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之宗旨
敬天地 禮神明 愛國忠事 敦品崇禮 孝父母 重師尊 信朋友 和鄉鄰
改惡向善 講明五倫八德 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 恪遵四維綱常之古禮
洗心滌慮 借假修真 恢復本性之自然 啟發良知良能之至善
己立立人 己達達人 挽世界為清平 化人心為良善 冀世界為大同

君子所性也故仁者教人必先舉孝悌睦友
子愛乎仁義禮智履信而根於心正家而家
定圖德而德興教子弟無不居正養心樹德
務滋除惡務本士君子莫不由斯修省立清
品明珠混泥其澤不咸麗而烈火鍛金見造
詣遠善柔之美言謹庸言處世但行正道以
清德善誘人夫仁而愛人聖人所以推恩而
鑑諸天人善導也者不信威以德惠安撫人
格其非心教禮仁下上信悅皆奉行百里追
配盛德蓁蓁功格昊天故志士尋聲而響臻
希光而景騖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正位行
天下之大道篤志於道去就不遺夫人雖有
性質美而心辯知志將求逴躒賢師而事之
稱良而友之應貎容篤誠鷙徐威儀樂成與
善始無憂慮相人執事行藏於道動靜待時
精道之中情卓行感化人而康而色修厥身
須臾不離本士卓異人素其位力行抱道須
臾執中兮起心起意慎為人生為萬靈之魁
防慾如城真素追坦率心君俟於天地何患
危脆之名利理可訓世整風俗能繫地維之
岌岌乎是以上哲牽物則其志流慎其所與
崇德絀惡闡道應符命而徵瑞景噫先聖後
聖其揆一也賢愚受性等贊命於天負使命
愛身不苟善養精氣神效法聖哲之茂行進
德修業居恭而處敬興孝悌而君之鬼神人
敬慎危德如斯庶特則性命之光普照四宇
賢者尚志之日願物開極力賢良舉篤學道
尊安窮通之遇諺虛生學垂綸言闡天音履
仁蹈義忠信人率之修養道正途立那不朽
之德澤云云至行馭馮虛正聲意遠瀰如此
質義而行是理則進非則退行止合宜則可
通乎晝夜之道而知之曲成萬物而不遺乎
和 鄉 鄰
資料來源:德慧道場 道育班
壹、「和」的本義、涵義
一、和,從口,禾聲,本義作「相應」解(見許慎說文解字),乃「彼此心聲相應」之意,故從口,又以禾本象嘉(美好也)穀順垂之形,兼有相依從之意;相應乃彼此順而相從,故和從禾聲。(故「和」亦含有、兼、並、連、與之意)
說文解字:「和,相應也,平也,解也,心不爭也,溫也,和味也,實和也。」
二、故「和」字本身即蘊含有和睦、和諧、和平、和順、和氣、和合、溫和、寬和、調和、親合、應合、相合、和同、協和、平和及中和、太和等諸多美好的涵意。
貳、「和」的重要、作用
一、人能彼此「心聲相應」「心無怨爭」才能與人和諧相處,相安無事,而行事順暢。
1、禮記:「故君子有禮則外和而內無怨。」
2、禮記:「夫敬以和,何事不行?」
二、人能修身齊家,天倫相親,家和才能萬事興。
1、尚書:「自作不和,爾惟和哉!爾室不睦,爾惟和哉!」
2、幼學瓊林:「夫婦和而後家道成。」
三、人能和氣待人,敦親睦鄰,守望相助,鄉里和諧,即是「里仁為美」矣!
1、史搢臣:「居鄉恕,鄉乃睦。」
2、論語里仁:「里仁為美。」
四、國與國間,講信修睦,和平相處,不起干戈,無有戰爭,世界自可大同矣!
1、書經.周官:「庶政惟和,萬國咸寧。」
2、禮記.禮運篇大同章:「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五、人能體行中庸,和氣致祥,則能參贊化育,而遠離災害。
1、禮記:「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穀昌,疾疢不作而無妖祥,此謂之大當。」四時當,謂不失序也;疢ㄔㄣ,病也;祥,妖也;大當,言天地之間,無不得其當也。
2、中庸:「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白水老人:「老天是公平的,是人的心不平啊!人的心看這不平,看那不對啊,起了太多不好的念頭,做了太多不該做的事情啊,所以呢,天災頻繁才會頻頻這樣來啊!」(民國八十八年九二一地震後)
六、人能修道修德,各正性命,窮理盡性,則自然與道合一而達太和、太平之境。
1、易經乾卦:「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
2、易經咸卦:「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參、人要如何修,才能「和」?才能「致中和」?
和者,心無憤戾之氣也;和者,心有祥和之氣也;和者,心有喜樂之氣也;人唯內心不爭不怨,方能外在真和真平,而致天地祥和之瑞氣也。
一、人能修道德、行禮義,心存慈愛,不積怨尤,方能心平氣和,善與人處。
1、禮記.禮運:「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
2、左傳襄公十三年:「雖甚和也,猶相積也。」外貌相合而內心積怨。
3、禮記:「和順積中而英華發外。」
4、禮記.祭義:「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和氣,平和歡喜之貌也。
5、禮記:「禮樂不可斯須去身……心中斯不和不樂,而鄙詐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須不莊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斯須,暫時也。
6、禮記:「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於物也……其怒聲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
二、人能以和為貴,善待他人,誠意正心,則自易修身齊家而天下平矣!
1、論語.學而:「禮之用,和為貴。」
2、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詩云:『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樂且耽。宜爾家室,樂爾妻孥。』子曰:『父母其順矣乎?』」辟,同譬;翕ㄒ一,合也;耽,樂之久也。
3、孟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和,人心和順也。
4、孟子:「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
5、孟子:「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6、禮記:「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移風易俗,天下皆寧。」四氣,四時之和氣。
三、要想致中和,則須以善為師,不拂人性,和光同塵,且又中心有主,和而不流,方可達此至境而參贊化育矣!
1、尚書:「其難其慎,惟和惟一,德無常師,主善為師。」
2、大學:「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災必逮乎身。」
3、老子:「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4、中庸:「和而不流,強哉矯!」
5、尚書:「正德,利用,厚生,惟和。」
6、禮記:「和故百物不失……和故百物皆化。」
肆、和鄉鄰(能體得「和」之德、「和」之用,則必與鄉鄰和矣)
南史:「百萬買產,千萬買鄰」且「遠親不如近鄰。」(秦簡夫語)故如何和睦鄉鄰,當是:
一、修身以道,行道以德;不與人爭,不與人校。
1、師尊云:「不用爭,真理就在你裏頭。」
2、某宰相寄子書:「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妨;
巍巍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二、和氣待人,和睦相處;守望相助,造福鄉里。
1、有云:「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和以處眾,恕以待人。」
2、于斌:「保持善良的心,發揮最大的愛,服務一切的人。」
伍、點亮世人的心燈 敲響和平的鐘聲
一、國父說:「中國有一種好的道德,就是愛和平……這種特別的好道德,便是我們民族的精神。」
二、蔣公說:「愛和平是中國最高尚的道德。」
回到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