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之宗旨
敬天地 禮神明 愛國忠事 敦品崇禮 孝父母 重師尊 信朋友 和鄉鄰
改惡向善 講明五倫八德 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 恪遵四維綱常之古禮
洗心滌慮 借假修真 恢復本性之自然 啟發良知良能之至善
己立立人 己達達人 挽世界為清平 化人心為良善 冀世界為大同




宗者本源也乃三極之彝道萬理之所稽也
極維太虛合陰陽蕩天地鼓雷霆奮風雨玄
妙綿絡神迹渺邈難悉迨至庖犧仰觀天俯
法地取之諸象始作八卦以類萬物通神明
遂古之人為遂遂兮與通沖和矣而典墳紀
古昊天象生萬遂堪強以稱法古象創文述
性窮天地而萬物元氣冀此玄化源源資生
善哉先王洞此根本元奧敷陳聖功率性而
筏爾後繼聖者莫不先引乎典謨為繩雖曰
道在太初性象而無形窈窈冥冥兮微茫無
心然其彝憲唯借文載始名莫大眇乎哉惟
微至道即鴻教噫陶唐氏法乎天推教胥民
危行樹虞舜仁孝炳耀垂千古夏后臨河就
神御疆理九州芒芒大地遍禹迹湯法三聖
滌蕩為盤銘闡述明德之道在維新學天蕩
蕩之彝道化集大成上哲不求利以詭援恐
其羞神宗敍不妙略述必引德授位絡民之
惑大象也故演卦變弘曲隱維道體顯物序
聲人紀以述訓明道情載馭綱倫美教化淑
色移風使歸善綮垂裕於後昆贊禮設色乃
桎節以饗功勳乎明其至極則天心承嗣之
枷必能沿性闡行經緯衡素王參化育之功
源天地之德謀合神聖資萬性而孟子惶惶
源天爵誨人無倦是以仁義之聲禮義之風
古今長存故曰君子所過者化所存者神比
轍迹也夫天地之常殊致同曲普萬物而無
轘不訓條流廓然有大公至人於其道化成
天下聖功理揉言文舞雲門頌唐堯歌功德
下人續寫物雕百聖昔帝王運天樞禪讓垂
名使人皆敷性至德休休黃鐘鏗鏗使來遠
悅近古風長經承幾微乃鑑德評文王以維
新善政呈道章都邑遂路表裡無異皆歸于
天之新文明應乎時而流是以元亨善嘉感
化工玄功不名大德資生行斯道則世教維
明四海風承書曰念茲在茲垂拱而天下平
經世先王之志也聖人述而不作議而不辯
行藏於道許然天命微顯闡幽妙幾始現虔
修昇華歌稱褒聖賢藉隱義用根神源推以
品評愠涵九序陳述命世之績五典行道之
懿範而民彝惟登蕩天惟親德服幼老感至
仁昔成湯解網三面膺瑞承聖道談聃道之
德帝力之風經千秋書賦萬代永傳故在位
倡導抱道為南針取丹誠稱明德性禮義通
達允恭克讓鳴日昃之慎染祇悔是以養性
存心不違仁處世隨處秉昌敬觀武王戶席
誠誡訓周公慎言於金人仲尼革容於欹器
棄乎庸德烏有不覆者乎諺云銘箴糾得失
虛懷博約可受人處世秉茲貞厲則道德登
假神授弗不均聖人雕萬物率性周行不怠
物情有盟理見哉故道者佩之摛寰宇賢哲
取之不二法心大見含生恆德以立準此其
菁華之薪傳明神靈不屑古與今故智者以
華觀為末致志於性命哉處正居中在剛柔
之間得道之本為學崇訓傳恕思以厚行據
根本之精妙而作德焉賁於外忠誠盛於內
使刑於千里之擎儒倡修品懿之君子不隨
適然之善而行必然之道是以悔吝去於身
善誘善導人而愛人聖人所以安天下也夫
美言不信信言不咸麗君子履信無不居兮
真理可追造意率心為人生於天地之中卓
卓相應貎執化人素其位而行篤志於道去
卓鷙徐威儀樂窮通之遇諺云至人之德如
日馭之虛願庶物生開學養正道垂綸言立
遠意正性命之極勵賢良舉篤敬興孝悌而
君之鬼神受符命而贊聖儒門設教仁為本
行忠恕之道繼一貫之行以敦俗正人心示
儀軌撫百姓弘聖道揚天聲奮乎百世皆準
親親為仁之本而仁者莫大於愛人夫君子
親賢而下無能舉善而教不能使於四方故
仁化大行美錦不宜濫裁前哲置圭臬以立
民生頌德音卓躒以厲群慎危言謹危行而
徵信於人其德卓絕四海無偶夫飾詐釣名
信人不屑聖人以神明之道來矯飾人之性
敬侍造化定大鈞君者使善群繼絕傾萬心
賢賢扭德惟厚生高山仰止兆民賴之登極
尊天威乾乾煜真卓爾處世傾襟心至美揖
仁愷悌乾坤立準日居月諸照臨下土淑慎
自身終溫且惠身寄逆旅于歸幻化灼灼情
矯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君子責己必重以周
矯窳劣器擢任天心平章迂制集攏元愷肅
清侈靡陶化東夷安養為輔百工事篤主導
風尚天然運促禮敬劬勞鞠躬使命景星召
亮力耕稼穡儲糧防饑性天沿數燮理大機
節筠中空髫齔啟蒙倫俟埃定脫穎奮勵詒
品眾詵仁義天允九曲之河九重之淵蘊櫝
唯珠垂象示警下適幽隍三命通會一筆勾
崇自性解脫危邦再扶扶匐後繼常覺不昧
清暉返影下學上達承疇植志震醒愚魯黎
明在即人中之龍天爵躍登綱維煦伏以達
志由博返約不蔓不枝耿介中正靜觀奧妙
躬耕切問所及益遠獨擬清蓮風雨洗練審
扶顛頓五常教百姓明道遷善圈之規矩平
危銷冤切乎儒髓涵詠繹宗聖學法音入耳
定毫釐之懸人弘道幽邃同承神人經天無
傾危水深無窮涸鈞萬代所以獨執予德澤
扭貴賤折衷天下理抗富貧詳考盡事物旋
轉頑躬以至於平志竭善推人者通行寰宇
乾坤共闡是以謂同波波動盪慾望染純真
坤輿頓窄經邦論道首清養天經真空而妙
元稟含配英綸激濁揚清波鑠鑠威質剛柔
元意傾誠時轉代行日月週常晦韜光冥冥
旦寄生陳發機恭善嬰王散育子民之德旦
旦迴逌昂節高亮法均古人名喻神而不死
黎庶襟臨浩浩儲業德賜萬方儒百人守一
庶幾賢者機辨智愚盛化大綱從容世態推
善舉德胸察偏義利表違忤心守常師而進
與天頌之儲內韻耀磊田疇至淵景御政行
仁觿以耋率性親服世落太平敦人如諸己
同勞細緻訢清上下為協粹業卓爾不群博
途雖危民若敬謙萬行皆祥精益求精不飽
以為夔夔侍道永矢弗諼周神鬼欽之助之
義方流後不遠一理之親先王惡其亂也故
制禮義以分之旁列殊門獨見行事圓巧以
宜正綱令而不雜究其因乃聖哲相親待以
禮則道續生無禮分寸昆群學不履約表誠
制義者為誼辭為道理後傳子民尋地為安
心確直履易吐金經貞以事利物足以義合
垂義循序旦陳史冊傳頌有恩澤厚足國節
裕民常有義理難滋舉匹夫勇為道庶莫偏
後當以公推物舉足萬法申清德旦黎庶後
昆得其道者演術不以奢為樂廉為悲士貞
遠貪而不苟取善之道慎慎乎以潔念為廉
圖死不敢為非所以行己有恥格恣意無度
德圈之清白是以君子恭敬撙節不違天罰
立範之綱乃古維常之準臻至倫理全宗事
天而不降喪亂君臣長忠自守義素位行即
地天愛而敷化道心身船業云精神開泰民
利仁汎愛天下率之臥坐德綸請誠頓朗時
萬殊承啟效立於禮仁處和安邦忽通冥極
物靈性仁容包均穩坐玄天高振此交誼當
敦步不違博情化網繩智水盛兮圖德為志
化叢密之火梵聲如雨臻養己唔哼之嘆既
无形骸原神倚賴清虛安己昕夕歸宅莫逆
不迨休逞俗才瀑洩銀帶卿雲放采嘉禾兆
挽世界為清平 化人心為良善
資料來源:德慧道場 道育班
壹、從世局、國局、道局的現況談起。
一、災劫從何處來-從人心敗壞、冤債討索、氣數已到而來。
1、皇


2、皇

3、皇

4、皇

二、劫由心生,劫由心滅,人心良善,可化劫難。
1、師尊慈訓:「徒兒們!上天的一切劫數降到,不是說某某年就會降什麼劫數,不是這個樣子!而是在於眾生的心……善氣沖天就招諸佛護道,如果惡氣沖天就招劫數降臨……所以呢,徒兒們善氣沖天劫數就可以擋啊!所以你不要怪仙佛降災降劫, 老為什麼要降災降劫?那不是 老

2、師尊慈訓:「你愈恐心裏愈不清,你愈懼你的光愈暗,你們都要堅強面對這一切。天時、天時!天時已經末會了。」
3、師尊慈訓:「只要你有這顆心什麼事都能扭轉乾坤……修道人災劫能夠逃嗎?(能)所以要真功實善,要認理實修,修道莫要著形著象。」
4、師尊慈訓:「修道能災劫逃,你們各個如果有真誠的心,實心辦道,實心修煉,發心發愿,善氣沖天,就能夠逃避災劫了。」
貳、心念的重要-正心、正念,即可化挽劫難。
一、一念善惡,即定昇降。
1、南海古佛:「一思一慮一動念,三界十方傳訊息; 事來則應事去靜,二六觀照般若生。」
2、玉定金科:「一念之善,清氣孚於陽,神與之接而善通焉;一念之惡,濁氣墜於陰,鬼與之接而惡通焉……已可曉然念慮之無不達也。」
3、三天主考:「在此未後,每一個心念之轉變,都可以決定你昇降與否,為師兄勸告弟妹們,莫要放鬆自己,戒律當守,佛規當遵,一念輕忽,即墜深淵,懂否?」
二、以覺為師,超生了死。
1、師尊慈訓:「末後時期,顛倒的眾生應該進入正道,要自修自覺而不只是以戒為師,此時當要『以覺為師』……要覺佛覺性,渡化眾生是自覺覺他的事,個個以「覺」為師,才能突破外在的種種束縛。」
2、三天主考:「你渡的人多,你辦的事情多,這只是外功,徒有外功,內心德性不夠,那麼為師兄再次提醒你們,到結果仍是一場虛幻。有形有相之功德皆屬無常,你蓋百年之大廟終有毀壞的一天,你所種之福報,自是有消耗殆盡之一天。」
3、十殿閻君:「現在這個生死關頭,每個人都要自己渡自己啊……小心自己的念頭,各個端正自己的心性……是昇是墜,就在此際啊!」
4、師尊慈訓:「徒兒們,災劫來時,一切都化為烏有呀!唯有你的真修實煉、真功實善……你的自性才能照亮自己,只有它才是真的,以後災禍來臨就是靠這一點真靈救世,所以自救救他,希望徒兒都能保護自己的靈光,好自為之。」「不動你的心,那你才能超氣入理,你才能夠超這個形象,然後回去原來本位-理天啊!如果你這一關還沒有過,那你還是繼續生死輪迴吧!」
參、先覺己化己立己,再覺人化人立人。
一、皇

二、師尊慈訓:「千劫萬難之中,好把真心修行人來鍛鍊打造。」
三、師尊慈訓: 「這個時機正巧,一本諸佛菩薩慈悲愿,來把眾生觀照,無我無私得其妙,曲身低心跨得高。」
四、師尊慈訓:「風雨如晦中雞鳴不已,士弘毅當及時勉勵;唯安身立命覺人覺己,何患夜長不晨曦。」
肆、如何化人心為良善,挽世界為清平?
一、重視道德教育,從小向內紮根。
易經:「蒙以養正,聖功也。」
二、倡導良善風氣,從我自身做起。
禮記:「奮至德之光,動四氣之和,以著萬物之理……移風易俗,天下皆寧。」(四氣:四時之和氣)
三、能夠以德化人,自然心悅誠服。
孟子:「孔子曰: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四、修行端正已念,念念良善化劫。
尚書:「其難其慎,惟和惟一,德無常師,主善為師。」
五、至誠參贊化育,至德化世和平。
易經:「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六、人心各個良善,自然世界清平。
易經:「雲行雨施,天下平也。」(喻人心良善,自然風調雨順而天下太平)
伍、結論-人心和,天下平。
一、左傳:「心平德和。」
二、書經:「王道平平。」
三、禮記:「夫古者,天地順而四時當,民有德而五穀昌,疾疢不作而無妖祥,此謂之大當。」(四時當,謂不失序也;疢ㄔㄣˋ,病也;祥,妖也;大當,言天地之間,無不得其當也)
回到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