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之宗旨
敬天地 禮神明 愛國忠事 敦品崇禮 孝父母 重師尊 信朋友 和鄉鄰
改惡向善 講明五倫八德 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 恪遵四維綱常之古禮
洗心滌慮 借假修真 恢復本性之自然 啟發良知良能之至善
己立立人 己達達人 挽世界為清平 化人心為良善 冀世界為大同


而榮華不見爾明命如火銷膏內含大籌著
徵者弗視爾真性中道廢矣惠乃不費灑脫
引證心至卓日居月諸照臨下土淑慎推舟
啟迪之襟靈美仁寬居終始且程序自斟酌
閉心自慎傾真揖愷悌身正温教適從時刻
矯顛簸處世煜真孝悌乾坤立準日夜警而
矯安逸驕寵乾淨泉思無雜綱常倫條信守
巍巍山仰人民賴之動闢示乾剛陽無私索
馨靜高翕地兆資豐登極尊天威道生無偶
明一理之貫進止剛柔生剋雜形對待交錯
德當推而舉之莫懷貪名恣慾惰情激以謬
乎行周矯窳劣器擢任天心平章迂制集合
母範引以知道之元愷肅清夙業改制雕鏤
範在常心重以攏合清肅昔紂王集妖孽而
行之湯而不腐君子責己必順天得攬賢儔
則助力天下水流不斷普匯大海濤汨而流
愛民愛物光灼灼情矯戶樞一同聖聖所得
兼受天慈下化川流聯絡樞機天理傳承而
民沾此殊榮滌幻不蠹不腐深窮修身治國
物方得滋養身寄逆旅于歸說仁義闡道德
發揚聖教開來儒門繼往之聖道人心敦厚
揚正風俗國粹萬代仰蔚起文風載力千秋
詡清大雅之聲如今運促末會紛紜亮五魔
清剿佈東洲玉石分然古禮失方寸召幽玀
品轉制化夷安為仇天人不敬致眾星拆夥
淨馳唐陶之德養為輔不宣躬劬勞景亦休
清靡靡之音取之高尚百工役物勞命熬疣
拂拭侈靡之侵瘴氣風貎凡事休矣使偽鬥
疏密穿心罡風雨嚎導主篤敬失之躬韎韐
重重放哀歌孰忍羈薄窮身淒乖于鞠振作
君子修身齊家茂其德盡於忠安於仁拳修
品端根本之啟蒙忠恕詒品眾檢其物染垢
性存心養性齔化盛藏勵河九重之淵磅礡
仁道貿貿乎髫齔埃定奮天難詵希聖希哲
者燮理天機空心俟命穎允九曲之筆木鐸
仁播天地機節中倫常脫穎義仁和德廽逌
安理人心習松筠不飽若虛深藏若愚盛德
良恭為樂耕稼穡以防饑唯天沿數燮飄泊
工緻成精巧稼穡糧儲蘊實為福不憂錦繡
美玳仁者厚智者儲道隱道費各有定筏舟
風度智可見明順機宜反顛覆一理惟恐落
俗難解遠程正通會一仙佛無二替之失漏
崇真覺時覺命道貴隱筆之難言天機契合
論大道值三期末運念動勾魂攝魄莫遠求
谹訴幽隍而分類唯當忠信闡之莫圖騖赫
議接幽群為害亂世串整道盤實應循序走
師志己志怨勞不變初衷時返觀天心佛陀
嚴己身之惰體平常之妙探情天地任優遊
道中之機唯蘊櫝唯珠垂象示眾當自參透
尊師重道素位而行前車之鑑警下適其有
敬化暴戾為祥和輔天心居之謙而滌忐忑
學之方實正門入手不懼陰霾伏以威勢爾
親其親神清昧不震醒愚頑和煦以達深設
任心暉返而不棄志明依天地厚維志去濁
知清兼而影下學植黎在人中之綱自斟酌
周行為公方覺先王疇魯即龍之登躍巍峨
萬代其名不死謂上達承志騰龍天爵之收
物以仰崇望解脫如火之栽蓮污泥不染著
唯道方真自性解危再扶扶匐後繼常而有
理滋味個別性守安邦治國非訛言先說後
之昭顯唯民體之弗不懈警而告之斷蹉跎
講明五倫八德:父子倫-孝德
資料來源:德慧道場 道育班
壹、人倫教化的重要
一、人無禮教則近於禽獸,故而聖人依道德倫理制禮以教化人。
◎禮記:「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而無禮,雖能言,不亦禽獸之心乎?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是故聖人作,為禮以教人,使人以有禮,知自別於禽獸。」-曲禮(麀ㄧㄡ:母鹿)
二、人與禽獸的區別,就在人多懂得一些人倫義理罷了。
◎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離婁
三、人倫教化,以孝悌為先。
◎「孝,禮之始也。」-春秋左傳文公二年
貳、何謂「五倫」「八德」?
(八德-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孟子曰:「人之有道也,飽食、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聖人有憂之,使契為司徒,教以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參、父子倫(孝德)
一、孝是一切倫常教化的根本。
◎禮記:「眾之本教曰孝。」孝經:「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
二、人人皆有良知良能,孝乃發乎吾人天性良知之自然。
1、孟子曰:「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盡心
2、孟子曰:「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為人泚,中心達於面目。蓋歸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滕文公(委:棄也;蚋ㄖㄨㄟ:蚊屬也;姑:語助詞;嘬ㄔㄨㄞ:攢聚而食;顙ㄙㄤ:額;泚ㄘ:汗出貌;睨:斜視;虆ㄌㄟ:畚箕;梩ㄌㄧ:鋤頭)
三、百善孝為先,孝為人之本。
1、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孝經
2、孟子:「事,孰為大?事親為大……事親,事之本也。」-離婁
肆、父子有親
一、父母子女之間血淵關係,最親、最深。
◎禮記:「身也者,親之枝也。」「曾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
二、父母之恩,浩大如天,無邊無盡。
1、詩經:「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劬瘁!」-小雅蓼莪(蓼蓼:長大貌;莪:美菜;伊,繫詞,是也;蒿:賤草;劬ㄑㄩ:辛勞;蔚:植物名,牡蒿;瘁:病也)
2、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論語陽貨篇
三、父母對子女之愛至真至深、至切。
1、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
2、父母對子女往往都是「提攜捧腹,畏其不壽。」
伍、父母子女之間當如何各行其道,各正其位,共享天倫?
一、父要慈,子要孝,父子當各正其位。
1、大學:「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
2、「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去順效逆,所以速禍也。」-春秋左傳隱公三年(順:順理之事;速:招來)
3、易經:「家人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家人卦彖辭
二、教育子女責任負起,導以正道避免偏差;愛親敬親發乎內心,真誠竭力方為無愧。
1、易經:「蒙以養正,聖功也。」三字經:「養不教,父之過。」
2、師尊云:「家是本,本都不能固,其它問題全部都出來。問題孩子,來自於問題家庭;問題家庭來自於夫妻之間沒有責任感,彼此自私自利,不能容忍,不能守住自己的岡位,自己放縱。」
3、孝經:「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
4、中庸:「敬其所尊,愛其所親,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5、子曰:「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孝經
6、禮記:「父命呼,唯而不諾;手執業則投之,食在口則吐之,走而不趨。親老,出不易方,復不過時。」-玉藻(唯、諾:都是答應聲,唯速而恭,諾緩而慢)
三、能為父母子女乃是因緣深厚,自當惜此親緣,不宜相互責善方可共享天倫之樂。
1、孟子:「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盡心
2、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
3、周書康誥:「子弗祗服厥父事,大傷厥考心。」-(祗ㄓ:敬也;服:服務;厥:其也,他的;考:指父親)
4、子曰:「善則稱親,過則稱己,則民作孝。」-禮記坊記
5、岳曰:「瞽子,父頑,母嚚,象傲;克諧以孝,烝烝乂不格姦。」-書經堯典(嚚ㄧㄣ:言不忠信,愚也;烝烝ㄓㄥ:上進貌;乂ㄧ:治也;格:至也;姦:惡)
6、孟子:「責善,朋友之道也,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
7、玉定金科:「父兮母兮,一去不復,上天下地,尋覓無門。」
8、古德云:「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孝子賢孫,當要知寶;知寶惜寶,孝敬到老,德感蒼天,命自轉好。」
陸、孝道倫理,人人當行;發揚光大,天下太平
1、孝經:「父子之道,天性也。」
2、師尊曰:「天地之義,莫如君臣;人倫之大,父子為先。」
3、禮記:「夫鼎有銘,銘者自名也,自名以稱揚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後世者也。為先祖者,莫不有美焉,莫不有惡焉;銘之義,稱美而不稱惡,此孝子孝孫之心也。」-祭統
4、子曰:「立愛自親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長始,教民順也!……孝以事親,順以聽命,錯諸天下,無所不行。」-禮記祭義
5、禮記:「睦於父母之黨,可謂孝矣!」
6、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梁惠王
7、曾子曰:「夫孝,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諸後世而無朝夕;推而放諸東海而準,推而放諸南海而準,推而放諸西海而準,推而放諸北海而準。詩云:『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此之謂也。」-禮記祭義
柒、結論
1、孟子曰:「順天者存,逆天者亡。」-離婁
2、書經:「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周書蔡仲之命
3、尚書:「唯德動天,無遠弗屆。」-大禹謨。
講明五倫八德:君臣倫-忠德
壹、君臣的定義
君:古字象人主正面拱手而坐之形,以會垂拱而治者為君之意,從口,指能發命令者乃為君也。故君可指君王、在上位者、領導者或主要負責人。
臣:古字象人身屈首俯而目豎之形。為人臣者常如是身卑屈而恭敬主上也,故臣可指臣民、在下位者、被領導者或受命任事者也。
貳、君臣之道與忠德
一、禮記王制:「立君臣之義。」凡有上下尊卑之分者,皆可謂之君臣,故云:「君臣之義,無所逃于天地之間。」即是說人與人之間,無人可避免此上下相處的關係也。
二、論語八佾:「定公問: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對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
三、忠經:「昔在至理,上下一德,以徵天休,忠之道也。天之所覆,地之所載,人之所履,莫大乎忠。忠者,中也,至公無私;不正其心,而私於事,則與忠反也。天無私四時行;地無私萬物生;人無私大享貞。忠也者,一其心之謂矣!為國之本,何莫由忠?忠能固君臣,安社稷,感天地,動神明,而況於人乎?」(漢‧馬融撰)
參、為君之道
一、當效天法地,以蒼生為念,而非心繫於名位。
1、論語泰伯:「子曰:大哉,堯之為君也!巍巍乎,唯天為大,唯堯則之。」
2、論語泰伯:「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與:相關也)
3、道德經:「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
4、尚書洪範:「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
二、當愛民如子,為民造福,以保國家永遠康寧。
1、孟子離婁:「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之歸仁,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
2、尚書蔡仲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唯惠是懷。」
3、尚書甫刑:「一人有慶,兆民賴之,其寧惟永。」
三、當為政以德,正己以成人,方使人心悅誠服。
1、論語為政:「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共:拱也)
2、論語衛靈公:「子曰: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3、論語顏淵:「季康子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
4、論語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5、論語顏淵:「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偃:倒)
6、孟子公孫丑:「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肆、為臣之道
一、守好本份,素位而行。
1、論語顏淵:「齊景公問政於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2、論語泰伯:「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3、禮記表記:「孔子曰:事君慎始而敬終。」
二、事君盡心,任事以忠。
1、論語學而:「子夏曰:事君能致其身。」
2、諸葛亮出師表:「鞠躬盡瘁,死而後矣!」
3、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進思盡忠,退思補過。
1、孝經:「孔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下能相親也。詩云:『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2、禮記坊記:「子曰:善則稱君,過則稱己,則民作忠。」
3、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四、以道事君,當諫則諫。
1、論語先進:「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
2、孝經:「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不失其天下。」
3、禮記曲禮:「為人臣之禮,不顯諫。三諫之而不聽,則逃之。」
伍、君臣有義
一、君義臣忠,上下有禮;同心同德,彼此無間。
1、尚書:「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
2、晁說之:「事上之道莫若忠;待下之道莫若恕。」
3、左傳:「為政者,不賞私勞,不罰私怨。」
4、尚書仲虺之語:「(居上位當)佑賢輔德,顯忠遂良。」(遂:進用)
5、管子:「上下不和,雖安必危。」
6、易經泰否卦:「上下交而其志同,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無邦:心無邦國)
二、上下相待,以誠為貴,能愛人者,人恒愛之。
1、孟子離婁:「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孟子離婁:「孟子告齊宣王曰: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土芥:微賤物)
3、孟子梁惠王:「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爾者,反乎爾者也。」(反:回返)
4、孟子離婁:「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陸、為君不易,為臣亦難,天理永在,有道乃昌
一、體恤民情,責己為君
1、孟子盡心:「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
2、尚書:「(在上者當)作之君,作之親,作之師。」
3、古德:「謹幾存誠,返之已而真知其不足;老安少懷,驗之世而實見其未能。」
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1、尚書泰誓:「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
2、尚書酒誥:「古人有言曰:人無於水監,當於民監。」(民監:以民為監視也)
3、孔子家語:「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
三、背道而行,天祿永終
1、孟子告子:「人之所以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良,指本然之善;趙孟,晉之權臣)
2、尚書伊訓:「惟上帝不常: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爾惟德罔小,萬邦惟慶;爾惟不德罔大,墜厥宗。」(罔:不也;厥:其也)
3、論語堯曰:「堯曰:咨!爾舜,天之曆數在爾躬,允執其中,四海困窮,天祿永終。」舜亦以命禹。(咨:嗟嘆聲;曆數:謂帝王相繼之次第,猶歲時節氣之先後也;允:誠信,實在)
講明五倫八德-夫婦倫
壹、「夫」「婦」字詞的本義
夫:從一從大,大象人形,一象簪形,男子至二十而束髮,以示成人,故其本義作「丈夫」解,乃成年男子之稱。
婦:從女持帚。女子已嫁持帚以任灑掃者為婦,其本義作「服」解,乃指其服事於夫而言,因而婦為已嫁女子之稱。禮記昏義:「婦說服于室。」(說:即【喜悅】)
貳、夫婦的結合是生命的延續,人倫的開端
一、禮記昏禮:「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
二、列女傳:「夫婦者,人倫之始也。」
三、孟子:「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
四、閨範:「天地以陰陽二氣化生萬物,聖人以男女正位建立倫紀。」
五、中庸:「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六、詩經齊風:「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 參、家庭的重要
一、孟子離婁:「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二、禮記昏禮:「敬慎重正而后親之,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男女有別,而后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后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后君臣有正。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
三、大學:「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四、易經:「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肆、夫婦相處之道
一、真愛為基礎,彼此互關懷。
1、孟子離婁:「良人者,所仰望而終身也。」
2、易經家人卦:「王假有家,勿恤,吉;象曰:王假有家,交相愛也。」(假:感格。受王道感格而有正常幸福的家庭,家人能交相親愛,當然不用憂恤了)
3、詩經:「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4、韓非子:「夫婦者,非有骨肉之親也。愛,則親;不愛,則疏。」
5、詩經:「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威儀棣棣,不可選也。」(匪:不是;棣棣ㄉㄧ:雍容嫺雅)
二、相敬能如賓,夫義婦亦順。
1、左傳:「相待如賓。」
2、孟子滕文公:「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
3、班昭:「夫不賢,則無以御婦;婦不賢,則無以事夫。」
4、禮記昏禮:「婦順者,順於舅姑,和於室人……內和理而后家可長久也;故聖王重之。」(舅姑:公婆)
5、禮記昏禮:「教順成俗,內外和順,國家理治,此之謂盛德。」
6、易經家人卦:「富家大吉,順在位也。」
7、關尹子三極:「夫者倡,婦者隨;牡者馳,牝者逐;雄者鳴,雌者應。」夫妻和睦則如是夫倡婦隨也。(牡ㄇㄨ:畜父也。牝ㄆㄧㄣ:畜母也;倡:同唱)
8、禮記儀禮:「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工。
三、男女各正其位,家和萬事自興。
1、易經家人卦:「家人,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
2、左傳:「女有家,男有室,無相瀆也,謂之有禮;易此必敗。」(瀆:慢也)
3、詩經:「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灼灼:紅潤貌)
4、漢書:「婦人內夫家,外父母家。」
5、史記五帝紀:「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
6、禮記內則:「男不言內,女不言外……男女不通衣裳,內言不出,外言不入。」(內:指家務;外:指國政)
四、夫婦皆能行道,相互體諒包容。
1、大學:「欲齊其家者,先脩其身。」
2、孟子盡心:「身不行道,不行於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於妻子。」
3、孟子離婁:「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4、詩經:「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刑:同型,作典型;寡妻:嫡妻唯一,故曰寡。御ㄧㄚ:治也)
5、禮記內則:「婦事舅姑,如事父母。」「在父母舅姑之所,有命之應唯敬對。
」 6、孝經:「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
7、中庸:「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忠恕違道不遠,施諸己而不願,亦勿施於人。」
8、龔自珍:「落花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真愛必有道情恩義)
五、彼此惜緣感恩,互切互磋互勉。(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
1、莊子:「其作始也簡,其將畢也必鉅。」
2、文中子:「古者男女之族,各擇德焉,不以財為禮。」
3、易經姤卦:「女壯,勿用取女。」(取同娶)
4、禮記:「昏姻之禮廢,則夫婦之道苦,而淫辟之罪多矣。」(淫辟:淫蕩、邪僻)
5、宋弘:「糟糠之妻不下堂。」古樂府陌上桑詩:「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
6、孟子萬章:「『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於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故聞柳下惠之風者,鄙夫寬,薄夫敦。」(裼ㄒㄧ:去衣而肉袒也。裎ㄔㄥ:脫衣露體;浼ㄇㄟ:污也;鄙:狹陋)
7、易經恒卦:「恒其德,貞,婦人吉。」「婦人貞吉,從一而終也。」
8、關聖帝君:「怨憎相會苦特殊,冤家夫婦最痛苦;雙方專找不是處,朝暮吵鬧動文武。」
伍、三界輪迴淫為本,六道往返愛為基-愛不種,不生娑婆
一、夫妻因緣乃一時,超凡入聖方永恒。
1、楞嚴經:「若不斷淫,修禪定者,如蒸沙石欲成飯,經千百劫只名熱沙,何以故?此非飯,本沙石成故。」
2、楞嚴經:「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
3、道德經:「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二、戒色戒欲戒此心,守身守道守此心。
1、法句譬喻經:「天下之苦,莫過有身,飢渴寒熱,瞋恚驚怖,色欲怨禍,皆由於身,夫身者,眾苦之本,患禍之元。」
2、楞嚴經:「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
3、禮記:「敖不可長,欲不可從,志不可滿,樂不可極。」(敖傲、欲慾、從縱皆通)
4、沙彌妙顏:「情從微起,猶一星之火,能燒萬里之野;譬涓滴之水能穿泰山之石。事皆由漸,以少致多,以小成大,故智者遠嫌避疑、消萌杜漸也。」
5、無量壽經:「癡惑於愛欲,不達於道德……生死無窮已,哀哉甚可傷。」
6、圓覺經:「一切眾生從無始際,由有種種恩愛貪欲故有輪迴。」
陸、結語
一、師尊云:「元無我人,為誰貪瞋。」「菩薩畏因,凡夫畏果。」
二、修道修心,乾坤正位;道化家庭,夫妻好合;家合福臨,人間祥和。
講明五倫八德:兄弟倫-悌德
壹、「兄」「弟」二字的本義
爾雅:「(同胞手足)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兄」字乃「先生二字之省文」,一般而言,先生者之年自多於後生者,其學養、言行,亦必先於後生者而日有進益,故兄之本義作「長」解(見說文),及「滋長」之意。
小篆「弟」字,從古文韋省,聲聲,本義作「韋束之次第」也(見說文),即以韋(熟革)束物,束之不一,則有次弟, 音抴(ㄧ),本作「引」解,弟乃引韋束物,故從ㄧ聲。
貳、悌字本義
「悌」,從心弟聲,本義作「善兄弟」解,乃兄弟間彼此誠心相友愛之意,故從心;又以弟本作「次弟」解,有順的意味,「善兄弟」則弟對兄當恭順,兄對弟亦當順其正加以誘掖(ㄧ,扶持也),故悌從弟聲。
參、天倫血脈 手足至親
一、禮記祭義:「子曰:身也者,父母之遺體也。」而兄弟同為父母的遺體,血脈相連,同氣連枝,自是手足至親,同為天倫至親也,故人能孝悌,方為務本。
二、玉定金科:「人有兄弟,如手如足,血脈相聯,聲氣相屬;形雖分具,一根骨肉;曰情曰義,兄弟最篤,曰友曰恭,不教自淑;天倫樂事,惟此稱獨。」
三、玉定金科:「妻妾,衣服也,兄弟,手足也;衣服敝時猶可換,手足敝時無可更。」
◎可見愛敬父母,自當安親、慰親、體親、順親,故兄弟之間既是同一血源,關係亦親,天涯之大,手足幾人?故能不彼此相親相愛而共慰父母之心嗎?
肆、孝悌之道 人倫之本
一、論語學而:「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二、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 伍、孝悌之道 如何行之
一、守好本份 兄友弟恭
1、易經家人卦:「兄兄,弟弟。」
2、史記五帝本紀:「兄友弟恭。」
3、左傳:「兄愛而友,弟敬而順。」
4、禮記:「年長以倍,則父事之;十年以長,則兄事之。」
5、禮記:「孝以事君,弟以事長。」
6、禮記:「兄良弟弟。」
7、禮記:「兄弟睦。」
8、詩經:「宜兄宜弟。」
9、詩經:「如兄如弟。」
二、真心關懷 相親相愛
1、玉定金科:「凡人兄弟之無深愛者,則痛癢恒不相關,疾病安得相扶持?既痛癢之不相關,則情誼已疏。同居安能無閒,惟其痛癢相關,則兄弟之疾有如己疾,兄弟之安危,有如己之安危,安危休戚,視如一體也。」
2、論語為政:「書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
3、孟子:「吾弟則愛之。」「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
4、孟子:「中也養不中,才也養不才,故樂有賢父兄。」
5、孟子:「仁人之於弟也,不藏怒焉,不宿怨焉,親愛之而已矣!」
6、孟子:「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
7、世說新語:「文帝嘗令東阿王(曹植)七步作詩,不成者行大法。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慚色。」
8、詩經:「兄弟既翕,和樂且湛。」「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翕ㄒㄧ:相合;湛ㄉㄢ:永久;鬩ㄒㄧ:相訟也,侮也)
9、法昭禪師:「同氣連枝各自榮,些些言語莫傷情;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
三、長幼有序 尊卑先後
1、白虎通義:「弟者,悌也,心順行篤也。」
2、大學:「弟者,所以事長也。」
3、論語:「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
4、禮記:「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
5、禮記:「兄不次於弟。」
6、孟子:「徐行後長者,謂之悌;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四、正己成人 移風易俗
1、孟子:「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
2、詩經:「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于家邦。」(御ㄧㄚ:治也)
3、孝經:「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弟,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
4、禮記祭義:「教以慈睦,而民貴有親;教以敬長,而民貴用命。孝以事親,順以聽命,錯諸天下無所不行。」
5、禮記:「上長長而民興悌。」
6、大學:「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國人。」「其為父子兄弟足法,而后民法之也。」
7、孝經:「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弟;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
8、孟子:「道在爾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9、曾文正公:「孝友為家庭之祥瑞。」亦為安定社會之基石也。
五、推愛天下 皆我兄弟
1、論語:「子夏曰: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四海之內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無兄弟也?」
2、孟子:「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
陸、結語
一、幼學瓊林:「天下無不是底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
二、玉定金科:「我聞惟孝友于兄弟,既翕順其父母,不孝者,故不弟,不弟者,必不孝;則不弟為不孝之徵,不孝由不弟之始。」「弟者所以成其為孝,孝者必克盡其為弟。」可見孝悌並德互為關連也。
講明五倫八德:朋友倫-信德
壹、何謂「朋」?何謂「友」?
一、朋:甲文為「 」,本以五貝為一系,二系為一朋,故「兩貝為朋」朋本有「同類」之意。
二、友:小篆「 」從二「 」, 即手之本義,二手示二人,二人彼此攜手,足見「相善互助」之意;一說「二人相善互助如左右二手」,許慎說文以其本義為「同志為友」解,乃指「同心合力者」之稱。
是以古人以「同門曰朋,同志為友。」今人則以相交友者皆曰「朋友」。
貳、「信德」的涵意與重要
一、許慎說文解字:「信,誠也。」即人內心真誠,篤實不自欺亦不欺人,而所言落實能為人信,方有信德可言也。
二、論語:「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可見忠信是人立身處世的重要德行也。
參、朋友有信
一、朋友交往,當慎其始,以德為重。
1、孟子:「友也者,友其德也。」
2、程頤:「結交貴乎謹始。」
3、陶覺:「觀人之道,以德為主,才為輔。才德全者尚矣。其次有德無才者,其德可用;有才無德者,其才難用。」
4、朋友箴:「朋友敬而遠,益友宜相親。所交在賢德,豈論富與貧。君子淡如水,歲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轉眼若仇人。」
二、朋友之間,真誠相待,信德為貴。
1、禮記:「子思曰:必誠必信,勿之有悔焉耳矣!」
2、禮記:「儒有忠信以為甲胄。」
3、論語:「巧言令色,鮮矣仁。」
4、論語:「子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三、君子之交,講習切磋,進德修業。
1、易經:「君子以朋友講習。」
2、禮記:「聞善以相告也,見善以相示也。」
3、論語:「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4、論語:「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四、親師取友,見賢思齊,是謂善交。
1、論語:「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論語:「子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3、論語:「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
4、禮記:「樂其友而信其道。」
肆、交友以信 修身為本
一、修道在身,方有信德。
1、孟子:「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
2、中庸:「信乎朋友有道,不順乎親,不信乎朋友矣!」
3、中庸:「詩云:『相在爾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相:看也;爾:你也;屋漏:室內西北角隱僻人不易見處)
4、易經繫辭:「天之所助者,順也;人之所助者,信也。」
二、言行相顧,是謂君子。
1、左傳:「君子之言,信而有徵,故怨遠於其身。」
2、論語:「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
3、論語:「其言之不怍,則為之也難。」
4、易經文言:「庸言之信,庸言之謹,閑邪存其誠。」(閑:防禦也)
三、君子之德,不言而信。
1、詩經:「朋友攸攝,攝以威儀。」(攸:所也)
2、禮記:「君子隱而顯,不矜而莊,不厲而威,不言而信。」
3、易經繫辭:「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
4、中庸:「故君子不動而敬,不言而信。」
伍、朋友之交 品類有別
一、泛泛之交:彼此非能真心誠信相待者也。
詩經:「無信人之言,人實不信。」
二、道義之交:彼此皆能真心誠信相待者也。
禮記:「樂其友而信其道。」
三、生死之交:可以託孤寄命生死與共者也。
論語:「曾子曰:可以託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臨大節而不可奪也,君子人與?君子人也!」
四、契道之交:彼此心通神合契道無我者也。
中庸:「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徵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謬,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徵:證驗;悖:違背;俟:等待)
陸、交友之道,宜注意者
一、志同道合,不必強求。
陶覺:「志不同者,不必強合。狐疑的,不可與共事。」
二、道重誠信,不負他人。
吳懷野:「不輕許,故無負人;不輕信,故無負我。」
三、謹慎言語,免為人忌。
朱熹:「人之作孽,莫甚於口,言語尖刻,必為人忌。」
四、言行之間,以義為貴。
孟子離婁:「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
五、患難相助,疾病相扶。
孟子:「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
六、以身示道,先求乎己。
中庸:「所求乎朋友,先施之。」
七、善交友者,久而敬之。
論語:「子曰: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
八、二人同心,是真知己。
易經:「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如蘭。」(臭:同嗅,味也)
回到上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