆、「義」德的成就
一、成就大人的人格-義與道合,可示現「真理化身」的生命人格。
1、孟子:「居仁由義,大人之事備矣。」
2、論語:「行義以達其道。」
二、成就真正的勇者-義之所在乃義無反顧,突破生死,當為則為。
1、孟子:「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
2、孟子:「義,我所欲也,舍生而取義者也。」
伍、結論
1、孟子盡心:「無禮義則上下亂。」
2、荀子致士篇:「禮者,治之始也,故禮及身而行修,義及國而政明。」
回到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