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之宗旨
敬天地 禮神明 愛國忠事 敦品崇禮 孝父母 重師尊 信朋友 和鄉鄰
改惡向善 講明五倫八德 闡發五教聖人之奧旨 恪遵四維綱常之古禮
洗心滌慮 借假修真 恢復本性之自然 啟發良知良能之至善
己立立人 己達達人 挽世界為清平 化人心為良善 冀世界為大同


化陰懷異意以搖國是竊弄威權構害良忠
夷愉而私家宅鼠狼攢聚惡業施杜嘉絕萌
滌舊習從容歸步善修風格俊逸宇采劭丰
講德莫逆不夕朝逞俗循銀帶卿雲放光明
傾軋正理適昕迨休徵才德培益漸步坦程
節守弗更安己行持絜矩瀑玷忍離暫止攻
奏志於上克明哲愿是非莫洩養晦伴清風
庶君平等懸无鼓動觀察實虛竊絕代取容
言行一致既無形役可許天專清良知良能
制衡權規切中筋骸原神倚賴玄牝無減增
宜心宜德兼修善化無為素本位悟然守中
達人成人之舉因機應對律己身臨事玲瓏
圖圓取奸巧及內外心存僥倖者正途難登
難中藏真髓普觀天尊免憂患樸實而躬耕
於隱微喜怒莫埋上和下睦寬厚遠邇服從
易有變易交易人弗理智縱慾甚篤故失根
必合規矩方知珠璣至深原點紮實枝方榮
暢導禾黎解疑撫今觀聖徑時時在潛修中
无壤別兆民從之開闡古義知本認理恆誠
阻賊寇貪足檢義方審覿深淺鑑察考天聽
明動靜有序五星曜哉萬物生成條理分明
於事物啟發幼民激橫逆以辨真偽驗精誠
教永恆堅若磐石又如金剛經萬代益晶瑩
化削頑冥思寧吏者徹悟靈神之懷珠玉晴
黎民和王道者也察洞中穆穆朝代古今同
庶幾一代尚可歸正圈點師上德謇正恭呈
禮儀慎行至謙撫今熙後闡庸道貎直前通
知義路仁盡以謙德煥象承取皈依佛法僧
人請解太極意明君克攻先王遺志以慎終
遠接近悟宗宜民揣熟諳興衰身及履薄冰
猷天意傳閬苑機宜以示警還靈原之大本
顧諟天之明命啟珠謄舒展胸懷聚賢請命
德沐似春風化雨層層硬繭退盡羽化重生
則擎力復興拳守使命淨化世風善信救拯
不縱情原坎坷經適時而行信象轉空非空
踰越變離顛倒難醒逆耳之言天命怎遵從
矩度犀和弗妄動心奉公不論成敗全初衷
五行乖中可貫徹塞王選擇天開生機公平
常道命致能如嬰茅四方善訪工舉各界忙
三人析一申孩在此學先安良矯異議圓融
綱紀蕩蕩令泉湧通暢清靜志舉之輩輕鬆
旦夕不辭待螟蛇紛云亦然慈悲包容迷童
暮已垂晚對殘鐘悠悠傳送喚子來登青峯
宜導樞密燃己真火輝映翾昂自在達太清
持修之道法門太多層次漸序難以知方寸
挽民之淵源解心性之染道德不乖唯深尋
昆裔足用為當寶唯德收束放蕩猿心為宗
裔尋索古列萬善收放謹拘清明殊範仁風
大行孝義儒化首求開跋野夷本一意為公
宗旨懷抱心之本宣正跋前疐後之疑端病
克服唯一理通學有順序不偏不倚方入中
紹志專一知始末織羅不假天賜物問學行
於日常日蒸蒸興德有道率性天命謂之功
斯之為恭善日尋索道德之矜拳拳服命恭
倫常之體莫假為樂絲絲切入精髓取精英
次第分軒典謨誥之莫愚守原性般般有情
漸入佳境體生態之機激以機宜光煥常青
序漸修明既濟調聲之祲氣流竄律動無明
旦助力火之引調陰陽雅集莫洩氣清神凝
且智慧推純陽水以潤景之週行任邪頑空
信之莫侵剛在天柔下地象脈督導本一同
誓常為公靈凝而不漏採鍊金剛造化萬民
世有飢穰人有善惡若舉善致德可養性情
後續源集知此玄奧之機更求無盡解脫頻
傳上下圓智海無際合和達道精氣神推崇
足能心印合成聖宗之擎辟辟能焉盡其終
心與性相契知否天命傳承無所庸義平平
美之贊賞坦率之途而今私道湧現強挽通
名利有所虛張性之嗚呼哀哉天有所旁從
不知義路待睢天貴躍舒其樂不識天良恐
孤之無終境境難雉魚涸得水稽首落地驚
八荒旁午始知任鳶鳥遊蹤難擒查役物眾
面面陷阱心魔養飛仞難專惹浩殃關闗停
玲瓏之美魍魎相以應然哀哉世人不覺醒
瓏體完整切身尋得莫流連象假怨愆結夢
元之擔承化鵬鶵止梧桐善經天運地重整
良善之德蘊含鵷鳥之率性平章而治直攻
邦良運國萬民體同心蕭滋無議此謂太平
貞德畢聚凝生群厚澤流遠上下悅服膺膺
界界何若金生消長對待近而內參無端爭
誡之為慎莫以假為真隱微之處念仍降昇
通達理幾歎足徵之然相法為數氣之解非
圓妙之性浩浩不言至窮摯友唯此不壞空
融入智情念中獻瑞於无莫捨借假之真宗
靈犀契玄悟關性文相之功勳在即切入晴
犀之天撥雲離執其中然無輔在左右光明
相知乃為真界界欲損為假相體誠中之誡
契知若無若有綿綿無期喻性飽之田疇英
德相輔相成謹而告之體天地巍巍之浩然
高明者天之無為博厚者地之容物人居中
洗心滌慮 借假修真
資料來源:德慧道場 道育班
壹、前言
◎師尊:「不動而變道妙藏,不見而彰德無疆;見性通達無滯礙,邪迷不生至聖方; 普行恭敬唯智者,弱能勝強柔勝剛;含藏長養工夫到,瓜熟蒂落果甜香。」
貳、洗心滌慮-洗去人心 滌除妄念
一、為何要洗心滌慮?
1、心不修則會造下罪業,永在輪迴受苦。
師尊:「後天的一切,都離不開因果兩個字。」
2、只要心有所貪求、沾著,就會自陷痛苦、煩惱,而難以心安、自在。
大學:「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
3、心不能修,則無德無慧體諒人、包容人,與人相處易起計較、爭執而彼此受苦。
中庸:「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
4、只有修心修德,才能留德予人,造福眾生,而究竟解脫。
春秋穀梁傳:「德厚者流光。」
5、真心修道,自然有道;盡心辦道,自然成道。
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化。」
6、一切放下,回歸本來;念念行道,即是理天。
中庸:「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
二、如何洗心滌慮?
1、常常自我觀照,自我反省。
孟子離婁:「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2、時時自我要求,把握真我。
孟子盡心:「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者,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
3、念念自我精進,自我提昇。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4、切記諸惡莫做,眾善奉行。
孟子滕文公:「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5、自然心靜性明,常應相靜。
中庸:「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
6、終能至誠盡性,參贊化育。
中庸:「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參、借假修真-借此假體 修回真我
一、何謂「真」?何謂「假」?
真-真常、永恒、不變;靈性是真,不生不滅。
假-假合、短暫、會變;肉體是假,終歸無常。
二、如何借假修真?
1、認清真假,識透無常。
宋。輔廣:「善惡之心,存之則有所不為,故可進於聖賢,失之則無所不為,故致人於禽獸。」
2、不著形相,無有對待。
師尊:「道真理真天命真,如若心中不紮根,化作文字亦枉然!道與教之判分,僅在於心中有否一主宰,可通天徹地不礙物否?事事之表象亦不可落於後天之人事對待,否則一落入起心動念得失之間,則恐又墮於輪迴;生死苦海本因累劫之無明造業力,怎奈修行之人每於昇降關鍵,易不識因緣果報,或不明天時而有所動搖,可憐根本未穩,後愆又添,不明真理乃天人相契、佛佛相印之本懷也。」
3、道在日用,尋常之中。
論語里仁:「子曰: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4、腳踏實地,真修實煉。
中庸:「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5、把握短暫,創造永恒。
孟子告子:「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
6、法身不死,天人合一。
中庸:「至誠如神」「至誠不息。」
肆、結語
一、師尊:「當你『迴光返照』時,當下一念覺照,天命自然朗現……切記!你心一收,天命就回,你心一放,天命就失。」
二、師尊:「什麼是『真天命』?自性是真天命,是永恒真實的天命……能把自己對眾生的奉獻作到極致的人,他的天命必與上天相通,而真得天命。」
三、師尊:「一切假相都看破了,你才會得到真正的東西,真的裏面也包含很多不真的,要看破要先看破自己;沒有真心,就沒辦法純善;沒有純善,佛性就沒辦法完美,這才是真正的真善美。」
四、師尊:「所以你們要趕快捨,趕快格物,才能夠自覺覺他,自渡渡人,真正要從心性下功夫,從心性、性命下功夫,下多少功夫,就有多少成就。時時守住意念,時時看好自家的「真主人」,把你的人心、血心給去掉,把私欲、私心給除掉,把善良的心,本心流露,那才是赤子之心,本來的面目啊!……徒兒們!記得為師叮嚀語,趕快修!修至清靜無染,才能回到理天朝皇
 !」
!」五、師尊:「自己本心就有一條金線,而不是外在的金線,那麼你們老前人歸空了,你們跟誰呢?為什麼有的外表修得很好看,後學一大堆,卻沒有果位,還一樣下來轉世?誰跟誰修?你們老前人歸了跟誰?跟你的自性 老
 修,這是你的自覺本心,你的良心本性本能,祂是具足萬法的,祂不是
無生老
修,這是你的自覺本心,你的良心本性本能,祂是具足萬法的,祂不是
無生老 ,是誰?」
,是誰?」六、龍女師姐:「守住你的心,才能造就出上天要的水準來,跟上天的配合才能密而無縫……突破你自己外在的束縛、思想的束縛才能與上天感應,能夠行而無行,做而無做,想而無想,才是真正感應上天,內心純淨而無所雜念。」
回到上頁
 奉天
奉天