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之宗旨
敬天地 禮神明 愛國忠事 敦品崇禮 孝父母 重師尊 信朋友 和鄉鄰
改惡向善 講明五倫八德 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 恪遵四維綱常之古禮
洗心滌慮 借假修真 恢復本性之自然 啟發良知良能之至善
己立立人 己達達人 挽世界為清平 化人心為良善 冀世界為大同



所拘排雲見日光明即開屈伸能展示真佛
趨賀賢達盡得妙方修身養性唯論現天良
尊己耕切問所及益遠獨擬清蓮風弄慈航
身將躬克菩薩法則聞聲救苦灑法雨魔降
疏以妙顛頓悟遷善圈一切思勤洗君心房
導其奧扶致五道平夙之冤業懺悔重整裝
安貧樂觀所為明乎儒髓涵詠繹宗智慧廣
其屬動靜察審萬姓矩規銷暢明源去左旁
行止居正練達常教百官危危慎引道顯彰
作育人才中儲備用時之將至更須耐寒霜
良圭序介應由博返約不蔓不枝耿直任扛
莠民雖頑以德服之閑言雖甚事實終明朗
修不在玄凝神專一六慾七情休賤折義方
品宜高遠性承天清悠然煥發貴解世無常
求神弘道如同失所且執予願仿效古聖王
內合人意幽邃代代不獨孤德澤佈滿塵鄉
外賊侵入耳貫鈞萬處以忠誠足扭轉將亡
一曲佳音肯定曾經谷危水深無再蹈迷惘
致零重整法警毫念天傾危怠固窮免神傷
信己可成學進微釐若無退卻澤無涸流長
無分凡聖皇娘懸之但憑功過一一標天榜
二目迴光真人慧眼其中藏昔聖哲來去當
命由戶指玄關知其終始廣納推即是萬象
言包羅窮窮乎泰然志竭其本能外闡康莊
誠守王抗縈藟絲絲平佔善念自治共助襄
篤實踐理富貧當視於自然推荐乾坤無兩
行一天下無惑詳考盡性理無偏乾乾終日
能傳天聲夕惕若厲至事物君子者宇昱昂
伸由衷戰兢焉漏室以無愧旋法輪寰中匡
操節之準標杆在天躬頑轉慣為良行忠樑
節骨有度皇天唯恐蒸黎不知源極通天堂
耿送聖辰不分濟化分類風俗指見性之堂
耿介不苟周遊列國散灑道情柔剛並濟長
護天命言有章經綸激濁揚清威質懋懋祥
持神而妙元暗傳英君之王清明寶性明彰
之教因緣各稟含配典謨鑠灼波光粼粼張
朋心合天真純佈育而生當鑠其性粼其光
燕冀幸同沾染真論經邦空道首清點心香
逆承波波謂動望坤窄自論真史調養滄桑
交迫首當以澄慾修煉輿情同經天地無傷
損益對待相患盪日懷中頓妙之覺弗蕭牆
益禍溯古來意心法傳承無私神之迹宜長
立青史示嬰王在民心非虛構文字解求詳
辨一真透善輯散子之量為寬天命死生想
之莫愚有德恭奉育教百姓無德天不偽幫
丹方自取生陳發機旦旦迴亮法音而清揚
赤膽誠效於天人與事旦明逌逌均神主張
亮鑑傾日月週常晦涵德曲高昂古喻登堂
德字全意韜光冥寄為入室節節有名似藏
性悟真元時轉代行旦知無所差異人之囊
以俱足柔仁如風招冥頑順應志毅堅而剛
仁義在抱末盤四起烏雲因人信心不足強
輔乖道為師錯引假為實褒貶難真蓄禍殃
友善以癡不惺上智之人當以儒心解危枉
直莫理當存心養性為要指方寸寶地信仰
諒直至機儔和民意時賜萬法破邪宗衡量
聞而行黎庶襟開雲去何所屏障著相必亡
久而無鮮易厭臨浩易慌當探索宗旨故鄉
而道不遠此亦極樂浩儲餘情莫盡理萬丈
愈低以得民心好高騖遠業永不休常常常
陳香在醇厚莫使驕寵揮裂德質慎之以防
至善源地明明指向神人共祈災阨不成黨
理者不易耐消磨是非與對錯糾結胸懷憂
金剛剔透足辨智古今盛衰變二六德業修
石火電光應機轉愚者困利端眾目舉橫流
忠偽不一逆者竄邪盛災起矣良善費綢繆
告諸實守聖賢志誠化迷昧子推己護法舟
善體人意寥無幾蘊結大病態末後一併收
導因種種源黎庶節亂綱世沒六道空悲愁
之於天下視冷漠揶揄卑容作形象怎捉摸
和光混俗卦象挪清明簡從適智慧度春秋
致富有道民生究行止務本末勤勉可補拙
中取絜矩以恤孤戒定慧服膺心平諸事週
庸擇乎進與天頌之寬容親愛面如春風柔
無求功而志磊落潛儲內性智人醒悟即佛
偏習所師光耀田良政可率眾觀照識真我
無明左右常至淵景御耄耄折生死誰奈何
黨居察訪守節韻治疇世以顯彰以整九州
善植弗偏存心正志界無觿落太虛境追求
誠敬信念義利表違忤居仁者撫平身作則
其修福養慧彌補前愆苦行勵品敦睦得所
意志堅定宗旨握亂中取中節萬化歸一由
戒思維運作博約富貴終有命氣斷一概休
慎持初衷引導群生日益求精不懈怠探索
乎神雅緻展翅飛不辭精粗貫穿飽學闡說
恐漣漪細浪撥弄爾須詳徵道系免以退縮
懼得失徒勞無功卓劣皆同侍真理為樞紐
鄉愁寸寸同落漠業途難行走夔夔了因果
居處自在己心融卒雖悲悽萬緣空矣優遊
必證悟菩提果為協助危民若敬謙受益多
擇機訢清上下融通心無旁貸妙智滌污濁
以
 心為念同胞攜手辦收圓共創三不朽
心為念同胞攜手辦收圓共創三不朽義膽沖天惟馨惟德無上法門不予惡賤得
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
資料來源:悟見學道網
一、儒家聖人孔子的天道思想
孔子拜老子為師,求得了天道。
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詩云:「邦畿千裏,惟民所止。」詩云:「緡蠻黃鳥,止於丘隅。」
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
子曰:誰能出不由戶?何莫由斯道也?
以上是孔子勸人要拜明師求道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中庸: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者也,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二、道家聖人老子的天道思想
老子拜太乙真人為師,得了天道
道德經第六章谷神章: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老子之清靜經老君曰:〔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
道德經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老子道德經(第三十九章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貞。
太上老君
谷神不死藏玄牝
可道可名即非眞
道德五千未言盡
速拜天眞早歸根
三、佛教聖人釋迦牟尼佛的天道思想
佛陀在燃燈佛所授記,得了天道。
世尊說:奇哉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
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佛教的宇宙觀分三界,分別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共有二十八天。
法華經譬喻品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佛陀講《法華經》和《涅槃經》,要眾生得解脫涅槃。
要得涅槃就要得法華授記,即是拜明師求道。
涅槃就是靈性回理天,超脫生死輪迴。
四、基督教聖人耶穌的天道思想
耶穌拜施洗約翰為師,得了天道。
約翰福音: 太初有道,道與神同在,道就是神。
馬太福音:耶穌一開始傳教便宣講天主的福音說: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吧!
路加福音: 耶穌又對眾人說: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
路加福音:耶穌對眾人說:你們要努力進窄門。我告訴你們:將來有許多人想要進去,卻是不能。
約翰福音 :耶穌說: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
耶穌說: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
耶穌說:人若不重生,就不能見上帝的國。
五、回教聖人穆罕默德的天道思想
穆罕默德拜天神迦伯列為師,求了天道。
穆聖是一個從沒有讀過任何經,寫過任何語言文字的文盲。
古蘭經說加百列(吉卜利勒)為古蘭經的 使者
穆罕默德口述的《古蘭經》,是安拉通過大天使加百列所傳授。
天園是伊斯蘭教所說報償行善者的極樂世界
古蘭經中曾稱天園為:和平之宅、永久之宅、樂園、歸宿園、永居園、恩澤園等
古蘭經不是人的作品,「這是一部節文精確而且詳明的經典。是從至睿的、徹知的主降示的。」(古蘭經11章1節)。
「你看大地是乾枯的,當我降下雨水的時候,它便活動而膨脹起來,這是祂的蹟象。能使大地復活者,必能使死人復活,祂對於萬事,確是全能的。」(古蘭經41章39節) 審判的日子來到時,阿拉將手拿天秤,衡量個人在地上的行為。
回教的禱告詞奉至仁至慈的安拉之名阿里夫,兩目,米目
註一:阿里夫--阿拉,兩目--天使迦伯列,米目--穆聖。
註二:阿里夫是阿乃,,是我的意思,倆目代表“安拉”,米目代表“額林”是“有學問或是博識者”的意思。三個字合起來,便是“我是無所不知的主”
阿里夫兩目米目:是比喻要回上帝的天園,就要拜明師求道。
六、結論
五教聖人的奧旨:勸眾生要拜明師求道,才能得解脫。
濟公老師說
「求道」就是找回生命的真我。
「求道」就是要回復本來靈性的光明、清靜、純真、純善、純美的性靈。
「求道」就是找到回天的路。
回到上頁
 奉天
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